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趣说万事由来
4303700000009

第9章 生活用品篇(9)

古代的蚊帐形状有好几种,有四方形的,有弓形的,有上窄下宽如覆斗样的,此外还有扇帐、荷花帐等。但古代的蚊帐并不全是用来防蚊虫的,而主要起遮蔽作用。

至于制作蚊帐的材料,则品种繁多。富豪人家多用丝绸绫罗为材料,故称“丝罗帐”。一般平民用粗布缝制。历代帝后卧床则用银鼠皮、黑貂皮来制作蚊帐。这些用名贵兽皮做的蚊帐,冬天特别暖和,但由于密不透风,“如入暗室,晓夜不能辨”,所以皮帐前往往开一个大圆孔,另用透明纱缝上,以便通光线,所以古时的蚊帐不仅有遮避、防虫等作用,还可用来取暖。

据清代《老老恒言》记载,江西还出产一种纸帐:“大以丈许,名皮纸,密不透气,冬得其暖。”苏东坡咏:“困眠得就纸帐暖。”刘克庄也有“纸帐铁挚风雪夜”的诗句。

枕头的由来

原始时代,人们用石头或草捆等将头部垫高来睡觉,这是比较原始的枕头。

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相当讲究。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北宋着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用一个圆木做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从枕上滑落,便立即惊醒。这样可以保证自己不睡熟,以便抓住时间,发奋读书。他把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

为了强身健体,古人还在枕内放药以治病,叫做“药枕”。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至老明目。”民间有多种多样的药枕,大都以“清火”、“去热”为目的。

现代,枕头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医疗保健,如“磁疗枕”,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耳鸣等疾病。美国和香港流行一种“颈椎枕”,睡这种枕头能使颈、肩和颅底的肌肉完全放松,消除疲劳。

书签的由来

书签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那时,书签被称做“牙签”。这种书签是用竹片制成的,读书人每当看到卷轴中非常重要的地方,便在它的一端插上“牙签”,便于以后回头来查考。

卷轴书改成折装以后,书签的用途就更广了。它的取材有用牛骨薄片的,也有用厚纸板的。考究一点的,还在纸板上贴上一层有花纹的绫绢。那些读书人把平时很少翻阅的书籍,叫做“未触牙签”。

宋朝以后,读书人对书签越来越讲究,喜欢手写一些座右铭之类的句子在书签上。现在,书签上有的印着装饰图画,有的印着诗词警句,有的印着名人格言,就是缘于此。

伞的由来

伞是由中国人首创的。据传说,黄帝在涿鹿与蚩尤交战,受到盛开的鲜花的启发,做成了一种华盖,呈倒扣之状。这种伞非常特别,而且很大,为帝王、贵族和高官所专用,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身份和地位。司马迁在《史记》中,还描写过舜帝用两柄伞逃生的故事。

最早人们称伞为“华盖”。《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这里的“盖”指的就是伞。《史记·五帝本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可见伞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

从结构上看,伞的组成部分是伞骨和伞面。伞骨一般取材于竹、木、金属,而伞面的面料和功能则有相当大的变化。最早的伞面可能只是树叶和羽毛,后来则出现了用兽皮、丝绸、油纸、布、化纤、尼龙和塑料等材料做成的伞面。

中国的北魏时期,一种既能挡雨又能遮阳的伞问世,被大众所接受。

古时的伞,是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标志。帝王将相出巡时,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他们乘坐的车舆上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至于老百姓,则只能用普通的伞来挡雨。

官位、职务不同,“罗伞”的大小、颜色也因此存在着严格的区分。这一惯例一直传到明朝。纸伞是汉朝以后出现的,唐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才传入欧洲。

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老焱若教授设计出折叠伞,并与北京一家机械加工厂——中孚工厂达成协议,由该厂承制并销售。折叠伞因携带方便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没过多久,便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

在欧洲,很晚才出现伞。在那里,已知的关于伞的最早记录是在公元前2400年,美索不达米亚阿卡德王取得胜利之时。到了公元前1000年,伞或阳伞的原理传到了埃及。印度和希腊塞浦路斯文化时期的雨伞已经出土,受到人们的重视。

可是,一直到12世纪的时候,“伞”这个词才正式出现在英语的词汇里。16、17世纪时,北非、西非的君主都有了专用的皇家华盖,为自己遮住强烈的阳光。显然,这些阳伞是从埃及传入的。18世纪30年代,油布做成的雨伞出现在法国首都巴黎。

而英国的第一把雨伞则来自中国。1747年,英国有个叫汉威的慈善家到中国来旅行。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他惊奇地见到人们用伞罩住头顶,觉得伞太奇妙了,用起来又很便利。后来,他将一把中国伞带回国,在首都伦敦一下子产生了轰动效应。从此以后,多雨的英国逐渐用起了雨伞,人们甚至把用伞当成是一种时尚。

