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4360300000068

第68章 医药·卫生(4)

曲焕章20岁时,开始在家乡独立行医。由于滇南地势险恶,常有人被猛兽伤害,于是他潜心钻研止血活络、接骨生肌的药物。在一位百岁老人的指引下,他找到一种专治刀枪伤的草药。

由于曲焕章平时善于观察和思考,他看到有些动物具有自我疗伤的本领,使他受到很大的启发。于是,他有意识地进一步去探索这方面的奥秘。

曲焕章曾见过断蛇吞食一种不知名的野草后,能将断端接上;受伤的老虎吃了一种野草后,伤口很快止住血。因此,他将这些草药采集回家,经过实验,发现治疗损伤效果奇佳。

后来,曲焕章经多方搜集和整理民间有效的草药,结合自己的经验,反复筛选配制,于1914年正式研制出“曲焕章白药”,当时也称“百宝丹”。现在,云南白药已经成为我国一家著名的股份公司,老店在新时代焕发了青春光彩。

020、人丹的由来

康熙年间,苏州有个叫雷允上的郎中,用蟾酥、麝香等六味药制成药丸,声称是经神仙指点而制成的,故取名六神丸。

药丸精制成菜子大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治疗口疮等,疗效显著。顿时名传四方,随后,雷允上便在上海等地开了雷允上中药店。

六神丸传到日本后,日本商人见它的功效神奇,对之赞叹不已,便想求得此方。有一商人来到中国,想用重金购买配方。但雷允上不愿卖出此秘方,更不愿出让给东洋人。

无奈之下,日本商人便从药店的账房先生身上寻求突破口,使用重金贿赂,最终套出了六神丸配方的秘密。但具体的剂量和制造工艺却无从得之,虽经无数次的试验,但无法做到像六神丸那样大小,功效也无法和六神丸相比,日本商人也只得作罢。

随后,日本商人便以八字胡须为商标,名为“人丹”。好在那药丸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不久,日本的人丹也出名了,但总不及六神丸名震海内外。

021、清凉油的由来

万金油与今天的清凉油相似,全称是“永安堂虎标万金油”,它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民国年间,原籍福建永安的华侨胡子钦,在缅甸仰光开设了一个中药铺,取名为“永安堂”。其次子胡文虎,14岁后,协助父亲经营中药铺。

胡文虎聪明好学,几年后便学得不少医术,善于对症下药。由于南洋的气候炎热,头晕病尤为常见。于是,文虎想寻求一种效快、价优、携带方便的大众化药品,来治疗头晕病。

为此,他到泰国、日本等国去了解制药业的工艺,并聘请相应的专家进行研究。经过精心筛选,终于制成了万金油。

由于胡文虎自身精通广告术,通过自办的《星岛日报》、《星洲日报》、《虎报》的广告宣传,使“万金油”一时扬名于天下。

1954年,胡文虎在美国檀香山溘然长逝。他死后30余年,风靡一时的万金油王国由于管理不善最终倒闭,被配料更为科学的清凉油取而代之。

022、青霉素的由来

青霉素的问世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从死神手里夺回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发现青霉素的科学家,是英国研究细菌学的学者——亚历山大·弗莱明。

1928年,弗莱明已经47岁了,在圣玛丽学院担任讲师的职务。当时,他正在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一天,他把含有葡萄球菌的液体装到装有明胶溶液的圆盘里,准备盖上盖子放到培养器里加温,以便研究细菌的繁殖情况。碰巧,他忘盖盖子了。等到第二天早晨,他再去观察时却发现盘上附着一层绿色的霉菌。

但是令弗莱明感到吃惊的是,在这种霉菌的近旁,竟没有葡萄球菌的踪影。由此弗莱明作出了一个推测:也许是这种霉菌产生出某种不明物质,杀死或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为了查明真相,他小心地培养起这种绿霉花的细菌,再将培养液过滤,滴到葡萄球菌中去。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葡萄球菌就全部死亡,无一幸免。后来,他把溶液注入兔子血管里,结果兔子却毫发无伤,依旧活蹦乱跳。这个试验说明这种细菌具有无毒性。

1929年5月,弗莱明把这一发现写成学术论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还把这种杀菌力强大的物质定名为“青霉素”。非常可惜,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难以制造出青霉素来,导致这项伟大的发现并没有对当时的医学产生影响。

