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生物探索发现全纪录
4321300000007

第7章 生物学家的故事(7)

然而,土壤里各种微生物种类有数万之多,要找到一种微生物,无异于大海捞针。瓦克斯曼下定决心,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也要找到这种微生物。此后,他天天泡在实验室里,要将一种种微生物分离出来,再按它们的生长特性,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纯粹培养,然后取得它们的分泌物,分别在病原菌或其他细菌中做杀菌效能检查。他像查户口一样,对土壤中的“居民”挨家挨户地进行检查。

这确实是一项十分繁复而又非常细致的工作,然而瓦克斯曼毫无怨言地进行着。从1939年开始,100种、200种、500种……如此实验下去。时间又过去一年,经过实验的细菌已经超过2000多种。1941年,实验过的细菌达到5000种,并发现了放线菌,但是,不符合治疗要求。1942年,继续实验,达到7000种、8000种。在这期间他又发现一种链丝菌素,这是一种丝状微生物,能够将一些细菌(包括结核杆菌)杀死,但是毒性过大,因而在进行动物实验时,被实验的动物一只一只相继死去,仍然无法应用于治疗。

当瓦克斯曼鉴定的细菌种数已达1万种后不久,他发现一种灰色放线菌,对结核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没有毒性。于是,瓦克斯曼将这种灰色放线菌的提取物应用于临床,结果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就这样,瓦克斯曼和他的助手阿尔伯特·舒茨以及伊丽莎白·布姬,于20世纪40年代正式宣布了这个新的抗生素——链霉素诞生了。

瓦克斯曼发明治疗结核病的特效药的消息传开后,世界各地表示敬意的贺电和贺信像雪片似的飞到瓦克斯曼的办公室。各地的医学研究机构邀请他作学术报告,人们给予瓦克斯曼极大的荣誉。

但瓦克斯曼并没有被成功冲昏了头脑。他仍保持严谨、朴实的学风,对于链霉素的研究进展和作用等,绝不做一点夸大的介绍。一次,瓦克斯曼在瑞典访问时,对一位医学教授提出的关于链霉素的疗效问题,做了以下回答:

“我对结核病实在一点也不懂,这个问题还是你们搞医学研究的有专门了解。至于链霉素是否能够治疗结核病,还需要继续进行实验总结,我只是从试管中知道链霉素能够杀死结核菌而已。菲德曼博士和辛肖博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有效。至于对人类的结核病疗效问题,虽然初步取得良好成绩,但还应做进一步探讨。如果您有兴趣的话,我愿将链霉素奉送给您做临床试验,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总结。”

然而链霉素对结核病的疗效是有目共睹的,瓦克斯曼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瓦克斯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接受了瑞典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颁发的国际最高荣誉奖——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瓦柯斯曼坚持不懈地寻找链霉素,不怕困难和失败,他的辛勤和付出,使得更多的人免于死亡,面对荣誉他又毫不自满,他不懈的精神和谦虚的品质都令人欣赏。

良好家教培养出的科学家

埃德加·D·艾德里安因其在神经机制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埃德加·D·艾德里安于19世纪末出生于英国伦敦。因为他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8岁时就获得了科学奖学金,并顺利进入剑桥大学特里尼蒂学院学习生理学。艾德里安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而且也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运动型科学家,他的剑术精湛娴熟,绘画技能也非常出色。他体格健壮,思维灵活,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全面发展。这一切与他的良好的家教是分不开的。

20世纪20年代,艾德里安发表了阐述其研究成果的专著《感觉的基础》,揭示了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感觉适应现象。这部经典性的著作为感觉生理学奠定了神经信息分析生理学的基础。后来,他又与美国学者合作研究,把神经与肌肉的电反应转变为可听的声音。这一成功至今还被广泛应用于肌肉疾病的检查中。

30年代,艾德里安在爱丁堡主持的医学物理讲座的讲义由牛津大学出版,书名为《神经活动的机制》。这部专著总结了单根神经纤维的生物电研究,完善了神经生理学中许多过去不完善的结论。同年,艾德里安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艾德里安出生并成长于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地位显赫,是英国王室的法律顾问,曾经荣获第三级巴斯勋章。成长在贵族家庭的环境,艾德里安非常受父母的疼爱,但他的父母却也明白教育孩子绝对不能溺爱。父母对艾德里安的教育非常严格且把握了一个非常适当的度。合理的事情,父母全力支持;不合理的事情,父母严加制止。这种教育方式,说起来似乎简单,但做起来却相当不容易。不过,艾德里安的父母自身有着较高的素养,因此对艾德里安实施了良好的家教,可以说这使得艾德里安的科学之路有了一个顺利的开端。

