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的是,李一的反驳还得到了主考官的欣赏。面试出来后,招生办主席秘书给李一打了一个电话:“主席对你的印象特别好,说你很自信,与众不同。”后来,在当年52个申请该校的中国学生当中,李一成为唯一被沃顿商学院录取的中国学生。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博士曾在1999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观点:对于一个集体,需要克服的是“短板定理”;而对于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努力去补齐短板更为重要。
男人应该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对手的每一匹马都有相对应的绝对优势。但没有关系,不需要补齐短板,只要运用自己能够形成优势的策略,简单地进行以长击短的顺序调整: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下等马对上等马,就能获得完全不同的结局。
美国著名的“优势理论之父”、盖洛普公司已故的前董事长唐纳德·克利夫顿博士认为:“在成功心理学看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是看他能否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优势,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发现优势,并发挥优势……当人们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弥补缺点时,就会无暇顾及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可惜的是,任何人的缺点总要比才干多得多,而且许多缺陷是后天难以弥补的。”
聪明的演员懂得扬长避短。唐国强是典型的例子,从《三国演义》到《雍正王朝》再到《长征》,唐国强在观众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凭借在《长征》中的出色表演,唐国强得到了“美菱杯”观众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电视剧演员金奖,使他的演艺事业达到了又一个顶峰。
《孔雀公主》中那位英俊多情的王子曾给唐国强带去了一顶“奶油小生”的帽子。回想往事,唐国强说自己当时很委屈,因为之前他曾一气扮演了四个军人,以至于要拍《孔雀公主》时,人们不相信他能演好其中的王子,说他身上“兵”气太重。不料演完后却得了一个“奶油小生”的称号,当时真的很苦恼,觉得无所适从。
1984年后唐国强沉静了一段时间,他一边上学一边用很多时间来思索,也许是因为演戏需要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东西,他感觉自己经常处于一种漂浮状态中。
能在有着一百多万张选票的“美菱杯”中夺得金奖,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唐国强在高兴之余头脑却很清醒。他说,被观众熟悉喜爱也不全是好事,因为观众接受了你的一个角色后,要想改变就不容易了。当年自己演诸葛亮之前,就是一片反对声,后来要演雍正时也不被人认同,《雍正王朝》播出后反响不错,但要演毛泽东时又特别不被看好。因此,每接一个新角色时都得有一股闯劲,像闯关一样,闯过去了便突破了旧的模式,有了一番新天地。
有观众问唐国强有没有信心演好《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演不了,并说还有一些角色也演不好,比如说鲁智深等。因为每个演员由于外型、气质等天生的原因,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大家都在尝试突破自己,但不是任何角色都能够胜任,聪明的演员懂得去扬长避短。
人生成功的战术万变不离其宗,其实只有两个基本点:其一,面对对手,以长击短;其二,面对自身,扬长避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特长,就算你的长项不够顶尖,不够权威,你总会有胜过竞争对手的地方,只要你善于利用,就能形成制胜的优势。譬如武器不够先进,指挥官不够专业,军队不够庞大,训练不够有素,依赖正确的战略战术,“小米加步枪”一样可以打败“飞机加大炮”。
哲人说:“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万事万物的短处之中,肯定蕴藏着可用的长处。只要善用,就能化劣为优,化短为长。往往,合理利用,创造条件,就可使“劣马”变成“千里马”。激烈竞争中最有效的制胜办法,不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挖掘潜力,努力化短为长,扩大优势范围,充分发挥优势,在对手最意料不到的地方化不可能为可能。
男人需要的只是一些改变:第一,正视自己的不足,忘记那些缺陷,不让那些弱点影响你的成功;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认识和定位好自己,把握和信任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形成优势,由此开展你人生的奋斗和规划。
把握事物规律,寻求最短路径
很多男人很努力很勤奋地工作,做生意也是没日没夜地忙着,可是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没有成功。那问题出在哪呢?他是没有掌握到成功的规律。就像一个人想看日出,可是他半夜起床一直朝着西面跑,不能说他起得不够早吧,也不能说他跑得不够努力吧,可是他还是看不到日出,最后倒是看到了一个日落!所以我们必须方向正确遵循规律才可以取得成功。你必须要知道这些规律并且去研究它直到自己完全掌握并且遵循它,一旦你掌握到这些规律并且不断地实践你就可以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成功的故事流传千古,没有遭皇帝迫害又有美女相伴,他就是陶朱公——范蠡。他之所以富甲一方,与他掌握了经济规律密切相关。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重建霸业,功成而后退身。他的智慧胜人一筹,因而既保全了性命,又发了财。范蠡在19年之间三掷千金,他乐善好施,接济贫贱,被后人传为佳话。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他的主要经济思想之一是“极而复反”的规律。
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是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以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范蠡提出一套“积贮之理”,就是说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量抛出。
那么价格涨落的原因在哪里呢?
范蠡生活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是市场上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气候不同,产量也就不同,
对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所以满足农业需要、为农业服务,就成为他经商的主要方向。他根据季节规律,提早储备物资,即所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就是说,像作战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就可以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
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范蠡引用了我国早已有的一条关于气候变化的规律性的古语,作为预知农业丰歉的依据。这条古语说:“6岁穰、6岁旱,12年1大饥。”这是说,每六年有一年风调雨顺的上好年景,也有1个旱年,每12年有个大旱年,也有1个水年。
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在大旱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后人在记住了他灭吴的计谋功业,还有和西施浪漫爱情的同时,也记住了他的商业天才。在秦汉时代,人们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由此可见,范蠡的名字已经成为财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