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4360300000060

第60章 邮政·交通(1)

001、邮政的由来

古代波斯和罗马政府设有专门传送官方文件的送信机构。中古时期,有些商业机构、社会团体和大学,也设有传送人员,传送他们自己的信件。

16世纪,开始有政府设立的邮务机构。政府设立邮务机构,其目的有三:一是便于检查可疑的信件;二是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三是为了便利大众。

亨利三世在英国设立邮务社,其规模不大,后来的几位国王不断地加以发展。1609年,英国政府发布一道命令,除政府授权的信差以外,不准任何人传递信件。

1680年,英国政府授权一个商人承办邮政业务,但不成功。1801年又由政府收回公营。1840年,英国把邮政系统作了一番改革,同时发行邮票,使邮政业务普及大英帝国领域。

趣味链接:邮政储蓄的业务从何时开始的?

邮政储蓄过去叫邮政储金,起源于英国。我国在清代末叶就有开办邮政储金的提议。至1908年,才派人员去奥地利学习并进行筹备。

1918年,政府颁布了《邮政储金条例》。1919年6月,又公布了《邮政总局经理邮政储金章程》,并在邮政总局设储金科,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全国11个城市中试行。

到了1920年,全国邮政储金机构达到334所。1930年国民党政府开设了邮政储金汇业总局,直接归于交通部管辖,将邮政总局所管的储汇业务移归办理,设营业处对外营业,专办全国范围的储金和汇兑业务,并授权指挥与监督邮局办理同上业务。

5年后,邮政储金机构改称为邮政储金汇业局,隶属于交通部邮政总局,职权和主要业务同原来一样。到今天,我国邮政储蓄已成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捷方便,赢得了广大储户的信赖。

目前,世界上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邮政部门开办此项业务。如日本,邮政储金收储额已突破一百万亿日元,有第二预算之称。

002、邮政编码的由来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经济和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信件的数量不断增长,人们迫切要求加快信息的传递。为适应这种客观要求,邮政部门依据邮政通信网,把全国划分为很多邮区,将阿拉伯数字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形成代号,代表邮政局的地理位置和分拣经转关系,这种代号就是人们常讲的“邮政编码”。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就开始研究邮政编码,并于1959年7月28日在诺里季地区试行。这是实行邮政编码的最早记录。

西德于1961年正式公布4位数的邮政编码,使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紧接着,美、法、澳、瑞士等国陆续在本国推行。1965年后,随着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邮政编码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日、意、加、荷和瑞典等国也相继使用了邮政编码。

关于邮政编码的位数,当时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有的国家面积大,人口多,需要的位数当然就多;有的国家面积小,人口少,需要的位数相应就少。

如美国这样的大国,就使用9位数的邮政编码。泰国由5个数字组成邮政编码,前2位数字代表地区,后3位数字代表所要寄达的邮局。卢森堡因国土面积非常小,所以邮政编码只有4位数字。

中国是从1980年7月1日起,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邮政编码的。由于认识到这种编码的巨大作用,中国政府决定对其进行大力宣传。而各种宣传任务则落在当时的报社、杂志社的身上。

邮政编码的发明,使信件的内部处理时限大大缩短,使邮政通信的现代化得到有力推动。至1988年初,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邮政编码制度。

003、邮戳的由来

人们收到信时,信封上总有邮局盖的邮戳。邮戳和邮票一样是寄信的两个必备条件,那么邮戳是因何而来的呢?这还得从英国说起。

很多人总认为邮戳比邮票产生得晚。事实上,邮戳的出现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英国黑便士邮票早179年呢!

世界上第一个有日期的邮戳,是英国亨利·比绍普1661年创制和使用的。他设计的邮戳是一个小圆戳,分为上下两格:上格写月,下格写日,整个邮戳表示几月几日收或寄。这个邮戳,最先用于收寄伦敦的信件。17世纪末,爱丁堡和都柏林也开始使用。18世纪后开始普遍使用。

我国1872年开始使用的邮戳称“海关小圆戳”。全国解放初期,邮戳的外圈呈钉齿形状。1957年元旦起,邮电部才颁发了现在使用的邮戳,在全国统一使用。

004、邮票的由来

1464年,法国国王路易六世颁布了《邮政法》。这样,法国的国家邮政服务系统就建立起来了。在这方面,法国可谓开了先河。而英国与法国相比,邮政系统的出现要晚得多,直到1635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才建立起一个由皇家垄断的邮政系统。而邮票这个寄信时不得不用的标签,却是在英国最早出现的。

从17世纪30年代后的一百多年里,英国邮政部门所送达的包裹、信件的费用,一律要根据路途的远近计算。而且,当时邮差向收件人收取的邮资都是非常昂贵的。

1838年夏天,社会和行政改革家罗兰·希尔爵士在苏格兰一个偏僻的村庄里避暑。一天,希尔在乡间小路上散步,遇到一位邮差与一个姑娘因为付邮资而争吵。见此情景,热心的希尔先替姑娘付了邮资,打发邮差走后,他问姑娘:“这封信是谁寄给你的?”

