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建筑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4305200000033

第33章 未来建筑猜想(4)

对于“钻戒”这个未来酒店,它的外形类似一个185米高的费里斯大转轮。这座酒店将建在阿布扎比。从初步的建筑设计图来看,“钻戒”这个名字还称不上实至名归,而更多地是在概念上的诠释。

七、水世界酒店

提到水世界酒店,读者们一定会联想到凯文·科斯特纳1995年的影片《未来水世界》。可容纳400人的水世界酒店位于中国松江一个废弃的采石深坑内。由于身处郊外,美丽纯朴的自然风光成为它的一大亮点,而建在水下的公共区域和客房则让它散发出一种独特魅力。除了咖啡馆、饭馆和常见的运动设施外,水世界还为宾客准备了令他们意料之外的惊喜,比如说用于攀岩、蹦极等极限运动的设施。

八、可折叠的“豆荚”酒店

在英国公司“汤姆逊假日”发表轰动性报告《2024:一个假日奥德赛》之时,这家著名的旅游运营商便预言未来酒店将建在可折叠的荚状物之上,荚状物则建在真正做到“可四海为家”的巨型支柱之上。“汤姆逊假日”所指的就是“豆荚”酒店。这种未来派酒店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宾客可以用将最喜欢的图像投射到墙壁上这种方式设计自己的房间。如果因为度假地无法满足要求或者出现恐怖分子而丧失继续停留的兴趣,他们还可以将酒店“打包”,而后朝新的目的地进发,整个过程就像把帐篷折起来一样简单。

九、充气式太空酒店

这家充气式太空酒店名为“商用空间站太空漫步者”,由拉斯维加斯的毕格罗宇航公司设计。2007年,无人驾驶的试验性可充气式太空舱“起源1号”从俄罗斯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轨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整座充气式太空酒店将于2015年建造完毕,那时的它将在地球上空515千米处遨游。充气式太空酒店的建造成本只有微不足道的5亿美元,但入住费用却高得惊人,预计最高可达到100万美元。

十、迪拜帆船酒店

高321米的帆船酒店又称“阿拉伯塔”,是世界上唯一一座7星级酒店,由于外形酷似一个被风鼓起的船帆,因此才得到“帆船”这个名字。帆船酒店坐落于迪拜海岸线之上,四周被精妙的水火交融的彩色雕塑环绕,令这里的夜景更加迷人和壮观。据悉,这家全套房酒店的司机会驾驶劳斯莱斯接送游客,每一层都设有私人前台接待处,训练有素的管家全天24小时上岗,随时准备为游客提供最热情周到的服务。

随着建筑师和设计师加紧打造新的酒店模式,一些具有创新色彩的未来酒店已脱离制图板并逐渐成为现实。这些未来酒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所在地,陆地已然不是唯一的选择,它们的身影将出现在之前不敢想象的海下、天空甚至地球以外的太空。

未来七大天空之城的设计构想:生态建筑师的梦想

随着世界人口的激增,大城市的承载力也在猛增。人们憧憬着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美好生活,纷纷涌向大城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大城市的人口负荷不断加重。从使用石油到改用生物燃料的这一转变使人们开始考虑土地的使用问题,燃料使用观念的改变是否意味着:那些原本用来开发的地现在都会被用来种农作物以生产能源呢?这就留给世界上的许多大城市一个大难题:怎样才能在这不会变大的空间里安置更多的人呢?在以下象征未来的世界七大空中城市的设计构想中或许能找到部分答案。

一、东京ShimizuTRY2004巨型金字塔

ShimizuTRY2004巨城金字塔:这座天空之城大得令人难以想象。ShimizuTRY2004巨城金字塔落成后将比埃及的吉萨金字塔大12倍。该建筑由8层堆砌而成,总占地面积88平方千米。每一层都有大约相当于拉斯维加斯的Luxor酒店一般大小的小金字塔组成。塔内的1—4层商住两用,5—8层设有娱乐和公共设施。大金字塔可以容纳75万人,占了东京巨大总人口数的1/16。解决那么多人的出行问题是项巨大挑战,然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以及快速移动人行道和电梯网通过55个交通枢纽连接整个城市保证了人们出行。巨塔的外部表面会有一层光电涂层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让城市更环保。

二、东京X-Seed 4000

X-Seed 4000可谓一个建筑梦,这个构想早在1995年就被提出了,当时的初衷只是为了引起那些具有宏图构案设计师的注意。当然,即便这个方案只处在构想阶段,我们仍觉得这是个非凡的建筑设计。X-Seed 4000高4000米,富士山与其相比都相形见绌。富士山是建筑师的设计灵感来源。这个造价一兆日元的巨型建筑形似帐篷由巨柱支撑,每根柱子都可以住人。建筑内有800层占地67平方千米,可容纳50万~100万人。要建造这样一个巨型建筑当然需要用到各种科技,包括新一代便捷交通运输网,高速电梯以及一个可以测控整个内部空间温度变化,风速和气压的系统。 X-Seed 4000会使用太阳能作为其动力来源,但不清楚是否会在其外表面安装光电板或新型超薄太阳能板来吸收太阳光。建筑内部叶茂林密,充分体现Soleri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三、东京天空之城1000

天空之城1000,由Takenaka公司在1989最早提出,是座高1000米可以自控的城市构型。如果Takenaka的方案可行那么Soleri的生态建筑构想就能得以实现。天空之城1000由14处生态高地组成,绿化占地8平方千米,外围由玻璃层保护。该建筑可容纳3.6万名常住居民,10万流动上班族,内部还设有学校、商店、剧院以及一系列其他公共设施。现在正在研制的新一代三层坡速电梯将成为天空之城1000的交通主干,它建成后人们从底层到顶层只需2分钟。每处高地都设单轨铁路系统实现人们便捷的平面移动。天空之城1000将土地重新回收利用变成绿化空间,理论上可以降低东京的高温。尽管这个设计方案还在构思阶段,有关部门还正对其进行严加考虑。如果方案通过的话,天空之城1000可能会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建筑。

