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的奥秘
4307300000027

第27章 女人用心控制情绪,用微笑融化一切阻碍(2)

当其他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时,女孩尽心尽力做好手中的每一项工作,甚至积极主动地找事做,了解主管有什么需要协助的地方,事先都帮助主管做好准备。

后来有一次她请小兰吃饭,算是感谢她,跟她聊起了她父亲的教导。

上班报到前夕,女孩的父亲告诉了她三句话:“遇到一位好领导,要忠心为他工作。如果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就很高了,那说明你的运气好,要感恩惜福。万一薪水没你想象的那么理想,就要跟在领导身边学功夫。”她将这三句话深深地记在心里,始终秉承这个原则做事。

日子就这样一直过着,在后来出国进修人员的入选名单上,这个女孩是唯一一个资历浅、级别低的办事员。

很多年轻人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总是把它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诚然,一个人的成功跟个人的努力有很大关系,但也绝对缺少不了别人的帮助。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你身边有许多意料之外的支持,因此,我们获得成功的同时不应忘记别人给予的帮助。

职场中常常听到有些年轻人这样抱怨:“我这么辛苦地工作,薪水才那么一点儿;这里的同事不好相处,老是处处为难我……”工作对他们来说总是处处不如意,于是,他们便不停地跳槽,但换了几份工作后,听到的依然是抱怨声。

抱怨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情绪,当心中怨气堆积成山的时候,不抱怨反而憋得慌。这时,抱怨是一种心理镇痛剂,但我们可以抱怨一时,却不能抱怨一世。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与其整天让脑细胞受损,不如修正一下心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工作。

工作好比一棵苹果树,我们每天为它剪枝、修叶、浇水,等到了秋天,当我们望着被果实压弯的枝条,品尝着酸甜的苹果时,我们首先应当想着去感恩那棵树,因为是树给了我们收获果实的喜悦。如果没有苹果树,那么我们想去浇水也无处可浇了,还何谈吃什么苹果?大部分人只惦记自己的辛劳付出,而遗忘了更需要感恩的人和事。

当我们用实际行动,把感恩的心带到生活中,用感恩的心对待工作,就会发现工作会回报我们更多的东西。

阿基勃特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他无论在什么场合中签名,都不忘附加上公司的一句宣传语——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时间长了,同事、朋友们干脆给他取了个“每桶4美元”的外号,他的真名反而没人再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听说了此事,便叫来阿基勃特,问:“别人用‘每桶4美元’的外号叫你,你为什么不生气呢?”阿基勃特答道:“‘每桶4美元’不正是我们公司的宣传语吗?别人叫我一次,就是替公司免费做了一次宣传,我为什么要生气呢?”

洛克菲勒感叹道:“时时处处都不忘为公司做宣传,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职员。”

5年后,洛克菲勒卸下董事长一职,阿基勃特成为标准石油公司的新任董事长,他得到升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之前坚持不懈地为公司做宣传。

西塞罗曾经说道:“我愿意拥有或被认为拥有的美德,不过是满怀感激之情而已。这不但是最大的美德,而且还是其他美德之母。”“感激”(gratitude)一词,实际上出自拉丁文“gratis”,其意义为高兴或感恩;而词尾itude,表示的则是一种心灵的品质或状态。从字面意义上说,感激其实表示愉悦和感恩的态度。

只有怀着感恩心态的人,才能够发自内心深处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到举足轻重的抉择,都责无旁贷地全身心投入,以此作为对自己感恩对象的报答。

把感恩刻在石头上,深深地感谢别人帮助过你,永远铭记,这是人生应有的一种境界;把仇恨写在沙滩上,淡淡忘掉别人伤害过你,学会宽容,让所有的怨恨随着潮水一去不复返,这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及时疏散心中怒气,排除灵魂毒素

韩国有个民间故事,叫做“皇帝长了驴耳朵”。长了驴耳朵的皇帝只让理发师知道他的秘密,并命理发师发誓不把秘密泄露。日子久了,理发师觉得把这秘密压在心中好难受,几乎要发狂。然而,他又不敢对外人说出这个秘密。如果说了,既违背自己的诺言,又将招来杀身之祸。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发泄的两全之计:在地上挖一个大洞,每天对着大洞狂吼几句:“皇帝长了一对驴耳朵!”于是,他发泄了,心理平衡了。

