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趣说万事由来
4303700000045

第45章 政治军事篇(4)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关于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知县的由来

“知”,本来的意思是管理、主持。知县就是管理一县的官员。

《左传》:“子产其将知政矣。”就是说子产将要主持政事了。宋朝魏子翁《读书杂钞》指出:后世官职上加“知”字,就是从这里开始。《宋史·苏轼传》说苏轼“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说政府派苏轼去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也就是担任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后的知府、知州、知县、知事,都是这个意思。

主席的由来

现在世界上,人们把主持会议的人或某些国家、党派、团体的最高领导人称为主席。那么,“主席”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主席”一词源于我国。我国古代没有桌椅,室内先铺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较宽大,故用来铺地。席比较小,是给人坐的(跟现代的椅垫和蒲团差不多)。古人入室,先脱鞋,然后通过筵坐在席上。现在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室内生活,基本上还是这个样子,这正是我国古代席地而坐的遗风。坐时人们让长辈坐在里头,以示尊重;人多时,长辈就独居一席,这就是主席。

省长的由来

清朝时,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巡抚。辛亥革命后,各省成立军政府,最高长官被称为都督,执掌一省之军政大权。当然,有的省份还在都督之下设立民政部,以民政长作为行政长官,处理一省行政事务。

民国二年(1913年)1月8日,袁世凯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简称《划一令》),对各省地方行政进行统一的规定:各省行政长官称民政长;行政机关称行政公署;各省设民政长1人,总理全省政务,由中央政府任命。1月10日,袁世凯又公布命令:各省民政长由都督兼任。

此后,袁世凯考虑到民政长的重要性,又陆续任命了一批文职人员担任民政长。民国三年5月23日,袁世凯为加快恢复帝制,又公布了《省官制》。《省官制》把省行政长官的名称由民政长改为巡按使,行政署改为巡按使公署,使各省行政长官的名称和明清两朝名称相仿。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以后,黎元洪于民国五年7月6日公布命令:各省巡按使改称省长,巡按使公署改称省长公署。从此,省长这一名称就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之中。以后,虽然各省行政长官的名称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省长这个职位却一直被保留到现在。

秘书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秘书是掌管典籍或起草文书的官。汉代,我国中央政府便设有秘书监、秘书郎;魏朝,设有秘书令、秘书丞。可见“秘书”一词,源远流长。

“秘书”一词出现早于“书记”。但秘书并非官名,要在“秘书”后缀上“令、监、丞、郎”等才是完整的官名。此外尚有“秘书省”,这是南朝梁始设的行政机构,名虽为“秘书”,却与现代的“秘书”风马牛不相及。

明清不设“秘书省”,也没有“秘书”的职称。清代各衙署设文案,一般称“师爷”,不称“秘书”。民国时期,大多数的行政机关开始设置秘书。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秘书一职在我国官制史上还很年轻。

“秘书”这个名称,原来是指皇家秘密的藏书。东汉恒帝时开始设秘书监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年俸六百石。汉初有“长史”一职,负担实际的秘书工作。后来,“长史”易名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等。幕僚中的“记实”、地方官府的“主簿”,都相当于秘书。

现代的秘书是领导的助手,其任务是收发起草文件、办理文书、档案和领导交办的事项。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一般都设有秘书工作部门和人员。

古今武器

枪的由来

枪可谓是最常见的管形武器了。而最早发明和使用枪的国家就是中国。枪和炮的出现是有一定联系的,它们称得上是一对姊妹武器,在火药被发明之后先后出现。在中国,是先有枪,后有炮。

最初的火枪是于公元905年出现的。这种武器是将长竹作为制造枪管的材料,在枪管内装满火药,点放后喷出火焰,达到伤害敌人的目的。其实,这种大家伙还不能算做是枪,因为它缺少弹丸。把它看做喷火器恐怕更科学一些,但它为以后枪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人们在敦煌发现了一幅10世纪中叶的丝绸图,图上绘制着世界上第一幅“枪”的样子,这种“枪”可以说是现代枪的雏形。

火枪的发展演化过程是漫长的。到了南宋时期,人们用金属制成枪管,从枪膛里打出一些弹丸,射程居然达到30~40步远,弹头上往往还涂有毒药,有很大的毒性和威力。

1259年,寿春府研制出一种“突火枪”,能够借助火药力量发射出一种“子窠”,也就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子弹。

宋元之际,火枪的式样越来越多。其中以多管火枪最为常用,一管射完,另一管的导火线又点燃了。“鹤枪”的构造非常巧妙,而且又很实用,除了具备喷火的功能外,它的金属枪膛里,还可以一次射出六七个弹丸,威力极强,令人心惊胆战。

在黑龙江,曾经有一支1288年的青铜手枪被发掘出来。这支枪的长度有40厘米,重量达4公斤,现在被收藏于英国伦敦的一家博物馆。现存的最早的手枪是一把南宋铜火铳,被山东长岛博物馆所收藏。它生产于1351年,长度有4厘米,重量达5公斤,铳身上刻有“射穿百孔,声震九天”的铭文,真不是虚言。

