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经济危机教你学理财
4305800000016

第16章 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崩溃(4)

在经济垄断化的前提下,日本企业在国内市场保持垄断性高价,对外则实施低价倾销,以获得必要的外汇,购买战略资源和工业设备。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由11.5亿日元增至21.8亿日元。其中棉纺织品的输出,在1933年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一,震动了欧美各国。

危机的源头

美国总统柯立芝1928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其中充满了洋洋得意的味道,不仅对现实十分满意,而且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其背景当然是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美国经济也是一片看好,所以被称为“柯立芝繁荣”。然而,这一切却在1929年10月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1929年上台的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要让贫穷从这个国家消失”。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当年10月24日,一场经济危机风暴席卷美国。这次危机使生产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如同一场噩梦,给美国和欧洲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由美国而起。虽然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繁荣,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使经济发展之中潜伏着危机。

首先,美国20年代的经济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之上,一些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衡和贫富差距的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美国农业在20年代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1919年时农场主的收入可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成千上万的个体或家庭经营者纷纷破产,他们的收入在全国的总收入中不足24%。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了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

其次是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外,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挣扎在仅够温饱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为严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保证生活温饱都成问题。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应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再次,分期付款及其带来的银行信贷的膨胀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上盛行分期付款的购货方式,以此来刺激消费,但也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局面。这种繁荣并没有反映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鼓励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消费的疲软。但资本家为了追逐眼前的利润,仍盲目扩大生产,致使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

另外,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十分普遍,不少平民百姓也参与其中,并将它作为快速发财致富的捷径。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扔进股市,还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不少人直言炒股的动机就是想乘机赚一把,根本不谈什么投资理财。当人们尚不具备成熟的投资心理时,看到“可以大胆地炒了”的报道,投机心理一下被刺激起来,膨胀着的热情与冲动,而把风险抛到了脑后,这将是什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疯狂的炒股投机导致股票价格被不合理地抬高,有些股票以其账面价格3-20倍的价格卖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虚假泡沫和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体系的崩溃准备了条件。在正常的情况下,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可以反映国民经济的状况,但由于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大幅度地抬高了股价,与事实背道而驰,使其无法真实地反映生产和市场的情况。只有当工业生产恶化的实际情况被充分暴露出来,并通过股价大幅跳水反映出来,人们才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虽然当时一些美国的银行巨头也出手企图救市,但根本无济于事,根本阻止不了股市的崩溃。因此,以1929年10月纽约股市的崩溃为开端,引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

1920年,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离任。继威尔逊后的3届共和党总统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后执政。有美国史学家认为,“这3届政府在美国历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在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连负责公众利益的影子也说不上了。”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格局的进一步调整

这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如此沉重,以致各国的工业生产迟迟不能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最高水平,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危机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普遍陷入了特种萧条之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被强拉回到20-30年前的水平,工业生产下降了37.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积累和发展,使这次经济危机后的萧条时期拖得特别长,一直持续到1933年。

总的来看,这次危机使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了贸易保护,并调整了各国经济的相对地位。英、德、日等国采用正确的措施及时应对危机,提高了其国际市场份额占有率;美、法两国的应对措施则显得迟缓、乏力,国际市场份额占有率则大幅下降。

美国的损失特别值得注意。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于1913年时的36%。美国所拥有的巨额战争债务资本化为乌有,外国投资大量抽回,如1938年美国国外投资存量减少为115亿美元,比1929年减少三分之一。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急剧下降。1929年至1938年,美国的进口份额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

英国依靠其广大的殖民地夺回了世界贸易总额的首席位置。英联邦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等)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德国也在其统治区及殖民地(欧洲大陆及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实施贸易封锁。在亚洲市场上,美国的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日本和德国。美国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战才重新夺回失去的国际市场份额,并再度称雄世界的。

把美国拉回人间的“罗斯福新政”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1929年10月24日,美国历史上称之为“黑色星期四”,而在同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这时危机已持续了3年半,罗斯福上台后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这些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罗斯福新政”,其核心是改革、复兴和救济。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全方位和根本性“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3月6日,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银行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从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罗斯福对惊魂不定的美国人民说:“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6月16日,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银行信誉很快恢复,银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