一提起“发泄”,人们便认为它是贬义词。不错,在文学上,“发泄”是属贬义词,但在医学上,“发泄”却系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由于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就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导致人们致病的一个不利因素,压力过剩,就会失去心理平衡。所以,我们要善于及时释放心理压力。

嘴巴发泄分两种,一是自言自语,比如,有人受了上司的气,不敢对上司发作,只好买一瓶酒,一边自斟自饮,一边骂骂咧咧。别看他形象不佳,但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骂完了,气也消了,再蒙头睡一觉,什么事也没有了。不过,喝酒别太多,否则,气是出了,又闹出个酒精中毒可不合算。

其实,阿Q的自言自语是最好的发泄良方,他挨了打,骂一句“儿子打老子”,心理平衡了,高高兴兴去摇船去割麦。我们常说,某人有阿Q精神。只要细一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当过阿Q,只是自我安慰的语言不同罢了。

当你有“一肚子气”时,不妨找一个亲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肚子里的怨气全部倒出来,这样可以得到解脱。但这必须选准对象,因为不理解你的人不可能静听你的“投诉”,听别人发牢骚毕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他一边听你的诉说,一边做别的事情,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反而会使你更生气。而且,不理解你的人往往和你唱反调,说一些“嘿,你真不应该那样……”之类的话,简直是火上浇油,把你气个半死。

在你受了某人某事的气之后,利用你手中笔,一“写”为快,把它记下来,或者写一封措词激烈的信,将对方骂一通。但请记住,这种信,只可以写,不可以发。美国十六任总统林肯就常使用本法发泄胸中怒气。他在外受了别人的气,回家就写一封骂对方的信。第二天,家人要为他发信,他却不让:“写信时,我已经出了气,何必把它发出去惹是非!”

还有一种是创作发泄,这是发泄的最高境界。司马迁遭宫刑写《史记》,曹雪芹穷困潦倒著《红楼梦》,蒲松龄落第创作《聊斋》。法国的维克多·格林尼亚莱出身有钱人家,年轻时游手好闲。在一次舞会上,他被一位漂亮女人称作“花花公子”而猛然醒悟,开始发愤攻读,20多年后,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在人的七情(喜、怒、哀、乐、悲、惊、恐)之中,当以怒为最激烈,危害也最大。《补史记——三皇本纪》上说: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可见怒的威力。俗话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因怒误国,因怒杀人,因怒而引发战争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及之发怒者本人,怒发冲冠,杏眉倒竖,暴跳如雷,失形失态,以致心跳加速,血压骤升,食而不化,倒饱嘈杂,生理功能紊乱,戕害健康,自是意料中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是借助“怒”这把无形的利剑,把个聪明绝顶的周瑜置之于死地的。有一届足球世界杯角逐八强的比赛,在巴西队败北时,巴西国内竟有数十台电视机被怒不可遏的观众扔出窗外,这是一个因发怒而丧失理智的典型事例。

不少发明也是受气后的产物。如,有个外国商人用鹅毛笔与人签订合同,因笔漏水在他另寻笔时,被“第三者”抢走了一笔买卖。这一沉重打击,气得他埋头搞发明。不久,世界上第一支“自来水笔”(即钢笔)诞生了。

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发泄是消除心中怒火的极为有效的手段。发泄可以减轻精神疲劳,使你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精力充沛地投入今后的工作之中去。请不要将心理压力“存放”在心中。若不将它发泄出去,它会越积越多,到时来个总爆发,那就麻烦了。

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的激烈,让人们的各种压力增大,如果当这种压力超过了某种负荷能力的时候,就会让人出现偏激情绪,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如果人能在适当的阶段给自己找一个出口,会逐渐排除这样的精神压力,让你走向更辉煌的道路。

学会调整情绪,尽量往好处想,很多人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本来可以很好解决的问题,正是因为情绪把握得不好,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让复杂的事情更难。其实只要把握好事情的关键,把每个细节处理妥帖就会游刃有余。遇到棘手的事情,冷静点,然后想如何才能把它做好,你越往好处想,心就越开,越往坏处想,心就越窄!

