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4308400000022

第22章 世界部落文化(7)

公元1055年,塞尔柱部落首领图各鲁保率领塞尔柱军队攻占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在这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虽然哈里发仍为伊斯兰教最高领袖,但却出现了阿拉伯帝国与塞尔柱帝国并存的局面,并且大权却掌握在塞尔柱人手中。哈里发还曾授予图各鲁苏丹和东西方之王的尊号。

此后,塞尔柱部落又联合其他部落开始进攻拜占庭占领的小亚细亚。公元1071年,拜占庭国王罗马纽斯率领由来自帝国各地区的部落种族组成的二十万大军直扑塞尔柱人辖地。塞尔柱苏丹阿尔斯兰率领塞尔柱骑兵奋起迎敌于曼齐克特,世界史上著名的曼齐克特战役爆发。在这一战役中,拼凑起来的拜占庭军根本不是强大的塞尔柱骑兵的对手,在塞尔柱骑兵的凌厉的攻势下迅速土崩瓦解,连拜占庭皇帝罗马纽斯也被俘虏。

接着,锐不可当的塞尔柱军队趁势向小亚细亚大举挺进,这里的很多地方纷纷落入塞尔柱人之手。塞尔柱部落遂以小亚西部重镇尼西亚为首都,建立了称霸西亚的强国鲁木苏丹国。此后塞尔柱人接连击败拜占庭人的抵抗,铁骑直抵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各部族都惊恐万分。

不过在公元1092年时,在塞尔柱苏丹马立克沙去世之后,塞尔柱人辖地随即分裂为许多小公国,塞尔柱人对外的进攻之势稍减。公元1096年,在拜占庭人的再三呼吁求援之下,欧洲的“十字军”大举进攻塞尔柱人,这支十字军空有宗教狂热,但并不是塞尔柱骑兵的对手,在交战时不堪一击,很快便被消灭。

紧接着,西欧封建主的十字军接踵而来,当时塞尔柱人的主力数十万大军正由塞尔柱苏丹苏利迈之子开雷斯率领东征波斯,国内空虚,被十字军一路杀到都城尼西亚城下。开雷斯回救不及,尼西亚向十字军投降。

公元1097年,开雷斯率军与十字军展开决战,塞尔柱人大败,开雷斯仅以身免。拜占庭皇帝阿列克塞趁机收复小亚细亚北部。鲁木苏丹国势中衰,沦为一个埃米尔的附属国。

公元1155年,开雷斯病死,其长子即位为开雷斯二世。他投靠拜占庭皇帝曼努尔,获得支持,被拜占庭皇帝任命为小亚细亚突厥人总管,他随即平定东部各地,击败亚美尼亚人,大力扩张势力,并将矛头指向拜占庭帝国的西部。

曼努尔皇帝见势不妙,遂起大军出征鲁木苏丹国。公元1176年,迈里奥法克龙之战爆发,开雷斯二世率塞尔柱军队奋起迎战。拜占庭军大败,开雷斯二世怕引起十字军干涉,未敢穷追,放了拜占庭败军一马,两国签订和约,鲁木苏丹国占领小亚细亚西部许多城镇。

此战后,拜占庭帝国基本上退出了属于帝国本土的小亚细亚。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于东亚的漠北草原,并建立了气吞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在位时,命其弟旭烈兀大举西征。蒙古大军势如破竹,接连征服波斯诸国。公元1258年,蒙古大军攻破巴格达,立国5个多世纪的阿拉伯帝国也最终灭亡。在蒙古大军的西征战争中,塞尔柱人自然也难逃失败的命运,鲁木苏丹国被蒙古大军击败,勉强支撑到公元1303年,之后终于亡国。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大军由于受到东欧金帐汗国的牵制,并未再直接统治小亚细亚,而是将其分成几个埃米尔国,塞尔柱部落的势力也随之瓦解。

在西亚的历史上,塞尔柱部落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加速了这一地区的文化交融,并对拜占庭文化的消亡和奥斯曼文化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生产方式上,塞尔柱部落曾以游牧为主,来到西亚后部分开始了农耕生活,但大部分仍以游牧为主,后来又有了农牧兼营;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上,他们原本是独立的,来到西亚后一切都开始伊斯兰化,后来终成为伊斯兰教的信仰者,生活方式上渐渐也同其他穆斯林没什么差别。

奥斯曼部落:雄霸西亚和地中海的部落

部落起源与历史发展

同塞尔柱部落一样,奥斯曼部落也起源于中亚,为突厥部落的一个分支。唐朝时他们还生活在中亚,之后开始西迁。11世纪中叶是突厥人向小亚细亚迁居的第一个高潮,但在此之前已有小股的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定居。13世纪时,在蒙古部落的强大压力下,突厥部落的一些分支开始大量西迁。在这些新移民中有一支小部落,其酋长叫奥斯曼,为鲁木苏丹国苏丹阿拉丁二世的附属,替帝国守卫边疆。后来其他一些突厥部落也加入进来,渐渐形成了奥斯曼部落。

