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健康手册
4303500000006

第6章 人体信息之窗(3)

如果牛皮癣症状较轻,煤焦油类产品将有所帮助,局部使用能减缓皮肤细胞的增殖。如果牛皮癣不能为润肤露或煤焦油制品所控制,在局部可使用类固醇或者人工合成的维生素D的衍生物——富钙膏来治疗,其最大的优点是它不像类固醇类药物那样使皮肤变薄。

17.玫瑰痤疮的调理事项

玫瑰痤疮是种慢性皮肤失调病,能引起脸、鼻子、前额异常的红肿、干燥。尽管病因尚不清楚,但有些医生怀疑此病有遗传性,因为这种病在北欧人中很普遍。

玫瑰痤疮的最初征象是常出现间歇性皮肤潮红,此后恶化为在双颊、鼻子,有时包括眼周的皮肤出现持续性红斑。在玫瑰痤疮的发炎期,面部皮肤会出现丘疹和脓疱。眼睛也会受影响,它发红、瘙痒,似揉进了沙粒一样难受。

玫瑰痤疮的外观实际上是由于皮肤血管的异常导致的。那些患有玫瑰痤疮的人的面部毛细血管浅而不稳定,有易于扩张的趋势,并且最终成为永久性扩张状态。

一旦发现面部出现红斑,一定要去看医生。有时玫瑰痤疮会被误认为是粉刺或者红斑狼疮。如果医生一时无法确定,血液检查或者皮肤活组织检查能确诊。

大多数的玫瑰痤疮可用局部涂抹或者口服抗生素治疗。如果红斑长期不消退或者皮疹严重,可用激光切除治疗。要想能避免该种疾病,不妨听听专家的忠告。

注意饮食。

过热的食物、饮料和辛辣的食物会扩张面部的血管,从而加重或者诱发玫瑰痤疮。

保持合适的温度。

严寒与酷热都能使病情恶化,最好使卧室的温度保持在22℃左右。

禁食含有组胺类物质的食品。

有些含有组胺或者色胺类化学成分的食品会加重玫瑰痤疮,需注意的少数食物有香蕉、葡萄干、梨、柑橘、西红柿、菠菜和巧克力。

不要擦伤表皮。

洗脸时,要用轻柔的清洁剂,并且手法要周到。表皮一旦被划伤,将加重玫瑰痤疮。

18.无汗的原因

无汗是指身体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其原因有哪些呢?

汗腺异常。

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或汗腺缺乏,可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限性无汗。

皮肤病。

如鱼鳞病、硬皮病、麻风病、放射性皮炎、皮肤萎缩等,皆可引起局限性无汗。

神经损伤。

如横贯性脊髓炎、截瘫以及交感神经、延髓、桥脑的局部损伤,均可引起全身性或局限性无汗。

另外,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黏液性水肿、恶性肿瘤以及维生素A缺乏等,也可引起全身性无汗。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亦可能会无汗。

老年人活动量减少,汗腺萎缩,排汗较小,不足为怪。除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的无汗症目前尚无法治疗外,其他疾患造成的无汗则应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

19.为何多汗

汗与人的生理、疾病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它具有排泄体内废物,调节体温和体液的功能,还可以使皮肤表面时常保持酸性,以防止各种细菌对人体的侵袭。

出汗的多少与劳动强度、气温和心情等因素密切相关。多汗是指在恒温和静态情况下,仍大量出汗。引起多汗的原因很多,也较为复杂,所以要仔细诊断。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常发生于年轻人,此时多汗还会伴有面色潮红,心跳减缓。

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引起植物神经病变的表现之一就是排汗异常。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而多汗,有时甚至大汗淋漓。

嗜铬细胞瘤。

该病常见症状就是多汗,且多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持续出汗。

甲状腺功能亢进。

怕热、多汗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并伴有体重下降、心跳加快、食欲增加、肢体颤抖等。

结核病。

结核病出现的多汗,常伴有持续性咳嗽。

低血糖。

由于血糖下降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导致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药物引起。

服用某些药物,如发汗药、解表药、退热药等,亦会产生多汗。

重金属中毒。

如铅、汞、砷等重金属中毒,可能亦会有多汗现象。

高温天气、劳动和运动后、妇女月经期间等情况下的多汗均属正常现象。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出汗多也属正常现象。

正常的多汗现象经一段时间的调理后便会恢复正常。但如果出汗过多,病程持续时间过久,易出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睡眠多梦等症状,损害身心健康。