在明代时期,枪的种类有所增多,性能也得到多次改进。尤其是多管枪的问世,在当时称得上是一件大事。这种枪有的可单管轮流发射,有的可多管同时发射,人们公认它是现代机关枪和多管火器的先驱。

元代以来,很多欧洲人来到中国,把制枪的技术带走。在以后的几百年中,欧洲人通过不断实验,把枪的制造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手枪的由来

手枪是一种袖珍武器,可以随身携带,并由单手射击,它用于近距离作战和自卫。现代距离手枪的种类主要包括左轮手枪、自动手枪(实际是半自动手枪)、全自动手枪3种。

14世纪初,手枪最早在中国和普鲁士(今德国境内)出现。当时的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小型的铜制火铳——手铳。而普鲁士人使用的手枪不过是一种单手发射的手持火枪,它的口径为25毫米左右,有大约30厘米的长度。人们使用它,总是先从铳口填入火药、引线,然后塞装一些细铁丸。射手单手持铳,另一手点燃引线,铳口中就会射出铁丸和火焰,达到伤害敌人的目的。

1331年,普鲁士的黑色骑兵将一种短小的点火枪作为自己的常用兵器。骑兵把点火枪吊在脖子上,一只手将它紧紧握住靠在胸前,另一只手拿点火绳引燃火药,点火枪就会进行射击,发挥威力。

14世纪中叶,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里,出现了一种名为“希奥皮”的短枪,它是大批量生产出来的,长度约有17厘米。“希奥皮”(scioppi)一词源于拉丁文,就是手枪的意思。

15世纪,欧洲的手枪由点火枪发展为火绳枪,从而避免了点火枪射击时需一手持枪、另一只手点火的麻烦,做到了真正的单手射击,受到军队的喜爱。

17世纪,更先进的燧发式手枪出现,取代了火绳手枪。燧发式手枪已经具备现代手枪的一些特点,比如击发机构具有击锤、扳机、保险等装置,枪膛也不再是滑膛或直线形线膛,而是螺旋形线膛。

1812年,苏格兰牧师A·福赛斯通过不断实验,终于发明出击发火式手枪。1825年,美国人德林格发明了扬名世界的德林格手枪,采用了雷汞击发火帽装置,使手枪的射击性能大大提高。1864年,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被暗杀,凶手使用的就是德林格手枪。

经过了大约500年的发展过程,手枪的功能渐渐完备。这种演变过程,使手枪具备了现代的结构和原理。而现代手枪诞生的标志是左轮和自动手枪的发明。

1835年,美国人对手枪进行大胆的改进,发明了左轮手枪,并在英国取得了专利。这种手枪被认为是第一种真正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转轮手枪。

19世纪50年代,转轮手枪改用了双动击发发射机构,并逐渐改用定装式枪弹。19世纪末,自动手枪出现了。1892年奥地利首先制作出8毫米舍恩伯手枪,同年德国又制造出7.65毫米的博查德手枪,1896年德国又制造出7.63毫米的毛瑟手枪。

1897年,出身于军械世家的美国人约翰·摩西·勃朗宁,根据博查德手枪不断实验,终于设计出了一种性能更为优良的“勃朗宁”手枪,至今仍被许多国家的军队使用。

从此以后,手枪的研制活动异常活跃,并涌现出很多型号。自动手枪由于比转轮手枪装弹快、容弹量多、射速高,因而自20世纪初以来,各国大多采用自动手枪。但左轮手枪由于能有效处理瞎火子弹,所以仍有很大市场。

根据用途,手枪可分为自卫手枪、战斗手枪和特种手枪。其中特种手枪有消声手枪、隐形手枪等。手枪因其携带方便,成为间谍特工们经常装备的武器之一,并越来越得到军事家的重视。

步枪的由来

火器问世以来,各种后膛枪的发明层出不穷。面对这些复杂的枪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防止炸药爆炸时伤害开枪人。当时的方法就是使用一根独立的雷管,把炸药的弹头密封在一起。

1800年,科学家发现了镭汞(一种敏感的炸药,能用来引爆火药)。从此以后,各种各样的新想法不断地涌现出来。苏格兰牧师福赛思和一名叫肖的风景画家分别发明了撞击引爆法和铜雷管,瑞士工程师鲍利又发明了一种独立的弹药筒。后来,鲍利的属下、普鲁士军械工人冯·德雷泽发明了长撞针,并制成了“德雷泽枪”。

这种枪使用一种纸弹药筒,弹药筒内的弹丸是一种镭汞弹丸,位于炸药与弹头之间。一勾扳机,那根长长的撞针就从弹药筒的底部横穿而过,对雷管进行猛烈撞击,从而引爆炸药,将弹头冲出去。撞针对于这种枪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其实,德雷泽枪的缺点很多,比如口径大和枪机漏气。它的这些明显的缺点使它比不上当时的另一种枪——罗兰兹前膛枪。但是在实战中,德雷泽枪显示出一个很大的优点——能在后膛迅速装弹。这一优点使德雷泽枪成为一种极其优越的武器。

