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本能的冲动与成功
4304100000034

第34章 自恋倾向(2)

也许再肯定一下并不是多余的,在这种有关性生活的女性形式的描述中,我丝毫没有贬低妇女的意思。此外我还知道,这种不同的发展路线对应于高度复杂的生物联系中的不同机能。而且我要承认,有无数的妇女是以男性的类型来爱的,其特点是她们发展了对性对象的崇拜。

即使那些对男人冷淡的自恋型妇女,也有达到完全的对象爱的方式。在她们所生的孩子身上,作为异己的对象,她们可以慷慨地从自恋变成对象爱。其他妇女则不必等到有孩子就可以从(次要的)自恋发展成为对象爱。在青春期之前,她们就有类似于男人的感情,并在某种程度上沿着男性的路线发展。当她们的性成熟之后,这种倾向有所减弱,但她们仍然保留那种对男性理想的渴望,实际上是她们一度具有的男孩性格的残迹。

对导致对象选择的途径作简短的总结可得出如下看法。

一个人可能爱的对象有:

(1)按照自恋型:

(a)他自身(实际的他);

(b)过去的他;

(c)将来的他;

(d)曾经是他自己一部分的某人。

(2)按照依赖型:

(a)倾心的女人;

(b)保护自己的男人。

这些替身是依次相继的。对第一种类型中的(c),我们将在以后的讨论中加以阐述。

自恋的对象选择对于男人同性恋的意义必须在其他关系中加以评述。

我们所设想的儿童原始自恋,形成了我们关于性欲本能理论的一种假说,对此直接的观察要比从其他考虑中推导出来更不容易把握。如果我们考察慈爱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态度,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他们早已抛弃的自恋的复活或重现。众所周知,他们感情的特点是崇拜,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自恋在对象选择上的特点的明确迹象。于是,他们把儿童看成十全十美,掩饰和遗忘他的缺点,这是清醒的观察无法赞同的。这种倾向的确与儿童性欲的否定联系在一起。而且他们总是怀疑通过培养而学到的东西对儿童是否有利,虽然他们自己被迫尊重这些东西,但现在则在儿童身上恢复了对自己早已放弃的特权的要求。儿童在有些地方比双亲更为优越,他们不会屈从于被认为是控制生活的必要性。疾病、死亡、克制自己的享乐、用意志控制自己对他们都不起作用,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不理会自然和社会规律,他实际上是创造的中心。正如我们自己曾经幻想自己是“孩子陛下”一样,他要满足自己双亲从未实现的梦想和愿望,要成为一个替代自己父亲的伟人和英雄,或者娶一位公主来勉强作为母亲的补偿。在自恋中地位最薄弱的是自我的不朽性,它受到现实的无情攻击,只有在儿童身上才会感到安全。双亲的爱是如此动人,从根本上讲如此富有孩子气,它只不过是双亲自恋的再生,虽然已经转化为对象恋,它表明了这种自恋性质的持久。

……我们已经懂得,性欲本能的冲动如果与主体的文化和伦理思想发生冲突,就注定会受到致病的压抑。)这绝不是说,这些个人只具有这些思想的理智知识。我们认为,他承认这些思想是运用自己的标准,并且接受它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压抑源自自我,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来自自我的自尊心。一个人热衷的,或者在头脑中精心构造的印象、经验、冲动和欲望有可能受到别人极度义愤的否定,甚至在没有进入意识之前就被窒息了。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即压抑的条件因素很容易用性欲本能理论的术语来表达。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确立理想是根据自己对现实自我的估量,其他人未必有这种理想。从自我来看,形成理想是产生压抑的条件。

这种理想自我会引起自爱,这是现实自我童年时喜爱的。于是自恋替代了新的理想自我,它和婴儿的自我一样,相信自己是完美的化身。只要涉及性欲本能,人们便一再表现出难以放弃曾经享受过的满足。他不愿失去自己童年时自恋的完美;如果随着他的成长,受到别人告诫的干扰并唤醒对自己的批判,就会寻求恢复早年的理想自我形式的完美,这种完美后来被剥夺了。他向自己表明,好像他的理想只是失去的童年自恋的替代物,童年时,他的理想是自己。

这启示我们,应该考察理想形成与升华之间的关系。升华是一个与性欲冲动的对象有关的过程,是把本能引向不同于性满足和远离性满足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了对于性欲目标的偏离。理想化是一种与对象有关的过程,对象通过这一过程在心理中被夸大和提高了,但性质并未改变。理想化可以发生在自我的性欲冲动中,也可以发生在性欲冲动的对象中,例如对一个对象的性崇拜是对他的一种理想化。升华是与本能有关的过程,理想化与对象有关,这两个概念并不相同。

