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4308400000024

第24章 世界部落文化(9)

克伦部落的人去世后,遗体会被运到森林中特定的地方焚化。死者的亲属会检查骨灰,若尸体的某部分未烧尽,就表示此人是受咒诅而死的,事后亲属若梦见死者曾求助的巫师或其他人,就断定是梦中人下的咒语,那人就要为死者之死负责。

符咒是克伦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深信符咒的力量。一些有权势的人,如果认为有人会伤害自己的人,会为自己下一度符咒,那么,若他被人杀害了,咒诅就会自动传给杀害他的人。克伦人也会为财物下符咒,若财物给偷取了,窃贼就会承受这个咒诅,遭逢厄运。

普南部落:原始的“共产主义”部落

生活在马来西亚婆罗洲的普南部落十分神秘,他们生活在热带雨林里,至今保持着许多有趣的风俗传统。

普南人之间的沟通大多靠符号来进行,他们用木棍、树枝以及树叶等通过不同的排列传递不同的意思,告诉别的部落他们的行走路线,哪些地方可以获取食物,哪个地方存在着危险等。

普南部落也有语言,但多数比较简单,除了本部落外,其他人很少能够理解。这种语言非常有意思,比如只用一个单词就代表了“它、他和她”,但“我们”一词却有6种说法,根据“我们”的范围和人数不同,用词也不同。比如,两个人的“我们”与好几个人的“我们”绝对不是一个词。这还算不上什么,最厉害的要算是“西米椰子”了,这种食物居然有40多个名称,一般人听都听糊涂了,更不用说记住。这也难怪,因为西米椰子是普南人主要的食品,可以为身体提供糖分和其他营养,所以他们对这种东西情有独钟,为此专门创造了40多个单词。

令人奇怪的是,普南语中没有“再见”这个单词。这是因为当地人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并且在森林里居无定所,这次见了面,下次在哪里遇到很难说,所以他们一般不说“再见”。

普南人的屋子小而简单,只有屋顶是用树枝和树叶搭建的,主要用于遮雨,因此算不上正式的房屋。他们经常是在此临时住一夜,第二天就离开了。

至于“谢谢”这个词,也同样不存在于普南人的词典里。当地人过着近乎“共产主义”的生活,所有的财产都是大家共有的。人们猎杀动物、采集野果,然后一起分享,互相帮助在这里被看做理所应当的事,因此不需要客气。

普南部落在森林中有着复杂的“意境地图”,在哪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就会用这个事件给该地方命名。比如钟爱的猎犬死了,或者发现一只不同寻常的鸟,都可能成为他们给地点命名的依据。

由于原始森林被疯狂砍伐,目前普南部落的居住地越来越小。如今马来西亚的普南部落一共才有数千人,但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普南部落只剩下三五百人。许多人被迫定居下来,而那几百人却坚守着数千年流传下来的风俗和传统。因此社会学家们担心,如果马来西亚政府不采取保护措施,普南部落以及他们的文化将会逐渐消亡。

亚齐部落:妇女地位较高的部落

亚齐部落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现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北部,亚齐部落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亚齐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现渐通用印度尼西亚语。

据考证,亚齐人不是爪哇人,也不是马来人,亚齐人系由巴塔克人、马来人、爪哇人和尼亚斯人等逐渐混合而成,并吸收了部分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统。

亚齐部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中世纪曾建早期王国。在17世纪,他们有自己的陆军和海军,并且有大使驻扎在一些欧洲国家。公元1824年,英国跟荷兰签约,把马来群岛分为南北两区,北属英国,南属荷兰,但两国同意让亚齐继续独立。

公元1871年,为了防止法国入侵,英荷改变初衷。公元1873年,荷兰派兵侵略亚齐。虽然英国默许,但荷兰仍被打得大败,将领被杀。当时的美国总统宣布在荷兰和亚齐的战争中保持中立。后来亚齐与荷兰的战争一直拖到公元1903年,亚齐苏丹才向荷兰投降,但游击战争从未停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人到来,亚齐人转而又抗击日本。二战结束,为了争取独立,亚齐人积极支持印尼其他民族的独立战争。但是荷兰败退后,亚齐人再度被出卖,爪哇人宣布亚齐是印尼的一部分。1976年,亚齐独立运动成立,和印尼中央政府的斗争延续至今。

目前亚齐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甘蔗、椰子、胡椒和橡胶等。渔业也很发达。手工业有纺织、编筐和金属加工,部分人擅长经商。

亚齐部落行父系母系双系制,部落中妇女地位较高,婚姻多行从妻居和招赘婚。现有很多亚齐人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但部落中仍保存万物有灵和巫术信仰。

摩伊部落:仍在刀耕火种的部落

摩伊部落生活在越南长山地区和西原地区,是这里30多个部落种族的通称。又称冒夷、昧人等。摩伊部落有很多分支,印度尼西亚语族的有埃地人、日来人、拉格来人等,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有色当人、扎雷人、马拿人等。他们大都被称为摩伊人。

