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军事探索发现全纪录
4322100000020

第20章 战争中的医学(6)

德国司令曼施泰因仔细分析了战场的局势后,得出的结论是,德国最好的结局,就是设法消耗苏军的实力,然后伺机使苏联接受一个不分胜负的和平。为达到这个目的,德军应绝对避免使用静态防守的战术。为此,他向希特勒提出了两个东线战场作战计划草案:一是放弃顿聂兹河和米斯河防线,把苏军诱入顿河下游,再使用预先集结在那里的德军装甲部队攻击苏军侧面,将其围歼;二是先发制人,在苏军补充冬季损失之前,就发动攻击。至于德军攻击的目标,曼施泰因认为应选在苏军在库尔斯克城周围的突出地区。因此,德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计划自北面奥廖尔和南面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突击,围歼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占库尔斯克,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

为实施“堡垒”计划,德军调集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十七个装甲师、三个摩托化师和十六个步兵师。北面中央集团军群派出了由莫德尔指挥的第九集团军,辖有六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师和十一个步兵师。南翼南方集团军群出动了两个军团,他们是霍特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和肯夫指挥的肯夫兵团,共有十一个装甲师、二个摩托化师和五个步兵师。另外约有二十个师准备在突击集团翼侧行动,第四、第六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总兵力为九十万人、二千七百多辆坦克、一万门火炮和两千多架飞机。

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集结了一百三十多万人的兵力,两万多门火炮,三千四百多辆坦克和二千一百多余架飞机。北边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中央方面军,南边是瓦图京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另外突出部的北面有波波夫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南边是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突出部后方的预备队则是可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总兵力超过二百多万,坦克更多达五千多辆。

曼施泰因建议发动进攻的时间最好选在5月上旬,那时地面干燥,利于德军装甲部队的行动,而此时苏军尚未调集足够的装甲兵力。但因德国的新型虎式、豹式坦克交货迟误,而希特勒坚持要等到拥有足够的新型坦克才发动攻击。结果等到7月初,希特勒终于决定于7月5日凌晨午3时30分展开攻击,这时德军的先利之机已经丧失殆尽。

就在德军准备于5月上旬发起进攻时,苏方情报部门就获得了情报。于是,苏军统帅部把作战警报和命令传了下去,要求各部队严阵以待,随时做好御敌准备。7月4日,一小股德军潜入苏军阵地进行火力侦察,战斗中一名德军士兵被俘,他向苏军供认,他们每人分到了一份干粮和伏特加酒,为的是明日拂晓转入突击。苏军统帅部当即将这一最新情况通报了各前线部队指挥官。

7月5日凌晨2时20分,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抢先实施了炮火和航空兵轰击作战,战争史上著名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了。

7月5日清晨6时左右,德军终于开始发起进攻,在北面出师不利损失惨重。同日,南方集团军的进攻因下雨而暂停,攻击受挫。

7月6日清晨,德军再次发起进攻,所有各部队的正面全都是激烈的血战。北面,莫德尔的第九集团军在伤亡惨重及弹药大量消耗下,不得不放弃了前进。在南面,霍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三个装甲军在损失了近二百辆坦克后,继续向奥博扬方向缓慢逼进。

7月7日,莫德尔投入了预备队,但他发起的五次攻势都没能获得多大的进展。南面霍特的攻势则比较顺利,击退了苏军第三机械化集团军。

7月8日,莫德尔集结了三百辆坦克再度发动了猛烈的攻势,苏军几乎全军覆没。在南面,苏军也以大败收场。

战至7月10日,莫德尔已经用完了所有的预备队,并且损失了全军将近三分之二的坦克,莫德尔只得转攻为守。在南面,霍特前进到了战略要地奥博扬附近,严重威胁到库尔斯克的南面,迫使苏军后退并重整防线。同时,南面的另一支德军肯夫兵团也打通了一条进路,巩固了第四装甲集团军的右侧翼。

7月12日,防守北面奥略尔突出部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二装甲集团军遭到苏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及中央方面军的攻击,中央集团军群总部不得不把莫德尔的第九集团军的四个师抽回防守,德军北面攻势因此停顿下来。

在南面,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军继续向奥博扬和普罗霍罗夫卡实施猛烈突击,担任主攻的是豪瑟指挥的党卫装甲军,辖有近七百辆坦克,其中约一百辆是虎式坦克。其左侧是第四十八装甲军,右侧还有肯夫兵团的三百辆坦克支援。当日上午9点,在普罗霍罗夫卡城的南郊,第2SS党卫装甲军遭遇到草原方面军派来增援的部队,主要是罗托米斯托夫指挥的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该集团军拥有八百五十辆坦克,大部分是T-34,另外还有近卫第五集团军。这两个部队自7月初即被保留作为预备队,兵员及装备都经过充分的补充。