在此后的十年中,一直没有人接触青霉素的研究领域。这种情况到1939年终于出现了转机。在这一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霍华德·弗洛里和出生于德国的埃内斯特·钱恩,开始研究青霉素的提纯方法。他们进行了这样的分工:弗洛里负责培养青霉菌,钱恩则负责从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

1941年冬,正在试验阶段的青霉素先在一位48岁的警察身上试验,效果相当理想。接下来,这种注射剂又把一位15岁的男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到了1942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得了急性肺炎,如果任病情发展,势必会影响战局。医生们冒了一次险,给他用了青霉素。结果,他的病很快就痊愈了。这更使青霉素名声大噪。

1941~1943年间,弗洛里为躲避德国飞机的轰炸来到美国,与伊利诺斯州皮奥里亚美国农业部的员工们合作,一起研究生产青霉素的具体方法。到1943年,弗洛里的研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943年,弗洛里带着青霉素样品进入突尼斯和西西里,用这种药品成功地救治了那里等待治疗的伤员。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由于对抗生素的发现和分离,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023、凡士林的由来

凡士林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保健以及许多的工业部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它的发现还要从美国的早期移民生活说起。

美国早期的移民生活很艰苦,经常会因劳作出现各种创伤。当地的印第安人无意中发现,将一些水面上蒙着的那层油涂于烧伤和创伤处,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于是,他们便将这些油装入瓶里,当药出售。那时,移民们将这种油称为“印第安油”。

此后,有个名叫乔治·毕索尔的英格兰年轻教师对这种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通过钻井方式来取得较浓的油,便和他的朋友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的泰特斯维尔附近打井。对这一行为,当地人难以理解,称之为“疯人之举”。万万没想到的是,当钻到25米左右时却意外地找到了石油。

发现石油的消息迅速传到纽约州,当时一位年轻的化学家鲍勃·奇斯布勒,正在致力于从煤里提取煤油的实验。至此,他的这个“大事业”自然告吹了。于是,他来到了泰特斯维尔。

在与钻井工人的接触中,善于观察的鲍勃发现,大型钻头上总附着着一种像蜡一样的物质,而钻井工人每当划破了皮肤或烧伤时,总是将这些物质涂于伤口。他便将这种物质带回实验室,提取出一种干净的糊状油膏,具有较强的止痛、治疗刀伤、烧伤等功效。他立即向政府申请了专利权,并将它取名为凡士林。

024、鸦片的由来

鸦片是从罂粟花中提炼出来的。罂粟最先产于埃及。公元前5世纪左右,希腊人用罂粟花汁制药,用以安神止痛,多眠忘忧。

公元6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崛起了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很推崇希腊人的医学成就,掌握了其提炼罂粟汁的技术。

当时,希腊人称罂粟汁为“阿扁”,阿拉伯人把“扁”音发成了“芙蓉”。传到波斯后,波斯人又音变成“片”。于是“阿扁”又称为“阿芙蓉”和“阿片”。

后来,罂粟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中国人把“阿”字发成“鸦”字音,才有“鸦片”二字的出现。

如今,这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毒品,一直为世界各国所禁用。

趣味链接:海洛因为什么从英雄变为了恶魔?

1897年8月21日,法国拜尔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一种叫做二乙酰吗啡的物质。他们认为,这种化合物可以替代具有成瘾性的止痛药吗啡。

对此,他们的老板喜出望外,梦想着为他带来巨额财富。他们开始用鱼、海马和猫做实验,未发现意外。随后,公司的家属包括孩子们也开始试着服用,没有毒死人,也没有人上瘾。于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未来得及进行彻底的临床试验的情况下,便将其上市销售。

命名者认为,这种药物可以止痛,让人成功地忍受各种疼痛,使人具有英雄一般的斗志。于是,将其取名为“海洛因”,法文意为“英雄”。

因为海洛因在手术等过程中有好的表现,因此,一度获得了巨大成就,仅一年,拜尔公司便将海洛因销往20多个国家,成为医生们首选的止痛药。

但很快,人们便尝到了海洛因带来的痛苦。它不但具有成瘾性,还能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为人类所痛恨。因此,它由“英雄”转变成为白色的恶魔。

025、牛痘疫苗的由来

200多年前的欧洲,天花恶疾非常猖獗,人口大量死亡。因此病而弃世的人中,还包括荷兰国王威廉二世、奥地利皇帝约瑟、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俄国皇帝彼得二世等帝王。寻找防治天花的办法,成为一大世界性难题。

