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天文探索发现全纪录
4305500000007

第7章 天文学家的故事(7)

亚当斯出生在美国康沃尔郡拉涅斯特的一个佃农家里。亚当斯的父亲是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穷苦农民,亚当斯是家中的长子。虽然家境十分清贫,亚当斯的父亲托马斯却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很早便开始让他学习希腊语和数学。聪明的亚当斯学习进步很快,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显露出很高的才能。亚当斯尤其对天文学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他自己动手制做天文仪器,学着观测太阳的高度。

在大学里,亚当斯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修天文学,阅读大量关于天体方面的书籍。毕业后,他留在学校任教师和研究员,工作以后依然坚持自己的天文学研究。

在天文学上亚当斯最初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天王星运动的不规则性。根据天王星运动的反常现象他推算出在天王星轨道之外应该还存在有一颗未知行星,这颗行星在影响着天王星的运动。亚当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观测和深入研究,根据已知一个天体实际观测到的位置与理论推算出的位置之间的偏差,推算出通过引力进行摄动的未知天体的质量、轨道和位置。而使天王星存在这一偏差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颗未知行星对天王星的摄动作用使然。这个结论足以说明亚当斯是海王星的发现者之一。亚当斯当时把自己计算的结果呈交给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但台长对这位年轻人的成果没有足够重视。

在这段时间里,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也在研究天王星运动反常的问题,预言天王星附近有一颗末知的行星。而亚当斯也在得到柏林天文台台长热情支持的条件下,在偏离勒威耶预言的位置不到一度的位置发现了这颗未知的行星——海王星。

在发现海王星的先后问题上,社会上一度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然而亚当斯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他并不参与关于谁是首先发现海王星的人的争论。由于他所持的这种态度,虽然暂时失去获得某些荣誉的机会,但他这种不居功不争名夺利的高尚品德却受到同事和朋友们的赞赏和崇敬。之后,亚当斯与勒威耶在牛津见面,两位发现海王星的天文学家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维多利亚女王曾打算授予亚当斯“爵士”称号,亚当斯却没有接受。之后,美国皇家学会又授予他,皇家学会的最高奖励“科普利”奖章。接着,亚当斯被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

亚当斯是个兴趣十分广泛的科学家。除了天文学以外,他对数学、植物学、历史学、文学也十分感兴趣,他一生与各种自然科学打交道,向一切奇妙的领域探求。他一生的成就很丰厚,但最突出的成就还是根据天王星运动的反常现象预言并推算出一颗未知行星的轨道和位置。作为海王星的共同发现者,亚当斯对天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亚当斯谦虚好学,在荣誉面前泰然处之的态度和胸襟,让人佩服,也许,这正是他取得非凡成就的秘诀。

开创星系天文学的沙普利

沙普利,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美国天文学会会长。

沙普利是20世纪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寒,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16岁就参加了工作。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沙普利自学成材,由短训班至预科班,最终进入大学,并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

沙普利出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贫穷的山村里面。小山村里连一所学校都没有,当然也不会有人教他读书、写字,后来沙普利长大了。沙普利的父亲买了一头骡子,让沙普利赶着它为别人送货。

一天,在山外的小镇上来了一群大人物,他们要带许多奇怪的东西到山里去。他们恰好雇佣了沙普利的骡子,几次下来他们觉得沙普利既勤快又聪明,对山里很熟悉,对货物也很小心。他们决定长期包下沙普利的骡子。后来,沙普利和这些大人物们慢慢熟了。知道这些人通称为天文学家,在一个叫天文台的地方工作。他们的天文台原来在一个叫纽约的大城市旁边,但因为那儿的夜晚现在变得非常明亮,所以他们要把天文台搬到沙普利家乡的山里面。

斗转星移,几年过去了。新的天文台建好了,沙普利又要失业了,可是机遇又一次垂青了沙普利。天文台的台长对沙普利颇有好感,于是就把他招到天文台当看门人。白天看大门,晚上值夜班,给星星拍照片。

偏僻的天文台白天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沙普利在白天自学了无数知识,看了无数的书,做了无数的工作。

一天,沙普利正在整理他拍的星空照片。突然,一个想法闯进了他的头脑。沙普利想如果所有的星星其实都是同样亮的,那么我们看到的星星亮度的不同就可以代表它和我们之间的距离的不同。两颗星星如果一颗比另一颗亮4倍,那它的距离就比另一颗近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星星画在一张三维的图上面。

由于沙普利所在的天文台是当时美国相当新的天文台,它装备的望远镜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望远镜之一。而沙普利又是最熟练操纵它的人,所以沙普利恰好拥有大量的、质量极佳的星空照片。

在随后的几年里沙普利慢慢地绘制着自己的三维宇宙星图。当那幅三维星图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在沙普利面前出现并变得清晰时,沙普利震惊了。

星星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它们分布在一个呈盘子状的结构中。这个盘子的中心恰好位于天空的银河,我们并不在该盘状结构的中心。沙普利把这个盘状结构称作银河系,从此开创了星系天文学。