理想自我的形成往往与升华混淆,不利于人们清楚地理解它们。一个人用自恋换取对高度的理想自我的崇拜并不一定是在性欲本能升华之后产生的。的确,理想自我需要这种升华,但是它不能强迫升华;升华仍然是一种特殊的过程,它可以受到理想的促进,但是它的实现却不依赖于这类刺激。就在神经症中,我们发现了在理想自我的发展与原始性欲本能升华方式之间达到的最大程度的紧张。一般来讲,要使理想主义者相信自己性欲本能隐藏地点的欠妥远比在这方面要求不高的普通人困难得多。而且,理想自我和升华的形成与神经症病因有完全不同的关系。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理想的形成加强了对自我的要求,是最有利于形成压抑的因素。升华则是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以达到自我的要求而不受压抑。

如果我们发现在心理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能使我们看到自恋的满足得到理想自我的保障,理想自我不断地监视现实自我并用理想衡量它,我们不必奇怪。如果这样的情况存在,我们绝不会还没有发现它;实际上,所谓的良心就具有这些性质。认识这种情况使我们能够理解所谓的“观察妄想”,或者更正确地讲是被观察的妄想。这在妄想症中是显著的症状,可以说是一种孤立的疾病形式,或者穿插在移情神经症中。这种病人抱怨他们的所有想法都为人所知,他们的活动受到注意和监视。这种心理结构的机能用第三人称的声音不断谈论病人:“她现在又往那儿想了”……“现在他要出去了”。这种抱怨是有道理的,它说明了一种能力的存在,它注意、发现和批评我们所有的意图。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被观察的妄想呈现一种受压抑的形式,从而揭示了这种机能的产生过程和病人反抗它的理由。

双亲批评的影响(通过声音的媒介而传递)促使一个人形成理想自我,而良心对此保持警觉,时间的推移又使它得到强化。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和所有其他人(同胞、公众的意见)训练和教育孩子。

大量的性欲本能本质上是同性的,并且以这种方式参与自恋式理想自我的形成,从中得到发泄与满足。良心的建立首先体现了家长的批评,然后是社会的批评。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外部产生了要求和禁止,并由此发展出压抑的倾向,就会发生上述过程。疾病又把病人带入好像有无数的人在对他说话的情景,于是良心就倒退地重现。但是对于检察官的反抗,出自人们(与他的疾病的基本特点一致)为了使自己摆脱所有这些影响的欲望,一开始是摆脱父母的影响,也出自为摆脱因那些影响下而撤回对同性的性欲冲动的欲望,于是良心在他面前就表现为一种倒退的形式,就像来自外部的敌意影响。

妄想症的悲哀也表明,良心的自我批判的深处,与自我观察是一样的,并以它为基础。这种心理活动替代了良心机能,并为内省服务,这种内省靠智力对材料进行探究。它与形成思辨系统的妄想症的特征有关……

我们可以在这里回顾一下自己的发现,梦的形成受到检察官的影响,它迫使梦中思想发生改装。我们并不把这种检察官描述成一种特殊的力、一种实体。我们选择这一术语是为了谈论这种控制自我的压抑倾向的一个特殊方面,即它们对于梦中思想的态度。我们进一步深入考察自我的结构就会再度认识在理想自我和良心的动态表述中的梦的检察官。如果这位检察官甚至在睡眠时也处于一定程度的警觉状态,我们就可以理解它的活动——自我观察和自我批判——影响了梦的内容,例如这样的思想:“现在他已经困得不能再想了……现在他醒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进入正常人和神经症病人的自尊问题的讨论。

首先,自尊的感情就像是对自我的估量。究竟是哪些成分形成了这种估量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所具有的,或者我们所做到的一切,以及为经验所确证的万能的原始感情的残余都有助于提高自尊。

应用性本能与自我本能区别时,我们必须清楚,自尊与自恋的性欲本能有密切的联系。在这点上我们得到两个基本事实的支持:自尊在妄想痴呆中被夸大,而在移情神经症中被贬低。在性关系中,不为人所爱时就会削弱自尊的感情,为人所爱又会使这种感情得到加强。我们已经说过,被人爱是自恋式对象选择的目的和寻求的满足。

