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4360300000005

第5章 器物·用品(5)

这种笔的墨水可以从笔胆一直流到笔尖,墨水受毛细管中的空气所控制,笔尖上的墨水用完后滴管会重新吸入墨水。笔胆里的弹性胶囊可以储存一定量的墨水,笔囊空了,通过挤压控制杆还可再灌入墨水。沃特曼还开动脑筋,给笔尖加了一个笔舌,在笔舌上开了很多小槽,将笔胆排出的墨水储存起来。

而且,沃特曼还在笔舌与笔尖之间设置了一个非常小的间隙,使这种笔既能够允许墨水渗透,又能通过毛细作用,使墨水的流出受到阻碍。间隙越小,毛细作用越强,否则就越弱。当笔尖与纸面接触时,笔尖会受到压力,间隙会变大,墨水则开始下渗;而当笔尖离开纸面时,墨水就停止下渗了。

沃特曼的发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投入市场后这种钢笔卖得非常好,他也赚了不少钱。他给这种笔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做“规矩”。从此,他放弃了保险经纪人的职业,成立了一家著名的公司——佳美钢笔公司,进行钢笔的研制、生产和销售。

029、圆珠笔的由来

圆珠笔作为一种为人们所常用的书写工具,是在“二战”结束前在市场上出现的。最早对此类笔进行研究的当属美国人劳德,他在1888年就为这项发明申请到了专利。一开始,他发明这种笔的目的,只是为了在仓库的打包货物上画上记号。

这种笔的构造,就是在盛满墨水的小管的一端设置一个小圆球,让小球随笔的移动而不断滚动,导致墨水流出。可是,它远远没有达到实用的程度,这是因为经常出现故障,有时墨水频频漏出,有时小球又转动不起来。而且这种笔的外表也很粗糙,用起来并不省劲儿。

后来,一个叫伊文斯的人对这种笔又进行了改进,他用一个非常小的轮子取代了圆珠笔的笔珠,轮子的润滑则依靠印台产生转动。

使圆珠笔完善起来,则要归功于两个匈牙利人:一个是记者、画家兼雕塑家拉迪斯劳·比罗,另一个是他的哥哥,化学家乔治·比罗。1934年,他们移居到阿根廷,接受了英国金融家亨利·马丁的资助,任务是为英国皇家空军制造不漏水的高级笔。

于是,兄弟俩在阿根廷创办了生产笔的公司。他们进行研究,不断改进笔的性能,使墨水能够按本身的表面张力漏到笔尖。他们在笔的吸水管里安装了一根小管子,通过毛细作用,使圆珠笔的笔珠得到润滑。

1938年,他们为这种圆珠笔申请到了专利。可是这种笔却无法被空军使用。这是因为高空气压非常低,圆珠笔不会漏水。

当时,匈牙利在德国法西斯的胁迫下已加入了轴心国联盟。富有正义感的比罗在英国申请了专利权,继而又把专利权卖给美国爱弗释公司。

“二战”的最后一年,美国冒险家雷诺兹到阿根廷做生意,发现了这种笔。他对这种圆珠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买了一些样品带回美国。他向一些专利律师咨询后,发现圆珠笔的市场专利早在1888年就被劳德申请到了。他突发奇想,以劳德那个失效的专利为基础,注册了一个内容更为丰富的专利,开发了一种靠重力充墨的笔。

于是,他在芝加哥设厂秘密生产圆珠笔,并在各地的百货商店出售。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这种非常好用的新型笔就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美国政府向雷诺兹购买了大量圆珠笔,发给士兵们使用。这下,雷诺兹发了一笔大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雷诺兹为了逃避国际法的追究,带着大量的圆珠笔周游各国。他谎称这种笔是用原子能制造的,永远写不完。于是“原子笔”在五大洲广为流行,而他的专利权官司打了很久才结束。这时,获得专利权的爱弗释公司已无法改变“原子笔”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只能根据笔的某些特征,取了一个相近的音,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圆珠笔”。

