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金融公司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431100000014

第14章 5为什么被粉饰的财务数据会有那么多人相信 (2)

第三章5为什么被粉饰的财务数据会有那么多人相信 (2)

清议:这个是一定的。每个行业都千篇一律去套,是完全不靠谱的。我这里给大家一些大概的思路。金融类公司或者固定资产比重相当大的公司,比如路桥建设类,你要看它的总资产赢利能力,不要拘泥于主营收入之类。比如银行主要参考总资产收益率,不要强调净资产收益率。而地产类公司则要看主营业务收入、存货及其周转,应收和预收账款;机械制造行业,就要看存活、销售、应收账款等。

黄世忠:实际上,我认为各项财务指标对企业来说基本一致。只是具体分析来说,要结合行业特征、生命周期和赢利模式来思考。比如金融业,最重要的是资产质量和赢利模式,因为现在流动性特别充裕。房地产行业,拐点之后就看现金流。而农业这样的行业属于长线行业,现金流量也很重要,所以我认为目前把这个长线行业来炒短线,是过了头。化工行业因为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一定注意资产负债表,看它的资产结构。

申草: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很难有什么统一的标准。

比如我们说到流动比率,宏盛科技流动比率很低,所以一眼就知道资金链快断了,现在高管都抓起来了。但是我们又发现格力电器流动比率也很低,但却活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个上下游通吃的模式,上下游的现金都吃,于是有高额现金+高额应收账款并存的格局。这两个公司就是典型。

再比如,说到存货周转率,不同档次的产品周转完全不能等量齐观。比如家电行业里面低端的产品毛利率很低,但是存货周转率很高,资产收益率仍然很可观,高档品毛利很高,但是周转率很低,仍然不值得过高期待。所以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思维,从宏观的产业环境到中观的营销策略再到微观的产品定位,都要考虑。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讲究可靠性和可比性。还是那句话,要有系统性眼光。

反思:财务陷阱在哪里

《理财周报》:上市公司的财务陷阱通常有哪些?一般在哪些科目上如何操纵?投资者如何去突破呢?

黄世忠: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很简单,只要出现“其他”字眼的地方,都可能是财务陷阱,因为这个东西比较容易含糊其辞。比如其他损益表中“其他业务收入”,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应收账款”,比如现金流量表中的“其他现金流量”,很多。

我们通常说“垃圾桶”,但是这些垃圾桶里面究竟装了什么?原来投资者很少能知道,现在新会计准则有了比较严格的规定,投资者可以去看报表附注里的详细说明,但是很多人会忽视这一细枝末节。

具体来说呢,财务陷阱是花样百出的,根据国外资本市场的经验,所有的财务操纵手法中,有50%都是最终操纵销售收入的。这就要仔细去看看会计政策使用是不是合适。在会计手法上横向比纵向比是稳健还是激进,里面很可能藏着什么。尤其是一些本期出现某些收入,然后下一期再因故冲回的情况,常常值得琢磨。

三位财务家眼里的七大财务骗术与三十种手法

骗术之一:过早地记录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

1. 在未来服务的尚未提供时,收入已经记入账册。

2. 在货物发出或客户无条件接受前,收入已经记入账册。

3. 在客户还没有义务支付货款时,收入已记入账册。

4. 向机构出售产品。

5. 给予客户某种回扣作为补偿。

6. 重复计算收入。

骗术之二:记录伪造的收入。

7. 记录缺乏实际经济意义的收入。

8. 将出借交易所得的陷阱作为收入记入账册。

9. 将投资所得作为收入记入账册。

10. 将供货商未来继续购买作为条件的折扣记作收入。

11. 将公司合并前不适当扣留的收入释放出来作为新公司的收入。

骗术之三:使用一次性所得增加收入。

12. 通过出售低于价值的资产增加利润。

13. 将投资收入或所得作为收入的一部分。

14. 将投资收入或所得作为营运费用的下降来报告。

15. 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各个栏目的重新归类来制造收入。

骗术之四:将现期费用往前或往后转移。

16. 将正常的营运成本,尤其是最近发生变化的成本资本化。

17.变更会计政策,将现期费用转移到过去。

18.成本折旧或摊销得过慢。

19.不注销价值所剩无几的资产。

20.降低资产准备。

骗术之五:不记录负债或不适当减少负债。

21.在未来义务仍然存在时,不记录相关的负债和费用。

22.通过变更会计假设条件,减少负债。

23.将有问题的准备金释放,充作收入。

24.制造假冒的销售折扣。

25.当收到现金时,即使未来义务仍然存在,仍然记为收入。

骗术之六:将现期收入转移到未来。

26.建立准备金然后在未来某个时期释放,充作收入。

27.在公司兼并完成前夕,不适当地扣留收入。

骗术之七:把未来费用作为特别费用转移到现在。

28. 不适当地将特别费用的数量夸大。

29. 不适当地在兼并之后,将正在进行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注销。

30. 把自由性费用加速转移到现在。②

[点评]

