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妊娠分娩育儿速查手册(幸福母婴速查系列)
4303600000040

第40章 产后保健(5)

正常情况下,当胎盘娩出后,子宫底降至脐下,12小时后由于盆底肌肉的恢复,子宫底上升与脐平,以后每天下降1~2厘米,大约在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12周妊娠大小,可在耻骨联合上方扪及,在产后20天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摸不到宫底,产后42天完全恢复至正常大小。

可根据上述标准每天观察产妇产后子宫复旧的情况,检查前产妇要先排尿。

恶露不下的防治

如果分娩后恶露不下,或所下甚少,致使淤血停蓄,可引起腹痛、发热等症,称为恶露不下。防治方法如下:

注意观察恶露的性状,恶露一般可持续20天左右,若恶露始终是红色,或紫红色,有较多淤血块,其量不减,甚至增多,时间超过20天或所下极少,均属于病理情况,应引起注意。

若分娩时产妇感受寒邪,从而引起恶露被寒气所凝滞,产生下腹疼痛,按之更甚,痛处可触及肿块,恶露极少。可采用按摩法:产妇取半坐卧式,用手从心下擀至脐,在脐部轻轻揉按数遍,再从脐向下按摩至耻骨上缘,再揉按数遍,如此反复按摩10~15次,每天2次。

其次可以热熨,可选艾叶、陈皮、柚子皮、生姜、小茴香、桂皮、花椒、葱、川芎、红花、乳香等,任选2~3味适量,炒热或蒸热,用纱布包扎,外熨痛处。多吃醪糟蛋、鲤鱼,卧室保暖,防止风寒外袭。

若分娩后产妇情绪不好,或因操劳过度,或因悲伤过度,而致恶露不下,可采用热熨。选用陈皮、生姜、花椒、乳香、小茴香等1~2味,炒热包熨下腹;也可用薄荷6克、生姜2片泡开水当茶饮。另外,产妇一定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各种影响情绪的因素。

产后贫血的治疗

如果妊娠期贫血未得到纠正和分娩时出血过多,就易造成产后贫血。贫血会使人乏力,食欲不振,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产后感染,严重的还可引起心肌损害和内分泌失调,因此应予以及时治疗。

产后贫血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血色素90克/升以上者属轻度贫血,血色素60~90克/升者属中度贫血,血色素低于60克/升者属重度贫血。

轻度贫血可通过食疗纠正,应多吃动物内脏、瘦肉、鱼虾、蛋、奶以及绿色蔬菜等。

中度贫血除改善饮食外,还需药物治疗,可以口服硫酸亚铁、叶酸等。

重度贫血单靠食疗效果缓慢,应多次输入新鲜血,尽快恢复血色素,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产后尿潴留的防治

产后因暂时性排尿功能受到障碍,使部分或全部的尿不能从膀胱排出,这种现象称尿潴留。

一般来讲,产妇在产后4~6小时就会自动解小便,如产后8小时仍不能排尿(无尿除外)则为尿潴留。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尿潴留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分娩时产程过长,胎儿头部在产道内的位置不正常,胎儿的头部长时间压迫膀胱,使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尤其尿道内口水肿,膀胱张力下降,收缩力差,尿意迟钝和逼尿肌无力,无力将尿液排出,造成排尿困难。

其他如产程中导尿和阴道检查的刺激;分娩时阴道高度扩展或产钳、胎头吸引器手术刺激和损伤膀胱、尿道均影响排尿;会阴伤口疼痛会引起尿道痉挛、排尿痛,使产妇宁愿少喝水或憋着尿不敢排尿;分娩后腹壁肌肉松弛使膀胱对充盈不敏感,即使积尿很多仍引不起尿意。这些原因使得尿液积存,膀胱越胀越大。

产后发生尿潴留,胀大的膀胱妨碍子宫收缩会引起产后出血,也会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尽量设法让产妇自己排尿。

产后4小时,产妇就应当起床排尿一次,不要等到感到有尿意再解。产妇不习惯卧床排尿时,可坐起或下床小便。排尿时要增加信心,放松精神,平静自然地排尿,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小便上。以后每隔4~5个小时起床排尿一次,定时排尿反射可刺激膀胱肌肉收缩。

