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趣说万事由来
4303700000039

第39章 天文历法篇(1)

天文历法

宇宙的由来

宇宙源于150亿年前,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时,指出宇宙可能会发生膨胀。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远方的星系正在以极高的速度远离银河系。这说明宇宙正在不断地膨胀,从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推测。此外,人们还发现宇宙到处充满着3度K的杂音电波,这证明宇宙曾经是一个超高温、高密度的大火球。

基于以上事实,科学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宇宙的形成进行解释。根据这个理论推算,宇宙诞生于150亿年以前。刚诞生的宇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世界,但它却有着极高的温度和密度。后来由于物质的温度和密度急剧下降,这个“宇宙之卵”以爆炸性的速度猛烈爆炸。

在“大爆炸”中,诞生了各种元素和支配它们运动的力,形成了星球和银河。只在一瞬间,“宇宙之卵”便进化成为“成年”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从既无空间也无时间的“虚无”之中,以惊人的速度瞬间诞生的。而且,宇宙总是周而复始地从诞生到消亡,再诞生,再消亡。

地球的由来

据科学家的推算,地球有40多亿年的历史。

地球是由星云分化而来的。一开始,它只是一些宇宙固体微粒的聚合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它不断吸附四周的宇宙微粒,最后才凝聚成一个球体。原始地球是一个冷冰冰的坚硬球体,在它的四周,弥漫着氮、二氧化碳、甲烷、氨等气体。

在构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中,有许多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它们释放出大量热量。随着热量的不断积累,地球内部的温度渐渐增高,坚硬的地球慢慢变得柔软。随着运动的作用,在地球内部便产生了复杂的圈层分化运动。

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氧、铝、镁等比较轻的物质浮到地球的表面上来,铁、镍等比较重的物质慢慢下沉到地心部分去了。最后,在地球内部形成了明显的层次,这就是现在的地壳、地幔和地核。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在几亿年前,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同现在是不一样的。在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各个大陆基本上连在一起,人们称之为泛大陆。此外,还有一个泛大洋,也就是古太平洋。到了距今1亿8000万年的时候,泛大陆产生分离,逐渐漂移,形成了五大洲四大洋。

月亮的由来

关于月亮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种:

第一,分裂说。

有人认为月亮源于地球的分裂。在地球形成过程中,当地球还处在熔融状态时,在高速自转的离心力及太阳潮汐的作用下,从赤道位置分离出一大块物质,冷却后就形成了月球。

第二,行星说。

有人认为月亮是被地球俘获的小行星。月球本来是一个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在30至40亿年前,因为靠近地球,被地球引力俘获,所以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

第三,太阳星云说。

有人认为月球源于太阳星云。太阳星云将两个较大星团作为中心,凝聚其他云状物质,便形成了地球和月球两星球。因月球小,就在地球引力下绕地球公转。

第四,碰撞论。

地球是先存在的一个星球,后来,一个星球以每秒11公里的速度斜着碰撞了地球,从而抛出许多雾化岩石物质围绕地球旋转,后来,这些雾化物逐渐凝聚成了月球。

金星名称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金星称为“太白”。当它在早晨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意思是东方欲晓、开启光明。当它在晚上出现时,又称它为“长庚”,意思是暮色降临,长夜将至。

现在,全世界都称金星为Venus,译为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神的名字。爱神维纳斯的美貌与金星的晶莹非常相配。称它为“金星”,是因为有人认为它是由金银组成的。近年的天文考查证实了这一点,金星上的确富含矿藏。

木星名称的由来

在西方,木星被认为是主神丘比特(Jupiter)的化身,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Zeus)。天文学家用Zeus的第一个字母Z的花体写法,作为它的代表符号。中国古代叫它“岁星”,是因为人们正好用它来定岁纪年,它绕太阳一周正好是12年,与天干纪年法相吻合。

木星是一颗体积和质量都特别巨大的行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质量则是其余八大行星加在一起的2.5倍。

水星名称的由来

水星总是在太阳附近出没,从地球上看,它与太阳的角距不超过一辰(古代把一周天分为12辰)。所以,中国古代管水星叫“辰星”。

水星有时在黎明出现,有时在黄昏出现,这使得古代人以为这是两颗不同的星。早期的希腊人,在薄雾中见到水星就称之为墨丘利(Mercury),在清晨时见到水星则称之为阿波罗。古印度人称它为罗利纳亚和佛陀,古埃及人称它为何鲁斯的塞特。它们仿佛是太阳神的两个侍卫。

