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金融公司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431100000030

第30章 2“流动性过剩”的迷局,货币多了还是资金多了 (1)

第七章2“流动性过剩”的迷局,货币多了还是资金多了 (1)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成为21世纪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性问题。流动性过剩本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金融术语,但它和通货膨胀一样,进入了普通民众的视野。

揭开“流动性过剩”的面纱

对于当前热议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像是雾里看花,越来越朦胧。尽管观点很多,可谓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至今未能达成共识,那就是:流动性过剩,究竟是货币供应过多,还是资金相对过剩,或是两者混合?这个问题十分关键,若是误判,就好比给病人看病,把肠炎说成是胃炎,下错了药,那就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加剧病情,自然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与其忙着寻找对策,开处方,还不如冷静分析一下病情,找准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到底什么是“流动性过剩”。

要解释“流动性过剩”,首先要了解“流动性”的含义。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发行货币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长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发行增长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

以中国的情况来说,2006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为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比上年高出5.7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4.8%,比上年末高出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高于贷款总额,即存贷差为1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亿元。

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迹象。但是,严格地说,流动性过剩无论是从表象还是从成因或解决方法上看,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理论问题,货币过多或资金过剩都可能带来流动性过剩。

在现代经济学中,资金问题和货币问题往往容易混为一谈。市场经济又可以叫做货币经济,正是经济的货币化,或金融化,使实体经济的真实状态被掩盖了。从可观测的现象层面上看,一旦货币供应减少,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抽紧银根,资金就会紧张;相反,货币供应增加,资金就会显得宽松。在日常体验中,资金问题就是货币问题,货币问题也就是资金问题。从个体视角来看,二者也许是一码事,但从宏观上,或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正是因为这一点,针对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就务必要弄清楚它是货币问题还是资金问题。

流动性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货币太多,或者资金过剩,都可以导致流动性过剩。当前所谓的全球流动性过剩,是货币问题和资金(资本)问题混合而成的一种现象,有的国家是货币问题所致,有的国家是资金问题所致,但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其本相都失去了,变成了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对于像美国这样不需要外汇的国家,货币问题和资金问题的区分倒也无关紧要,因为美元的发行是面向全球经济的,它可以借助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美元储备的需求,把货币问题转换为资金问题。美元发行多一点,正好形成其他国家的外部需求,把美元变成了他国的外汇,持有美元外汇的这些国家多数又去购买美国的债券,然后又变成美国的资金(资本)。对美国而言,美元既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同时又是有全球资源作保证的资金。即使出现美元通货膨胀,埋单的首先是持有美元资产的世界各国。因此,对美国来说,货币问题和资金问题是无须分开的。也许是受美国“话语霸权”的影响,流动性(过剩)脱离其本意而演变为一个全球流行的概念,这种概念下的思维实际上也有意无意地蔓延到了许多国家。

造成我国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什么

在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因素来看,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按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中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与此相关的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因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顺差,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2006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0663亿美元。而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8万亿元,这是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内部原因。

从外部因素看,全球资本流动性泛滥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1年,美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纳斯达克从5000点跌到1000点,这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周期从热转冷,再演变到资本市场作出反应的故事。作为美国当时的支柱产业——IT行业的不景气就意味着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下滑周期。第二件事,就是“9?11”事件,使美国经济从2001年开始进入到一个低迷的下滑阶段。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连续降息,从7.5%降到1%。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后来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包括人民币升值埋下了伏笔。

2004年,日本经济开始从衰退中复苏,这是日本10多年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制造出日元的流动性空前增长的货币环境所致。虽然日本经济近期才开始复苏,但日本人手上的钱一直就很多,并且在纽约和亚洲其他市场投资活跃。近期频繁的国际“日元套利”活动也与日本刻意保持低利率,推动货币外流,加速全球流动有关。

欧元也在欧洲央行的调控下,2005年才对保持了5年之久的2%的利率提高了25个基点。

全球三大主要经济体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全球经济失衡。钱太多使全球资产价格不断攀升,2004年全球黄金价格直线上升到历史性高位就是全球的钱太多的典型反映。虽然“金本位”已不复存在,但是黄金仍然是各国保值的储备资产。因此,当货币资本流动性过大,特别是美元呈贬值趋势,货币资本贬值预期增高的时候,黄金的资产储备功能就有可能被大肆“炒作”,人们就会转而持有黄金,从而使黄金的价格上涨。所以黄金价格过度上涨是货币资本过剩的表现。

钱太多了还表现在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通过过度渲染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引起了全球对石油需求将大幅增长的猜想;通过夸大近期石油供求的“缺口”,不断制造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大量“热钱”流入石油市场,推动了油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