后来,英国人的薄铜弹药筒做得很巧妙,有膨胀的作用,可将气体密封起来,这样就使后喷问题得以解决。

那些从德雷泽枪发展起来的机柄式步枪,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标准设计。它的射程可达有200~250米,每分钟可以发射10发子弹。这种枪显示出极强的威力,很快就成为对付骑兵冲锋的有力武器。在1870年的色丹战役中,一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骑兵冲锋,另一方本来很难对付,可是他们使用了步枪的群射。结果,骑兵遭到了惨重的伤亡,溃不成军。

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步枪被装上了夜视镜,具备了夜战的能力。再加上小口径步枪、无壳子弹的出现,步枪的性能越来越优良。

刺刀的由来

刺刀,学名枪刺,短小却极锋利,是一种装在步枪和冲锋枪前端的冷兵器。在士兵们进行肉搏战时,这种兵器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第一次在步枪上安装刺刀的是法国军队,时间大约是1641年。在此之前,步兵短兵相接,没有什么更有效的武器。当步兵与敌方骑兵作战时,他们一次只能开一回燧发式或火帽式步枪,开枪后,士兵只能依靠长矛的掩护再次装弹。所以,一名士兵就要携带步枪和长矛两种兵器,这给行军作战造成了很大的不便。164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手下一位名叫马拉谢·德·塞居的下级军官,让士兵们在一种短矛上装上木柄,准备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时,将安有木柄的短矛插在枪口上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这种装置第一次用于实战是在1647年。

塞居统率部队夺取比利时伊普雷城时,首先将这种原始的枪刺应用于战场,结果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获胜的法国人把这种直接插入枪口的刺刀称为“贝云涅特”。

可是,由于“贝云涅特”枪刺刀柄直接插在枪口上,枪膛内就不能正常发射子弹,结果影响了步枪的战斗效率。17世纪末,法国军事工程师发明了枪刺管,如此一来,即使安上了刺刀也不妨碍装弹和射击。

这种刺刀叫做拆装式枪刺,在18世纪被许多国家的军队采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枪刺成为步兵的必备武器。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枪刺一度被大刀所取代。不过现在我军的步兵仍配备刺刀。

机关枪的由来

机关枪简称机枪,是装有枪架、能自动连续发射的枪,分轻、重、高射等几种。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成为陆军极为重要的一种武器装备。

1718年,帕克尔律师通过不断实验,创造出一种连发枪。时至今日,这种枪还完好无损地被保存在着名的伦敦塔上。在一次表演中,它在七分钟内发射了63发子弹。连发枪架在新式的三脚架上,射击者通过手摇曲柄,把9个弹膛依次转入发射位置,从同一枪管内使多发子弹连续射出。

第一种成功的连射枪,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格林机关枪,这种枪在好莱坞影片中常常出现,多为反面人物所惯使。它依靠重力从子弹匣上弹出枪管,有10根枪管,用手摇,每次打一发子弹,每分钟可以打350发子弹。由于它采用手摇方式,所以子弹很容易被堵塞住,这是它的重大缺陷。

1862年,美国人理查德·乔丹·加特林博士发明出一种新的多管武器。这种武器可利用手摇曲柄,使枪上的10根来复枪管转到发射位置,子弹则依靠重力落入机枪后膛。当然这种枪也容易卡壳,但这种5管型机枪的效率还是很高,每分钟可发射700发子弹。

多管武器的出现,无疑是个进步。但由于这种枪不利于安装弹药,而且使用时要把它架在巨大的轮子上,非常笨拙,所以其功效受到了极大限制,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真正的机关枪是由一个英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的。马克沁出生在美国,后来移居伦敦。那时欧洲各国制造出来的步枪都很笨重,是否能够利用火药气体的力量,制造出一种自动射击的枪呢?马克沁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马克沁早年曾经被一支步枪的后坐力所伤,这种力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中受到启发,就利用每颗子弹的后坐力将弹壳顶出,装上新的子弹再射击。等到弹簧弹出,机关枪受到推动,接着向前,把子弹装入后膛,同时弹出枪机头上的撞针,弹药装在帆布带上输入机枪,以供发射。枪中还有充水套管,专供冷却枪管所用。

这样一来,机枪会持续不断地响下去,直到子弹带上的子弹耗尽。

1884年,机关枪试验成功,消息很快传遍欧洲。第二年,马克沁取得了机关枪的专利权,他研制的机关枪也被冠以“马克沁机枪”的名称。

1889年,英国军队在战争中开始采用马克沁发明的机关枪。很多其他欧洲国家也对机关枪产生了兴趣,大量购买。在日俄战争(1904~1905)中,马克沁机关枪继续发挥威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