现在,水星的众多名字多已废弃,大家都称水星为墨丘利了。“墨丘利”本来是罗马神话中为众神传递消息和信件的使者,脚上生长着一对翅膀。这个名称,与水星行动之敏捷非常相称。

火星名称的由来

火星是人们用肉眼所能看见的最亮的星。

因为火星色调暗红,使人想起象征战争的铁与血,所以西方人称它为马尔斯。马尔斯,是希腊神话中战神的名字。在天文学中,火星的代表符号是一种武器——矛。中国古代将火星称做“荧惑”,是由于它色红而荧荧似火,加之其亮度常变,行踪不定,因而令人迷惑。

土星名称的由来

古代西方人看到土星行动迟缓,就以为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变幻,便以罗马神话中的萨都思(Saturn)神为它命名。

土星的符号是一把大镰刀,它既象征时间,又象征农业。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土星每28年运动一周天,好像每年“坐镇28宿之一”,于是便称它为“镇星”。

天王星名称的由来

1781年,英国人威廉·赫歇耳在太阳系中发现了一颗新行星。他想把它称做“乔治星”,以报答英王乔治三世对他的支持和资助。另有一些天文学家则主张把新行星命名为“赫歇耳”,以表示对发现者的敬意。

但这两种提案均遭否决,人们采纳了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的建议:遵守以神话人物命名行星的传统原则,用天神乌拉纳斯(Uranus)命名它。中文译为天王星,天王星的符号是一颗星上面写着一个“H”,这是发现者赫歇耳名字的第一个字母。

冥王星名称的由来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了一颗新行星。这一新闻,在1930年3月24日英国所有报刊上都作为头版头条进行报道,并征求命名。

当时正在教会读书的11岁的名叫威尼什衣·贝尔娜的英国小姑娘提出,用地府中的“冥王”来命名新行星,结果被选中。为什么她的建议能被采纳呢?因为该行星处于遥远的黑暗中,那儿仿佛是冥国的所在地,故用冥王普鲁托(Pluto)命名。

卫星名称的由来

卫星的英文是Satellite,这个词起源于拉丁文,在不同的时代,它的含义完全不同。

这个词最早产生于罗马。当时,没有卫队的护卫,显贵们就不敢在罗马城的大街上行走。这些卫队被称为Satellites。

中世纪时期,统治者用Satellite来称呼私人卫士。有一次,科学家们发现了一颗新的围绕着木星旋转的陌生星体。当乔纳斯·凯伯勒(Johannes Kepler)得知这个消息时,就联想到帝王的卫士。后来伽利略又发现围绕着行星转的二级行星,就像卫士或朝臣围绕着帝王转那样。

到了1611年,凯伯勒就称呼这些二级行星为Satellites,很快Satellite这个词就被用来称呼所有围绕着某一主星体旋转的星体。

人造卫星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是东欧的政治、军事强国苏联。

苏联人在空间探测方面的成果,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1955年,苏联领导人审时度势,成立了国家宇宙探测委员会,专门负责探测浩瀚的宇宙。在洲际导弹USSR -1成功发射之后,1957年,苏联科学院院长宣布:“发射卫星的火箭和其他主要部分已经准备就绪。”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苏联发射,它是由科学家科罗寥夫主持设计的。科罗寥夫25岁时,就编写出版了《火箭发动机》一书。26岁时,他参加了苏联第一枚液体火箭的设计。27岁时,他又出版了《火箭飞行》这部着作。29岁时,他和别人一起成功设计了苏联第一代喷气式飞机。

1957年10月4日,科罗寥夫大胆决策,采用捆绑式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从此开创了人造卫星的太空时代。

这颗人造卫星名叫“伴侣”l号,是在苏联拜克尔发射场由USSR-l三级火箭送入轨道的。它在太空中运行92天,绕地球约1400圈,行程6000万公里,于1958年1月4日坠落。

仅过了一个月,卫星“伴侣”2号又进入轨道。它比第一颗还要重,还装载着一条叫“莱卡”的狗,以及一些科学仪器。

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在科技史中真称得上是伟大的贡献。美国也不甘落后,积极研究制造人造卫星的技术。1958年10月,美国将本国第一颗空间科学探测卫星“先驱者”1号送入太空。这颗卫星飞行了43小时后,又重新返回大气层,这充分说明,美国卫星操纵性能非常好。

