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千古中医养生
4302300000033

第33章 饮食(7)

每次进食完毕,宜用手摩面及腹部,这样可使气机通畅。食后应当缓慢散步数里,然后按摩腹部数百遍,则食物易消化,对人非常有益,能保持食欲旺盛而无病。食后即卧,容易生病。食物不消化成为积聚,饱食后仰卧易患气痞、头风。

冒寒而来,寒气未消而吃热食,则易患刺风。不宜在睡前吃饭,且夜间不宜醉酒及过饱,吃的食物不要过分精细……厨房膳食不要令脯肉类丰盈,常常节俭为最好。

(唐)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道林养生》

食为命之基

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什么时候也不能缺少了食物。倘若过于不正常地节俭,或不知寒温,疾病、疫疠就会由此而生……

吃东西时,最好先吃热的食物,后吃冷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肾脏属水,水性常冷,所以应当先以热的食物来温暖肾脏。不管是哪个季节,都应用此法调摄为佳。中夏之际饮食宜偏暖一些,因为此时伏阴居于内。

饮食不宜太饱,太饱则伤心,伤心就会导致气短烦闷……食后必须稍稍休息片刻,然后再步行三五十步,使饮食物得到消化,胃腑排空,才可睡卧……饮食是为资助气血,饮食过饱则气不能畅行,食后尤忌仰卧,否则易得气痞、头风。

食物不应太粗糙,吃东西时不宜狼吞虎咽。因为进食太快易伤气,太粗则损脾,脾损则成食劳,男子五劳之一。食后不能快速行走、跑马、登高或去危险之处,否则必成内伤。

夜间不宜吃东西,因为太阳下山之后,脾不运化,乃音响断绝所致。脾喜好音乐,闻丝竹之声才能磨谷,即《周礼》所说以音乐来增进饮食,因为音响皆由脾所主。

若腹内稍有寒冷,饮食即不易消化,这样就会损伤胃腑。胃受损则上翻,上翻则不受纳水谷之气;水谷不能受纳则致呕吐,呕吐进一步转化则成翻胃之病。

入夜后,不宜饱食面食及生鱼或肉。夏季夜较短,尤其要忌食上述食物。生鱼与肉不能与乳酪同食,这些食物入夜后虽能消化,但对脾胃损害很大,令人患脾劳。

入夜不要吃得太饱,尤其是吃煎饼对脾胃损害更大;患有风邪之人,更不宜食用。吃热的食物,不要用冷水漱口;吃冷的食物,不要用热水漱口。冷热相激,容易导致牙齿疼痛、齿根外露之症。

吃烤肉时,若趁热食用,易患风疳、牙痛或牙齿黄暗,并逐渐脱落,也可使血脉瘀滞不行……油腻食物对人无益,可导致眼目昏暗,可滑肠冷胃,尤易动风。倘若患有风疳之病,更宜忌食。

饮食五味清淡,令人神清气爽。只有肾适合咸味食物,咸可消宿食。其他诸脏不适合咸味,若食用过多,必有所损。过咸伤筋,故不可嗜食。过甘伤胃,过辛伤目,过苦伤心。

(唐)刘词《混俗颐生录·饮食消息第一》

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天地为万物之盗,人为万物之盗。人借用万物以滋养自身。水中和陆地上可以食用食物的不止一千种,它们所具有的五色、五味、冷热、补泻等性质,都禀受于阴阳五行,跟药物相比没有什么差别。

一般来讲,用寒凉药治疗热病,用温热药治疗寒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这是用药的基本原则。若能知道食物的性质,调节饮食用于治疗疾病,这比用药治病要强得多。

老人都讨厌吃药而喜欢食物,因此通过调整饮食来治病,比用药要好得多。况且,老人患病后,要慎用吐下之治法,尤其适宜用食物来治疗。

老人患病,宜先用食物治疗,食物治疗未愈,然后再给药,这是赡养老人的主要法则。这就是所谓善治病的人,不如善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善于用药的,不如善于用食物调养。

(宋)陈直《养老奉亲书·序》

食者生民之天

神是一身的主宰,精能养气,气能益精,食物能助气。食物是民众赖以生存的依靠,是人得以生活下去的根基。所以,进饮食后则谷气充足,谷气充足则气血旺盛,气血旺盛则筋强力壮。