不过,此时圆珠笔的笔尖墨水还是无法得到控制,漏水不足、不漏水以及在阳光下字迹因挥发而模糊的情况总是无法解决。1949年,奥地利化学家法兰·西克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墨水,能很快变干。紧随其后,法罗利公司生产出与这些墨水配套的“百比美”牌圆珠笔。

后来,其他类型的圆珠笔也出现了。1973年,彭特尔发明了球珠滚动式圆珠笔。1979年,吉列公司推出了可擦圆珠笔。1981年,陶瓷笔尖圆珠笔出现。

030、铅笔的由来

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人们用铅条或铅块来写字。因为铅是一种比较软的金属,能在纸上画出清晰的黑红色痕迹。人们把铅当笔用,所以就有了“铅笔”这个名字。

1564年,英国坎伯兰郡波罗谷的一棵大树被一场暴风雨吹倒,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树根处显示出来。原来,这里有一个石墨矿。暴风雨过后,几个精明的城里人把石墨切成条状,取名“打号棒”,用它来给货物做记号。这种长达20厘米左右的石墨,每支能连续划出5千米的墨线,至少可以书写四万多字。

18世纪中叶,德国业余化学家法贝尔对卡斯贝尔矿山的石墨进行了研究。他把石墨矿石研成粉末,加水进行沉淀,筛选出纯石墨,在提取出的纯石墨粉里掺进各种物质,来制作铅笔芯。

法贝尔陆续将骨胶、蜡等可以做黏合用的物质混入纯石墨粉中,想制成铅笔芯。但是,他做了多次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在石墨中掺进一定量的硫黄、树脂和锑,然后予以加热。结果,铅笔芯制成了,而且硬度适中,书写流畅,只是非常容易折断。

于是,他用纸条裹绕铅笔芯来进行试验。但一用力,笔芯仍然容易折断。他又采用铁管套,由于技术问题也遭到失败。最后,法贝尔把石墨笔芯紧紧夹在两条木片中间的槽里,外部再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他拿起一试,不但书写流畅,字迹清晰,而且笔芯也不容易折断。

1761年,法贝尔筹建了全世界第一家铅笔工厂,他生产的铅笔不仅在国内销售,同时也销往英、法等国家。

1795年,法国发明家孔代对铅笔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良。他用黏土和石墨粉末制成细棍,放到窑内进行烘干,然后制成笔芯,再把它放入带有沟槽的两片半圆的圆木中,用胶使之黏合。这样,一支结实好用的铅笔就做成了。

孔代还发现,与石墨混合的黏土的分量轻重,决定着铅笔的硬度。调节石墨与黏土的比例,就可以使铅笔的硬度发生变化。一般说来,石墨越多,铅笔越软。反之,黏土越多,铅笔的硬度就越高。孔代非常高兴,就利用这个原理来制造硬度不同的铅笔。

19世纪50年代,化学染料得到广泛使用,于是,彩色铅笔出现了。这种铅笔被人们用于书写、画画,妇女们还特别喜欢它,利用它来描眉。

最初的铅笔芯所用的原料是金属铅,“铅笔”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现在的铅笔芯原料并不是铅,而是石墨。所以“铅笔”之名已经名不符实。可是人们叫习惯了,所以石墨制成的笔依旧得“铅笔”之名。

031、砚的由来

1980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用来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块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有数块黑色颜料。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年龄已超过5000个春秋。

1975年,人们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发现石砚和研石各一件,是由鹅卵石加工制成的。这时的砚与后世的砚相差不大。

汉代由于纸的发明,使制砚工艺得到较大发展,砚台上甚至出现了雕刻纹饰。从此,砚台步入传统书画艺术的行列,品种日益增多,至魏晋时期就有瓷砚、铜砚、银砚、漆砚、铁砚等。

