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3顶住压力,创建微软研究院
1998年,李开复进入总部没多久,微软总部就计划在中国建立一个研究院,这样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微软在中国的业务。此时李开复动心了,他决定要回中国创建研究院。
一向谨慎的李开复做出这个决定后,为了顺利回国,还征询过不少朋友和同事的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回到中国。让他很惊讶的是,几乎没有人赞成他的想法,他们说:“成功的中国人不会留在中国。”
“你知道为什么在美国的中国人那么优秀吗?就因为中国最优秀的人都出来了。”
“回去?整天要和官员打交道、赔笑脸、说好话,多无聊啊!”
还有一些中国同事列举出了许多反对的理由,比如:小孩子要读书,太太不愿搬家,现在工作很满意,已经有足够的钱了,搬过去了早晚还得回来,等等。同事们都劝说他:“回国创办微软研究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层层审批,还会遭受微软总部的巨大压力。现在的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办成。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听了同事的劝告,李开复觉得他们的话不无道理。但是经历丰富的他回忆了自己30多年来的生活和工作,发现:在生活中,“不可能”随处可见。这似乎已经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天门”,很多人把它想象得坚不可摧、高不可及,而事实上,大家都被自己的思维限定了。其实世界上最难跨过的门是自己的“心门”,拿出自己的勇气与冒险的精神,还有什么可以挡住我们前进的脚步?当我们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可能”先生也就在我们强大的那一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正如凌志军在《追随智慧》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大家“不可能”的建议反而激发了李开复执拗的天性,他从骨子里透露出的一股热情和几分天真左右了他的抉择。在其他人的反对面前,他没有退缩,他对妻子说:“管他呢,我自己先回去。我绝不相信中国所有优秀的人都出国了,在中国,总能找到喜欢科学研究的人。我就是要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
李开复当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被记者称为“天不怕地不怕”,其实,他只是有一股勇气罢了。他知道,回中国创建研究院存在短期内的风险,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未来的中心。作为能够横跨中西文化的华人,他觉得自己应该把握这个回到中国的最好机会。
后来,微软在中国创建的研究院取得了圆满成功,李开复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年的理想。在他的影响下,研究院吸纳了一批优秀人才,如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等也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微软(中国)研究院刚刚成立的时候,需要招聘一批优秀的人才,这是微软总部的要求,也是微软(中国)研究院刚成立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李开复开始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招聘工作是他和副院长张亚勤负责的。他们两个决定在面试应聘者的时候,见到对方十秒钟后就把自己“雇”或“不雇”的直觉写下来,面试结束后再与最终的评价作比较。结果,他们发现,在大约95%的情况下,十秒钟的直觉与最终的决定是相同的,而且他们两人对同一位应聘者的意见也相当一致。
这印证了哈佛大学的纳利尼?阿姆巴迪教授的发现,只需要两秒钟的时间,学生就可以非常精确地评估一位教授的授课质量。李开复和张亚勤最后总结了一个应聘原则——“十秒钟定律”。
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后,每年四次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成果。在微软公司,各个单位都很重视和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汇报的几个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开始提早排队,报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软中国研究院刚成立的那一年,几个研究项目都还没有得到最终结果的时候,李开复就冒险争取了六个月后向比尔?盖茨汇报两个研究成果的机会。因为他知道那时很多人对中国研究院还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尔?盖茨面前成功地演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就会对研究院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当时,李开复知道有四个研究项目可能在六个月后会得到好的结果,但它们各自成功的概率也只有60%。可他不能等到100%确定后再去申请。于是,他用两个措辞含糊的报告题目预订了位置。六个月后,果然有两个项目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于是,他们修改了报告题目,十多个人飞到美国为比尔?盖茨做了现场演示。那次汇报非常成功,得到了比尔?盖茨的高度评价。
汇报后的第二天,比尔?盖茨对公司所有的领导说了他那句著名的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正是这句话,在公司为中国研究院建立了信誉。
显然,这些都与李开复执著、冒险的精神分不开,如果当时他选择消极等待,那么,他们错过的就不仅仅是向比尔?盖茨汇报研究成果的机会,还有中国研究院在整个信息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