学会换位思考,尽力为他人着想

不同角度反映出不同场景,正如照相,同样一个对象,或拍出来的图画美不胜收,或摄出来的照片惨不忍睹。同样,判别一件事物,好与坏、是与非很难在一个范围内作出结论。如果站在正面可以说它为“非”,而站在侧面有可能视它为“是”。如果我们动辄就简单地下结论,而这种结论就有可能失之偏颇。相反地,我们稍作调整,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或许朦胧就会清晰,猜疑就会明白。

有一则寓言讲述:有个少年问智者,怎样才能让自己快乐。智者意味深长的说:“把别人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颇具哲理性的话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四字真言: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种哲理思考,也是一种道德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在遇到负面情绪的时候,有意识的进行换位思考对我们消除负面情绪是有帮助的。换位思考是成功的伟大细节,是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更是调整情绪的有利工具。

真正的换位思考是建立在理解他人和自我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又对长远的关注和把握细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没有对细节的理解,如何能真正的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呢?因此,换位思考不仅仅是意识问题,更多的是如何从细处去执行的问题。否则,就只能是表面上的换位。

想很好地与人相处,想改变别人或让别人迁就自己,惟一的方法就是首先改变自己。要有同理心,同理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无论在人际交往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只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能更容易地找到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或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解了。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同理心,就是指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这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帮别人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就是同理心的直接解释。

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获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获一个恶果。就像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的表情和态度上看得清清楚楚。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种“反射”原理逐步积累而成的。

有位同学曾经问著名的李开复博士:“同学看到我都不打招呼,不对我笑,为什么我不受欢迎呢?”李博士反问他:“你跟他们打过招呼吗?对他们笑过吗?”对人冷淡,别人也会回以冷漠;想要得到他人的友善,不妨先对他们表达自己的友善。又有同学问李博士:“为什么我总是认为同学对我不怀好意,想与我竞争?”李博士同样反问他:“你对他们的态度又如何呢?你想和他们竞争吗?”

要消除他人对自己的敌意,不妨先消除自己对他们的敌意。所以有人说:“给别人的,其实就是给自己的。”让别人经历什么,有一天也将自己经历,就像你怎么对待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因此,若想被人爱,就要先去爱人;希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想要别人善待你,就要先善待别人——这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定律。

不理解同理心含义的人,可能会主张“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报还一报”的报复法则。只要他们能进一步研究自己所提出的原因,他们将会明白,他们所看到的只是这项法则消极的一面,殊不知这项法则其实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换一句话说,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牙齿被人拔掉,眼珠被人剜去,那么,你必须约束自己,不要去拔掉别人的牙齿,约束自己不要去剜掉别人的眼睛,这样,你才能保证自己不会遭此一劫。再进一步,对别人采取一项友好的行为,或是提供有益的服务,那么,经由这相同报复法则的运用,别人也将对你提供类似的友好服务,培养好的人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可以非常顺利了。

有一个企业讨论什么是“文明”的标准,员工们的回答是,时时想到他人就是文明。这个回答既通俗又生动地反映了文明的本质。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社会生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也要求人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而不是妨碍社会生活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人们时时想到他人、想到社会,这也是文明的要求。当然,同理心不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同理心并不是要你迎合别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够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感情,希望你在处理问题或作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及这种感情可能引发的影响和后果。确切地说,培养好人缘就是要树立爱心,就是要讲道理。一句话,就是:文明。要成为真正的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替别人着想也是一切道德,特别是公共道德的基础,如果人们心中都只有自己,完全不顾他人,那也就不会有公共道德。这一点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所普遍适用的,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该普遍遵行的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生活愈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愈密切,对文明的要求也就愈高,就愈要求人们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中,想到自己言行的社会影响,想到社会和他人。在现代世界已经愈来愈成为地球村的情况下,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一点上看,将心比心的做人准则在生活中也就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