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4360300000016

第16章 节日·习俗(5)

在古希腊,人们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在她每年的生日庆典上,人们总要在祭坛上供放蜂蜜饼和很多点亮的蜡烛,形成一种神圣的气氛,以示对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敬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希腊人在庆祝孩子生日的时候,也爱在餐桌上摆上糕饼等物,并放上很多点亮的小蜡烛,同时也增加一项新的活动——吹灭这些点亮的蜡烛。

他们相信点燃的蜡烛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让过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那么孩子的美好愿望就能够实现。

于是,吹蜡烛就成为生日宴上有着吉庆意义的小节目,并逐渐发展到不论是在孩子还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会或宴会上,都有吹蜡烛这项有趣的活动。

034、抓周的由来

古时候,父母在孩子刚满一周岁那天,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要在他(她)面前放上一些有代表性的东西,诸如笔墨纸砚、珍宝玩具、服饰胭脂、瓜果点心等,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看孩子抓取何种物件,预测其一生的性情和志趣。这种仪式名叫“抓周”,又称“啐盘”、“试儿”,它是我国一个古老的风俗。

据史书所载,此风俗始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风操》有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一期,即一周岁。

当时,人们认为,如果婴儿抓弓矢,预意长大后习武为将;抓纸笔,长大后习文为儒;如抓珍宝服玩,则长大后贪婪爱财或玩物丧志;女婴如抓刀尺针缕,长大后即为贤妻良母……

唐宋时期,抓周已很流行,民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粱录·育子》篇中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说:“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

035、古时女性缠足的由来

缠足是封建社会时期的陋习,是对女性的一种摧残。

据说这种陋习大约是从后蜀开始的。相传南唐李后主曾造七尺高莲台,令宫嫔睿娘以帛缠足,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从此,开创了后世缠足之风。

宋朝时期,缠足之风愈来愈盛,女子的脚越小越受赞赏。当时,小脚已成为美人的标志。

清朝时期,康熙曾下诏禁止女子缠足,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陋习一时难以改变,为此还闹出了不少纷争。康熙七年,王熙奏免其禁,以致民间又公开缠足。

乾隆年间,满族妇女也盛行缠足之风,以致乾隆皇帝屡次降旨严责,不许旗女裹脚,旗女才得以保存那天然的双足。

封建社会时期的妇人,如果听人背地评说自己脚大,会感到异常的羞愧。母亲越是喜爱自己的女儿,越为女儿死死缠足。于是,此陋习得以盛行。

036、火葬的由来

火葬的起源,在我国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考古学家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史前遗址时,就发现了一个盛有人类骨灰的灰色大陶罐。

据《墨子·节葬下》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南。可见先秦时期的仪渠人有火葬的习俗。

隋唐以后,火葬之俗逐渐由“夷狄”之地传入中原汉人居住区,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自宋以来,此风日盛……相率焚烧,名曰火葬,习以成俗。”

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录了当时我国北至宁夏、西到四川、东达山东、南到浙江的广大地区内实行火葬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考古学家陆续地发现了一些古代火葬习俗。如,洛阳西区的北宋骨灰瓦罐,福州的北宋元丰年间的火葬墓,山西的宋、辽、金火葬墓,云南西部的宋、元火葬墓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火葬的好处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如今,火葬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安葬形式。

趣味链接:古人丧葬为什么还要有人殉葬?

在古代,所谓“殉葬”也叫“人殉”,是以活人从葬,它是中国自原始社会末期至整个奴隶社会广泛流行的一种古代葬俗。在古人心中,鬼魂观念产生以前,人死后可以随意处置尸体;但在鬼魂观念出现以后,对尸体的处置便有了一整套讲究。

从考古资料上看,人殉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800~前2000年前。人殉最为盛行的时候是在我国商代。其实这些都是我国古代鬼魂崇拜的最为典型的例子。进入阶级社会后,崇拜鬼魂在葬礼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其仪式有招魂、报丧、哭灵、礼葬、水葬、天葬等。

《墨子·节葬》中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那时用人殉葬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根据爵位高低决定殉者多少。

殉葬者中,女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西汉时,广川王盗掘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坟墓时,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或坐或卧,亦独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墓中“唯一男子,余皆女子”。

春秋末期,“人殉”的做法开始引起非议,并逐渐改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

《礼记·檀弓下》记载:齐大夫子车死后,其妻和总管商定用人殉葬。子车的弟弟子亢却对他们说:“如果哥哥在阴间需人侍候的话,没有比他的妻子和总管更合适的了。这件事要不就算了,如果一定要坚持,我就准备用你们二位生殉。”子车的妻子和总管不愿去死,只好同意取消人殉。

汉朝至元朝,由于人民的反抗和社会的进步,强制性的“用人殉葬”制度已不复存在。

到了明朝,“人殉”之事,曾一度死灰复燃。

《朝鲜李朝世家实录》记载了永乐二十二年逼殉宫女的悲惨情景:“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哭声震殿阁……”

据资料记载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病危时下遗诏表示:“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也。”这才废止了残忍的“人殉”制度。

037、给亡人烧纸的由来

每逢清明或一些纪念日,人们去祭奠已故的亲人时,尤其是老人们,总要烧一些纸钱。这种给死人烧纸钱习俗的由来,相传与一位精明的造纸商有关。

汉朝时期,有位名叫尤文一的秀才,苦读寒窗十几年,未能获取功名,便投在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为人精明,不久蔡伦便把技术全部传授于他。

蔡伦死后,尤秀才继承蔡伦的造纸业,并且比蔡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但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为此,尤秀才茶饭不思,没几天,竟闭上眼睛死去了。

左邻右舍知道后,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

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

所有在场的人都被吓坏了。尤秀才却说:“我真的活了,是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烧的纸到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些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了回来。”

这件事传出后,一位有钱的老员外对尤秀才说:“我用金银陪葬,不比纸值钱得多吗?”

尤秀才说:“金银只能在阳间使用,不能带到阴曹地府去。不信,打开棺材看一看,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

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的纸供不应求。

其实,这是尤秀才和妻子想出的一个计策,为了多卖一些纸,才上演了这出死而复生的戏。也就是这样,给死人烧纸的风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

038、送花圈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