唐代,有端石、歙石等精制宝砚。宋代雕砚工艺又进一步发展,宋人把端砚、歙砚、洮河砚以及红丝石砚列为四大名砚。后因红丝石停采,于是澄泥砚便被列为四大名砚之一。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由于皇帝的喜爱和推崇,砚的雕琢更加精巧。

032、印章的由来

印章也被称做印信。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代,纵横家苏秦曾佩戴过六国相印。这一材料说明那时候佩戴官印已形成一种制度。近年来,周印的不断出土,更把印章的可考历史向前推进了几百年。

秦代,秦始皇为了增加皇帝的威严,规定了严格的印信制度:皇帝的印信称为国玺,大臣的印信称为章或印,不能混淆。

到了汉朝,印章的制作技巧有很大提高,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有的将军死后,他们随身携带的印章也被一起下葬。所以通过文物出土,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古代印章。宋朝以后,印章的应用和书画联系起来,人们在书画上题款盖印已成为习惯。

造印章的石头,最出名的当推浙江青田出产的青田石和福建福州市郊出产的寿山石,成分是凝灰岩、流纹岩等。它们品种繁多,大多以产地为名,也有的以形状或色泽定名,例如“青田冻”石质莹翠而透明如冻,寿山“田黄”色黄如熟粟,似枇杷。

传说印章石在宋朝时就已被开采,元朝时很多人开始用石制印。清朝光绪年间,印章石开始远销海外。印章石除被用来镌刻印章外,还可以被制成工艺品、珠宝等等,造型古朴、高雅。

033、渔钩的由来

原始人类的早期食物,不但有野果、动物和少量的粮食,还有鱼。原始人捕鱼时,叉、钩、网当然是主要工具,但有时候会用石头砸鱼,有时还会不借助工具,亲自下水摸鱼。这些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得到一顿美餐是不成问题的。

渔叉是最早的捕鱼工具。人们往往在岸边苦苦守候,等到鱼儿游近时,就举起渔叉往下扎。可是,原始人逐渐感到,这种方法的效率太低。于是,他们通过细心的研究,终于发明了渔钩。

在黑海和亚德里亚海之间的勒平斯基维尔河岸,人们发现了最早的渔钩。可是,渔钩并不是从某一地传到全世界,而是在各地区分别出现的。这一点说明,渔钩的发明是世界性的。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惊奇。

在10000年前,中东的巴勒斯坦有人开始制作渔钩,原料很简单,不过是一些弯曲的骨头,而非洲的苏丹有了用尼罗河牡蛎的壳做成的渔钩。古代中国人和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喜欢采集贝壳作为制作渔钩的材料。在多瑙河下游的博伊文化遗址中,公元前3800年的用铜丝做的渔钩被考古学家发掘了出来。

可是,那时候的渔钩还不完备,连倒钩都没有。最初所用的是一种小绳针,两头尖尖的,绳针就在诱饵旁边被紧紧拴住。钓鱼者希望鱼在吃诱饵时会将鳃卡住,这样鱼就会轻易地被钓上来。时至今日,爱斯基摩人使用的渔钩,仍然是一根两头尖的碎骨。而渔钩不设置倒钩,使咬钩的鱼增加了逃脱的机会。

后来,在欧洲出现了有倒钩的渔钩。5000年前的巴尔干半岛西部居民,就已开始使用这种渔钩。

后来,人们又发明出钓竿上的绕线轮。据说,绕线轮的发明人是中国人。欧洲和别的一些地方,直到17世纪以后才将这种绕线轮用于钓鱼。这个发明还是颇具意义的,这个绕线轮一旦装到渔竿上就可转轮收线,用力均匀,既保险又省事。

后来人们发现,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是渔网。可是,用渔钩钓鱼不但便利,而且用不了多少成本,还能增添情趣,所以也就沿用到了今天。

