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军事探索发现全纪录
4322100000001

第1章 著名军事家的故事(1)

一雪前耻的孙膑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生卒年月不详,大约与商鞅、孟子同时。他的一生坎坷不平,连真实姓名也没有留下。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鬼谷子是一位隐士,长于兵学和纵横捭阖之术。孙膑在他门下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将军,妒忌孙膑的才能,就派人把他诓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人们称他为孙膑。

后来,孙膑得到齐国使臣的帮助,逃离魏国,到了齐国,做了齐国大将田忌门下的宾客。当时,在齐国的王公贵族中流行一种赛马活动,田忌也经常参加。有一次,孙膑观看田忌和齐威王及诸公子赛马,他看到他们的马各分上、中、下三等,实力相差不多,就对田忌说:“你尽量多下赌注,我能让你得胜。”比赛开始时,他建议田忌用下等马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先主动输掉一局,然后用上等马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再用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赛。田忌采用孙膑的建议,结果负一局,胜两局,赢得了千金。这个小小的故事,后来被传为千古佳话。它揭示了军事上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就是要善于用局部的损失,去换取全局的胜利。他的这一思想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称道,这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赛马以后,田忌非常敬重他的才能,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任命他为军师。从此,孙膑在战国七雄争立的角逐中,开始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不久,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同孙膑出兵救赵。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避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假意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威胁魏国,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地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几年后,魏国再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的主张,与韩结好却不急于发兵。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重施“围魏救赵”的战法,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像上次一样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十万迎击齐军。

此次形势不同于桂陵之战,魏军是有备而来,气势旺盛。故孙膑决定因势利导,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诱敌冒进,再图取胜。齐军前锋与魏军稍一接触,即佯装怯战,掉头东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象,第一天造了十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三万人用的锅灶了。庞涓与孙膑交手,本来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上当,但当看到齐军锅灶日减,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这才壮起胆子,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歼齐军,擒获孙膑。

齐军退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此地道路狭窄,地势险峻,两旁树木茂盛,是个设下埋伏的好地方。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他挑选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山上,约定天黑后,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马陵,发现路旁的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写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来看,待他看清树上字后,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已经晚了,两旁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左突右冲无法突出重围,最后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十万。这就是“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也名扬天下。但此时,齐国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为摆脱政治上的纠纷,孙膑主动辞去军师之职,过起隐居生活。他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军事理论的著述,写出流传千古的《孙膑兵法》。

点评

孙膑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兵家广泛推崇。他的《孙膑兵法》这部军事著作不但指导了我国古代的战争,即使在今天仍闪烁着它独特的光辉。

破匈奴的名将李牧

在春秋战国时代,战国末期赵国著名军事将领李牧是一个绝不能被忽视的人物。他是战国时代赵国对秦作战最具战功的将军,廉颇、赵奢也不及他,李牧的赫赫功业主要表现在对匈奴的战绩上。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下令国中“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

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但骑射终非汉人所长。从赵国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开始,匈奴各部经过一番整合,逐步强大起来,时常骚扰赵国北部边境。任赵国骑兵如何在中原纵横驰骋,在与匈奴战争中依然是屡战屡败。毕竟以骑兵对抗匈奴,对于当时骑兵战法还相对幼稚的汉人来说,无疑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这种情况直到李牧戍守长城后才得以改变。李牧被赵王发配北疆,屯兵于代郡、雁门一带(今山西代县西北),驻守边关。

李牧来到边关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了士兵们的爱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日常开销。其次,每日宰杀数头牛来犒赏将士,优待士兵。再次,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意思是说如果匈奴侵入边境,就赶紧把人马物资收拾起来,退入营垒,严加保护,若有人胆敢捕捉敌人,立即处斩。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这样做是出于软弱害怕,甚至连赵国守边的兵士也都抱怨自己的主将太胆怯了。赵王知道这个情况后,也责备李牧不出兵应战。但李牧对此不以为然,一切照旧。赵王发了怒,把他调了回来,同时委派别人代他为将。

新将领到任以后,采取了与李牧完全不同的策略。匈奴每次进犯,他都立即发兵迎战,可是战不能胜,物资损失和人口伤亡都很大。结果,匈奴更加猖獗,弄得边境人民无法种田和畜牧。赵王这才感到原来的责备和撤换李牧是错误的,于是派人去请李牧。李牧再三推托有病,关起门,说什么也不肯出来。赵王知道他是心病,所以还是坚持让他出来带兵。李牧对赵王说:“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意思是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的办法还是和从前一样,您如果许可,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复任后,依然按照过去规定的那一套方法办事。匈奴入侵抢掠,他始终坚守不出。李牧的部下每天得赏赐而无用武之地,求战心切,都希望能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等到向匈奴开战的条件成熟了,就精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匹战马,五万名可以冲锋陷阵、破敌擒将的敢死之士和十万名善射之士,并把这些挑选出的战士组织起来,进行严格的战斗训练。同时,动员老百姓把所有的牲畜都赶出来放牧。匈奴看到满山遍野的牛羊马匹,垂涎三尺,就派一小股部队入境抢掠。李牧这次一反惯例,出兵迎击。刚一交战,就假装战败。匈奴单于认为汉边守军不堪一击,就率领大军大举入侵赵国。李牧先是诱敌深入,同时他将军队分为两支,从两翼对敌展开合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匈奴单于仓皇逃命。接着,李牧又率大军乘胜追击,消灭了襜褴(古代北方部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打败了东胡(古代北方的部族名,位于匈奴之东),降服了林胡(古代北方的部族名),连战连捷,威震群胡。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最重要的将领。

