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自然探索发现全纪录
4305400000019

第19章 地球的故事(10)

一般认为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大陆边缘的山脉是海底扩张运动的结果,它们的成因可得到较完美的解释。但在各大洋中,还存在着许多无震海岭,它们与大陆内部的一些平静、古老的山系一样,仍未得到较为公认的解释。美国有人提出所谓“热点说”,试图解释无震海岭的形成,他们认为热点处火山活动的发源地固定于板块之下的地幔深处,当板块移过热点上面时,随着热点处岩浆不断喷发形成火山,就可以形成一列沿着板块运动方向的火山脊或火山链,即无震海岭。

阿留申岛弧之谜

阿留申岛弧是地震频繁的地区之一,令人感兴趣的是,阿留申岛弧向南弯曲,这种形状似乎显示有一种自北向南的力推动形成的,如史前冰川的推动等,另外,阿留申岛孤南侧的深海沟表明,太平洋的海底扩张对其他的作用是向北推进的,但从太平洋洋脊位置来看,太平洋洋脊伸入到北美大陆,南北向偏东分布,其扩张方向应是向西偏北,而不应向北,那么,阿留申海沟是如何形成的呢?

太平洋洋脊偏侧之谜

从全球海底地貌图中可以看到,海底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绵不断的洋脊纵横贯通四大洋。根据海底扩张假说,洋脊两侧的扩张应是平衡的,大洋洋脊应位于大洋中央,但太平洋洋脊亦不在太平洋中央,而偏侧于太平洋的东南部,并在加利福尼亚半岛伸入了北美大陆西侧。显然,从加利福尼亚半岛至阿拉斯加这一段的火山、地震、山系等,难以用海底扩张假说解释其成因。那么,太平洋洋脊为什么偏侧一方?北美西部沿岸的山系、火山、地震等又是怎样形成的?

南北半球地震不均衡

有人曾对南北半球发生在1900年至1980年间6级及6级以上共7936次的地震作过统计,结果发现南北半球发生地震的次数是不均衡的:北半球共发生了4634次,南半球只发生了3277次,赤道发生了25次,北半球比南半球多四成以上。纵观世界火山、温泉分布图,亦可发现,北半球要比南半球多,这是什么原因?

由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海陆分布情况可能影响到地球内能的释放。我们知道,温泉、火山、地震都是地球释放内能的方式,来自地热流的研究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地热流是地球内能释放的最基本的形式,地球的内能通过地热流连续不断地经由地壳释放出来,地壳是地球内能释放的最主要障碍,由地壳均衡假说可知,大陆地壳远厚于大洋地壳。又据有关资料显示,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千米,海洋地壳厚度仅为6千米。不难想象,地球的内能通过大陆地壳要比通过海洋地壳困难得多。

由于北半球大陆板块面积比南半球要大,而南半球的大洋板块面积比北半球的要大,因此,北半球的内能更多地受阻于大陆板块,通过地热流释放出来的内能就要比南半球少一些,这些受阻的内能在大陆板块下面积聚,并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向中低纬转移,当这些能量积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冲破地壳,在一些地壳较薄弱的地带(如板块边缘)以火山、地震等形式释放出来。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南北半球各自释放的总内能应趋于均衡,即北半球通过地热流、温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释放出来的内能近似等于南半球通过地热流、温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释放出来的内能。由于北半球通过地热流释放的内能要比南半球少,其累积的能量就通过火山、地震、地热活动释放出来。这就是北半球为什么比南半球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北冰洋的海底扩张是否仍在继续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最小的,又存在广阔的大陆架,有人把它看成是大西洋的一部分,即大西洋北部的一个巨大的“地中海”。虽然北冰洋也存在大洋中脊:北冰洋中脊(南森海岭),但在整个北冰洋地区,火山、地震活动是很微弱的。有人曾作过统计:从1900~1980年间,北纬70°以北只发生了40次6级以上的地震,一般认为是北极厚厚的冰盖阻止了地震的发生,这其中至少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赤道的离心力会使地球内部的能量向中、低纬度转移,从而削弱了两极地区的活动。而在南纬70°以南的地区,从1900~1980年也只记录到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一般来讲,任何快速自转的天体,其两极地区的活动均会受到削弱,太阳黑子活动主要发生在南北纬35°之间,亦可能与其快速自转有关。地球作为一个快速自转的天体,北冰洋的地震和海底扩张活动就不能不受到影响,从其地震、面积、无深海沟等情况判断,北冰洋的海底扩张即使没有停止,也是非常微弱的。

看来,海洋不仅是美丽的也是神秘的,现在,我们的科技水平也许不能穷尽海洋的秘密,但是,希望我们将来能够对海洋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气候变化导致巨兽灭绝

一万多年前,北美大陆上到处都是巨兽的身影,如长毛的猛玛象、牙齿锋利的乳齿象、有着剑齿的猫科动物等。但是几千年间,这些巨兽就纷纷走向灭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巨兽的灭绝呢?

