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经济危机教你学理财
4305800000019

第19章 1957-1958年——二战后的首次经济溃退(2)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战争的洗劫,战火涉及的地域面积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的轰炸使绝大多数大城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特别是它们的工业生产。华沙和柏林这样欧洲的著名城市,在枪林弹雨的轰击下已成为一片废墟。其它城市,像伦敦与鹿特丹,也同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腥风血雨的战争让这些地区与经济生产相关的建筑已化为一片瓦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俗话说祸不单行,1946-1947年时,欧洲西北部罕见的寒冬又使这一情况进一步恶化,交通运输设施受到最为严重的破坏。西欧的中小城镇和村庄所受的毁坏程度基本上较轻,但交通运输的破坏还是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几近与外界断绝联系。此时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其国库已被消耗殆尽,没有能力再解决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的问题。不断增长的高失业率、因食品短缺导致的接连不断的罢工以至一些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经济想要增长根本无从谈起。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几乎看不到增长的迹象。农业生产水平是1938年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则仅为59%。欧洲经济陷入了缺金少粮的深渊,渴望发展但又无能为力,回忆起战前的繁荣让他们对未来感到的渺茫,难道欧洲想要再次繁荣真的是天方夜谭吗?

欧洲人民没有坐以待毙,转而向富裕的美国发出了求援信号。大发战争财的美国政府,也想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

1948年4月3日,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这个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马歇尔将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军人,他集军人和政治家于一身。1939年,正当希特勒进攻波兰的时候,马歇尔将军上任,成为美国陆军参谋长。因为美国长期不愿意卷入欧洲的矛盾和战争,常备军非常有限。在马歇尔将军上任的时候,手下只有17.4万名装备很差的士兵。面对危险的世界局势,马歇尔将军迅速提升美国军队质量,在二次大战中,美军变为八百万之众,成为能够适应全球战场的战斗力之最。严格地说,马歇尔将军和巴顿将军不同,他并不是一名第一线指挥战役的战将。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他是“桌子上的拿破仑”。在二战中,他在法国曾经策划和指挥过一次几乎是不可能的调度:在夜间将60万美国军人和90万吨的军用物资秘密地进行长途转移,这个在德国人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的大动作却丝毫没有让德国人觉察到。

二战后,马歇尔于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出了自己对恢复欧洲的构想,那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并为美国政府所接受。他出任美国国务卿时更全力执行了这个计划,这个计划是:由美国伸出援手,给予欧洲启动资金,迅速恢复欧洲的经济,以结束欧洲和国际政治上可能出现的更大混乱。马歇尔将军在用他的计划向世界宣扬一个理念,贫穷不仅孳生罪恶,也助长集权政治,威胁和平。国际社会有责任消除贫困,扶助民主制度。他也向世界传达这样的信息:一场战争的胜者,可以不是趾高气扬的征服者和压榨者,而是战败国人民的朋友和救援者。

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马歇尔计划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美国以130亿美元援助了欧洲16个国家,资金全部用于恢复欧洲经济。战后的欧洲,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迅速站立起来。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这不仅是一个经济援助成功的例子,也给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接下来的10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直到1957年经济危机的到来。

“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实施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宣告了古典“自由放任的终结”,此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的“有效需求理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理论体系最为完整的一个流派。到50年至70年代时,其经济思想更成为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在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种种难题时,它帮助人们拿出了许多聪明的主意。

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和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政策,调节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就可以消除危机。凯恩斯主义主张的经济复苏方案是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投资来刺激人民消费,消费一旦启动,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就有得救了。凯恩斯式经济复苏政策包括实施赤字财政、膨胀通货、降低实际工资、举办公共工程等。二战后的美国政府基本全盘接收了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这一政策适应了当时美国经济的需要,构筑了美国神话般的黄金时期。

但1957年经济危机的到来,为美国春光灿烂的社会发展前景再次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为了化解危机,美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

在挽救市场经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美国采用了两手抓的方针策略,即采用财政和货币对付危机。财政方面主要是增加公路和住房建筑支出(36.5亿美元),增加军费(58亿美元),从而使1958-1959年国债总额增加142亿美元。

这次危机存在着严重的滞胀现象,物价居高不下,在此前提下,财政支出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大大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提高银行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现象可以得到控制,但是危机的程度会加深。反之,则通货膨胀会加剧。此消彼长的效果让经济家们无计可施,解决危机是当前最重要的目标,所以只能增大开支,刺激消费。

实践证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与政策对缓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于1959年2月工业生产指数超过危机前最高点,进入周期性高涨阶段。但是,美国政府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这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二战中,各国饱受战火蹂躏,只有美国在战争中捞足了金钱,又利用两大洋隔绝世界其它强国威胁的地理优势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左右逢源,扎扎实实地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高效率的农业和世界最先进的科学研究体系。

1945年美国GDP占全部资本主义国家的60%,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45年达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相当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3/4。就像美国人窃取印第安人的土地一样,这些储备来得也很不光彩。尤其是二战初期,美国向交战双方--包括德国纳粹与日本军国主义者出卖军火、战争物资而大发横财。所有这一切,都为美元坐上世界货币霸权的宝座铺平了道路。

1941年,当《大西洋宪章》发布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提议研究建立一个防止汇率突然波动的全球性支付体制。1944年7月1日,欧洲第二战场刚刚开辟没几天,来自盟国44个成员的730多名代表,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郡的华盛顿山度假宾馆,召开了一次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此时二战的大局基本确定,满怀信心的盟国首脑们已开始讨论战后的经济恢复问题,并就一些意见达成一致,这次会议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会议”,而这次会议上确立的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和体系则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二战中,欧洲国家因战争而经济动荡,美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的统治性力量。而这时的美国之所以能控制世界,靠的就是它的黄金储备。黄金虽好,但流通性差,不能以钱生钱。于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机灵的美国人借世界各国恢复经济之机,利用各国急于脱困收拾战争烂摊子的心理,开出了一剂妙方:指定美元作为世界唯一硬通货币,美元同时与黄金挂钩。用一句大白话来表示,就是“谁有黄金,谁来制定规则”。美国只稍做让步便与世界各国约定:35美元可以兑换一盎司黄金,其它货币按各自的含金量与美元挂钩,确定其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这一固定比价,即便有所波动,也只能在上下各1%的限度内。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12月,这些国家又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的执行机构,这样美元又得以名正言顺地流入世界各国。

布雷顿森林体系将其他货币拴在美元身上,又将美元系在黄金身上,编成一个连环套。这就是美元为何长期被人们称为“美金”的原因。毋庸置疑,这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连环套让美国受益匪浅。由于美元是核心的国际通用货币,那么它也是其他国家手里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这就是说,每个国家都永远有一笔由美国财长“签字画押”过的债务,只是放在保险箱里,而不向美国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