关于摩伊部落的部族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摩伊部落各族的共同祖先是印度尼西亚人;另一种认为摩伊部落各族的共同祖先是孟—高棉人。摩伊人长期受高棉人和占人的影响。

摩伊部落没有本族文字。语言属南岛语系。摩伊人信奉多神,19世纪下半叶传入天主教。摩伊人多种山坡地,实行刀耕火种,兼营畜牧、园艺、狩猎和采集。

仅仅在几十年前,摩伊部落还生活在原始社会的阶段,村寨是他们的社会基层组织,通常由村民选举村头。摩伊部落中已出现私有制和剥削,分化为富户、自足户和穷户。山林仍归村寨共有,在同村人之间进行分配,必要时亦可互相交换。

在目前,埃地和日来等部落中目前尚保存母系社会的残余,妻姊妹婚和夫兄弟婚在部落中相当普遍。巴拿和色当等部落也正在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但母系社会的风气还很浓重。较为先进的扎雷部落和斯丁部落等也仅仅是已转变为父权制。但在目前,他们受现代社会的影响正越来越大,摩伊人正在向着适应现代世界的方向转变。

埃地部落:生活在母系社会中的部落

埃地部落是摩伊部落的分支之一,自称“拉地人”、“格巴人”、“阿德汗人”。这一部落主要分布在越南多乐、富庆等省。19世纪后期起受法国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遭受美国及其傀儡政权的统治,曾备受压迫和剥削。

埃地人使用埃地语,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语系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一般按血缘关系聚居一村。村首领叫“夸格宾腰”,意为“水站之主”。村首领除管水外,还掌握民事、军事等一切权力。首领去世,由村民商议推举。继承人可从死者女婿或外甥中选出。

埃地人的土地属全村集体所有,实行刀耕火种。村中心是居住区,外围是公有地,再远是各村自由开垦区。各村土地都有界限,外村人未经许可不能进入采集或砍伐。

埃地部落的人通常集体出猎和捕鱼,凡参加者都可平分一份,或共同煮食。富裕家庭拥有剩余谷物,以及大象、牛群、大鼓、大铜锅;有的甚至蓄养家庭奴隶。

埃地人的传统住宅为干栏式长屋,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屋长多在30—40米之间,长短取决于家庭成员多寡。

目前很多埃地人仍保留母系残余,妇女为一家之长。母亲年迈体弱,一般由小女继任,并负责赡养父母,小女年幼,暂由大姐代理。近年来,埃地部落的母系残余已有变化。

在婚俗上,埃地人现在施行氏族外婚制。男子入赘,婚礼费用一般全由女家负担。长女、次女可偶尔到丈夫家短期居住,最小的女儿则不能。

巴塔克部落:信仰不一的部落

巴塔克部落生活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中国史籍中曾称其为“拔沓人”、“花面人”。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中部和北部山地,大多聚居在多巴湖周围地区。

巴塔克部落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系原始马来人的后裔。他们身材矮小,皮肤呈暗棕色。在语言上使用巴塔克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巴塔克部落原有本民族文字,现已改用拉丁字母拼写。

根据方言和文化的不同,巴塔克部落可分6大支系:代里人、帕克帕克人、托巴人、卡罗人、曼代林人和昂科拉人。约三分之一的人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三分之一信仰基督教;三分之一保持万物有灵和巫术信仰。因此巴塔克部落是一个信仰很不一样的部落。

公元2—3世纪后,巴塔克部落受印度文化影响较大,但未能建立统一政权。17世纪时,巴塔克人受荷兰殖民统治,1838年起不断爆发反抗殖民者的起义。1945年,巴塔克部落与国内各族人民一起争取并获得了国家独立。

目前,巴塔克部落社会已发生阶级分化,但仍保留父系氏族残余。一个村落通常由六、七户人家组成,其中有村落会议和首领,负责村落中的纠纷和日常事务。

巴塔克部落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旱稻、玉米、薯类、椰子、咖啡、烟草和橡胶等;也饲养牛、马。巴塔克人善纺织、制陶和冶炼,建筑艺术和木刻较发达。20世纪以来,巴塔克部落的商品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马都拉部落:土地共有的部落

马都拉部落生活在印度尼西亚,主要分布在马都拉岛以及爪哇岛东北沿海地区,部分分布在邻近的一些岛屿。

马都拉人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与爪哇人在体型上十分相近。马都拉部落中使用马都拉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与巽他语、爪哇语、马来语也非常接近,主要分为东部和西部两种方言,但部落中还可通用印度尼西亚语。马都拉部落中原用爪哇文字母,现已改用拉丁字母。部落中还有用马都拉文写的历史文献。

马都拉部落在早期曾受爪哇王室统辖,17世纪后,荷兰殖民者到来,无奈开始接受殖民统治。二战爆发后,日本的军队曾来到这里殖民。1945年二战结束后,马都拉部落与国内各族人民一起获得国家独立。