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隐藏的真相有哪些?一般在哪些科目上如何操纵?投资者如何去突破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识别简单数字背后的故事。

[相关链接]

中国上市公司十大舞弊招数

申草团队之一夏草与时俱进,撰文《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摘录如下:

1.自我交易

不少上市公司设立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通过资金运作虚增收入、资产或虚减费用、债务;这些空壳公司实为同一控制人所控制,是实质意义上的关联方。这些空壳公司存一些特点,如名字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达尔曼的关联方往往带有“达”或“森”字;查询其工商登记资料,这些皮包公司注册地址往往在同一地方,甚至联系电话也是同一电话,当然基本是打不通;实地调查,根本就找不到这些皮包公司。

2.循环交易

一些上市公司经常通过多方交易进行循环交易,如上市公司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给B,B又卖给C,C再卖回到上市公司,这样的财务安排,可以达到既增加营收规模,又可以节税,因为可以取得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上市公司为了将交易做得有模有样,还有虚假的出库单、入库单以及进账单等,不少IT企业涉嫌以此虚增销售额。

3.阴阳交易

一些上市公司开具阴阳发票、订立阴阳合同粉饰交易的真相,*ST源药就是这方面造假的典范。这家公司在出售子公司股权时,签订了阴阳协议,使名义的出售价格低于实际出售价格,差额部分作为收入入账;在收购子公司股权时,又通过阴阳协议,使名义收购价大于实际收购价,差额部分也作为收入入账。

4.填塞渠道

在期末时通过调节经销商库存以调节收入确认金额,这种会计数字游戏在实务中被广泛运用,很多人不认为是一种财务舞弊,但事实上他可能提前或者推迟确认收入。

5.不断并购

收购兼并是滋生财务舞弊的温床,提醒投资者注意公允价值容易被滥用的倾向,实际上,不断并购是财务舞弊最强的征兆之一,不断并购的背后是资金链紧张以及业绩的实质下滑,一些上市公司将并购作为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

6.会计差错

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前期会计差错追溯调整的规定,将亏损往前移。在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之间,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了会计差错,因为会计估计变更导致的损益要直接进入当期损益。

7.大洗澡

某公司2005年报暴出了30多亿元的亏损,这是中国上市公司又一起非常恶劣的大洗澡,而且这也不是上市公司第一次玩这种数字游戏,亏过头实际上是隐瞒净资产,在以后可以释放出来作为利润。在中国只有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转移,基本上都会玩这招游戏,这导致控制权转移后的公司实际经营业绩基本不可信。

8.报表重组

不少上市公司通过置出不良资产、置入优质资产等方式对财务报表进行清洗,以降低巨额潜亏带来的资产减值或财务造假压力,但实际上,所谓的优质资产往往是虚假的优质资产。此外,一些上市公司通过托管、承包、租赁等方式账面冻结不良资产,这也只能是临时过渡手法,实质上也严重违反了会计准则规定。

9.隐瞒炒股

炒股并不是上市公司的主业,而且风险也比较高。在牛市时,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与庄家合作、配合提供炒作素材等方式,投入巨额资金炒作自己的股票,而这些收益是不能见光的,于是通过财务手法粉饰为主营业务收入,东方电子就是这种手法的“典范”。而在熊市时,这些巨额资金在股市灰飞烟灭,这时上市公司高管可能要承担挪用资金刑事责任,于是上市公司又费尽心思将这些亏损变成主营业务亏损或者是担保引发的亏损等。

10.现金陷阱

2005年我们发现不少上市公司账面巨额现金(货币资金)不实,我们指控近30家上市公司虚构现金、隐瞒现金受限事实,结果例无虚发,有10多家公司很快就在年报或临时报告中承认做假。2006年是清欠年,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不还将承担刑事责任,一些责任人也被公安机关法办,在这种压力下,不少公司玩隐瞒占资、占资假还的游戏。一些上市公司隐瞒借款、隐瞒出具银票、隐瞒担保现象非常严重,这是危害上市公司质量的最大祸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