产后24小时可适当下地活动,并逐日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做抬腿运动、仰卧起坐运动可锻炼腹肌,预防尿潴留。

如不能排出尿液,可在下腹部用热水袋热敷或用温水熏洗外阴和尿道口周围,也可用滴水声诱导排尿。

为促进膀胱肌肉收缩,可用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

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毫克或加兰他敏2.5毫克,促使膀胱括约肌收缩。中药蝉衣9克,煎汤一大碗,顿服,亦有利尿作用。

如果以上方法都没有效果,就应该在严密消毒下导尿,膀胱高度膨胀者,导尿时应使尿液分次排出,防止膀胱内压突然降低,引起休克或者黏膜血管的破裂出血,故可先排出500~1000毫升,然后放置导尿管24~48小时,隔2~4小时间断放尿,以锻炼膀胱肌的功能。

在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多饮水,使尿量增加,以减少尿路感染。每天冲洗会阴2次,保持外阴清洁。

产妇产后腹痛的处理

在产后的1周内,有些产妇时常出现阵发性下腹痛,尤其在最初1~2天内更明显,生育多胎的产妇,这种疼痛就更剧烈,医学上称之为产后宫缩痛。有的产妇对此很焦急,怀疑腹内是否有炎症。

产后腹痛主要反应在产后子宫复原的过程中,子宫发生阵发性收缩,逐渐恢复到正常大小。多胎生育的妇女,由于子宫肌肉纤维的变性,子宫肌肉内含弹性纤维的平滑肌逐渐减少,而弹性差的结缔组织则逐渐增加,子宫恢复就较困难。只有加强收缩,才能恢复正常,所以给产妇的感觉是腹痛加剧。

初产妇因子宫肌纤维较为紧密,子宫收缩不甚强烈,易于复原,而且所用复原时间也短,疼痛不明显。

宫缩产生的腹痛,一般持续3~4天,然后自然消失,不需作特殊护理。重者可作下腹部热敷、按摩,也可应用适量的镇静止痛药物。另外,服用益母草膏、红糖水、黄酒、山楂等,也可见效。

产后脱发的预防

经常有些产妇出现产后脱发现象。头发的茂盛与血液的关系密切,产妇分娩时要流失一些血液,因而易患脱发,医学上称为“分娩后脱发”。若有产后大出血,脱发会更严重,甚至连阴毛、腋毛都会脱掉。此外脱发还与精神因素、微量元素的缺乏有关。据统计,35%~45%的产妇会出现脱发。

产后脱发大多属于生理现象,一般在6~9个月后即可恢复,重新长出秀发,不需要特殊治疗。预防产后脱发要注意以下几点:

妇女在孕期和哺乳期要保持心情愉快、平和,不要紧张、焦虑,使头皮得到更多的营养。头发的血液循环,营养供应,一般是受植物神经支配的,神经系统受情绪变化的侵扰,必然影响头发的血运,营养不足,从而发生脱发。

注意平衡膳食,不要挑食、偏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海产品、豆类、蛋类等,以满足头发对营养的需要。

应常用木梳梳头发,以加速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防止脱发。或用十指揉搓头皮,从前额经头顶到后枕部;也可用十指尖像梳头一样梳理头发,这样可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头发的新陈代谢。最好产前将头发剪短,便于产后梳理。另外还需经常洗头,有些产妇因害怕洗头时脱发而长时间不洗头,这样就会影响毛囊细胞呼吸,从而出现脱发或加重脱发。

在医生指导下,产后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B2、维生素B6、谷维素、养血生发胶囊及钙片,对防止产后脱发也有一定的益处。

用生姜片经常涂擦脱发部位,可促进头发生长。用何首乌浸泡在醋液中,一个月后,取醋液与洗发水混合洗头,吹干后再将何首乌醋液喷一些在头发上,不仅可防止脱发,还有美发、养发的功效。