据说奥斯曼部落最初属于突厥部族的乌古斯人,与塞尔柱部落同宗。历来传说奥斯曼部落的祖先居住在呼罗珊地区(今伊朗东北部和中亚一带)。来到西亚后,他们在欧洲对基督徒取得的军事胜利使他们建立了奥斯曼国家,财力和军力也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它在小亚细亚突厥人国家中的地位和威望。后来,奥斯曼国家的领土已扩大到整个安纳托利亚,南至爱琴海和地中海,东至锡瓦斯、开塞利和幼发拉底河上游。

奥斯曼部落建立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受小亚塞尔柱王朝、伊朗蒙古王朝和拜占庭帝国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苏丹处于统治集团的最上层,集世俗和宗教权力于一身。

14世纪末,奥斯曼部落在欧洲巴尔干地区和亚洲安纳托利亚地区已占有广大领地,一个帝国的雏形已初步具备。16世纪初,奥斯曼苏丹赛里木先后打败伊朗沙法维王朝和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等阿拉伯地区。奥斯曼帝国从此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世界性大帝国,到苏莱曼统治时期,奥斯曼部落势力臻于极盛。

阿希组织与军事制度

奥斯曼部落的势力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从边境的小公国发展成世界性的大帝国,它成功的原因除有利的地理环境和国际形势外,无疑应从它自身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发展中去寻找。在奥斯曼国家建立初期,阿希组织(一个掌握权力的集团组织)曾起过不小的作用。奥斯曼国家最初几位统治者与阿希关系密切:奥斯曼贝伊是阿希的成员,其岳父是厄斯基色希尔附近阿希组织的长老;奥尔罕由阿希推上王位;穆拉德一世本人就是阿希的一位长老。阿希的支持,无疑是奥斯曼国家初期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阿希不仅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援,而且提供国家发展所必要的行政管理知识、经验和人才。

奥斯曼人还有一套严密的军事制度。奥斯曼军队的主要支柱是封建领主西帕希组成的非正规骑兵。这种封建骑兵与帝国实施的土地制度有关。耶尼切里兵团在奥斯曼军事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这是一支常备步兵团,始建于14世纪60年代初。当时穆拉德一世下令从战俘奴隶中挑人组织了一千人的兵团。15世纪30年代正式推行“代夫希尔梅”制度,即血税制度,主要从巴尔干被征服民族中征集8岁到20岁的青少年,送往小亚土耳其农民中进行土耳其化和伊斯兰化教育,再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供补充耶尼切里兵团以及宫廷服役之用。因此,从起源和组成人员的地位看,耶尼切里兵团实际上就是伊斯兰国家史上盛行的奴隶兵团的变形。

耶尼切里兵团纪律森严,必须集体住在兵营内,绝对听从自己长官的命令,终身不准结婚(赛里木一世时准许耶尼切里结婚),不得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等活动,整天在训练和作战中度日。他们装备精良,特别能吃苦耐劳,在对外侵略扩张中往往起着中坚作用。耶尼切里兵团人数不多,16世纪中叶以前未超过全部军事力量的10%。

奥斯曼人推行征服政策,1453年时,他们攻克了君士坦丁堡,使奥斯曼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的国家。奥斯曼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活跃城市生活。首领派人去全国各地,宣布给愿意到伊斯坦布尔的人们分配住房,减免赋税,同时恢复希腊总主教区,准许基督徒在总主教领导下享有宗教、文化方面的自治权。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生产力的恢复。

在奥斯曼帝国建立过程中,上述政治、社会、军事等制度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们没有也不可能使奥斯曼帝国长治久安。从长远看,他们的对外扩张不仅使它与邻国特别是中欧各国的关系紧张,促进了中欧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且加剧了国内的民族、阶级矛盾,削弱了对外侵略的实力。同时,对外扩张的失败反过来又恶化了国内局势,导致地方封建势力的强大,中央政权的削弱和统治制度的混乱。16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经历短暂的停滞阶段,后很快进入衰落瓦解阶段,成为西方殖民列强争夺的对象,至19世纪末,只剩下小亚细亚的土耳其这一块地方。

部落文化与生产方式

奥斯曼部落文化影响了以西亚为主的环地中海一带的欧亚非地区,乃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发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奥斯曼人的统治,西欧新兴国家难以自主进行东西方贸易,才开启了欧洲人探索海洋的时代,这直接启发了新大陆的发现和工业革命的兴起。

在生产方式上,奥斯曼部落也是以游牧为主,也有部分进行农耕,有的则是农牧兼营,其生产方式要比这一地区的其他部落都要先进。

阿伊努部落:爱跳动物舞蹈的部落

阿伊努部落是日本的土著居民,又称虾夷人,是最早生活在日本的部落之一。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他们曾广泛分布于日本列岛。

在阿伊努部落刚形成时期,他们大都定居在日本四大岛之一的北海道,靠狩猎和采集获取食物,他们能用周围的天然材料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物品。后来,日本其他部落种族也迁入这里,他们夺取了阿伊努人的渔猎场所和生产资料,后来阿伊努部落不得不改变为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但其生活仍是陷入了贫困之中。直到今天,他们仍是日本最贫困的族群。