因此,脾胃是五脏的根本。肝、心、肺、肾四脏皆禀气于脾,四时都要以胃气为本。《生气通天论》中说:“气味当中,辛甘发散属阳,酸苦涌泻属阴。”所以一身之中,阴阳相互为用,五行相生,没有不因于饮食的。

年少之人,其真气和元气都旺盛,偶尔饥饱失常,或饮食生冷,因其真元之气的强盛,则未必成患。若年岁已高之人,其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完全仰仗饮食物来资助气血。若饮食生冷没有节制,饥饱失宜,摄养没有一定法度,则容易导致疾病。

(宋)陈直《养老牵亲书·饮食调治第一》

食之忌

禽兽虫鱼之类,有些感受恶气而生,形体和颜色变异者,皆为有毒之物,千万不要吃这种东西。所谓形体变异者,如兽有双尾,蟹有独螯,羊有一角,鸡有四脚等。所谓颜色变异者,如白鸟黑头,乌鸡白头,白马青蹄,白马黑头等。

有些形体颜色无异常,但肉质有异常,如落地不沾灰尘,放置一夜后肉体尚温暖,暴晒烈炙而不干燥,入水浮动之类即是如此。有的皮肉无变异,但内脏有异常的,如肝色青暗,肾脏紫黑,鱼无肠胆内脏,牛肝为一叶等。

有些食物单独吃对人体并无妨碍,但与其他食物性质正好相反,若同食对人体有害。如脆鱼与鹿肉、羊肉与鲙酪等。羊肝与生椒同食损人内脏,猪肉与胡荽同食会烂人肚脐……

《金匮要略方》中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是说动物五脏有益于人体,春天五脏当中的肝木旺,脾气不足,因故春天不宜吃肝脏,否则肝气更盛,脾气更衰,于是造成脾病而难以治愈。或者春天肝经受病,如果虚证特别明显,也宜吃肝补益肝脏。有时春天肝气太盛,即宜吃肺脏抑制过盛的肝气。

其中又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由于辛、咸、酸、苦、甘五味相互克制(辛克酸、咸克苦、酸克甘、苦克辛、甘克咸),因此禁食它。

有时,如果肝气太盛,由此而形成很多疾病,此时也宜食用辛味食品抑制过盛的肝气。这些贵在灵活变通,不可固执定论。其余四脏仿此。

食物中可以生吃的只有水果。水果新上市时,能否首先品尝并不重要,贵在果实熟透气味充足。那些为谋取市场之利而早早上市的水果多没有成熟,这些新上市的水果味鲜可口,但往往顾及不到其味甘酸,只能满足馋欲而已。

大枣、栗子之类经火加工做熟后,稍微多吃一些虽然无妨,但也忌在饱钣后食用。如果用蔬菜中的萝卜下面,用茵陈和羹时,都以生用为宜。

莴苣嫩苗、芜菁肥根、苦荬、落苏等,虽然可生吃,但没有补益肠胃的作用,不如淹成酸菜或煮做成羹,以之佐餐。一切谷物不可生吃,动物也是如此。可以将鲙鱼切成细丝,将肉切成细条,配以浓醋食用。有人将蛤蜊、螃蟹去掉外壳后乘活生吃,并将其作为食养的正宗,虽然味道十分鲜美,但哪有这种道理呢?

这样做不仅轻贱生灵,而且还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生吃水果、蔬菜,对身体有害,活吃蛤蜊、螃蟹对身体的损害更为严重,因为这丧失了爱惜生命的德行和爱护身体的原则。

五味补养形体太过,反会导致疾病。过食咸味的食物会使血行凝涩不畅、肌肤变色;过食苦味的食物会使皮肤粗糙而毛发脱落;过食酸味的食物会使皮肤起皱、口唇皲裂;过食甘味的食物会致骨骼疼痛、头发脱落;过食辛味的食物会致筋脉拘急、指(趾)甲枯槁。

(宋)张杲《医说·食忌》

安于冲和之味

有人问:“《内经》上说:‘阴精不足之人,用厚味来调补。’又说:‘地提供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的食物)以供人食用。’古人年过五十吃肉,我现在七十多了,不吃盐醋,难道合乎道理吗?为何我还精力充沛、颜面润泽呢?”