姑娘涨红着脸回答:“未婚夫。”

“那你为什么不收下这封信呢?”

“我家里很穷,邮资又那么贵,因此,我们事先约定,如果他平安无事、身体健康的话,就在寄来的信封上画个圆圈,我见到这个符号就不必再付邮资取信了。”

希尔爵士既同情这位姑娘,又感到由收信人付邮资的规定有一定问题。他发现传递信件的费用,与路途的远近并无太大关系,而与递信的数量密切相关。他认为,只要让公众按照信的数量交费,多写信者多交,少写信者少交,不就可以降低每封信的邮费了吗?这样一来,邮政系统就能使更多的人受益了。

当时,苏格兰的印刷商查尔摩斯就曾提出,用贴邮票取代付邮资。希尔觉得这个提议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就正式向英国政府提出请求,要决策者制订规章。今后凡寄信,须由寄信人购买邮票,贴在信封上即可。希尔还亲自设计了一枚邮票,图案采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侧面浮雕像,线条为黑色,面值一便士。

他对自己的提议充满了自信,认为如果政府的决策者不采纳,一定会后悔终生。

1840年5月6日,英国邮政局采纳了贴邮票的办法,首创了先付邮资的制度,并发行了希尔爵士设计的邮票。

1874年,万国邮政联盟成立。在此之后,邮政系统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广,甚至不同国家的人也可以互相通信了。

趣味链接:邮票为什么要打上齿孔?

现在的邮票,四周都排着整齐的小齿孔,出售或使用时,一枚枚撕下来,十分方便。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于1840年在英国诞生,以后的十多年里,邮票的四周是没有齿孔的,使用邮票时都得用剪刀剪下来,很麻烦。

后来,有个记者在一家饭店喝完酒,想把写好的稿子寄出去。但这个饭店没有备剪刀,于是,聪明的记者从衣服上拿下一支别针,使用邮票在一枚邮票的四周扎出一排小孔,邮票“唰”的一下被完整地撕下来。

旁边一位名叫阿切尔的青年人,看到这种情况,心想:“要是能创造一台机器,一下子把一大张一百枚的邮票扎孔多好,这会给人带来多少方便!”

打这以后,他开始设计制造邮票扎孔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世界上第一台邮票穿孔机终于试制成功,于1854年首先被英国邮局使用,同年向世界各地邮局推广,一直沿用到今天。

005、集邮的由来

“集邮”一词最早出现于1864年。而集邮活动,则于1840年英国发行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后不久便开始了。

1842年,伦敦《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名少女征购旧邮票的广告。据说她收到1.6万余枚邮票,用来进行室内装饰。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据可查的集邮活动。

19世纪50年代以后,发行邮票的国家渐多。1852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邮展。

1856年,英国已有集邮商店。19世纪60年代后,集邮书刊与集邮团体纷纷问世,集邮成为一项流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我国自1878年发行第一套邮票后,次年即有人在上海《申报》上刊登收购“信封老人头”(即邮票)的广告。1880年,上海《花图新报》刊出的《各国印馆之信图》,为我国第一篇关于集邮的文章。

辛亥革命后,集邮爱好者逐渐增多。1922年,我国第一部集邮专著《集邮须知》问世了。不过,一般群众还很难问津。1955年,中国集邮公司成立,同年创刊《集邮》杂志,集邮活动才逐渐普及。

趣味链接:首日封为什么会得到集邮爱好者的喜爱?

所谓首日封,是指新邮票发行的当天,贴用新发行的邮票,并用当天的邮戳或特制的纪念邮戳盖销邮票的信封。

早在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发行时,就有了首日封。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时,国外才开始专门印刷和收藏精美的首日封。1933年9月,美国发行总统沃伦·哈丁的纪念邮票时,商人乔治·林设计制作了专门的信封,并在左下角印上文字,售出后博得了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随着首日封设计印刷越来越精美,收集之风也逐渐盛行。美国不仅是首日封的发祥地,而且拥有50多万首日封的收集者,还有经销几十个国家首日封的万国首日封公司和世界上唯一的首日封博物馆。