艾德里安小时候就对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对小虫子和小动物非常好奇,常常对它们进行解剖,想弄清楚它们的内部构造。父母也非常赞赏小艾德里安的这种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对一个小孩子喜欢解剖动物的事实,在当时,哪怕是在现在仍是得不到大多数人认可的。有一次,艾德里安在河边发现了一条已经死去的狗,他便来了兴致想要将它解剖进行研究。他的这种行为被他的母亲看见了,身为贵妇的母亲一时间感到儿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这种行为有失体面,因为大家都对这种做法指指点点,另一方面,母亲也误会是儿子弄死了人家的狗,便批评了艾德里安。

艾德里安并没有因为母亲的错怪而闹脾气,他显示了良好的家教,耐心地向母亲解释道:“妈妈,这是一条死狗,没人要,我来到河边的时候它就已经在这里了,不是我弄死的。而且解剖死狗也没什么可怕,这可以使我了解到狗肚子里都有些什么东西。”母亲听了儿子的解释,意识到了儿子具备一种探索和求知的精神,赶紧为自己错怪了儿子而道歉,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他。就是在这样一种开明的家庭教育之下,艾德里安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又懂得把握尺度,不会乱来。这为他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艾德里安的父母也不希望他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所以非常注重他的全面发展,多方面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他们不仅让艾德里安学习剑术,还对他进行绘画的训练,磨炼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情操。这些都为艾德里安在科学之路上走得顺顺利利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艾德里安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有非常开明而且理智的父母,他们对艾德里安的管教张弛有度,良好的家教和家庭环境培养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的生物学家。

艾德里安拥有这样支持帮助他成才的父母是幸运的,然而这并不是他成才的全部原因。从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艾德里安本身也是一个热爱钻研的孩子,这才是他成才的关键。

子承父业的科学家

科内尔·海门斯是比利时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呼吸、血液等方面。因其在呼吸和血液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获得193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海门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生物科学家,还是一位英勇的爱国战士。他曾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毅然投笔从戎,担任炮兵军官,在抗击德国侵略者和光复国土的战斗中,海门斯英勇善战,多次荣立战功,获得多枚勋章。

后来,他与他的父亲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证明了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内壁有压力感应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中有化学感受器,它们分别感受血压和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他们父子俩还合作证明了在呼吸和血压的调节机理中,除了对中枢的直接作用外,还有外周反射机理,尤其是外周的化学性反射机理。他们的这些成就轰动了世界生理学界和药理学界,他们使用的两种动物实验制备也成了生理学与医药学的经典方法。

20世纪30年代,海门斯在担任根特大学药物动力学和药理学系的主任教授和根特大学海门斯研究所所长的同时出版了专著《颈动脉窦》和《呼吸中枢》。他还先后荣获比利时、法国、德国的各种奖金和奖章,并于1938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后来,希特勒占领海门斯的祖国比利时,海门斯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再次入伍,在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和光复祖国的战斗中再立战功。

二战结束后,他继续回到他所钟爱的科学研究的领域,被任命为许多著名机构组织的主席,在这期间,他又取得很多成就。50年代末,海门斯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来我国访问,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做了3次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

科内尔·海门斯于19世纪末出生于比利时民族文化中心之一的根特城——一座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古城。他的父亲吉恩·海门斯是根特大学著名教授、根特大学药物动力学与治疗学研究的创始人。在这样的父亲的培养下,小海门斯从幼年起就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他刚刚懂事一点,就开始缠着父亲不放,要父亲讲故事给他听,而且好奇心无比旺盛,经常向父亲提数不胜数的问题。父亲对于儿子的这种爱提问的行为尽量地满足,他非常满意,有问必答。有一天,小海门斯仰起脸郑重地对父亲表示自己长大了也要当一名科学家的时候,父亲非常欣慰,但他也提醒儿子科学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艰辛和困难的。他说:“科学家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百折不回的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你能做得到吗?”小海门斯竟使劲地点了点头。

有一次,父子俩散步时,海门斯问父亲:“爸爸,为什么潜水前越是多做深呼吸,就能在水下呆得越久呢?”