有报告称,一万多年前巨兽的灭绝是气候变化而非人类或疾病导致的。

阿拉斯加大学的戴尔·古色雷等科学家对600块1.8万年前至9千年前的美洲野牛、驼鹿、麋鹿、野马和人类的骨头用放射性碳进行了日期标记,发现在人类的足迹踏上阿拉斯加和现在的加拿大育空地区之前,猛玛象和野马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然而,就在同一时期,野牛大量存在,驼鹿和麋鹿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如果人类过度捕杀导致了巨兽的灭绝,应当首先捕杀体形小的鹿,为何野牛大量存在,而驼鹿和麋鹿数量反而急剧上升呢?

更为有趣的发现是,化石记录显示,人类更热衷于捕杀野牛和驼鹿,但是它们幸存了下来。古色雷说:“我想像人类可以捕杀任何他们能够捕杀的动物。但是人类的营地并没有任何的猛玛象和野马尸骨,恰恰相反,只有很多野牛和麋鹿的遗骸。”

况且,保存的花粉样本表明,气候的变化导致了这些动物的营养供给发生了变化。来自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认为,从更新世到全新世过渡时期,即晚更新世时期,气候由寒冷干旱变得温暖潮湿,矮草生长更加茂盛,接着出现了森林。在寒冷气候下生存得很好的猛玛象、野马等巨兽,就不能适应新的气候了。由于猛玛象和拉丁美洲马不能从森林中找到足够的食物,它们没能幸存下来。古色雷说:“在野马和猛玛象灭绝很久以前,野牛和麋鹿数量大增。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后者有大量的食物来源。”古色雷还表示,化石记录使人们对一场大瘟疫导致猛玛象灭绝的说法产生怀疑。科学家曾认为致命性疾病会导致所有物种灭绝,但是化石记录上不能体现这一点。并且能够传染并导致多种物种死亡的疾病十分罕见,而且野牛、麋鹿和驼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可以推断这种假设不成立。

尽管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巨兽灭绝的真正原因,但诸多证据表明,更新世大型动物群灭绝原因更有可能是人类因素和气候因素的共同结果,而不是简单地归到其中一方。要证明这一点,我们还需要知道各个大洲从何时起人口数量增长到足以影响大型动物群灭绝的地步,需要确定气候参数如何改变就会影响被捕猎动物的数量范围。为了搞清这一点,就需要研究湖积物中大型动物粪便中的真菌孢子,并用DNA来模拟大型动物数量范围的变化。为了更细致地了解最后一次冰期转化是否不同于早期的冰期转化,就需要提高年代学研究水平,并重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气候。

希望人类可以提高年代学研究水平,通过重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气候,解释巨兽灭绝的原因。

可可西里“生命禁区”

可可西里,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它是指处于青藏高原腹地,以可可西里山为主体,唐古拉山脉以北、昆仑山脉以南的高海拔中低山、丘陵和湖盆平原区。这里平均海拔5300米,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是中国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这里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谜团1:藏羚羊是多还是少?

提到可可西里,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藏羚羊,它也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多年来,人们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做了很多努力。但就在前不久,仍然传来了可可西里大量怀孕藏羚羊被杀的消息,让人们不禁为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种群发展而担心。

科考队成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博士表示,目前盗猎藏羚羊的情况依然屡有发生,但比起2001年以前的恶劣情况已有了明显好转。谈到藏羚羊的种群发展,苏建平显得相当谨慎。他告诉记者,在没有实地调查之前,任何猜测和假设都不利于科学研究。

针对“过多藏羚羊可能影响可可西里植被正常生长”的说法,苏建平表示,目前并不存在藏羚羊的过多问题,从数量上看,藏羚羊数量依然十分有限,属于濒危动物,亟须保护。此外,他还提醒大家不仅要关注藏羚羊,还要关注野牦牛、藏野驴、棕熊等其他栖息在可可西里的珍稀野生动物。

如果科考队在考察时遇到盗猎分子怎么办?丁林表示,由于此次活动是科学考察,不会携带武器进入可可西里,如果遇到盗猎者,科考队不会查处。

谜团2:能否发现石油金矿?

