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
432800000051

第51章 教育成长影影个性 (2)

第八章第三节教育成长影影个性 (2)

也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长大自成人”,不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因而对孩子很随便地采取简单化的管教方法。其一,恐吓法。有的父母为了使孩子不到外面和河边去,就抬出“鬼”一类的东西来吓唬,这办法虽然省事,使孩子当时很听话,但却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难以医治的创伤,往往到二三十岁还是不敢单独走夜路,胆子十分小。其二,呵斥法。嫌孩子提问麻烦,不愿意解答孩子们的问题,甚至打击孩子们的好奇心。结果,孩子们很少发问或干脆不问了,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也被泯灭了,慢慢就会成为漠不关心、暮气沉沉、对什么事都无兴趣、对什么都不热心的人。其三,关锁法。有的父母为了使孩子不添麻烦,将其关在屋子里。结果,孩子从小不能和伙伴们一起玩,从小缺少交流经验和处世知识,长大了则不善于和人相处,不善交际,羞怯腼腆,甚至孤僻,不合群。其四,随便化。有的父母对于管教孩子一点也不重视,总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因而讲话、办事和小孩子不在身边一样,随便得很,结果自己的言谈举止,无意中给小孩留下许多不好的影响,使父母的某些性格上的缺点,不知不觉地传给了孩子。

学校教育与性格形成

学校教育在儿童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时期是其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是儿童性格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曾总结了我国中小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第一,我国中小学生的性格是逐渐发展、日趋成熟的。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已发展到较高的成熟水平。第二,在中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有两个相对稳定期,两个快速发展的骤变期。两个稳定期分别在小学四年级前后和初中二年级前后;两个骤变期,一个在小学六年级前后,一个在高中一年级前后。教育者应该了解儿童性格发展的这些规律,特别要注意性格发展的两个骤变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性格。

1教师的教育方式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专制型的。教师对学生采取家长式的作风,对班里的活动很少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通常采取训导的方式,学生只能服从老师的安排。第二种是放任型。这种类型与专制型刚好相反,这种教师不大过问学生的活动,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不控制学生的行动,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种是民主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十分接近,安排班集体活动时,教师往往和同学一起商量决定,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2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调查发现,许多班干部都具有自信心强、乐于助人、坦率等性格特点。这与他们长期担任班干部有一定的关系。曾经有人进行过这样的实验:从班里挑选出地位较低、不受重视的四名学生,任命他们为班干部,他们在工作时.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一个学期结束后进行测定,发现他们在班级里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个学期班干部改选时,这四名同学中有三名同学又被选为班干部。通过性格测验,发现他们在自尊心、安全感、明朗性、协调性、诚实和责任感等性格特征的得分明显提高了。这个实验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给一些具有不良性格特征的同学实际锻炼的机会,他们的性格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所以让一些自卑、内向缺乏自信的同学尝试做班干部的工作,这对于改变他们身上的一些消极性格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

3教师的性格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在学校里,教师的性格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对年龄越小的孩子作用就越大。国外有心理学家对于教师的性格特征和中小学生性格特征的相近性进行了研究。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往往是他们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学生大都将老师的行为方式、思想方法理想化,并将这些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在这个时期,学生性格的发展受老师的影响最大。因此,教师的表率作用是特别重要的。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以后,随着学生认识范围的扩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他们有时甚至对老师的一些言谈举止品头论足,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不是全盘接受。学生的心理具有独立性、反抗性等特点,教师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有所减弱。

4班风的影响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学生都处在一个班集体中,一个班集体的风气如何,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在一个班集体中人人学习勤奋刻苦,热爱科学,为人友善,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如果在班集体中人人自私自利,厌学,崇尚功利、金钱,讲吃讲穿,这种班风则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万能论等等,这些不良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对学生性格的形成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消极作用。

在某小学上四年级的吕欣学习成绩欠佳,是个十足的差生。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学生在新学年居然被班里民主选举为班长,因为他获得的选票数最多。这个结果令班主任吃惊不小。原来,吕欣的父亲是建筑承包队的头,家里很有钱。自然,他的零花钱也少不了。在学校,他很知道怎样用金钱来收买人心。对待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总是积极买书,借给他们看。于是,每逢吕欣写作业,就会有人主动地帮他做。对待那些调皮有能量的同学,他总是买一些吃的、玩的,把他们哄得团团转。最后,老师在尴尬之余,不得不重新委任了班长。

像这样的消极因素及影响应引起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同伴的影响

儿童入学以后,特别是从二年级开始到初中和高中阶段,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组成了若干非正式的小团体。在这些小团体中,同伴们很团结,经常在一起学习和游戏,在一些问题上有着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和态度。在同一个小团体之内,同伴之间在性格特征上的影响作用是很明显的。如果你的同伴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那么,他们会对你的性格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对你的性格形成有消极的影响。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他(她)的心理发展以父母的影响最为重要。在以后的5年,对儿童个性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同伴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

自我教育与性格形成

在性格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个人对性格的自我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修养或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修养,并以最好的修养方法把他们武装起来。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常常希望主动地了解和分析自己的性格,克服自己的缺点,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教育者应该积极鼓励和指导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什么是良好的性格特征,激发他们经常以自我鼓励、自我分析、自我制约、自我指示和自我监督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外界生活条件制约下,人的心理活动的运动发展过程。外界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外界生活条件和教育并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在相同的客观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不同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任何外部条件的影响都必须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发生作用。研究表明,如守纪律、负责任等性格特点的形成,都是接受与领会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步转变为对自己的内部要求的过程。

C?斯拉维娜的研究表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普遍化是性格形成的关键问题。为了培养和形成作为性格特征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不仅要正确组织受教育者的行为,还必须恰当地激发使这种行为得以实现的动机。一切行为方式,只有在积极的动机的推动下,并不断地付诸于行动时,才能概括化、定型化、模式化,从而成为性格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