除积极治疗引起多汗的原发疾病外,出汗后皮肤的护理也很重要。出汗时不应任其流淌,而应随时擦掉,也可用淋浴或流动水洗去。但尽量不泡澡,因为泡澡可能加剧排汗。

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在夏天的症状会明显加重,除了禁用碱性浴皂外,要有节制地使用香皂,以防破坏皮肤表面的保护性油脂膜;淋浴后宜擦干身上的水分,有些人喜欢待其自行蒸发,这样会使皮肤干燥不适;爽身粉要慎用,因为粉状颗粒会堵塞汗毛孔。

20.盗汗“盗”走了宝贵的健康

在未受到外界的任何影响下,全身出汗不止,如果是醒觉状态下出汗,则称为自汗;睡眠中出汗,醒后汗泄即止,则称之为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

由于小儿皮肤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

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得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使汗腺分泌汗液的功能加强,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

但是,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因此,盗汗应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发现盗汗现象后,应查明病因,及时治疗,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注意休息和调理生活,加强营养。比如,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在饮食方面,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使居住环境稍偏凉一些。患者的被褥、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21.远离体臭

出汗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气味糟糕却是不行的。有种汗腺能分泌乳状物,这种分泌物混合细菌后即散发体臭。以下是防止身体异味的方法。

注意腋窝护理。

如果白天从事锻炼,一定要在运动完待腋窝凉下来后,再施用除臭剂。另外,腋毛是黏附细菌的良好场所,因而剃掉腋毛能减少体臭。

保持清洁。

用除臭香皂清洗干净腋窝和胯部,还应勤洗衣服,因为脏衣服有汗臭味。

戒食大蒜。

调味食物,特别是用大蒜制造的食物能增加身体的异味。如果觉得某种食物或调料是导致问题的原因,那么从食物中删去它们。

选择合适的“武器”。

抗汗剂能减少多达50%的汗液,但不能遮住异味。除臭剂能有助于减少异味,但对出汗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出汗厉害,最好选用含有氯化铝的抗汗剂而不是除臭剂,因为减少汗液量比力图遮盖异味更有效。

22.皮肤上的“红蜘蛛”

面部、颈部和上胸部出现鲜红色的痣,有一中心点,而周围有辐射状细发形小支,形如蜘蛛足,故此得名。蜘蛛痣是慢性肝病的一项重要体征之一,特别是蜘蛛痣数目较多,形态典型,或者间断出现并长期持续不退,或原有陈旧性蜘蛛痣突然增大,或同时出现多个新痣时,尤应考虑有肝硬化、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及肝癌等肝病的可能。

蜘蛛痣的形成是由于血液中雌激素浓度增高,引起动脉性毛细血管扩张所致。雌激素代谢在肝脏中进行,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它就会在体内积蓄而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成为蜘蛛痣。因此,蜘蛛痣与肝病关系较为密切。

雌激素是主要由女性卵巢生成的一种性激素。肾上腺也能产生一些雌激素,所以男女皆可出现蜘蛛痣。当然,蜘蛛痣还可见于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柯兴氏病等,也偶见于正常人。

23.皮肤颜色异常

皮肤的颜色因人种、年龄、日晒程度以及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对判断疾病有很大帮助。如果皮肤的颜色在短期内与平时的肤色有了较大的改变,并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如日晒等,就要考虑疾病发生的可能。

皮肤苍白。

可见于寒冷、惊恐、虚脱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贫血、内脏出血等。

色素沉着。

肝硬变、肝癌晚期、黑热病、疟疾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皮肤色素沉着。仅在口唇、口腔黏膜和指、趾端的掌面出现黑色小斑点状的色素沉着,往往见于胃肠息肉病。

皮肤黄褐斑。

妇女在妊娠3、4个月以后,脸上可出现对称性黄褐色或淡黑色斑,大小不等,多分布在两颊、前额、眉毛周围,也可在鼻梁或上唇等处,这种黑褐色斑称为妊娠性黄褐斑。

黄褐斑绝大多数没有病理性意义,仅有少数与全身性疾病有关,常见于慢性肝病或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子宫肿瘤、卵巢肿瘤、月经不调或闭经等。

本病也多见于口服避孕药的妇女,据统计占服药者的20%。另外,日光是本病的一种促发因素,故黄褐斑患者应避免日光照射。

皮肤发红。

一般出现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猩红热等发热性疾病,以及阿托品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等;皮肤持久性发红则往往是柯兴综合征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可在其两颊和鼻梁部位的皮上见到蝶形红斑,为鲜红或紫红色,边缘可清楚亦可模糊,表面光滑。

皮肤青紫。

如果血液中的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则皮肤可呈青紫色,医学上称为发绀,常常在舌、唇、耳廓、面颊、肢端最为明显。