而且,人们很容易观察到,性欲本能冲动对象的发泄并不会提高自尊,依赖于所爱对象的结果是削弱这种感情。爱的人是谦卑的,爱上别人就丧失部分自恋,并由所爱对象来代替。在所有这些方面,自尊的感情似乎保留了与性生活中自恋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去爱,便会造成心理或身体的障碍,极大地降低自尊心。依我看,这是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的根源之一,移情神经症病人常遭受这种痛苦并向我们抱怨。但是这种感情的主要根源在于自我的枯竭,在于撤回了大量的性欲本能冲动的发泄,也就是说由于不再受控制的性欲倾向使自我受到损害……

自尊与自发性欲(性欲本能冲动的对象发泄)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如下表述:有两种情形,第一种的性欲发泄是“自我和谐”的,与自我倾向一致;第二种则相反,那些发泄受到压抑。前者(性欲本能所采取的方式可以被自我所接受),爱在自我的所有其他活动中都占有地位。爱采取渴望和剥夺的形式降低自尊,但是被人爱,得到爱的报偿、占有被爱对象,又会使它提高。当性欲本能被压抑时,性欲发泄会使自我产生耗尽之感,不能得到爱的满足,只有从对象撤回性欲本能才能重新充实自我。性欲本能从对象回到自我,转变为自恋,就会恢复快乐的爱。相比之下,一种实际的快乐之爱与那种无法区分性欲冲动的对象和自我的性欲冲动之原始条件相对应。

也许由于问题的重要性和评论的困难,我还要做一些注解把它们较为松散地连在一起。

自我的发展偏离了原始自恋,于是竭力去恢复它。这种偏离是由性欲本能转移到从外部加入的理想自我而引起的,并满足对这种理想的依恋。与此同时,自我产生了性欲冲动的对象发泄,并由于发泄和理想自我的形成而变得枯竭。通过对象爱的满足和满足自己的理想,它会再度被充实。有一部分自尊是原始的,是童年自恋的残余,另一部分来自为经验所证实的无限权力(理想自我的满足),第三部分来自对性欲冲动的对象的满足。

理想自我通过对性欲冲动的对象的满足添加了一些条件,因为它通过检察官拒绝了那些与自己不一致的东西。如果没有形成这类理想,那么所谈到的性欲倾向就不会发生倒错的形式的变化。就像在童年一样,性欲倾向再度成为自己的理想,这是人们努力想得到的快乐

爱的状态就是自我的性欲冲动过多地流向对象,这种状态有能力摆脱压抑并纠正倒错。它把性欲对象夸大到理想性欲的地位。因为,当爱是依赖型或者对象型时,这种状态会从童年的爱的条件得到满足,我们可以说只要这种条件得到满足,爱就能理想化。理想性欲可以成为理想自我的有趣附属品。只要自恋的满足遇到了实际的障碍,理想性欲就可以成为替代物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一度爱(与选择对象的自恋型一致)自己,但后来不爱了,或者爱的人具有许多优点是他根本没有的(参阅前述之(c))。我们可以做出与前面类似的描述:谁具有以自我作为依恋的理想所缺乏的优点,谁就可以成为爱的对象。这种办法对于神经症具有特别的意义,他们的自我由于过度的对象发泄而耗尽,因而无法成为自己的理想自我。于是他借着在对象上大量消耗性欲本能以形成自恋,即按照自恋型选择性欲理想,使对象具有自己所没有的优点。这是用爱来治疗,而一般情况下他倾向于分析的治疗。的确,他无法相信其他的治疗机制:他往往对治疗抱有这种期望,并把这些期望寄托在医生身上。病人没有能力爱很自然就成为这种治疗方法的障碍,这种无能是因为受到过度的压抑。通过治疗,他部分地摆脱了压抑,这通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为了选择爱的对象而放弃进一步的治疗,希望与爱人的共同生活会使他恢复。如果这样并不会使他过分依赖于他所需要的帮助者而产生危险,我们就可以对这种结果感到满意。

理想自我对于理解群众心理学极为重要,它除了具有个体的一面外,还有社会的一面,它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它不仅结合了自恋的性欲本能,也有相当数量的对同性的性欲本能,这种性欲本能以同样方式返回到自我。不满就是由于这种理想释放对同性性欲本能未能得到满足,就转变成为犯罪感(对团体的恐惧)。本来这是惧怕双亲的惩罚,或者更确切地讲,是恐惧失去他们的爱。现在,双亲为无数同胞所代替。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妄想症往往由自我的创伤引起,由自我理想所要求的满足受到挫折而引起;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理想形成与升华在理想自我中的一致性,升华的破坏有可能使理想转变为妄想痴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