回答说:“有自然形成之味,也有人为形成之味。自然之味,象谷、菽、菜、果等,这些自然调和之味,食之能补阴精,这才是《内经》所谓的味道。

人为形成的味道,都是经烹饪调和的偏厚之味,有致病夺命之害,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味道。不吃盐醋,并非真正的清淡饮食。大麦与栗的味咸,粳米与山药的味甜,葱与韭菜的味辛辣等,都是有味之物,你认为清淡吗?

以自然调和之味为食的人,其心气收敛,火气下降。以人为偏厚之味为食的人,其欲望放纵,火邪偏胜。这样一来,还有什么疑问呢?

《内经》又说:‘阴气产生五味。’这不是指自然之味吗?储藏阴气的五脏,因过食五味而伤,这不是指人为形成之味吗?圣人是用这种道理教育下民的。

一般说来,饥饿时必定要吃东西。粳米甜而淡,这是土地的功劳。它属阴,最具滋补的功效,只是应该与菜同食,用菜作为其补充,这是担心饥饿时吃的过饱,以致胃受到了损伤。所以,用菜来帮助其填饱肚子,并具有疏通助消化的作用,这是自然界造化万物的仁德。

《论语》说:‘吃肉虽然很多,但不能以它为主食。’这是圣人施教的意图。大概谷物与肥味佳肴同食,厚味得谷物的帮助,其积长久不去,怎么不滋助阴火而招致毒性呢?

因此,服食家不同时食用谷物则不生疾病,若同时进食谷物者,没有不被药石毒害的。《内经》所说的久则气增,是事物变化的普遍道理;气不断的增生,是事物夭折死亡的原因。那些以厚味为食的人,不是值得深思吗?”

(元)朱震亨《格致余沦·茹淡论》

酒饮少则益,过多则损

少量喝酒对人有益,饮酒过量则有损于人。饮酒以使气血畅通为度。少量饮酒,能行滞气,导药力,调润肌肤,益颜色,通营卫,避秽恶;饮酒致醉,则损伤肝胆,使经脉气血激荡,由此而伤及肾,使肉腐胃伤。长期如此,则神散魄离,不能进食。所以,此时应戒酒,否则离死不远了。

饱食之后,尤其不要饮酒,若已饮酒过多,则最好吐掉。饮酒之后不可喝冷水、冷茶,以免被酒引入肾,从而形成冷毒,导致腰膝沉重、膀胱冷痛,以致水肿、消渴、脚腿行走不便之病相继发作。饮酒后不得迎风坐卧,或袒胸露体用扇扇风取凉,因为此时周身毛孔尽开,风邪极易入侵,如若感邪风则常使人四肢运动不便……

善于养生的人,养内;不善于养生的人,则养外。所谓养内,即是恬淡脏腑、调理气血,使全身之气畅行,则诸病不生;养外,即是恣意吃喝,以满足食欲……这怎么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而不生病以至于寿终正寝呢?

(明)吴正伦《养生类要·前集》

寻常饮食,每令得所

王叔和精通养生之道,常常对别人说:“食物不应繁杂,繁杂就会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或许当时没有任何不适,时间长了,也许就会对人产生伤害。”平常进食,都应适可而止。进食过多会导致胸腹胀满气短,有的甚至可引起疾病。

夏季到秋分,要少吃油腻的饼及肉羹之类的食物。这些食物与酒及瓜果相似,当时也许无不适的感觉,至秋天阳消阴盛之时,寒冷之气总会到来,多能导致突发的重疾而死亡。

实际上,这是由于在夏天受凉过度、饮食失宜的缘故。然而,不明智的人都认为疾病产生之时即是感受病邪的开始,却不知道发病的原因是逐渐积累造成的。实在是糊涂啊!