另外,将黑芝麻炒熟、捣碎,加糖拌匀,每天2~3次,每次1~2勺,持续服用一个月,对防治产后脱发也会有明显的效果。

产后便秘的预防

产后由于腹压消失,饮食中缺少纤维素,产妇长时间卧床,导致胃肠蠕动减慢,难产手术时的会阴切口疼痛,致使产妇不敢做排便动作,产褥期出汗较多等,都可能造成产后便秘。

预防产后便秘的方法如下:

适当活动,不能长时间卧床,产后头两天,产妇应勤翻身,吃饭时应坐起来。健康、顺产的产妇,在产后第二天即可开始下床活动,逐日增加起床时间和活动范围。

在床上做产后体操,进行缩肛运动,锻炼骨盆底部肌肉,促使肛门部位血液回流。方法是:做忍大便的动作,将肛门向上提,然后放松。早晚各做一次,每次10~30回。

在饮食上,要多喝汤、饮水。每日进餐应适当配一定比例的杂粮,做到粗细粮搭配,力求主食多样化。在吃肉、蛋食物的同时,还要吃一些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平时应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因为不良情绪可使胃酸分泌量下降,肠胃蠕动减慢。

注意保持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以便形成条件反射。

每天绕脐顺时针进行腹部按摩2~3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排便。

发生便秘时,可用黑芝麻、核桃仁、蜂蜜各60克。先将芝麻、核桃仁捣碎,磨成糊,煮熟后冲入蜂蜜,分2次一日服完,能润滑肠道,通利大便。也可用中药番泻叶6克,加红糖适量,开水浸泡代茶频饮。

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者,可服用养血润燥通便的“四物五仁汤”:当归、熟地各15克,白芍10克,川芎5克,桃仁、杏仁、火麻仁、郁李仁,栝楼仁各10克,水煎2次分服。

若4~5天仍未行便,可在服用药物的同时用开塞露、甘油栓塞入肛门。

如果以上方法均无效,可用温肥皂水少量灌肠。或中药大黄10克,蒲公英10克,煎汁100毫升灌肠。

产后痔疮的预防

俗话说“十人九痔”。怀孕期间得了痔疮,再经过分娩时会不知不觉地加重。据统计,痔疮在产后妇女中发病率是很高的。

产妇产后由于子宫收缩,直肠承受胎儿的压迫突然消失,使肠腔舒张扩大,粪便在直肠滞留的时间较长,容易形成便秘,加之在分娩过程中撕裂会阴,造成肛门水肿疼痛等。因此,产后注意肛门保健和预防便秘是预防痔疮发生的关键。

防止便秘可以预防痔疮,产后早下地活动,多吃青菜、水果等富有纤维的食物,勤喝水,大便就容易通畅。便秘较顽固者可以服酚酞或番泻叶代茶饮,局部使用开塞露等通便,可防止痔疮加重。

此外,还应勤换内裤、勤洗浴。这样不但保持了肛门清洁,避免恶露刺激,还能促进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预防外痔。

另外要养成每天排便的良好习惯,注意适度运动。产后妇女不论大便是否干燥,第一次排便一定要用开塞露润滑,以免撕伤肛管黏膜而发生肛裂。

痔核脱出时用33%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患处,能敛肌消肿,再在局部涂痔油膏,用手指轻轻将痔核推入肛门。槐角丸、安纳素栓有止血、消炎、止痛作用,如需手术治疗应在产后2~3个月才能施行。

产后手脚痛的预防

有些妇女在产后会出现手脚疼痛,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在“月子”里受了风所致。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产后手腕痛也叫做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部,使肌腱在腱鞘内来回滑动,引起腱鞘的充血、水肿、增厚、粘连,导致狭窄性腱鞘炎。产妇虽然不进行重体力劳动,但长时间重复单一的动作,如冷水洗尿布、洗衣服、抱孩子等均容易引起该病。另外,产妇体内的内分泌激素波动也可能与该病有关系。

妇女产后脚痛常常发生在脚跟部,足跟痛的原因是脚跟脂肪垫退化所引起的。产妇在月子里如果不注意下地活动,脚跟脂肪垫也会出现退化现象,这样一旦下地行走,则由于退化的脂肪垫承受不了体重的压力和行走时的震动,就会出现脂肪垫水肿、充血等炎症,从而引起疼痛。

