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4308400000018

第18章 世界部落文化(3)

作为保护神的毗湿奴是仁慈和善良的化身,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保护和维持着宇宙和宇宙秩序。毗湿奴被描绘成一个蓝皮肤、穿皇袍的英俊青年。他有四臂:一手持法螺;第二只手持一件轮宝即铁盘状武器;第三只手持一根权杖;第四只手持一朵莲花。作为保护者的毗湿奴会化身下凡以匡扶正义、消灭邪恶并建立法治。所以他有很多化身,如鱼、龟、野猪、人狮和侏儒等。随着毗湿奴的地位逐渐上升,最后竟然连梵天的创世神地位都受到了冲击——每一次世界毁灭以后的再生过程首先是从沉睡的毗湿奴的肚脐中长出莲花,梵天出现在莲花中然后再开始创造工作。

毗湿奴这个名字也译为妙毗天,他在佛教称为那罗延天,由此也可见证古印度神话对于佛教的影响之深。由于世界已经被创造,所以梵天无可奈何的退居二线——古印度人本能地对能庇护自己的守护神毗湿奴更感兴趣,连梵天的十种形状都被挪去充当毗湿奴的化身。

湿婆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创造和毁灭之神,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佛教中的大神。作为破坏神的湿婆负责在旧时代结束时毁灭世界以便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备,而他毁天灭地的伟大力量据说来自于刻苦修炼瑜伽。

神话中的湿婆皮肤白皙,有着蓝色喉咙,五个面孔,四条手臂和三只眼睛。湿婆的第三只眼睛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当湿婆用它盯住敌人时,它能喷火烧死他们。在宇宙周期性的毁灭之际,他用这只眼睛杀死所有神和其他生物。他另外的武器还有一柄称作比那卡的三叉戟,是闪电的象征,标志着湿婆是风暴之神;有一口剑;一张称作阿贾伽瓦的弓和一根底端有一个骷髅的棍棒,被称作卡特万伽。另外的武器是三条蛇,它们缠在他身上,能飞快地冲向敌人:一条蛇缠在他束起的头发中,在他的头上扬起头兜;一条蛇缠在他的肩上或颈上;另一条蛇构成他的圣线。除了这些武器之外,湿婆的大部分状貌特征都强调此神凶暴的方面,这些特征包括他用蛇作的头饰和骷髅的项链,伴随他的公牛南迪或者是南迪的新月形标志。

虽然破坏神的名号很恐怖,但湿婆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神——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被尊称为“舞王”。湿婆还是节奏之神,会跳一百零八种舞蹈,分别属于女性式的软舞或柔舞和男性式的刚舞或健舞两大类型。湿婆在欢乐与悲哀时喜欢跳舞,或是独自跳舞,或是与他的妻子黛维一起跳舞。舞蹈既象征着湿婆的荣耀,也象征着宇宙的永恒运动,运动是为了使宇宙不朽。但是在一个旧时代结束时,他通过跳坦达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毁灭并使之合并到世界精神之中。

虽然在形式上古印度神话的三大主神同等受尊敬,但湿婆被认为是力量最强大的神,他作为毁灭者的活动实质上相当于梵天作为创造者的活动。有一个这样的神话讲到毗湿奴与梵天陷入了他们谁更值得崇敬的争论。就在他们争论不休的时候,他们面前出现了一根火柱,熊熊大火好象要烧毁宇宙。两位大神见状大惊失色,都决定应当去寻找火柱的来源。于是毗湿奴变成一头巨大的野猪,顺着柱子向下追寻了1千年;梵天变成一只迅飞的天鹅,顺着柱子向上追寻了1千年。但是他们都没有到达柱子的尽头,于是又回来了。当他们疲惫不堪的回到他们出发的地方相见时,湿婆出现在他们面前;此刻他们才发现这根柱子原来是湿婆的林伽(林伽是湿婆的标志性图腾),于是就把湿婆奉为最伟大最值得崇敬的神。

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据说也是达罗毗茶人的创作,其中也讲到了很多神话:罗刹罗波那修苦行几千年,被梵天不辨是非地赐予不能被任何神杀死的恩惠,于是罗波那大肆行凶作恶,连神仙也遭受其屈辱。天帝因陀罗等众神就去哀告三位大神,毗湿奴想了个主意:让凡人杀死罗波那。他将自己的灵魂投入凡间,二分之一化为罗摩的灵魂,其它部分按比例化为罗摩几个弟弟的灵魂。罗摩的妻子悉多美丽异常,被罗波那看中,便把她掠走。罗摩联合猴国的力量,在楞伽大城同罗波那的罗刹军队展开大战,双方杀得天地失色、日月无光,最后罗摩祭起梵天法宝,终于杀死了罗波那,迎回了悉多。罗摩兄弟们死后,灵魂合一,回归毗湿奴。