两军装甲主力相遇后,很快就绞杀在一起。德军的坦克炮虽然能在1500~1800米的距离开火,但在这种情况下,虎式坦克强力的火炮及厚重的装甲都讨不到什么便宜,反而是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转成了致命伤。不多久,草原上到处都是坦克的残骸。浓密的硝烟弥漫了战场,坦克行进和射击扬起的沙尘更阻碍了两军的视野,两军的士兵也混杂在其中互相厮杀。炮声、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和哀号声响成一片。坦克手侥幸的从燃烧的坦克里爬出后,往往被迫拿起步枪像步兵一样作战,有时双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搏。除党卫装甲军外,第四十八装甲军也遭遇了苏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六集团军,肯夫兵团到了下午也投入了普罗霍罗夫卡的战斗。德军第四航空队和苏军第二、第十七航空军的飞机都尽全力支援地面战斗,空中和地面爆炸声不绝于耳。

这场普罗霍罗夫卡空前规模坦克大战,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在历经8个小时血战后,德党卫装甲军和苏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都损失了超过三百五十辆坦克,德军步兵伤亡多达一万人,苏军步兵损失不详。到7月12日为止,南方集团军群击溃了苏军十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的预备队,向前突破了三十多公里。俘获苏军二万四千多人,缴获、击毁苏军坦克一千八百辆、野战炮二百六十多门、战防炮一千多门。

7月13日,希特勒紧急召回克鲁格和曼施泰因开会,他首先宣布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希特勒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决定停止“堡垒”作战。作为妥协,他同意让曼施泰因的南方中央集团军群继续攻击库尔斯克的苏军,直到击溃苏军装甲预备队为止。

在北面奥略尔方向,苏军于7月12日就开始转入反攻。投入兵力达到一百二十余万人、两万门火炮以及二千四百多辆坦克、二千余架飞机。苏军以近卫第十一坦克集团军为主,向德第二装甲军团的阵地突破。苏军火炮的密度达到每公里150~200门,坦克密度也达到每公里15~20辆。然而即使是这么强力的反攻,苏军仍然无法重演斯大林格勒的大包围。莫德尔利用数道预备好的防线,巧妙地迟滞苏军的攻势,慢慢地将德军撤出奥略尔。直到8月5日苏军才终于收复奥略尔,大部分的德军已经安然撤退到下一道防线。而在南部战线,希特勒于7月17日撤出了党卫装甲军前往意大利。于是曼施泰因只好停止攻势,向后撤退,苏军8月23日收复了卡尔可夫。至此,库尔斯克大会战结束。

这次大会战,德军损失近五十多万人、坦克一千五百多辆、作战飞机三千五百多架、火炮三千多余门。这些惨重损失,使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完全转入了战略防御。尽管德军一度击溃四倍于己的苏军,苏军损失也很惨重,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还是完全转移到苏军手中。

点评

通过这场战争,苏军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苏德战争中苏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俾斯麦海海战

看过好莱坞经典影片《紧急下潜》的人无不为那紧张、惊险的海底潜艇战所吸引。其实,这个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个故事就是“二战”美、日之间的俾斯麦海海战。

“二战”时期,美军航空兵部队对日军海上运输最大的打击是在1943年2月底至3月初,参战部队是由西南太平洋战区航空兵司令肯尼中将兼任司令的第五航空队和澳大利亚空军。第五航空队是1942年9月3日刚刚成立的新部队,拥有三百多架战斗机和二百多架轰炸机,以莫尔兹比港附近机场为基地。经过半年多的实战锻炼,战斗力已大有提高,为了提高作战效率和轰炸效果,第五航空队发明了新战术:先由澳大利亚空军的英制“英俊战士”战斗机进行低空扫射,再由B25和A20轰炸机实施低空投弹,同时B17轰炸机实施高空水平轰炸——这种战术第五航空队经过反复训练和多次合练,只等在实战中一展身手。

1942年12月,日军撤出瓜岛后,日军大本营立即决定将原定增援瓜岛的第二十、第四十一和第五十一师团转用于新几内亚岛。1943年2月,第二十师团和第四十一师团陆续到达,只有第五十一师团因新几内亚岛西部的丹皮尔海峡遭到美军封锁而没有到达莱城,此时莱城地区只有冈部支队和从布纳败退的残部,形势相当危急。因此2月9日,日军拉包尔地区的陆军第八方面军和海军东南舰队开始协商将拉包尔的第五十一师团运送到莱城的方案,海军表示由于没有掌握新几内亚群岛海域的制空权,直接将部队送到莱城势必遭到美军猛烈的空中打击,将会遭到巨大损失,主张只将部队送到莱城西北的马丹。陆军认为马丹距离莱城还有五百千米的险峻山路,部队上岸后再要经长途行军,恐怕将会错失增援的时机。双方经过多次磋商,最终达成一致,决定直接向莱城运送第十八军军部和直属部队、第五十一师团的五个步兵大队共六千九百多人以及海军的第二十三防空部队四百多人,同时运送包括四十多余门火炮、四十多辆汽车、弹药、燃料等在内约二千五百多吨补给物资,由陆军的七艘运输船和海军的一艘运输船负责运输。第八舰队派出八艘驱逐舰遂行海上护航,并由陆军第十二飞行团、海军第二十一航空战队及“瑞凤”号航母的舰载机共一百余架进行空中掩护。

早在日军船队出航前,美军侦察机就已经发现日军正在拉包尔集结运输船,通过无线电侦听也察觉日军最近的电讯往来非常频繁。美军因此判断,日军将向新几内亚岛增派部队,决心集中优势空中力量将其消灭于海上运输途中,并根据拉包尔至莱城的三条航线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