1957年11月7日,我国发行了第一套首日封,名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

随着集邮活动的日益普及和开展,首日封以它特有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及艺术性,即封、票、戳的统一,博得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喜爱。

006、小本票的由来

小本票就是将若干枚邮票装订成一个小本,并用印有图案的硬纸卡做封面,附上作者简介或宣传广告等内容的小册子。小本票由于印刷精美、面积小、保存方便,故很受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世界上最早的小本票是1895年在卢森堡问世的。当时有很多人觉得寄一次信买一次邮票很麻烦,于是就一次买许多邮票,撕开叠起来使用,邮局觉得这种方法很可取,小本票就这样诞生了。1904年,小本票传到英国,此后即被各国所仿效。

中国第一次发行小本票的时间是1917年,到1935年共发行过14种。新中国第一种小本票是1980年发行的童话邮票《咕咚》。

趣味链接:什么是票中票?

我们平常见到的邮票,一般是首创图案,但是有一种邮票却不是这样,这种邮票就是“票中票”。

“票中票”是指印有其他邮票全图作为本邮票主图的邮票。很多国家为纪念邮政史的重大纪念日或举办邮展而印制邮票时,常喜欢采用这种形式。

世界上最早的“票中票”是墨西哥在1940年发行的《世界第一枚邮票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

中国最早的“票中票”是1948年发行的名为《邮政纪念日邮票展览》纪念邮票。红、绿各1枚,图案相同。左面是邮政总局成立50周年纪念邮票中500元的1枚;右面是“中华民国光复纪念”1角的1枚。

1983年11月底,在北京开幕的中华全国邮展,邮电部也采取“票中票”的形式发行了两枚一套的纪念邮票,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套“票中票”。它已成为集邮爱好者追捧的目标。“票中票”由于特殊的艺术价值,成为珍藏艺术品中的宠儿。

007、军邮的由来

军队是一个高度机密的组织,那么军队之间的信件更应该保守好秘密。出于这种需要,就诞生了军邮。

我国军邮早在周朝即具雏形。汉唐时,军讯传递由邮驿担任。宋代,驿传分三等:步递、马递、急足递。急足递日行四百公里,专门传递军事消息。元代,各州县广设急递铺,遇军情紧急,日夜兼程铺铺相接。明清时,这种军邮制度日趋完善。

中国邮政的军邮组织是在红军诞生以后出现的。当时,在井冈山有“传山哨”、“递步哨”的通讯人员,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敌情,传递军事消息。

1928年湘赣边区正式设立赤色邮政,明文规定红军指战员与家属通信,由部队机关盖章可免贴邮票。

新中国成立后,军委通讯部曾与邮政总局联合印制军人专用邮票。以后,又改为加盖“军邮免费”的三角形印章。从1984年10月起,这种三角形印章又开始在义务兵的通信中使用了。

008、书信的由来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有“书信”来往,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画符号。

我国的苗人,也用过刻符。方亨咸《苗俗纪闻》说:“俗无文契,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刻而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

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牍(书信在一尺长的木牍上书写,故曰“尺牍”)、手札、信函。但是这种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是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即指此。以后随着纸的发明,写信逐渐用纸代替生绢了。

今天的信,在古代称为“书”。唐朝杜甫在《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家书”就是家信。直到明清时,“书”才正式叫“信”了。清代蒋士铨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趣味链接:古代的信封是用什么制作的?

信封起着保守秘密的作用。信封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的亚述人开始用黏土烧制陶器当信封,信纸也是黏土,将文字刻在黏土板上,封在陶器里,收信人只需打开陶罐,就能读到信了。

世界上最早的纸信封是英国发明的。1820年,英国商人布鲁尔在海滨度假时,发现很多女士喜欢写信,但又怕信中内容被他人偷看。他灵机一动,便设计了一些纸袋,用来将信件装起来,而不被人看到。

而且这之后,信封竟然为英国当局所承认,这批信封就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纸质信封。1844年,伦敦出现了制造信封的机器,从此纸质信封作为一种新的邮政产品为全球所采纳。

我国最早的信封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春秋、秦汉时,常见的书信称作“木牍”。木牍一般长一尺,所以也叫“尺牍”。

这时所谓的信封是用木板制成的,呈鲤鱼状,有一底一盖,裹在“尺牍”的外面。木板上刻有三道线槽,用绳子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线槽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上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木制的封盒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封了。

009、航空邮件的由来

邮件分为平信和快件,其中航空邮件就属于后者,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邮件交付给远方的收信人。

世界上运送第一封航空信是源自美国的一次飞行大赛。1910年6月13日,美国《纽约时报》和费城《大众记事报》合办了一次飞行大赛,飞行总里程为175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