李牧破匈之战,先是坚壁清野,积极防御,为以后的破匈之战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故意以弱示敌,从心理上麻痹敌人,让对手产生轻敌思想,从而争取到歼敌的有利战机。

李牧是匈奴崛起后第一个与之大规模交锋的汉族将领,并取得赵匈之战的大捷,从而解除了赵国北部的严重压力,使赵国能腾出手来西拒强秦,意义非凡。同时,在此战中,李牧创造了步兵大兵团围歼骑兵大兵团的奇迹,堪称军事史上的典型范例。这次战役,是农业民族战胜游牧民族的第一个成功战例。

在解除匈奴的军事威胁以后,李牧到朝中任职。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订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此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臣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

秦赵战争中,赵将扈辄为秦将桓齮(又称樊於期)所败,丧师十万。秦又自北路进攻赵的后方,形势危急,赵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兵南下反击秦军,在宜安(今河北藁城县西南二十里)大破秦军,十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此战给秦国以沉重打击,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

不久,秦又攻赵国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南),李牧出兵迎战,再次重创秦军,但赵国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接着,秦派王翦攻赵,赵以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久攻不入,就以反间计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他在赵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马尚想谋反,赵王中计,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从命,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死后葬在今山西省襄汾县西的考村。之后,撤换了司马尚。赵国临战,却亲佞臣诛良将。三个月后,秦将王翦乘势急攻,大破赵军,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颜聚,赵国灭亡。

综观李牧的军事生涯,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同时,又非常善于运用谋略,从心理上把握对方,控制对方,取得最理想的军事态势。面对复杂的军事对抗,能恰到好处的使用军事战术,达到战役目的,实为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将。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加速了灭亡。

点评

李牧保家卫国、抗击匈奴的壮举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而他顽强的性格、不屈的操守更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兵家之祖——孙武

作为军事家,孙武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的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

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时,一心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孙武遂受好友、时任吴国大臣的伍子胥推荐入宫,并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吴王。吴王将这13篇兵法一一看完,赞不绝口,却不知孙武是否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便问他:“你的13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指挥队伍吗?”

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可以用妇女来试吗?”孙武答:“可以。”于是,吴王派出宫中美女共一百八十人,交由孙武操演。

孙武把一百八十名宫女分成两队,以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分别担任两队队长,并命令所有人都拿着戟,问她们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们回答:“知道。”孙武又解释说:“向前,就是看前心所对的方向;向左,看左手方向;向右,看右手方向;向后,转朝背的方向。”宫女们回答:“是。”

孙武命人将执法用的斧钺竖立起来,反复重申军法,然后击鼓发令向左,然而宫女们听见鼓声,觉得好玩极了,个个捧腹大笑,孙武说:“是我规定不明确,你们军令、军法不熟悉,错在将帅。”于是再次三令五申,击鼓发令。宫女们仍大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军令、军法不熟悉,是将帅之错;既然已反复地说明了,仍不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错了。”接着下令将两位队长斩首。

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妃,慌忙派人来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没有这两个爱妃,连饭也吃不下,请将军不要杀她们。”孙武断然回绝道:“臣既然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下令开刀问斩。接着,任命两队排头的宫女为队长,重新击鼓发令,这下宫女们左右前后整齐,都合乎规定和要求。

孙武派人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训练整齐,请吴王下来看看。这样的队伍,无论君王怎样使用它,即便是赴汤蹈火,也是可以的。”吴王失去爱妃,痛心不已,不想下去看。孙武说:“看来吴王只是喜爱兵法上的词句,并不想真正去运用它。”吴王虽不高兴,但却因此了解到孙武是一位既能著书立说,又能统兵作战的军事奇才,终于封孙武为将军,令他日夜练兵,准备伐楚。

孙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放在战略高度来考察的军事家。

孙武指挥的战役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柏举之战。

公元前5世纪初,吴国伐楚战争准备已经完成,吴王遂拜孙武为主将,率三万精兵,溯淮水浩荡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州西北)时,孙武突然舍舟登陆,以三千多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今河南信阳南),直插楚国纵深。楚军措手不及,被迫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仓猝应战。楚军大败,吴军乘胜追击,先后用“半渡而击”等战法,十一天行军七百里,五战五捷,一举攻陷楚都郢都,楚昭王弃城仓惶南逃。

柏举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三万人胜二十万人的快速取胜的光辉战例。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