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妈妈抱着一个洋娃娃般漂亮的婴儿上课了。一个人见了,赶紧让座,目不转睛地望着婴儿“好可爱的宝宝噢!”高兴地逗他玩儿,还想抱抱他。但旁边的朋友却是一副厌恶的样子,见到朋友要抱婴儿,赶紧阻拦:“别,尿你身上怎么办?”
同样一个婴儿,给一个人带来的是快乐,而给另一个人带来的却是烦恼。两个人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她们的心态不同。前者是乐观亲切,后者是悲观冷漠。正所谓一个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那么他眼中的世界也就是什么样的。悲观是一天,乐观也是一天,我们为什么不乐观地过每一天呢?
一个成熟的人,都应该知道:“生活是不公平的。我们无法改变它,那么只有去适应它。”个人成长首先要适应环境,包括人际关系,如果你不适应这个环境,不能生存又谈何发展?比如大学生刚毕业,很多人都要从公司最基层的工作做起,有什么办法改变?没有!无法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的心情,开开心心地接受这份基层的工作,漫漫适应环境。像琼斯一样,既然安排到深夜的节目,也去认真努力的完成。那么,终有一天,成功自然会找到你。
生活是不公平的,它让有的人出生在富有的家庭,有的人出生在一贫如洗的贫民窟。我们无法改变出身,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来改变心情。谁说贫民窟中走不出亿万富翁,关键是你有没有努力。改变心情,你就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努力进步,然后逐步走向成功。
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是上上签。有时候,只要一点点改变,你的命运就会转变。比如琼斯,比如李佳。她们只是稍微改变了自己的心情,她们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还在等什么?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心情吧!
从“我不行”到“我能行”
鲁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形成了路。”人的一生,要经历无数的困难与挫折,关于生活,关于工作,关于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在磨练中不断成熟,在失败中走向成功,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即是指失败是成功前面的绊脚石,也是迈向成功所必然要铲除的杂草,如何不敢面对失败,那么,成功何来呢?
比如说:工作开会的时候,不要仅仅关注于自己说话是否结巴,自己的观点是否得罪人,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而是要勇敢的站起来,表达出你的自信,无论会不会得到共鸣,会不会被采纳认可,只要说出来,即可。说出来,就代表着“你能行”,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退缩角落,没有经过失败洗礼的人,永远也不能登上最高的领奖台。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我们只要自信地说一句“我能行”,你就一定能行。
数千年以来,体育界的人士一直认为要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1954年5月6日,美国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用3分56秒6的成绩打破了一英里长跑的世界纪录,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班尼斯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在此之前,他每天早上起床之后,都会大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我一定能成功!”正是因为班尼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也一次次的想象着事情成功之后的喜悦,他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个概念: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一件绝对会发生的事情。终于,他成功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自己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
班尼斯是以强烈的个人情感来帮助自己完成这一伟大的人生目标,从潜意识中督促自己完成这个无比清晰而又可信的远景目标,让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准备就绪,积极配合艰苦的体能训练。终于,他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会想象的人不计其数,只说不做的人也有的是,然而,成功只喜欢那些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夜有千条路,早上起来依然卖豆腐。”这是那些只说不做的人的真实写照。常常听到一些人这样判断:这件事情让我来做,我肯定不行,我不如某某有能力。当想到“我不行”这三个字的时候,事实上他们已经失败一半了,连勇气都没有,还怎么去说“做”和“成功”呢?