三个月后,苏联将第一颗绕太阳飞行的人造行星“梦想”1号成功发射上天,又一次把美国抛在了后面。美国从此又开始研究绕太阳飞行的人造卫星。

1959年3月,美国的人造行星“先驱者”4号也进入太阳系轨道。可仅仅过了半年,苏联又成功地发射了“梦想”2号,实现了第一个在月球上的硬着陆。不久,“梦想”3号飞上了太空,这是世界上第一颗绕月球飞行的卫星。

1960年8月,美国成功地将“发现家”8号卫星送入轨道,使它绕地球17圈后抛射出资料囊,进行了地面上的资料回收。

而苏联紧随其后,发射了“太空舱”2号卫星,把两条狗,还有老鼠、苍蝇、植物、种子送入轨道,然后让它们安全地返回地面。这次生物回收技术,为人类进入太空、返回地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历法的由来

历法,就是指以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

在原始社会,人类靠采集果实和渔猎维持生活,对寒来暑往的变化、月亮的圆缺、动物活动的规律、植物生长和成熟的时间,逐渐有了一些认识。等到社会发展到以农、牧生产为主的阶段后,人们更需要掌握季节的变化情况,否则农业生产就会歉收。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在生产实践的迫切需要中产生了。

在古巴比伦,有人曾制定一种历法。这种历法规定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29天,有的月份30天。这种历法的一年比实际的一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要短好几天,其误差使得20年后寒冷的冬季挪到10月中旬。为了纠正这种误差,人们每隔几年增加一个月,即闰月。巴比伦历法与我国的阴历十分类似。

在《尚书·尧典》中记载,原始社会的帝王尧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个地方对天象进行观测,编制了历法,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种田。这说明,中国在5000年前,就出现了历法。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阳历是根据太阳运动制定出来的,阴历则以月亮运动为根据。

埃及也是创制历法较早的国家。在公元前2780年前后,他们细心研究,终于创制了一年365天的太阳历。他们还根据尼罗河的泛滥情况,把一年分为12等份,余下5天作为节日,庆祝农业收成。

生活在美洲大陆的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将历法与宗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玛雅人,把一年也算做365天,这与中国人、埃及人的情况是一致的。但很有意思的是,玛雅人把一年划分为18个单位,每个单位20天。另外的5天被他们当做“不吉利的日子”。

在古罗马时期,恺撒决定建立新历法。公元前46年,他采纳天文学家索西格内斯的建议,认定一年有365.25天。为避开小数,他规定一年有365天,每隔四年有一个闰年,增加一天。他把1年分为12个月,5个月是大月,有31天;7个月是小月,有30天。

由于恺撒用自己的名字给7月命名(July),因此从2月份移走一天给7月。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奇数是幸运的数。这种历法被称为儒略历。

恺撒死后,奥古斯都执政,他用自己的名字给8月命名(August),于是又从2月移出1天给8月,2月就只剩下28天了。

儒略历一共用了1600年。由于1年的时间实际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不是365.25天,每一个闰年就多了44分56秒。因此,1600年的积累误差竟有10天之多。

1582年,按年历,春分应在3月11日,而实际上则是在3月21日。对教会来说,如何准确地确定全世界的宗教节日,是一件关系到全教教民的头等大事。于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对历法进行再次变革,当年的10月4日变成了10月15日。

他请天文学家作出了如下规定:凡年代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年代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这一规定使得3000年误差只有一天。

为了避免以后发生错误,改革后的历法规定,每个世纪内不再有25个闰年,而只有24个闰年。这个历法叫“格里高利历”,就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公历。

在几千年间,中国一共更换了66种历法。古代历法中,秦代的颛项历、汉代的太初历、南北朝的大明历、唐代的大衍历和元代的授时历较为有名。

从唐代起,根据当时历法印制的历书,必须经过皇帝审定,然后才可以在全国颁行。从此以后,老百姓就把历书叫做“皇历”,因为谐音又叫做“黄历”。

元代的授时历非常适用,在世界历法中也有显赫的地位。它是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制的,确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与公历的回归年值是一样的,却比公历的创制要早300多年。

中国自近代以来,逐渐采用公历纪年。

阳历的由来

阳历又被称为格里高利历、公历。它的产生,与欧洲基督教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根据《福音书》的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恰恰是在春天。早期基督教徒庆祝复活节的日子曾因地而异,相当混乱。直到公元325年,在尼其亚第一次欧洲宗教会议上,才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规定复活节为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当时人们用的是儒略历。很多年过去了,春分慢慢地靠近冬天了。为了使复活节回到春天,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据意大利天文学家利里奥在1576年提出的方案,开始修改儒略历。修改后的儒略历被称为格里高利历,又称阳历、公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