在史诗中有一只神猴哈努曼,它力大无比、足智多谋,战斗中勇不可当,有人认为他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雅利安部落:喜欢歌唱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雅利安一词意为“有信仰的人”。在印度古文献《梨俱吠陀》中,意为“出身高贵的人”。其实雅利安人是指使用雅利安语(属印欧语言)的人,不带有任何种族的含义。

雅利安人最初是高加索以东中亚地区的古代部落,他们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其最初的故乡是在南俄草原,后来从这个地区向亚洲南部与西部迁徙,还有一支向欧洲迁移,这一迁徙活动使他们成为了世界诸多部落和民族的祖先。

也许是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的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

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亚洲的雅利安部落主要分化成两个分支,一支定居在伊朗高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游荡之后定居在中亚两河(阿姆河与锡尔河)平原;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迁徙到印度北部。在伊朗,他们和古代的埃兰人融为一体,形成了后来的波斯人、米提亚人、斯基泰人等等。在印度,他们往南部驱逐达罗毗茶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种姓制度,把印度—雅利安语族的语言带到了印度。因此,雅利安人也成了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

印度—雅利安人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游的七河流域(或称五河流域)。当时畜牧业占主导地位,农业只具有兼营性质,城市文明尚未出现。印度古代名著《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赞歌就是在这个地区编成的,编成年代上限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或更早一些。他们侵入七河流域后,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过着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生活。以后他们又向东部的恒河流域发展,进而扩张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区。他们进入这些地区后,原始的部落组织逐渐解体,出现部落联盟,从此各联盟间又进入了不断战争的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初期,伴随铁器的出现,印度—雅利安人的少数先进部落开始过渡到国家。至公元前6世纪,在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区形成了20多个小国,进入印度次大陆历史上的“十六国”时代,或称列国时代。

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印欧语系的一个分支,属于印度—伊朗语族,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是雅利安人在前20世纪带到南亚的语言。现代的大部分雅利安语言源自梵文,只有克什米尔语和信德语保留少数比梵文还要原始的特征。

向欧洲发展的雅利安部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开始入侵拥有太阳巨石文化的欧洲各原始部落。他们曾入侵到法兰西与大不列颠以及西班牙,然后分成两股力量往西方推进。其中一股力量是手持青铜武器的部落,他们抵达大不列颠与爱尔兰后,驱逐或征服了那些曾在大不列颠建造卡那克石碑的部落,以及曾在英格兰的爱弗利建造了巨大石柱的部落。

生产生活和文化特色

公元前30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畜养公牛和乳牛,牛粪则被做成圆饼,充当燃料,驯养的动物有山羊、水牛、绵羊、马、猪等,他们选用马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过著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

从很早以前,雅利安部落中某些特定的家族便被视为领导阶级,他们被赋予较高的地位以区别于一般家族。由于雅利安部落的社会生活是以领导者的家庭为中心,所以他们为领袖建造的房屋通常都是非常宏伟的木造建筑。他们还建造牧人小屋以及农场建筑物。但对于大多数雅利安人而言,领袖的公馆即为全体部族的中心,大家经常聚集于此举行宴会,聆听诗人颂吟,谈东论西,或赌博取乐。牛栏与马厩则设在周围。部落领袖及其妻子坐在屋内或楼上,一般民众则一如今日印度人的家庭,随地侧身而卧。除了武器、装饰品、各种用具之外,其他财产在部族内采取共产主义。族长负责管理家畜与牧场。

值得一提的是:雅利安人是非常喜欢歌唱的部族。为了给流浪的生活增添色彩,他们经常举行宴会,由专职的吟唱诗人吟诗助兴,而人们几乎是每饮必醉。雅利安人在接触文明以前尚无文字,吟唱诗人的记忆就成为他们鲜活的文件。这种吟颂对于语言的精练与美化贡献很大,日后从雅利安语分支出来的诸种语言之所以卓越,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雅利安各部族的传奇历史都保存在吟唱诗、叙事诗以及英雄故事之中。

斯基泰部落:世界最早的马上部落

历史发展与神话传说

在四五千年以前,在广袤的欧亚大草原上活跃着许多剽悍的马上部落,他们大多来自亚洲中部和东部,能征善战,一路向西挺进,侵扰进行农耕的部落,抢劫财富,占领土地;他们之间也互相征战,争夺水草丰美的草场、财富和霸权。这些部落中最大的、分布范围最广的就是斯基泰部落。

斯基泰人又译作西徐亚人或是斯奇提亚人,这是希腊人对他们的称呼,而他们根据国王的名字自称为斯科洛托伊人。根据现今的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记载:斯基泰人身材高大健壮,蓝眼隆鼻,留着胡须;戴着尖顶的帽子,帽檐过耳以防草原上的劲风;上身穿着宽大的衣服,下身穿裤子以便于骑马,并且总是随身携带着弓箭。