四、东京千年塔

东京千年塔,高850米圆锥形的千年塔最早是由诺曼·福斯特提出来解决东京开发用地短缺和人口过度问题的。该塔将被建在离东京湾1.2海里的海上,它有170层楼那么高,1平方千米的平面空间可以商住两用。千年塔里有一条高速地铁网,网上汽车一次能载160人,使塔内居民能自由穿梭,可以保证一个6万人口的社区人口正常出行。每13层都设有一个交通中转站,塔内的公交系统连接这些枢纽,乘客可在这些中转站上下车或转乘直达电梯、自动扶梯、移动人行道。塔内的风力涡轮机和上层安装的太阳能板为整个建筑提供能源,是目前提出的最环保的建筑方案。

五、莫斯科水晶岛

水晶岛,诺曼·福斯特的水晶岛近来得到在离克林姆林宫只有7242米的Nagatino半岛上建造的初步许可。高457米的水晶岛是座自给自足的独立城市,其占地2.5平方千米,是五角大楼的4倍,有多种用途。这座巨型建筑有容纳3万居民的900套公寓,同时还有3000间酒店房间,设有电影院、剧院、购物中心、健身中心和有500名学生的国际学校。从300米高的观景平台望去可以看到莫斯科街道的全景。落成后的水晶岛中庭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庭之一,在夏季这个中庭可以开放来控制800米高处公共空间的温度。

六、旧金山Ultima塔

Ultima塔,Eugene Tsui以他对于未来巨型建筑的热情而著称。他设计的塔高3.2千米的Ultima可以应对寸土寸金的旧金山的人口激增问题。设计构想中的Ultima塔有一个1829米直径的底座,500层楼面叠加构成一个巨大的圆锥形,覆盖总共163平方千米的空间面积。Tsui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能够容纳一百万人口的垂直空间的设计构想,这与之前的任何类似设计方案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表面的太阳能吸收板、风力涡轮机以及一种利用顶部和底部的压差来发电的气压能转换技术为Ultima提供能源维持其运作。落成后的Ultima在30~50层高度的楼层设有开放的绿化空间,特有的叠层设计使人身处这样的高度却不会有恐高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尽管Ultima非常高,但乘坐每小时4.8千米时速的电梯用不了10分钟就可以从底层到顶层了。

七、香港、上海电子超能塔

电子超能塔这个垂直城市的设计构想引起了香港和上海兴趣,这两处都是人口密度相当高的城市。如果该设计方案被采用,那么将有一座高1204米,包括300层楼面内部面积总共达2平方千米的摩天建筑在香港或是上海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该塔将被建在一个和内陆相连的大小为1平方千米的人工岛上,有10万居民可以入住。想想建造在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的香港或是上海,电子超能塔的造价会是多少呢?预计将达到150亿美元。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们的空间将不断地被压挤、缩小,怎样才能在这不会变大的空间里安置更多的人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未来,七大天空之城都会变成现实,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建筑师构想“漂浮之城”:未来我们就在这栖身

由于气候变暖、冰山融化等因素,一些学者预测到2100年,整个地球就将被海水淹没,届时人类将逃往哪里呢?比利时著名建筑设计师文森特·卡尔伯特设计了两座“漂浮之城”,每座可供5万人同时居住。

“漂流之城”的正式名子叫做“丽丽派德”(百合花瓣之意),它呈圆盘形状,直径达到1000米,上面修建有一些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高低不等的流线型建筑。从空中俯瞰,“丽丽派德”的外形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一朵盛开的百合花,而且这些或高或低的“花瓣”还可以自由组合,和中央区域可以拆分。

“丽丽派德”是一个真正的“双栖海上城市”。它的上半部分露出海面,是一座与陆地建筑没有区别的建筑;而整个城市的下半部分则浸没在水下,又令它犹如船只一样可以在海面上四处漂流。“丽丽派德”可以随着不同季节的洋流变化从赤道漂流到南极或北极,每年都在两极之间的海洋中悠然“行驶”。

环保的漂浮之城里没有汽车,真正实现了“零排放”,生活等垃圾将通过循环再利用。太阳能和潮汐能为其提供环保能源。容纳5万人的陆地海底生活自由切换。“丽丽派德”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体育馆、圆形剧院,医院、户外公园、高尔夫球场,让“海上居民”就像居住在陆地上一样方便惬意。而其水下部分的外壳为全透明材料制造而成,让居民能在水下餐厅边进餐边欣赏海底美景,从而在“陆地生活”和“海底生活”之间自由切换。

这种城市以用来积蓄和净化雨水的人造湖为中心修建,综合了多种地形和造景,四周起伏的人造山让城里的人除了看到周围浩瀚的海景外,还能有限地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每一座城市都是能在海面上自由漂泊的人工生态岛。山坡上布满了太阳能转换面板,为城市运转提供能量。除此之外,风能、水力和一个潮汐电站也将为城市的运行提供动力。整个城市里将没有道路和汽车,同时通过对二氧化碳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彻底实现零排放。可以说,这是座完全环保的城市,绝不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

建筑师文森特·卡尔伯特目前还没有估算出该建筑的造价,但是他表示其设计的宗旨就是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之地。

文森特·卡尔伯特最初设计这些漂浮城市的灵感来源于亚马孙一种植物叶子的形状。天高海蓝,没有工作的压力,大口呼吸无污染的空气,听不见楼上刺耳的装修噪声,人类没有一天不憧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