深褐色或暗紫色。

皮肤呈深褐色或暗紫色,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或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所致。

皮肤变黄。

黄疸时,皮肤黏膜可呈黄色。早期或轻微时仅出现于白眼球以及软腭黏膜,比较明显时才可见于皮肤,一般在胆道阻塞,肝细胞受损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变以及溶血性贫血病人的身上可以见到。

另外,过多食用胡萝卜、南瓜、橘子汁等蔬菜或果汁,可使血液中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加,致使皮肤变黄,但一般仅出现在手掌、足底的皮肤。患有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人,皮肤上常有大块棕黄色色素斑。

总之,对于皮肤颜色的变化,既不可神经过敏,也不可疏忽大意。

24.迈向衰老的标志

壮年之后,有些人的脸上、手背、小腿、足背和躯体等部位出现一些脂褐色的斑点,即人们常说的寿斑,其实它非但不是长寿的征象,而是人体步向衰老的信号。

褐斑不痒也不痛,皮肤病学上称之为脂溢性角化病,医学上把这种褐斑称作老年斑。当人步向衰老的时候,在身体组织细胞内会形成一种被称为不溶性脂褐质色素的物质。这种物质是人体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脂质过氧化物,这种废物难以被细胞本身所能排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进而普遍存积于人体的所有组织中。

脂褐质色素不仅在皮肤表面沉着,在人体组织内也会形成。研究人员通过电镜观察,发现人的神经细胞内有随着年龄增多的色素斑,在人的心肌纤维中也有色素斑点沉积。

老年性色素斑可沉积在脑组织、肝脏、肾上腺等重要器官内,这种物质对脑功能的影响极大,是导致老年性精神功能不全、记忆与智力障碍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认为,色素斑逐渐沉积,随着其量的增多,最终使人体迅速呈现衰老。

人们一直想抑制它的生成,使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有人使用一种抗氧化剂在动物身上做试验,想通过阻断过氧化连锁反应,干扰脂褐质色素的形成,实验已取得初步成功。

现经医学证实,经常食用含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可使脂褐质色素的积累降低,特别是抑制肝细胞内脂褐质色素生成的功效尤为明显。另外,经常进行适量的运动,可减缓脂褐质色素在血管上沉积,并能防止血管变性。

总之,衰老是诸多因素作用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寿斑的形成只是人体衰老的一个信号,并不意味着人生暮日的到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延缓人体衰老的进程是完全有可能的。

25.皮肤角化

皮肤角化是指皮肤上出现带鳞屑、干燥、扁平的无痛褐色斑块,常见于暴露在衣服外的部位,如面部和手背,可持续蔓延数月或数年。

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长年累月地在阳光照射下工作的海员和农民等。皮肤角化如不加以治疗,有少部分病例可能会演变成皮肤癌。

为了预防出现皮肤角化,外出时可穿戴那些能让身体免受暴晒的衣物。出现了皮肤角化,切不可自行处理,特别是那些皮肤白皙之人,应该去医院及早治疗,以防止演变成皮肤癌。即使真的演变成皮肤癌,手术后仍有可能完全治愈。

26.体表黑痣

痣分为平痣、斑痣、雀斑样痣、毛痣等,几乎人人体表都有痣。

有人为生黑痣而担忧,其实黑痣是含有黑色素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通常不发生或很少发生恶性病变。有极个别的痣因生长的部位较敏感,如生在手掌、脚底、脚跟、腰部和生殖器等处,较易受到外界的摩擦和刺激,有时会癌变,发展成恶性黑素瘤。虽然这种癌变的可能性仅有万分之一,但是一旦出现就非同小可,因此应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体表黑痣恶变时,其生长迅速,颜色加深并不均匀,底部出现硬结,黑痣变得大而硬;痣的基底出现结节样浸润,有灼热、刺痒或微痛感;黑色素向周围扩散,痣的四周出现若干新的小黑痣,呈卫星样散布,或者色痣在切除或破坏性治疗后,又在四周出现卫星样小黑痣。

黑素瘤是皮肤癌中最致命的一种恶性肿,如果能及时发现与及时处理,有2/3的患者是可以治愈的。所以,人们应清楚自己的身上有哪几处黑痣,并注意观察它们的变化。

平时不要去摩擦、腐蚀、刺激黑痣,以防止细胞迅速分化,造成癌变。游泳时应涂防晒油、穿防晒衣或厚衣服,以防日晒,热天应减少户外活动。

如发现有出血性病变,或者超过铅笔头或橡皮头直径的黑痣就应及早就医。对突然增大、颜色加深、表面粗糙角化的黑痣,应特别重视,须及早去医院请医生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