034、瓷器的由来

在中国人的一系列伟大发明中,瓷器无疑是一项独创性成果。历史上的瓷器早已在全世界得到较多的赞誉,一直到今天,英语中的“中国”和“瓷器”,依旧使用同一个单词——china。

制作瓷器首先要制作泥胎,而制作泥胎使用的原料必须是白色高岭土(瓷土),表面要用上好的玻璃质釉涂上厚厚一层,然后在1200℃左右的高温下进行烧制。瓷器的质地非常坚硬细致,如果用器物敲击,则会发出清脆的声音。瓷器的颜色是由釉中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的。

青瓷的釉中有为数甚多的铁元素,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化亚铁。氧化亚铁的含量在5%以下,釉是青绿色的。随着氧化亚铁含量的增加颜色由淡到浓,含量超过5%,颜色就会呈现暗褐色,甚至黑色。白瓷是一种单纯的石灰釉,釉中的铁含量越少越好。还有红色的瓷器,它的颜色是由胶态单质铜的呈色作用所造成的,而青花瓷器的釉中含有钴元素成分。

在商周之际,人们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发现具有瓷器特征的器皿,表面光滑亮丽,有鲜艳的色泽,这种瓷器就是原始瓷器。瓷器烧制工艺是在公元l世纪的东汉初年开始出现的,经过唐宋直至明清的持续发展,瓷器的制作工艺不断创新,日益完善起来。

制瓷的工艺流程有选土、粉碎、淘洗、配料、制胎、修胎、绘制花纹、上釉、装窑、烧窑等。瓷器的装饰包括画花、刺花、锥花、堆花、暗花、嵌花、粉彩、青花、镂雕等,反映出一个五颜六色、种类多样的瓷器的艺术世界。

在瓷器的各种类别中,青瓷和白瓷始终占据主要地位。青瓷是中国早期制瓷业的主流产品。由于中国古人推崇玉器,所以,瓷器出现之后,所上的釉很多采用与碧玉相仿的颜色。

青瓷的代表作是浙江越窑烧制出来的佳品,质地细腻,如水般纯净,莹润似玉。白瓷的代表作在唐代则是河北邢窑烧制出的器皿。宋代以后,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渐渐引人注目,江西也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人们非常喜欢景德镇的瓷器,将该镇誉为“瓷都”。

035、漆器的由来

顾名思义,漆器就是在木器、竹器之上涂有一层漆的器皿。如果在器物上涂一层厚厚的漆,漆中所含的漆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在器物的表面形成一种薄膜,这种薄膜被形象地称为“漆层”。如果在漆中加入不同的颜料,彩色漆层就自然形成,漆器就会变得非常美观。

制作漆器大多要在漆中掺入一些桐油。桐油膜与漆相比,亮度会大一些,既能使漆的性能得到改进,又可起到稀释作用,还能使成本大大降低,节省资源。

中国的用漆历史已有4000多年。春秋战国之际,人们觉得漆对器物可以产生防腐作用,又能装饰器物,产生美化环境的效果。于是,在车辆、几案、乐器、棺椁、日用器具、兵器把柄、房屋建筑中,漆器得到广泛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漆器的制作工序可以分为作胎、上漆、描绘油彩花纹、雕刻铭文、修整等几个过程。漆器的胎质又有木胎、皮胎、麻胎等多种类别。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又在麻胎的基础上发明出脱胎漆器,突破了传统工艺的限制。

制作脱胎漆器先是要用木骨、泥模雕成底胎,然后在外面贴上好几层麻布,做成一个布胎;紧接着在布胎上上漆,进行彩绘;阴干后再把底胎除去,就制成中空的脱胎漆器。至此可谓大功告成。脱胎漆器的出现是漆器制作技术的重大革新,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036、青铜器的由来

人类在运用铜的方面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000年,人们已经用铜来制作器具。后来,人们在铜里加入少量的锡,就产生了铜合金。这种铜合金原本是金黄色的,可是生锈以后大多是青色的,因此被人们称为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