父亲回答说:“这是因为多做深呼吸以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多,呼吸自然减慢,甚至可以暂停片刻。呼吸意味着人体的新陈代谢,供给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剩得越少,氧气贮存越多,呼吸暂停的时间就越久。”

海门斯听明白了,但仍不满足,他的问题又来了:“那为什么潜水到了最后,心脏会跳得很厉害,胸口也很憋闷,总感到非出水面呼吸空气不可呢?这是由于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缘故吗?”

父亲做了简单明了的阐释之后,告诫海门斯:“孩子,科学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其中还有很多未知数等着人们去揭示,你要做一名药理学家,首先得是一名生理学家。”

父亲知道要帮助儿子达成这个目标是需要很大付出的,所以他精心地从各个方面引导小海门斯,着意培养他。海门斯也很争气,对于父亲的指点,他似乎一听就明白。在学习上他也非常用功刻苦,有着很强的韧劲和耐心。小海门斯中学毕业后,父亲就指导他考入了自己任教的根特大学药理系,进一步栽培他。

后来,海门斯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游学欧洲各国,受益匪浅。在他获得根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就与父亲一起合作进行科学研究。

海门斯的科学生涯受他父亲的影响,如果没有父亲的启蒙、鼓励和帮助,海门斯也许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但是一个人的成功仅仅靠他人的帮助是不够的,自己也要发愤图强才行。

倔强的科学家

爱德华·阿德尔伯·多伊西因成功地分离出维生素K,并确定它的化学结构,而获得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位科学家的成就其实起源于他对父亲的命令的违抗,对生物科学的执著的热情和一颗倔强的心。

多伊西在性激素、维生素和抗生素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末,在丹麦科学家达姆发现维生素K之后5年,他又成功地分离出了维生素K,并确定它的化学结构,完成了人工合成。这一成果使临床医学对于因缺乏维生素K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有了明确的病因学上的根据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使千百万人深受其益。为此,他和达姆一起共同分享了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多伊西出生于19世纪末,这正是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期间,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景象惨淡。但是,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其不可或缺,工作都相对稳定。这一现象给多伊西的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认识到要使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能免遭失业的危险找到一个“铁饭碗”,应该学习工程学,成为一个工程师。

于是,从多伊西的中学时代开始,他的父亲就对他严格要求,让他必须学好学校规定的那些刻板的功课。但是多伊西却让父亲失望了,他爱好广泛,尤其对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的知识有着极大的兴趣,此外还涉猎哲学与伦理学方面的书籍。整个中学时代,多伊西保持着中等偏上的成绩,因为聪明的多伊西从小就有这样一种本领:既能把精力投注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又能对自己并不热衷的功课应付自如。他的父亲对于儿子成绩普通的事实也觉得还算满意,所以对多伊西的兴趣爱好倾向没有干涉。

但是到17岁多伊西考大学那年,父亲却坚持己见,坚决让多伊西报考伊利诺斯大学工程学院。多伊西虽然热爱着生物化学,但父命难违,他只好听从了父亲的“好意”,开始学习他并不爱好的工程学。

上了大学的多伊西仍然无法抑制住也没有打算过放弃他所钟爱的生物学,他花费大部分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目学习。但是大学的功课应付起来却不像中学时代那样轻松自如,由于多伊西没有花太大的心思在工程方面的知识,所以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只勉强达到每门及格。这让系里的老师们倍感诧异,因为他们总是看见多伊西手不释卷,非常认真勤奋,这样勤奋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差强人意的成绩呢?

于是一位导师找到多伊西与他谈心,导师问他:“我看你平时相当勤奋,为什么成绩这样差强人意呢?”

多伊西非常坦率地告诉这位导师:“我对学校规定的功课没有兴趣,我平时看的书大多不是必修和选修课程。”

导师对此更加奇怪,“既然你不喜欢工程方面的东西,当初为什么要报考工程学院呢?”

多伊西解释道:“那是我父亲的主意,他认为学工程的人在社会上会有更强的竞争力,会比较容易立足。但是我的兴趣确实不在这方面。”

导师便将多伊西的这一特殊情况向校方汇报。不久,多伊西终于如愿以偿地转系去自己所喜欢的应用科学院的生物化学专业试读。他的父亲这时也不好再强加干涉,只能放任不管了。

伊利诺斯大学规定,像多伊西这种情况的转系生必须补修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多伊西由于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由来已久,又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动力,他凭借自己对生物知识深厚的积淀,不仅没有补修,反而在考试中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思想方法,使新老师和新同学们对他这个插班生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