19世纪初,全世界的人们都认识到了伞的好处。于是,伞在全球普及开来。

锁的由来

最早的锁,可能在4000多年前的中亚细亚和中国就出现了。那时的中国锁,技术非常简单,不过是一种可以插上和打开的插锁,用来挂在门外封闭大门,而所用的钥匙是一个镰状的钩子。

根据出土文物及文字记载,古代的中国锁是靠两片板状弹簧的弹力来进行工作的。直到现在,这种弹簧仍用来制锁。中国人到市场买菜,总要随身带一把弹簧锁。

后来,埃及人对中国锁予以改造,将钥匙的插入部分制作得较为突出,使之与锁孔中的凹陷部分相匹配。在古埃及,金属锁和木制锁都已经出现。但古埃及的锁很不牢靠,能够轻易地被人打开。

古印度人则制成了一种鸟形的“迷锁”,钥匙孔藏在可以抖动的翅膀里。

在国外,古希腊人虽然发明了一种极为可靠的锁,但因钥匙较大,要扛在肩上,很难在一般家庭中普及。罗马人对埃及锁推崇备至,对从埃及锁演变出来的各种锁也很喜爱。没过多久,欧洲各地都使用起这些锁来。

到了15世纪,很多绝顶聪明的能工巧匠,制锁时用金属取代木料,还使锁的机关变得异常复杂。当时,欧洲制锁的中心是纽伦堡,此地从1540年起开始制造挂锁。

后来,英国伦敦的工匠巴伦和布拉玛,通过仔细研究,为锁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778年,巴伦为自己的锁申请到专利。他的锁是现代榫眼锁的前身,锁中有一个用钥匙拨伸的重栓,操纵杆则可以被拨入闭锁的位置。约瑟夫·布拉玛曾经对抽水马桶进行了重大改良。他对榫眼锁也很感兴趣,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1784年,自称巧匠的布拉玛为自己申请到了第一个圆柱锁专利。他制成的钥匙上有凹槽和锯齿,可将柱内几片与钥匙啮合的弹簧轻轻拨动,把簧片压到不同深度。当压力适当时,所有簧片的边缘就有同样的高度,钥匙就可以转动整个圆柱,使锁栓缩回来。

布拉玛认为自己制作的锁非常可靠,别人很难打开,还悬赏200镑给能打开锁的人。一直到1851年,美国人霍布斯在伦敦博览会上才把锁打开。而他所花费的时间竟然是51个小时!

现代锁是同现代工业一同兴起的。到了1856年,美国费城的锁匠耶尔对转钥匙开关的锁进行了重大改良。他设计的钥匙小而平,与锁槽形成联锁。他发明的现代锁,其安全性在于钥匙的形态可以发生无穷的变化。因为这种锁非常优秀,所以一直沿用下来,流传至今。

1865年,耶尔的儿子小莱纳斯·耶尔认识到这种锁的不足,又对它加以改进。小莱纳斯·耶尔悬赏3090美元,请人想办法打开这种锁,但从来没有人来领取过赏金。

锁链的由来

人们已知最早的锁链,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坟墓中。埃及古墓中葬有带锁链的囚犯。《圣经》中也记载了关于首饰链的内容。这说明,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锁链在中东地区已经被广泛使用。

古罗马时期,锁链主要在泊船、监禁奴隶、控制牲口、绑箱子、吊油灯和炊具等事务中被采用。从中世纪直到现代,制造锁链成为铁匠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古罗马,出现了一种盔甲,是在一件布质或皮质外衣上缝上一个金属环。进入中世纪以后,人们把金属环巧妙地连接起来,直接做成锁子甲,用来对付箭矢的袭击。后来,又出现了一些金属片做的盔甲。从此以后,金属片盔甲完全取代了锁子甲。古代和中世纪时期,珠宝商们为了赚贵妇人的金钱,还制作了金链和银链首饰。

18世纪,锁链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演变,并开始运用于机器和各种工业生产设备。1801年,詹姆斯·冯利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联合镇建造了一座吊桥,这座桥用的就是锁链。

19世纪早期,英国的建筑师们开始用扁平锁链修造桥梁和栈桥。塞缪尔·布朗为扁平锁链申请了专利,他后来发明出一种锚链,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得到广泛应用。这种锁链的每一节链上,都有一个非常短的销子,既能使重量和结实程度大幅度增加,也能使锁链不至于结成疙瘩。

在美国,工业锁链制造业的企业,主要集中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和约克两个城市。1864年,詹姆斯·斯莱特在英国申请了主动链专利。尽管里奥纳多·达·芬奇曾在画中画过这种锁链,斯莱特依然被公认为这种锁链的发明者。

剪刀的由来

剪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品,它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剪刀又称“交刀”,因为它中间没有轴眼,没有支轴,只是将一根铁条的两端捶打成薄刀状,剪刀的支点在最后部,像个“U”字形。人们使用时利用熟铁的弹性,一按一张。现在纺织女工和织地毯的工人用的剪刀,还保留着这种样子。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西汉古墓中发现的剪刀,也是这个样子。