拿破仑曾说:“我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一个能主动掌控自己意志力的人,是具有强烈的社会推动力的。这种掌控能力可以帮助他得到期望中的等待,不断走向心中的目标。试想想,一个人的意志力向磐石一样坚定,并且一直在不断践行着自己的梦想,那么,他是多么的坚不可催,他所面对的困难也必定会迎刃而解。
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决定生产V-8型引擎。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想法,甚至连底特律最杰出的工程师都认为这基本是不可能的——“要将八只汽缸铸造成一个整体,这怎么可能呢?”工程师经过反复测算和反复开会讨论,一致对这项提议判“死刑”,不仅劝亨利·福特不要贸然激动,产生一些奇妙的想法,甚至可以放弃这个念头,因为这是众多工程师共同的结论。
亨利·福特却不这么想,他决定要试验一下这件在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生产这种引擎,一鸣惊人。亨利·福特对那群一筹莫展的工程师们说:“只要去做,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半年,一年,工程师们几乎试尽了所有的办法,就是没有办法攻破最后的技术难关,他们找到亨利·福特一次强调又一次的强调:“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实现,为什么一直要在这种不会发生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呢?”然而亨利·福特却没有灰心,他坚决的命令工程师们继续去做这件事,不要说“我不行”,要说“我能行”,终于,奇迹如期而至,工程师们面对亨利·福特的坚持,不断的实验,失败,改进,再实验,诀窍被他们发现了,V-8引擎在世界一片震惊声中面世。
当上司或领导交待一些难度偏大、时间紧迫的任务时,有人选择退缩,阐述一些不能胜任的客观理由;有人选择等待,既不敢贸然跟领导提出建议,也不敢跟上司讨这个任务自己来完成;另外一部分人人选择“我能行”,主动承担任务,选择接受挑战的人,往往是最后成功的那部分人。面对困难,他们挺身而出,最后也一定能被社会认可。记得哪位朋友曾经跟我说过:“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往往不是由于别人否定了我们,而是自己否定了自己。”可谓一语中的。如果想成功,就必须在自己的字典里删除“我不行”这句话,换成“我能行”,就一定真的能行。
语言进入一个人的潜意识之后所发挥出来的力量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人类的行为深深受到自己潜意识的影响,负面语言就像慢性毒药一样,从骨子里影响着人的方向和目标。一个“积极思考”的人是不会使用妨碍自己成长的消极语言的,他们往往把那部分语言完全清除出去,永远用笑脸面对人生。
这一次次的“我不行”,虽然避免了“露丑”,避免了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同时也丢掉了一次次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更是一步步远离成功,敢想敢做,才能走到幸福的海洋。常常说自己“我不行”的人,久而久之,别人也真的会认为“你不行”,“过谦就是自暴自弃”,此话不无道理。在“我不行”中埋没自己能力的人,离着真正的成功也是咫尺天涯。
告别“空想家”,做个“行动者”
有一种人的性格,是说即做,谓之“行动者”;还有一种人的性格,是每天都在为自己不停地设想一些梦,当然,也仅仅是停留在“想”的阶段,谓之“空想家”。前者,是成功的宠儿,后者,是失败的朋友。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来仔细看看,什么是“空想家”,什么是“行动者”,两者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不同。
行动者比空想家更受欢迎,也更容易走向成功,是因为行动者一贯采取持久的、坚持不懈的行动。而空想家呢?他们的梦想仅仅停留在脑袋里,基本上很少去着手行动,或是刚刚开始行动便因为种种原因很快懈怠了。
行动者有着强大的活动力,实力也十分雄厚,他们可以有目标,有远见的改变生活,创造生活,完成非凡的事业,不论是任何领域,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开创一间公司,完成一本书的写作,竞选人大委员,参加体育比赛,这些事情都有可能在行动者身上发生,行动者的行动能力,是超乎寻常的,于是,他们要想走向成功,指日可待。
空想家无论自身能力如何,都只会站到一边,脑袋里想着今天的梦想,明天的目标,上个月想买的衣服,下个月打算败的鞋子,然而,又仅仅是“想”,蜷缩在角落,等着“幸运”砸到头上。空想家背着自己的蜗牛壳,反复盘算,为自己设置着一道又一道关卡,给自己的只说不做,找到一个又一个理由,似乎借口是取之不尽,用不之竭的。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美国民众心中享有良好口碑,曾一度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身体最健康”、意志最坚定的领导人,他也常常自诩为“自我塑造的人”。罗斯福小时候视力欠佳,异常瘦削,还患有很严重的哮喘病。他的身体状况糟糕得让他的父母不敢肯定他是否能健康的长大。他回忆道:“由于既虚弱又笨拙,所以我对自己毫无信心。做任何事情也是畏手畏尾,不敢行动。我只有训练自己的身体,强化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品貌。”
无情的灾难又在1921年8月降临到罗斯福身上,当他带着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时,扑灭了一场林火后,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等待他的将是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然而这些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动者。
