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医药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4322000000001

第1章 医药学家(1)

神农尝百草

中草药在我国民间的应用历史已经很悠久了。古时候的人们不像我们现在一样有治疗各种病的西药、针剂,也没有和现在一样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是他们也会生病,也要吃药,怎么办呢?这样就有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远古的时候,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当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是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老百姓的疾苦,神农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啊,走啊,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了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办法医治,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就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去的。臣民们又劝他说:“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办法医治,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360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也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办法医治,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豆、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在尝百草过程中,神农悟出了草木味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他教臣民食用不同的草药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这便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发端!

神农亲验本草药性,是中药的重要起源。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次的反复实践,积累下来许多药物知识,被篆刻记载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它所记载的365味中药,每味都按药名、异名、性味、主治病症、生长环境等分别阐述,大多数为临床常用药物,至今仍在习用。千百年来,《神农本草经》作为药典性著作,指导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应用药物治疗疾病,保健强身。

神农以他的智慧和敢于献身的精神发明了农业和医药,是我国古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象征。神农所代表的农耕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起始。重温历史文化,传承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古希腊医学是欧洲医学发展的基础,大约起源于公元前12世纪。由于希腊人一直是一个开放的民族,所以随着向海外移民和发展贸易,古希腊医学汇集了许多民族和地区的医药知识和经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古希腊诞生了西方医学史上公认的鼻祖——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大约是在公元前460年出生于小亚细亚科斯岛的一个医生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母亲是接生婆。在古希腊,医生的职业是父子相传的,所以希波克拉底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医。父母去世后,他在希腊、小亚细亚、里海沿岸、北非等地一面游历一面行医,从而增长了知识,接触了民间医学。

在希波克拉底生活的时代,古希腊医学受到宗教迷信的禁锢。巫师们只会用念咒文、施魔法,进行祈祷的办法为人治病。这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疗效的,病人不仅被骗去大量钱财,而且往往因耽误病情而死去。为了抵制疾病是神赐予的谬说,希波克拉底努力探究人的肌体特征和疾病的成因。经过长期研究,他终于提出了体液学说。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肌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和黑胆这四种体液组成的。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比例不同,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黏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疾病正是由四种液体的不平衡引起的,而体液的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那么,有哪些外界因素会影响到体液失调呢?希波克拉底专门写了一本题为《论风、水和地方》的医学著作,来论证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他指出医生进入一个城市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到这个城市的方向、土壤、气候、风向、水源、水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为这些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有一次,一个病人下腹部绞痛,小便不畅,来找希波克拉底治疗。希波克拉底诊断后,对病人家属说,病人出现这种症状,是饮用不洁的水所引起的。这种不洁的水在尿道中逐渐凝结起来,不断地增大变硬,引起剧烈的疼痛;同时堵塞尿道,导致小便不畅,因此要饮用清洁的水。希波克拉底所说的病,就是尿道结石。他对这种病成因的解释,与近代科学的解释非常相似。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了可怕的瘟疫。许许多多的人突然发烧、呕吐、抽筋,身上长脓疮,不久又引起溃烂、腹泻。瘟疫蔓延得非常迅速,城里到处是尸体,连享有盛名的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被传染,不久就死去了。当时,希波克拉底正在马其顿王国担任御医,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辞去御医职务,冒着生命危险,赶到雅典进行救护。到雅典后,他一面调查瘟疫的情况,探求致病的原因,一面治病,并寻找防疫的方法。不久他发现,城里家家户户均有染上瘟疫的病人,唯有铁匠家一个也未被传染。由此他联想到,铁匠打铁,整天和火打交道,也许火可以防疫,便在全城各处点起火来以消灭瘟疫。

希波克拉底行医很注意医学道德。古代西方医生在开业时都要宣读一份有关医务道德的誓词:“我要遵守誓约,矢志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绝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绝不泄露。”这个医道规范的制定者就是希波克拉底。迄今,这一誓言仍被西方许多医学院校在结业仪式上采用,成为西方医生职业道德的一个典范。

希波克拉底还在一篇题为《箴言》的论文中,辑录了许多关于医学和人生方面的至理名言。如“人生短促,技艺长存”“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暴食伤身”“无故困倦是疾病的前兆”“简陋而可口的饮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饮食更有益”等。这些至理名言至今还能给人以启发。

对于生活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各个民族而言,虽然发展进程和命运各不相同,但精神却是相通的。希波克拉底致力于人民健康并积极规范从业医生的行为和道德,他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而且诠释了医生职业的神圣。对于全人类来说,他都是一个忠于职守、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楷模。

扁鹊与“四诊”

在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医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人所共知,可别小看了这一望、一听、一问、一摸,仅这几下子,就能探知人体内五脏六腑的病症。创造这手绝活儿的人正是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神医——扁鹊。

扁鹊生于公元前407年,姓秦,名越人,是渤海郡郑州(现河北省任丘县)人。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开过旅舍,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于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后来,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中医的“四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望、闻、问、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诊断体系。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

在“四诊”当中,扁鹊最拿手的是“望诊”。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的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前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盛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又有一次,扁鹊来到山东,当时齐王的太子桓公午听说扁鹊到来,便殷勤地招待他。扁鹊察言观色,知道桓公午有病,便对桓公午说:“你已有了病象,不过还在皮肤里,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成严重的疾病。”桓公午不信,不肯就医。隔了5天,扁鹊见到桓公午又说:“你的病已经发展,影响到血脉了,如不医治,会更加严重。”桓公午听了心中不悦,不理睬他。又隔了5天,再看到桓公午时,扁鹊郑重地说:“你的病已经蔓延到肠胃了,再拖下去恐怕就来不及医治了。”这回桓公午更不高兴了,仍不理睬扁鹊的劝告。又过了5天,扁鹊看到桓公午,大吃一惊,转身就走。桓公午派人去问他因何溜走,扁鹊说:“病在皮肤,吃点汤药就能治好;当病发展到血脉时,可以用扎针的方法治疗;病伤及肠胃,也还可以想点办法。可现在太子的病已深入到膏肓,我看已无可救药,所以才躲开的。”不久,桓公午果然突发高烧,全身疼痛,急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不久后,桓公午就病死了。

有一年,秦武王与武士们进行举鼎比赛,不觉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醢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按了按他的脉搏,用力在他的腰间推拿了几下,又让武王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接着又给武王服了一剂汤药,其病状就完全消失了。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醢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李醢于是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他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只得离开秦国,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过李醢的毒手,他在逃亡的路上被李醢派出的刺客杀死了。

扁鹊是中医理论的奠基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写了扁鹊传记。因此,扁鹊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被写入正史的医生。后来的人为了纪念扁鹊,在他的足迹所到之处,修建起许多陵墓、碑石、庙宇,以此表示对他的怀念,可见人们对这位神医的敬仰之情。

“扁鹊”其实是我国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为“扁鹊”。而这个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为“扁鹊”。

华佗发明麻沸散

华佗大约生于公元145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代名医。他精通各种医术,尤其擅长外科手术,被认为是外科鼻祖。华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外科手术大师,是与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麻沸散分不开的。

华佗所处的时代,正是三国纷争的战乱时期,战争使人们发生了许多外伤科疾病,治疗苦于没有麻醉药,在手术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一次,华佗给一位醉汉看病,给他开刀时发现他竟没有什么疼痛,华佗便自己喝醉了酒,让徒弟在他的腿上割肉,果真不痛。华佗得到了启发:酒是可以麻醉的。从此,华佗便用这个办法来给病人开刀,把它叫做“沉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