“结合之前的考察结论和卫星遥感的数据,可可西里可能蕴藏潜力巨大的油气资源。”科考队的丁林解释道:“可可西里地区的地质构造十分适合油气田的形成,在以前的科考中也曾发现有些地方地表有沥青和原油渗出,一切都说明这里可能存在大型油气田。”但他同时表示,单凭一次科考不太可能探明一个大型油田,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分析评估。

相比油田的悬念,可可西里有丰富金矿的传言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青海就曾出现过淘金热。当时有十多万人陆续进入青海可可西里的边缘地区淘金,甚至有说法称某些机构还向淘金者发放过每张单价500元的“淘金令”。

可可西里地区是否有金矿?丁林表示乐观:“这里极有可能存在金、铜、铅锌矿,而且储量应该较大。”

但丁林明确表示,除非国家实在急需,否则就算探明也不会开采贵重金属矿藏。“开发和保护一直是可可西里地区的主要矛盾。但在这一地区,保护绝对重于开发。”

谜团3:无人区有多少秘密?

可可西里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但几十年来,这片无人区却在大面积缩小,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蚕食。“在南边,(人类)向无人区推进了100多公里;在东边,从青藏公路向西也推进了100多公里。有很多牧民都在原来的无人区内定居,无人区的面积越来越小。”就在这片无人区里,存在着许多令科学家不解的谜团。

首先是可可西里的成因。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板块碰撞造成隆起的结果。但距离可可西里最近的板块碰撞带也有2000公里,这么远的距离几乎不可能对可可西里的形成起到作用。那么,可可西里究竟如何形成?至今仍是个谜。“这一次科考将会为我们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通过采样分析,我们很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丁林对此充满信心。

另一个谜团是可可西里出现的“神秘”湖泊。通过卫星图片,专家发现可可西里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小湖泊。这些湖泊的成因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扰了科学家很多年的问题。

“现在对于湖泊的成因有两种猜测:一种认为是降水形成的,另一种认为是冰川和冻土融化形成的。如果来自降水,那说明这一带的生态状况良好;但如果来自冰川冻土,就说明生态正在恶化。一个小湖泊,其背后的成因可好可坏。”也许你要问,为何冻土融化就表明生态恶化了呢?因为其地表有大面积冻土,它们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一旦冻土融化,其涵养水源的作用便会消失,水分蒸发,土壤沙化,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看来,可可西里还有很多的谜团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命的禁区”已经不再是人类不敢涉入的地方,我们相信可可西里的谜底总有一天会被揭开的。

神奇山崖因何能生蛋

山崖居然也会生蛋,听到这个消息,你肯定不相信,但是在贵州,真有一座生蛋的山崖,难道这些蛋是恐龙蛋的化石吗?

贵州省三都县有一座登赶山,这座山特别奇怪,满山都长满了绿树杂草,而唯独山腰上裸露出一块崖壁,更奇怪的是,这块崖壁每隔30年就会自动掉落出一些石蛋,因此当地人都习惯把它叫做产蛋崖。产蛋崖,长20多米,高6米,表面极不平整,在高处,几块巨大而尖利的岩石横亘着,极为险峻。而石蛋就在相对凹进去的崖壁上安静地孕育着。有的刚刚露头,有的已经生出了一半,有的已经发育成熟眼看就要与山体分离。

姑鲁寨是三都县典型的一个水族村寨,自从1000多年前水族的一支迁入黔南至今,这个村寨也已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水族人房子一样、衣着一样、生活方式都一样,而唯独姑鲁寨还有一个其他水族村寨所没有的特点,就是各家各户几乎都收藏着从产蛋崖上生出来的石蛋。

整个姑鲁寨虽然只有20几户人家,但现今为止全村却一共保存着68颗石蛋。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总工程师王博士,看到石蛋照片马上就有了联想。“从它的形态来看,它绝大部分都是圆形的、椭圆形的,而且颜色有一些淡黄色的,就很像恐龙蛋。”王尚彦说。王尚彦立刻把石蛋和以前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比较,他发现:产蛋崖的石蛋平均直径30厘米,但也有大有小,这和1995年广东河源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相比,不论形状和大小均十分相似;另外,恐龙蛋化石虽然有蛋壳结构,但长期风化裸露出的纹理和石蛋相比,仍然有很多相似特征。如果这些石蛋真的是恐龙蛋,那么还有一个更大的疑点将无法解释——贵州的地质年代属于三叠纪,而恐龙的出现要比三叠纪晚五千万年!因此恐龙蛋怎么可能会早于恐龙而在三叠纪的地层里被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