马都拉部落可以说是一个热爱体育的部落,部落中有不少体育比赛,其中的赛牛比赛以惊险刺激而著称,彪悍的民风和危险而刺激的比赛扣人心弦。在信仰上,马都拉人原信印度教和佛教,后多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现在的马都拉人主要从事农业,土地为村社共有,种植玉米、水稻、豆类、花生和烟草等;手工业有制革、制陶和编织等,并善于锻冶和木器制作。部分居民从事畜牧,饲养牛、马、山羊等;沿海一带居民从事渔业和盐业,也有部分人在政府的盐场工作。

扎雷部落:有独特耕作方法的部落

扎雷部落生活在亚洲中南半岛上,又称扎人,为摩伊部落的一支,主要分布在越南南方广义和平定省北部,人数不太多。

扎雷部落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体型偏小,部落中主要使用扎雷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扎雷部落无本部族文字。部落中信多种鬼神,一般还进行自然崇拜。

在生产方式上,扎雷部落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等热带作物为主,耕作时采用传统的“牛踏田”的独特耕作方法。

扎雷部落目前仍生活在原始社会状态,但其中一些受京人影响的地区,现已出现土地买卖,并分化出地主、富农和贫农等阶级。1945年8月,扎雷部落曾发生革命,之后,部落内旧有生产关系和风俗习惯已发生显著变化。

扎雷部落的部落体制已进入父系社会,家庭婚姻以男性为主,一般实行从夫居,财产按男系继承,分家时儿子所得多于女儿。

在婚姻制度上,扎雷部落已基本实现婚姻自由,姑舅表婚、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已日益减少。但部落中也保留了一些氏族公社的残余,很多地方鳏夫还可续娶妻妹,但不能续娶妻姐;寡妇可续嫁夫弟,但不能续嫁夫兄。

阿埃塔部落:菲律宾最早的居民

阿埃塔部落生活在菲律宾,是东南亚最后的原始部落之一。主要分布在吕宋岛东部和马德雷山区,另外在棉兰老、民都洛、巴拉望、班乃和内格罗斯等岛的山林地带也有分布。

据传阿埃塔部落的祖先是菲律宾最早的居民,是旧石器时代后期从亚洲大陆和马来群岛上漂洋过海,到达人迹罕至的菲律宾原始森林,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由于地理条件、语言障碍及生活习俗的制约,阿埃塔部落在文明进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因此他们一直过着原始生活,吃生肉、树叶、喝生血。

从人种上来看,阿埃塔部落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阿埃塔人身材矮小,肤色暗黑,毛发鬈曲,具有黑人特征,与本地区其他部落人种有着较大区别。阿埃塔部落的人勤劳勇敢,但严重的营养不良和疾病使他们的人口逐步下降,其分布地区也日益缩小。

阿埃塔部落原来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发明文字;后来部落改说马来语,目前本部落的语言已渐渐遗忘。

阿埃塔部落和其他很多原始部落一样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有着某些动物崇拜,也有着某些风俗禁忌,其生活方式较为原始。

阿埃塔部落通常以二三十人为单位组成群体,在一定地区内流动,生产方式上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食物包括鱼、蜂蜜和水果。他们对很多植物的药理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且在生活中经常使用他们。也有一部分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耕作中主要种植旱稻、玉米等。

阿埃塔部落有不少奇怪的风俗,比如他们有凿齿和刻肤的习惯,在进行这些带有自残性质的习俗时,他们不惧刀刃,往往也不喊疼痛,并且乐此不疲。

在阿埃塔部落中,妇女拥有和男子大体相当的社会地位,她们能像男人一样参与狩猎,因此曾经是已知的惟一从事狩猎的女性。在以往的人类学中总有一些认为女性不适合男人的工作的错误看法,让人们误以为女性天生就是受压迫的,因此会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的偏见。但这一切在阿埃塔部落中是不成立的。

科罗威部落:传说中的“食人族”

科罗威部落主要居住在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查亚,部分在新几内亚岛也有分布。这个部落仍是雨林中的原始部落,至今仍停留在石器时代。它的存在是荷兰人发现的,原先他们并没有引起外界的注意,但直到1980年时,有人发现他们吃食人肉,因此他们从此被冠上了“食人族”的恶名。

某些研究者发现,科罗威人一般是几个家庭住在一起,平时的生活和生产也共同进行,狩猎时部分男子集体合作,社会还算和平安定。但他们崇尚吃食人肉,如果有人被指控使用巫术坑害别人,那么这个人就会被拷打和处死,并被其他人吃掉。

据说,很多科罗威人憎恨其他部落的人,一有机会便用箭射击他们。科罗威人吃人肉就像吃野猪肉一样,把人肉放在香蕉叶子上,再用火烤,人头则挂在树上,用以警告敌人。

在部落内,他们通常杀死那些偷猪、通奸的男女,并吃掉他们。他们的性格较为野蛮,不允许有别人侵犯自己,无论是话语或者其他方面,不然就有被杀死吃掉的可能。但科罗威人也并不是滥杀无辜,他们一般是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才杀人的,或者族人做了不可饶恕的事情,就有可能落个被吃掉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