阿伊努人身材矮小,肤色浅黑,属蒙古人种和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在世界已知人种中体毛最多。主要反映为:男子络腮胡须浓重,妇女沿嘴边有髭状痕迹。体格不像邻近的类蒙古人,可能是一度广泛分布在亚洲北部地区的早期高加索人的后裔。

阿伊努人使用阿伊努语,系属不详,分口语和雅语两种。但在目前,一般中青年阿伊努人皆通日本语言。在信仰上,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但现在,他们的衣食住行已与日本人无异。

许多世纪以来,阿伊努人与日本人通婚,加上其他原因,导致其纯血统后裔逐年减少。发展到现在,阿伊努族已是日本北端的北海道桦太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人口约有1.2万,但几乎没有纯血统的,经过多年斗争之后,阿伊努人又开始恢复自己的文化。但这显然是极艰难的,有些现代日本人把阿伊努人聚居的村落蔑称为“薯部落”,即又土、又粗、又穷的意思。这种蔑称集中体现了阿伊努部落今天的生活境遇。因此在日本,他们已是最边缘化的部族。

阿伊努部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善于刺绣、雕刻,喜爱歌舞,创造了许多诗歌等文学作品,因为没有文字,就凭着记忆代代相传。

阿伊努部落热爱舞蹈,他们视动物为圣物,因此盛行表现动物的舞蹈,如鹤舞、雁舞、熊舞、狐舞、蛇舞、孔雀舞、鹿舞等。这些舞蹈大部分仍保留原始状态,但因地区不同在表现形式上各不相同。如狐舞在有的地区是由儿童表演模拟狐狸的舞蹈,有的是一人扮狗一人扮狐狸,表演狗追狐狸的舞蹈。有的地区则是由一群少女把芒穗挂在腰带上,装饰为狐尾,其动作滑稽可笑,有“狐游戏”之称。

阿伊努部落的舞蹈大多是宗教仪式或熊祭、祝宴等活动中的祭祀性歌舞。熊祭是阿伊努族部落的著名节目之一。人们把捕获的熊仔作为“神子”用人乳精心饲养,待冬季来临时,举行庄重的熊祭仪式。这天人们把熊杀掉,然后围着祭坛边喝熊血、吃熊肉,边进行歌舞游宴,庆贺熊回到“神”的天国。

暹罗部落:节日众多的部落

暹罗部落是古代生活在今泰国及附近地区的部落,他们曾创造了辉煌的暹罗文化,其信仰及习俗在今日的泰国人中仍在传承。

有关暹罗部落的来源,一些专家认为其与中国古代百越部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他们与中国的傣族、壮族以及缅甸的掸人、老挝的寮人等同宗同源。但他们很早便由中国大陆来到中南半岛,开始了热带丛林中的狩猎和采集生活,后来他们又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水稻。随着外部文化的引进和自身的发展,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后,暹罗部落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泰民族。根据分布地区和方言的不同,泰民族又可分为中部泰人、东北泰人、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4大支系。这些支系的划分与暹罗部落的发展是有直接关系的。

在历史上,暹罗部落曾与高棉部落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互有胜负,与其他临近的部落也时常发生战争,后来这些部落发展壮大,并渐渐形成了国家,特别是暹罗国建立后,他们之间的战争更发展成为国家间的战争。

暹罗部落曾有着独特的字母文字,系13世纪下半叶根据吉蔑文草书体创制。现在的泰国文字即是这种文字演变过来的。

暹罗部落最早有自己的文化信仰,后来渐渐接受其他文化和宗教,现在除少数人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外,大多信南传上座部佛教。他们所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实际上混有当地流行的婆罗门教及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的成分。国家庆典、婚姻喜寿、丧葬祭祀,都须由佛教僧侣诵经祈祷。男子一生中必须有一段时间到寺庙当和尚。佛寺在农村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

暹罗部落有着众多的节日,保存下来的有泼水节、春耕节、水灯节等,还有专属于佛教的节日,如万佛节、吠舍佉节、守夏节、解夏节等。暹罗人的文化艺术受佛教和婆罗门教影响尤为明显。古典文学与艺术作品,诸如诗词、戏剧、童话、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一般都具有佛教和婆罗门教的特点和色彩。泰人见面和告别时双手合十而拜,也源自佛教的礼节。

在生产方式上,暹罗部落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等,渔业、手工业亦发达。妇女穿沙笼和紧身上衣或背心,喜戴戒指、项链、耳环、银腰带等饰物,有文身的习俗。农村居住干栏式高脚屋,村庄多建在河溪附近或离水源较近的地方。

爪哇部落:奉行男女平等的部落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生活在爪哇岛上的爪哇部落一直是印尼最大的种族集团,他们主要分布在爪哇岛,一直以来都是这里的主要居民,部分居住在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岛屿。另有部分居住在南美洲的苏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