斯基泰部落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时就已定居在欧亚大草原中部的北方,公元前8世纪末开始向西迁徙,进入小亚细亚半岛。他们参与了亚述、米底的争霸,因而从公元前7世纪起,这些文明古国的史书中开始出现有关他们的记载。他们骑马作战,机动性高,勇猛凶悍,善于打造锋利的铁制武器,战斗力很强。且以多杀敌为光荣的事,每当杀死最先遭遇的敌人,斯基泰人就要生饮其血。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有一个传说讲了斯基泰人的起源:斯基泰人的祖先是一位叫塔尔吉塔欧斯的男子,系由宙斯和第聂伯河河神的女儿结合所生。塔尔吉塔欧斯有三个儿子:里波克赛司、阿尔波克赛司和克拉科赛司。在他们统治的时期,一些用黄金制造的锄、轭、斧和杯子从天上落到斯基泰人生活的土地上。三兄弟中最年长的里波克赛司看到之后便想去检这些黄金,但是当他走近时黄金突然燃烧起来,于是他便躲开不敢去动了;而次子阿尔波克赛司走上前去想拿这些物品时,黄金仍在燃烧;当小儿子克拉科赛司走近这些黄金时,火却熄灭了,于是他便把黄金带回了自己的家。他的两个哥哥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便同意把全部王权交给他。后来斯基泰人分成四个较大的部族,其中被称为奥卡泰伊族的是长子里波克赛司的后裔,卡提亚洛伊族和特拉司披耶司族是次子阿尔波克赛司的后裔,被称为帕辣拉泰伊的王族则是幼子克拉科赛司的后裔。

而生活在黑海地区的希腊人中也有一个关于斯基泰人起源的传说:斯基泰人是古希腊神话中著名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后裔。赫拉克勒斯来到斯基泰这个地方,与一个半人半蛇的奇怪生物育有三子,因此后来斯基泰的国王都是赫拉克勒斯的后裔。

部落状况与生活习俗

斯基泰部落纵横欧亚大陆,漂迫不定。公元前5世纪左右,斯基泰部落步入了全盛时期,希腊边境的城邦被迫每年向斯基泰人纳贡以免遭劫掠。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斯基泰部落开始衰落。公元前2世纪左右,斯基泰人被萨尔马特人排挤到克里木,建都于涅亚波里。公元3世纪,斯基泰人被哥特人所灭,其残部最后在迁徙中与其他民族融合,成为今天乌克兰、塔吉克等民族的祖先。这支在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称霸一时的部族就这样销声匿迹了。以后,人们用“斯基泰”这个名字来泛指居住在黑海以北的各个民族。

在斯基泰人的王国中,国王拥有最高权力。斯基泰人的王国由四大行政区组成,每个行政区都设有长官负责司法、税务等工作。每个行政区里都有很多以氏族部落为主体形成的村落,战斗时它就是一个作战单位。斯基泰人依旧保持着部落生活方式与家长制度,国王和各级首领都采用世袭制。

斯基泰部落使用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而这些特征都与他们的邻居萨尔马特人、马萨格泰人、塞种人十分相似。

斯基泰人除了进行游牧外,还进行农耕和渔猎。他们住在房车里——一种载有小屋的车,以方便迁徙。当成千上万的牲畜把各村落周围的牧草吃尽时,他们就必须寻找另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因此,斯基泰人被认为是“世界史上最早的典型骑马民族”

斯基泰人也与四邻的部落和民族特别是黑海北岸的希腊殖民城市进行通商活动,但更多是抢劫和勒索。斯基泰人输入的主要是纺织品、金银宝石装饰品、葡萄酒、橄榄油等,同时他们也输出谷类、皮革和奴隶。斯基泰人最初信奉自然神,他们进入俄罗斯南部草原后,受到了希腊人的影响,开始信奉帕倚欧斯、塔比提、阿列斯和戈伊托叙洛斯等神,相当于古希腊人信奉的宙斯、希司提亚、阿瑞斯和阿波罗等神。

斯基泰人虽然没有文字,但是他们却创造了非凡的文化,特别是在艺术方面。“斯基泰艺术”比“斯基泰”这个名字更为后人所知晓,它是草原文化和草原艺术的典型代表。由于斯基泰人游牧的特性,使他们不可能制作那些大型的浮雕或修建辉煌的建筑,他们的艺术体现在其他方面:个人戴的帽子、耳饰、颈饰、手镯、金带,供战斗用的弓箭、短剑、斗斧、甲胄,马鞍、马镫、辔头等马具,还有毛毯、花瓶等日用品和装饰品。这些物品的做工十分精细,装饰的花纹和图案大都以动物为主题,风格也不是简单的写实,而是在写实的同时透露出一种奇异和细腻。斯基泰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一块金制的浮雕板,上面雕刻着一只半跪着的长着螺旋形角的鹿,整个画面线条流畅,形象分明,动感十足,极富表现力,让人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鹿的血脉在跳动,甚至就要一跃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