早在16世纪以前,中国人就发现,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感染这种疾病。所以,民间流行着一种防预方法,让幼儿及早得天花。做法是:先将天花病人身上的水疱轻轻刺破,取出里面的液体,然后在接种的幼儿身体上划破皮肤,注入含有病原的液体,接种者就会受到轻微感染,身体因而产生抗体,对抗病原。病原消失以后,在一段时间之内,身体仍然有对抗天花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法,即使以后再遇上天花病原,接种过的人也不会被恶疾击倒。这种做法俗称“种花”。

后来,“种花”陆续传入波斯、土耳其和英国。那里的人见这种土办法如此有效,便纷纷采用。可这种方法的危险性很强,不少人抵挡不住天花病原的攻击,白白丧失了性命。

1766年,英国人琴纳跟随一个医师学医,收留了了很多天花病人,对他们实施治疗。一次,有位农场挤奶女工到他那里求医,听到医生们在议论寻找防治天花的办法,就接上话茬儿说:“前些日子天花闹得很凶,可我们农场挤奶女工却没有任何人感染此病。有人说,这是我们常年接触奶牛,手上长了牛痘,这才免去了灾祸。”

琴纳当时正忙,对这话也没在意。一晃过了10年,天花恶疾依然肆虐。他突然想起了挤奶女工的话。于是,他特意赶到农场,对挤奶女工展开调查。结果了解到,这些挤奶女工都感染过牛痘,但也都没患过天花。她们无意间接触过患天花的奶牛的脓浆,使她们的手上长出了小脓疱,虽然身体受到一点影响,但很快脓疱就消失了,身体也没事了。

琴纳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观点——牛痘和天花非常相似,人体中产生的抗牛痘能力也能够对天花恶疾进行预防。根据这一推断,琴纳先在动物身上做试验,效果非常理想。

紧接着,该在人体上进行试验了,他选择了自己的亲生之子。结果,儿子接种牛痘后只受到极轻的感染,很快就没事了。为了证实种牛痘之后不会染上天花,琴纳又把大量的天花脓液安种到儿子身上,儿子不但没有成为天花病人,连稍微不适的现象都没出现。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种牛痘法公布以后,迎来的是一片反对之声。1798年,琴纳写了一本关于种痘的书,公开发表。一系列的实践反复证明,这一方法的效果很好,是解决天花的良方。后来,种牛痘法终于被全世界所接受。

由于琴纳对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对他进行表彰,英国政府于1802年奖给他一万英镑的重金。1806年又奖给他两万英镑。俄国皇帝为了感谢他,还赠送给他一个价格不菲的宝石戒指,作为永久的纪念。很快,安种牛痘传遍全球,成了最普遍的儿童防疫方法。

026、阿司匹林的由来

在19世纪,阿司匹林的发明称得上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阿司匹林”一词,是英文Aspirin的汉译,该药品的学名叫做乙酰水杨酸。它能产生止痛和退烧的作用,特别是去风湿热的效果非常好。时至今日,它仍是用途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19世纪的药剂师已经了解到,水杨酸这一物质能够产生缓解疼痛的作用。可是该物质太强烈,能烧坏喉咙,造成胃部的不适。1853年,法国药剂师查尔斯·热拉尔成功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当时的人们把乙酰水杨酸当做麻醉替代品来使用。

而阿司匹林的出现则是费利克斯·霍夫曼的功劳。他于1879年对药物合成法进行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897年,霍夫曼的父亲染上了风湿病,病情越来越严重。当时的霍夫曼作为一名药剂师,正在德国拜耳公司任职。对药品熟稔的他,首先想到了水杨酸。于是,他从柳树皮中提取出了一种水杨酸,把它拿来给父亲治病。这就是最早的阿司匹林。

1899年,赫尔曼·德雷瑟运用化学方法将阿司匹林合成出来,又将它引入医学研究领域。由于它是酸性的,人们往往在其中加入中性盐谷氨酸钙,使它具有稳定的效果。同年,拜耳公司在市场上销售了很多阿司匹林。

这个时候,德雷瑟向人们提出,如果将阿司匹林用于治疗,会产生极好的效果。于是,阿司匹林成了颇受欢迎的药品。

在“一战”结束之际,根据德国和协约国之间签订的赔偿协议,阿司匹林为双方所共有,大家都有开发的权利。这一协议的达成,使英国、美国的无数病人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