(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不节之患

嗜食生冷的食物,会导致腹痛、胃脘痛、呕吐、泄泻、痢疾之类的疾患;嗜食炙烤煎炸之类的食物,易导致口疮、咽喉疼痛、内热壅盛、痈肿、疮疡之类的疾患。

(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戒食生冷,免腹藏之患

盛夏季节,饮食更应注意调节。因为,夏季伏阴在内,消化食物的速度较迟缓,人们又经常生吃瓜果蔬菜。酒食之类,与生冷食物一起食用,更难以消化。消化功能受损伤,会导致消化不良而出现腹泻,严重者可导致霍乱吐泻。所以,暑天饮食尤要节制,使脾胃易于消化食物。不要食生冷之物,以免产生腹内疾患。

(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饮伤人者不觉

养生之人,固然应当节制食物,但也应节制饮料。食物伤人,人易于明白;饮伤人,人却不易觉察。不只是饮茶、汤、浆、酒以及冰泉瓜果之物伤人。服药过多,也可称作伤饮。其表现为:轻则腹满肠鸣、呕吐,重则腹胀如鼓、喘息、呃逆。

(清)佚名《养生至论》

食取补气,不饥则已

古人说:“吃得过饱,则脏腑气机不通畅,因之而产生很多疾病。”所以,中年人应把节制饮食作为养生的根本方法。古人又说:“用食物来补充元气,吃至不饥即可。”

饮食过饱,借助药物以助消化,这更易伤气。此时,停闭呼吸,意想脐周之气转动,向左旋转七次,向右旋转八次,名为翻江倒海。反复用意念转动脐周之气多遍,自然嗳气,腹中则自觉宽松,饱胀消除。之后咽下一口气,名为凿山开道,用此法颇有效果。

(清)佚名《养生秘旨·翻江倒海法篇》

善养生者,饮食有法

人依靠饮食以养身,饮食调和脾的运化功能方得以正常运转。脾为五脏之母,化生气血,全身的津液与营卫二气都依靠脾来滋生。

善于养生之人,饮食均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如饥饿前即食,进食不宜过饱,过饱则伤气,影响脾的运化;渴前即饮水,饮水不宜过多,过多则损血,导致胃胀满;吃早饭宜早,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少吃;食后不要生气,生气后不要立即吃饭。这是调和饮食的大法。

吃饭的方法:宜在进食之前先饮一、两口茶,随后再吃两三口清淡的食物,然后饭和菜一起吃。一般而言,吃主食宜多,肉、菜等副食宜少。

进餐宜早,不宜晚;吃饭宜慢,不宜快;吃至八九分即可,不可太饱;饮食宜清淡,不可过食肥甘厚味之品;饮食要趁热吃,不可寒凉;饭菜宜煮软烂些,不宜过分坚硬。

饭后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保持口腔清洁,然后缓行百余步,或数十步,这是吃饭的重要方法。饭后不宜立刻睡卧,不宜发怒,不要坐着不动,也不可剧烈运动,这是食后的禁忌。这些都简便易行,若能坚持,则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没有不充实的。

若因事与人争斗恼怒,不可马上进食。此时怒气上逆,饮食咽之难下,逆气、痰涎与饮食积塞于胃口,必成噎嗝之病,以致饮食难入,哽噎、疼痛,极难医治。须等到气消之后,再吃饭,即无妨。至于食后不可就卧,也是这个意思。

餐前先饮茶一、两口,是为了润咽喉和胃脘,以免耗伤津液;先吃淡食,是为了感谢天地滋养的恩情,品尝米谷本身的滋味;食毕用茶漱口,是固齿之法,能去齿缝中的饭垢,从而使牙齿到老无病不脱落,而且口中无秽臭之味。

餐后行走而不静坐,是为了不让所食之物停滞于胃中,使其尽快消化;不马上睡卧,是怕饮食停积于胃中而生疾;不可发怒,是怕痰与食相裹积,从而形成噎嗝病;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是怕损伤脏腑。

(清)石成金《长生秘诀·饮食部》

煮茶候汤

凡是茶必须用慢火烘烤,活火煎制。活火,就是有火焰的炭火。活火烧至三沸的水便可以用来泡茶。水微沸时,有像鱼眼睛似的小水泡冒出来,并微微发出响声,再过—会儿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最后则腾波鼓浪,水汽全消,称作老汤。能让水三沸的,非活火不能成。

顾元庆《茶谱·煎茶四要》

淡酒

嗜酒的人喜欢浓酒,而医家有用淡酒的方法。淡酒非常善于利小便,凡小便不利及腹中有积水者,将甜而淡的酒烫到非常热,趁热尽量喝。

味酸的不要喝,不热的不要饮。开始感到胀满,稍过一会儿都会从小便排出。酒被排出,腹中的水也随之而排出体外,与喝热稀粥是一个道理,都是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