为了恢复行走和站力能力,他每天都在医生的帮助下,完成物理治疗,给自己制订一些短期目标,什么强度的训练,什么时间完成训练,等等。积极笑对病魔,再赶走疼痛是他那一段时间的主要人生目标,直到逐渐恢复正常,生活轨道变得与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才善罢甘休。
这位伟大的领导人,一生都在做一位坚实的行动者,他曾经这样拒绝了一次观看棒球比赛的邀请:“我可不愿意坐上两个半小时,而只是为了观看别人做事情。”就是因为在罗斯福的心目中,行动比空想更重要。在给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罗斯福写道:“今天上午,在白宫接待处,我与6000个人握手;下午,我与4个孩子以及他们的十几个表兄弟和朋友们一起痛快地骑马两小时。我们跨越栅栏,穿过山丘,一起在平地上飞奔。”他一直认为,能够亲自去做一些事情,比想像更有意义,也更加充满乐趣。
为什么行动者这样受到欢迎?就是因为他们为了更有效率,更加充分利用自身还未发挥出的潜能,不断通过自律来实现从空想家到行动者的转变。从本质上来讲,通过实践而获得的能力,比书本经验可贵无数倍。而通过自律成长为“行动者”,更是一个人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课。
是什么阻碍了空想家成就事业呢?难道只是因为对“开始”的畏惧?或是对“失败”的担忧?或者,是因为空想家不够聪明,缺乏智慧,能力欠缺,还是运气不佳?而究竟又是什么使得行动者能够去做,从而成就了令人满意的事业,而空想家却注定了吞食一个又一个的失败?答案很简单。
记得有一位长跑爱好者曾经跟我说过,他每天早上都会做五公里慢跑,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晨跑总是坚持着。其实在刚开始时,情况并不是如此。
这位长跑爱好者想起自己之前的“事迹”,仍然忍俊不禁。他说:“我是因为身体不好才开始锻炼长跑的。刚开始时,每天早晨,我都想办法给自己找借口赖在被窝里,为几点起床这件事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总是需要使出吃奶的劲头,才能勉强把自己从被窝里拽出来。”接着,他又笑笑,说道:“真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早上在床上的每一分钟都是特别的珍贵,总想再多一分钟,再多一分钟。”
我笑笑,表示深有同感。
他又说道:“我一点都不喜欢长跑,刚开始的那几天,常常是腰酸背痛的。但是我妈妈的一句话却让我突然间警醒,得到了启示。妈妈告诉我,如果想做一位成功的‘行动者’,首先要学会的就是面对自己的惰性。她说,以后不论我做任何事,都将会不停地面对同一个问题——自己,左边的懒和右边的勤只有一个能获胜,空想家与行动者,只在一念之间。如果左边的懒这个绊脚石一直存在,那么,我将永远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如果右边的勤这个坚实后盾一直支持,那么,我将是最快走向成功的人。”
来吧,让我们做个“行动者”,不要再当“空想家”。这不仅仅是走向成功所必须面对的阶段,还是雄鹰展翅天空的必备品质。
和过去的成绩说一声拜拜
“好汉不提当年勇”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向我们道出了人生的真理——向前看,莫回头。陈毅将军曾说过:“九牛一毛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在过去的成绩面前,我们看到的,只是曾经成功的经历,而不是“躺着吃”的本钱。与自己过往的成绩说一声拜拜,是勇敢面对未来生活的表现,也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标志。
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是享有世界声望的第一名嘴,被誉为“电视主持人之父”。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对新闻产生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便一举成为学校的小记者。在刚开始的工作过程中,小克朗凯特非常用功,准备功课做得特别好,提出的问题也贴近主旨,由于他的的出色表现,学校授予了“最佳小记者”的称号,并把他的履历挂在教学楼展出,在此之前,校史上只有一位学生曾获得过这个奖励。面对纷沓而至的荣誉,小克朗凯特开始有点飘飘然,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直到有一件事的发生,彻底改变了当时克朗凯特的骄傲。
老编辑伯尼先生要小克朗凯特负责采写一篇关于学校田径教练卡普的文章。而这种报道恰恰是他最擅长的部分,所以小克朗凯特根本没放在心上,只是简单的找教练聊了几句家常,便凭借自己的印象交了一篇文章了事。没想到,第二天报纸印出来,他居然没有看到自己的文章。
小克朗凯特百思不得其解,开始以为是伯尼先生忘记了,直到听朋友说伯尼先生找他到办公室一趟,才怀着忐忑的心情慢慢走向办公室。到了屋子里面之后,小克朗凯特一眼就看到桌子上的几页纸是自己的文章,他不禁问道:“为什么会在这里呢?”
哈尼先生看了他一眼,没回答为什么要扣住文章,反而问道:“你说卡普教练的训练方法很独特,究竟独特在哪里,为什么这篇文章对这个关键问题没有详细介绍呢?”老编辑扶了扶眼镜,扫了一眼文章。
“呃,在这个方面我还没有调查好,哈尼先生,我,我的文章一直都是放在头条的,上次采访露欧老师的事情,您还记得么?所有人都夸我写得特别棒呢,可以赶上成熟编辑的水平。”小克朗凯特辩解道。
“哦,是这样啊。那么你说卡普教练在教篮球方面很有一套,还举了不少例子。可是文章题目取的名字,却是田径教练卡普,你到底想说什么?”哈尼先生没有理会他的辩解,继续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