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贤教你学处世
4306000000042

第42章 李忱假装痴呆得以称帝

唐朝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他自幼笨拙木讷,口吃严重,不太爱说话,看人常斜着眼看,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似乎略为弱智,宫中人见他跟傻子没什么两样,都叫他“痴儿”。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变得更为沉默寡言。无论是天大的好事还是地大的坏事,他都无动于衷。平时游走宴集,也是一副面无表情的傻样。

唐宪宗死后,他的三个儿子都轮班似的当了皇帝,其子唐武宗病重期间,一直没立太子,他死了后,留下的五个儿子还小。宦官们便利用这个机会,择立嗣统,以便日后能控制皇帝。宦官们想来想去,想到个人物,这便是李忱。

正由于李忱从小就傻,所以宦官以为选他能够控制。谁料到李忱即位以后,口也不吃了,眼也不斜了,处理政务,接待群臣,井然有序,宦官们可傻眼了。

在别人看来,这样的人,委实与皇帝的龙椅相距甚远。当然,与龙椅相距甚远的李忱,自然不能对向往龙椅的人勾成威胁,所以能在皇权倾轧的刀光剑影中得以存身。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因食方士仙丹而暴毙。国不可一日无主,在选继任皇帝的问题上,得势的宦官们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个能力弱的皇帝——这样,才有利于宦官们继续独揽朝政、享受荣华富贵。于是,身为三朝皇叔看上去很“蠢”、时年36岁的李忱,就被迎回长安,黄袍加身。

然而,李忱登基的那一天,令大明宫里所有人都惊呆了。在他们面前的,哪是什么低能儿,简直就是一个英明睿智的人。不怀好意的宦官们都被新皇帝的不凡气度所震惊,后悔莫及。

李忱本名李怡,初被封为光王,即皇帝位后改名忱。“怡”字左边是心,右边是台,合起来看是心怀去后还回。李怡一直怀疑唐宪宗是被穆宗害死的,这个皇位么,当然不应该由穆宗这个逆子继承,应该他来继承。今天去了,明天还会回来的。等到他即位之后,马上把名字改了,改为李忱。“忱”字看起来是沉下心来。呵,愿望得逞,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由些亦可见他是个睿智的人。

李忱即位时已经三十六岁了,这三十六年可真不容易啊。宪宗之后,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个皇帝,这四位天子除武宗外,前三位基本上庸庸碌碌,没什么作为。但这四位都是短命皇帝,李怡隐藏得这么深,在其中有什么计谋就说不上了,历史上没什么记载。

唐武宗在位时信奉道教,反对佛教,会昌年间大肆废佛、毁寺、迫僧,造成佛教史上最为惨痛的大浩劫。宣宗李忱原本是武宗的叔叔,为了躲避武宗的杀害,隐遁在寺院为僧。

有一天,他和志闲禅师一同游山玩水,禅师看到气势磅的瀑布,不禁赞叹:“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

李忱听了,也藉诗来抒发情怀:“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他慨叹自己的遭遇,如同蛟龙受困浅滩,但终有一天,必会回归大海,而有一番大作为。后来,他果然回朝主持国政。

李忱登基时,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宦官专权,官吏贪污,四夷不朝。李忱即位后,立即否定了武宗的一切不良施政方针,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在考虑谁做宰相时,第一个想到了白居易。诏书下去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多月了。李忱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万分,写了首《吊乐天》,诗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听幂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李忱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诗歌最盛行时期的一位帝王,以后他用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做了宰相。这样的人,又如何会是傻子呢?他只不过以装傻瞒过世人的眼睛,以求韬光养晦罢了。

唐宣宗李忱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暮气沉沉的晚唐呈现出“中兴”的局面。他也成为唐朝历代帝王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位十三年期间,收复了河西,做到了外无边患,内无战乱。他十分重视人才,明察慎断,具有贞观之风,故他也被后人称为“小太宗”。

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能肩重行远

《菜根谭》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其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此语包含着大智慧,也是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生动诠释。假装愚钝,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可以不动声色,后发制人,让别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唐宣宗李忱看上去虽傻,却是一位智者,他的装愚守拙功夫可谓炉火纯青。他自信沉着地演了36年戏,将愚不可及的形象深植到对手们的心中,在保全自己的同时,用“内智”成就了一番伟业。

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但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所以只能采取“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的外愚内智的逆道智慧。

在美国的一个乡村小镇里,一个小孩常常因为有点傻气而招来众人的捉弄。常有人把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在小孩面前,让小孩任意捡一个。小孩总是捡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就不断地扔硬币逗他玩,拿他开心。

有一天,一位慈祥的老人看到小孩很可怜,便对他说:“可怜的孩子,难道你不知道一角要比五分值钱吗?”

“当然知道,”小孩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一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这个小孩,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总统。他的名字叫威廉·亨利·哈里逊。

明代人大政治家吕坤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对世事人生的深刻洞察,写了《呻吟语》这部旷世奇书,其中写道:“愚者人笑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诗》云‘靡哲不愚’,则知不愚非哲也。”其意思是: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内心聪明但外表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藏巧愚拙,是一种高超的处世智慧。懂得这种智慧的人,会在人前尽量收敛自己的智慧,做出一种糊涂的样子,这类人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应变能力好像也差一些。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

当然,“大智若愚”,并非故意装疯卖傻,并非故意装腔作势,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而是待人处事心平气和,遇乱不惧,受宠不惊,受辱不躁,含而不露,隐而不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从从容容。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里都清清楚楚,明镜儿似的,而表面上却好似不知、不懂、不明、不晰。

但我们一定要切记:若愚者,即似愚也,而非愚也。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而只要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给人的印象总是显得有点愚钝,因为他们都懂得深藏不露,努力把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在历史上,耍小聪明的人吃尽苦头,误了终身;而那些大智若愚、藏巧于拙的人却往往成就了大事,铸造了人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