沙普利与A.艾姆斯共同发表了《沙普利—艾姆斯星系表》,其中载有亮于13等的1249个星系。他还发现了两个矮星系——玉夫星系和天炉星系。

沙普利在退休后积极参与科学普及活动。他富有激情并饱含哲理的演说,使年轻的听众大受裨益,并从中诞生了一批知名的科学家。

沙普利的求学道路崎岖坎坷,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求学的信念,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开创了星系天文学,成为一名出色的天文学家。我们也一样,只要怀有坚定的信念,任何困难都不能让我们动摇。

现代航天之父——布劳恩

布劳恩,美国第一颗卫星的制作者,被西方科技界称为“现代航天之父。”

布劳恩出生在德国一个贵族官僚家庭里。他从小就喜欢冒险,对于深邃神秘的星空更是充满了向往和憧憬之情,幻想有一天能登上自己发明的飞行器,到太空去探险,到月球上走一走。纯真的愿望,促使他努力学习,并在柏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当时著名的火箭专家奥伯特的指导下,开始从事火箭制造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布劳恩和他的几个一起迷恋于火箭试验的伙伴在柏林郊区找到了一个废弃了的军火库。他们就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火箭飞行场。为了筹集资金,他们搞了一些火箭游戏,吸引观众,以收取一点入场券钱。但资金不足始终是他们最大的困难。

这时,德国军队派来代表想与布劳恩合作,研究发展未被凡尔赛条约禁止的远程武器。条件是由军方提供所有的试验经费,但实验基地必须转移到陆军部队一个飞行基地去,在高高的围墙里进行秘密的研究,专门为德国军队发展远程武器服务。

这是完全违背布劳恩的初衷的。但是,为了不停止手中正在进行的火箭试验,布劳恩权衡再三还是接受了他们的条件。为了造出火箭,他成了德国军队中一名不穿军装的雇员。

不久,布劳恩领导自己的班子制成了一种液体火箭。这是一项火箭技术史上开创性的成就。火箭问世了,宇宙飞船就有办法上天了。但是他的这种火箭不久就成了一种威力很大的武器,也就是希特勒在二次大战中使用的V2导弹。这种导弹是世界上第一次制造成功的弹道式导弹,射程是250公里,可以按预定要求击中目标。

然而,几天之后,盖世太保逮捕了布劳恩和他手下的两名工程师。罪名是破坏国事,因为他们没有尽全力为国家制造战争武器。盖世太保声称发现了确凿的证据:布劳恩等人曾公开声明从来没有打算使自己发明的火箭变成战争武器,他们是在压力下研制武器的,因为不这样做就无法获得经费去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

佩内明德的指挥官多恩贝尔格将军为此星夜兼程地去见陆军元帅,竭力为布劳恩辩护。经过多恩贝尔格的多方奔走营救,布劳恩等三位科学家才幸免于死,被释放出来。

一天晚上,布劳恩在一间农舍里召开了自己班子里高级官员的秘密紧急会议。布劳恩说:“为实现星际旅行的理想,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们有义务保存自己,保存这一份人类最宝贵的知识财富。我坚信,将来首先成功地到达外层空间的,必定是我们。”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布劳恩带领伙伴们乘转移的机会想法把大批的技术资料埋进了深山里。转移之后,他们被更严密地看管起来,情况是十分严峻的,他们完全失去了自由,随时都有遭到毒手的危险。

布劳恩因转移、埋藏资料和图纸过度疲劳而病倒了,他被送进了医院,他鼓动同事们先趁机逃跑。一天下午,住进了医院的布劳恩也被人偷偷地接了出去,用车子急速送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休养所。车子刚刚停稳,布劳恩就看到一个德国军官从山上冲了下来,布劳恩仔细一看,原来是多恩贝尔格。是多恩贝尔格又一次救了他,而且还设法把布劳恩研究班子里的绝大多数成员都营救出来,设法转移到了这里。布劳恩高兴极了,他们终于幸免于难。

二战结束后,布劳恩来到了美国。布劳恩积极从事他所钟爱的事业,他甚至亲自动笔写了一本科学普及读物,描绘了运用火箭运载宇宙飞船到火星上进行考察的美妙情景,力图唤起人民对航天事业的理想。他指明,这不是幻想,实际上人类飞向宇宙进行大规模的星际探险是完全能够在不久的未来实现的。但是,没有人相信这位科学巨人的狂想,连出版社都不愿意出版他的这本科普读物。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热情地向人们宣传尽早征服外层空间的伟大意义。在布劳恩的宣传下,有些人开始对宇宙航行产生了兴趣。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实验,布劳恩心中有了相当的把握。他起草报告,向国防部提出希望得到批准,准备制造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并且预言如果能够全力以赴,5年以内造成卫星,10年以内载人宇宙飞船一定上天。布劳恩坚定不移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态度终于得到了国防部的支持。

不久,布劳恩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离开了发射台,从此美国终于跨入了航天时代。

布劳恩的一生是非同常人的,他集学者、工程师、管理专家于一身,作出了一系列非凡的成就。他领导研制的“土星号”巨型火箭实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在整个研制过程中他指挥协调整个为“土星—阿波罗系统”而工作的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的40余万人。研制过程历时9年,终于完成了人类首次登上其他星球的壮举。

强权或许能统治军队,却不可能强制科学研究,更不能规划科学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造福人类,才是科学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