要预防产后发生手脚痛,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注意充分的休息,不宜做过多的家务劳动,特别要注意减少手指和手腕的负担,例如,给孩子洗澡时,夫妻两人应相互配合,避免由产妇一个人一手托头一手冼;洗尿布时一定要用温水,避免寒冷的刺激。

在休养的同时应适当下床活动。特别是坐月子后期,要经常下地走动,这样不仅能防止脚跟脂肪垫退化,避免产后脚痛的发生,而且能防止产妇体重过分增加,调节神经功能,对改善睡眠和增进食欲十分有利。

如果不慎患上产后手脚痛,可以进行热敷和按摩。热敷用热毛巾即可,如能加上一些补气养血、通经活络、祛风除湿的中草药,则效果更佳。若采用按摩手法,一般是在痛点处先轻压后重压,压30秒,放开15秒,交替进行,注意按压时不要揉捏,否则会使疼痛加重。

产后腰腿疼痛的防治

不少产妇产后会觉得腰腿疼痛,这是因为骶髂韧带劳损或骶髂关节损伤所致。

一是因产妇分娩过程中引起骨盆各种韧带损伤,再加上产后过早劳动和负重,都会增加骶髂关节的损伤机会,引起关节囊周围组织粘连,妨碍了骶髂关节的正常运动所致。

二是由于产后休息不当,过于长久站立和端坐,致使产妇妊娠时所松弛了的骶髂韧带不能恢复,造成劳损。

三是产后起居不慎,闪到腰部以及腰骶部,以及腰骶部先天性疾病,如隐性椎弓裂、骶椎裂等诱发腰腿痛,产后更剧。

产后腰腿痛以腰、臀和腰骶部疼痛为主,部分患者伴有一侧腿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肢内侧或外侧,可伴有双下肢沉重、酸软等症状。

预防该病的关键在于产后要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不要过早长久站立和端坐,更不要负重,避风寒,慎起居,每天坚持做产后操。

如果产后出现关节酸痛,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老母鸡1只,去毛及内脏,桑板60克,用布包好,加水适量共炖,至鸡烂汤浓,加适量调味品,吃鸡肉喝汤。

葱白100克,苏叶9克,桂枝6克,水煎后冲入红糖适量趁热服下。每天1次,连用3~5天。

消炎痛栓塞肛每晚1次,连用7天。

产后盆腔静脉曲张的预防

盆腔静脉曲张,是指盆腔内长期淤血,血管壁弹性消失,血流不畅,静脉舒张弯曲的一种病变。此病好发于产妇和体质较差的妇女。

造成产妇盆腔淤血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由于妊娠期子宫长大,压迫盆腔血管,血液回流受阻,引起淤血。或产后盆腔血管复旧不良。另外,产后久蹲、久站、久坐、长期便秘等,也是重要原因。

由于盆腔静脉淤血,血液循环不畅,可引起下腹疼痛、恶露多、白带增多,还可出现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出现痔疮等。

防治该病的方法,除去外界和人为因素,应做好产后调养,加强腹肌、盆底肌肉和下肢肌肉的锻炼。

产后注意卧床休息,随时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的下蹲、站立和坐的姿势。

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若有便秘发生,应早晚服蜂蜜一匙,或采用食疗方法多吃治疗便秘的食物。

经医院确诊为盆腔淤血后,可按摩下腹部,用手掌在下腹部做正反方向圆形按摩,并同时在尾骶部进行上下来回按摩,每日2次,每次10~15遍。

进行缩肛运动,将肛门向上收缩,如大便完了时一样,每天5~6次,每次收缩10~20次。

可采用膝胸卧位锻炼,即胸部紧贴床,臀部抬高,大腿必须与小腿呈直角,每天2次,每次15分钟左右。

卧床休息时,最好多采取侧卧位。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卧床可采取头低脚高位。

用活血化淤、芳香理气药热熨,可选川芎、乳香、广香、小茴香、路路通、红花等各15克,炒热盛布袋中,熨下腹部、腰脊和尾骶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