那么剪刀究竟在什么时候被改造成现在这个式样呢·在洛阳北宋熙宁五年的古墓中,曾发掘出一些历史文物,其中就有类似现在的式样的剪刀,在刀与把的中间,打了轴眼,装上支轴,将支点移在刀和把之间。这种剪刀利用了杠杆原理,使用起来既方便又省劲儿。

清朝的张思家采用优质钢材,把好钢镶嵌在剪刀刃口锻打,首创了“剪刀镶钢”工艺,使剪刀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张思家的儿子张小泉又不断对剪刀进行改良,使剪刀式样、品种、规格、锋利度“更上一层楼”。如今,以“张小泉”为商标的剪刀风行海内外,极受欢迎。

锯子的由来

鲁班是二千多年前的优秀工匠,被人们称为木匠的祖师爷。

相传,有一天,鲁班抄小路爬上山去挑选木头。天蒙蒙亮,鲁班正艰难地往山上爬,不小心脚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觉得一阵刺痛。待爬起来时,鲁班才发现,他的手掌竟然让野草划开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

鲁班十分惊讶,仔细地观察手掌中的那把茅草,发现茅草的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鲁班摘下一片叶子,在手掌上又试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了一道口子。

鲁班从中受到启发,找来一段薄薄的铁片,在铁片边缘上磨制出像草叶上那样的小细齿,然后用它来锯树。结果,不一会儿他就锯倒了一棵大树。

就这样,鲁班发明了锯子。

熨斗的由来

传统的火熨斗是现代电熨斗的滥觞。最晚在汉代,中国人就发明出了这种东西,并被普通的老百姓所接受。

汉魏时期的熨斗用青铜铸成,外形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有的熨斗上还镂有“熨斗直衣”的铭文。

“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鲸斗”。熨衣前,需要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熨斗又叫“火斗”。而古籍中记载的“金斗”,是采用镏金工艺精制的熨斗,由于造价太贵,寻常百姓可是用不起的。

晋代的《杜预集》有曰:“药杵臼、澡盘、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由此可知,到了晋代,熨斗已经走向民间,成为普通家庭的必需品。

16世纪,荷兰裁缝使用空心的盒型大熨斗,把烧红的铁板从背后的门放入熨斗加热。18世纪最常用的是铁铸的实心熨斗,人们总是交替使用两个熨斗:一个熨衣服,另一个放在炭火上加热。1738年,英国兰开夏郡有一位铁器制造商,名叫威尔金森,他申请了这种熨斗的专利。

电熨斗源于美国。1882年,美国人亨利·西里在纽约成为电熨斗的发明人。可是老百姓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使用电,所以这种熨斗的好处在当时还不为人所知。

1924年,美国人吉茨夫·米尔成功地研制出一种非常实用的电熨斗。1926年,蒸汽电熨斗开始被寻常百姓所使用。1932年,出现了可调温的电熨斗。1953年,喷雾蒸汽式电熨斗问世。

斧子的由来

人们总是把斧子当成是最早的工具之一。可是,在斧子出现之前还有用石头制成的较为简单的砍削刀具。斧子是利用刃和杠杆原理制造而成的,称得上是最早的木工工具之一。要想使木料初步成形,必须选用上好的斧子。

旧石器时代的许多器具的命名,和石斧有着很大的关系。大约公元前3500年,青铜斧头问世。最初,斧头是被捆在斧柄上的。当时还有一种制作斧子的办法,那就是将斧头与一捆木棍紧紧地绑在一起。

罗马时代,斧头上开始铸有孔眼,使它装在斧柄上更为方便。中世纪时期,森林砍伐者都要带一柄利斧。人们还把斧子当成一种兵器,在战争中用它来取胜。在美国,由于森林众多,人们为了更快地得到木料,不断对斧子的造型进行改良。

19世纪30年代,塞缪尔·科林斯和大卫·科林斯兄弟利用瑞典铁矿中炼成的钢,生产出一种锋利无比的斧头。钢镶嵌在两块铁中间,铁上有孔眼,可装斧柄。为提高科林斯工厂的生产量,他们还发明了脚踏机器供工人们使用。

美式斧子的斧背是一种钝刀,与斧子的利刃相对,木工用起它来也感到非常方便。还有一种斧子有双刃,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它在美国全国都很流行,格外受到人们的青睐。

床的由来

床这一睡眠用具的产生时间,可追溯到我国的商代。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得很简单,睡觉时只是铺垫植物枝叶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形的字“淋”,说明商代已有床。迄今为止,发现的床的最早实物位于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床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春秋以来,床往往兼做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进行,床上放置案几。魏晋南北朝后,很多建筑物被加高加大,扩展了室内空间,许多家具相应被加高,床的高度也有所改变。晋代着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了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为睡卧的专用家具。

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仅供睡卧的专门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