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温文尔雅、勤奋好学、稳健踏实、热心钻研,善于观察和进行规律总结,喜欢做具有挑战和创新的事情,勇于探索和超越自我。
他先后拥有8年科技研究生涯,4年科技管理工作经历,5年政府机构工作经历,6年半粤港科技合作工作经历,1999年结缘创业投资,从此难舍难离,成为最钟爱的事业。
他带领中国本土第一家创投集团——广东省风险投资集团(简称“广风投”),审时度势,探索创新,历经10多年创业投资发展的潮起潮落,稳健前行;迄今广风投管理的资本规模达到40亿元,累计投资创新型中小企业近100家,推动了格林美、广东鸿图、顺络电子、中京电子、广东榕泰等8家创新型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推动了天普医药、玉柴机械、深圳东阳光等6家投资参股企业通过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成就了众多著名创新产业的领先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铸造了“粤科风险投资”知名品牌,有效地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度保值增值。
他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积极与同行分享其对创业投资的观点和实践经验;主编并公开出版了《风险投资实务与探索》、《本土风险投资实务》、《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研究》等专著,为我国创业投资发展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投资案例和大量宝贵素材。
他就是何国杰,现任广东省风险投资集团董事长,高级经济师、广东省风险投资促进会理事长、第十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府政策咨询委员会企业家委员;从事创业投资十二载,硕果累累,被誉为“国资创业投资的探索者”。
从研究员到结缘创投
何国杰,广东顺德人,1951年出生于广州市。
他在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时才进入创投领域,但却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不俗的投资业绩。这与他几十年来对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与他善于博采众长、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与他勇于探索创新和超越自我是分不开的。
小时候的何国杰对老师所教的所有课程都十分感兴趣,语文、数学和图工音体每门功课都认真学习领会,尤其数学成绩优异,曾经参加过广州市区级的数学竞赛。此外他对体育运动十分喜欢,总是与同年小友既竞争又能和睦相处。
他在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就读高中期间,由于那个年代学校扩招致使教师短缺,他在班里被抽调出来,一边学习一边讲课,兼教了近半年的初中二年级数学课程,做到了学教兼备。
1969年秋天,他成为广州冶炼厂一名工人,三年的工厂生涯成了他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在那里既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让他亲身体会到科技革新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让他求知科技的梦想更加迫切,让他更加珍惜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
1972年,何国杰从工厂60余名应考者中唯一被选录到中山大学,就读稀有金属化学专业。在他眼里进入大学学习就是进入了一个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学府内各学科和各类典藏丰富,他立志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养成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尤其不可以虚度任何时光。他重视学习各门学科的理论,重视专业实验室的操作与设计,主动向授课老师请教问题,讲求领会方法与体现效率,他是老师、教授们最喜欢的学生。他也不偏废参与大学的其他有益活动,颇有几何构图和美术的天赋,同时是大学足球队、田径队队员,也是系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大学期间,何国杰逐渐养成了自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了动静相宜的生活习惯,不知不觉明白了竞争与协作相辅相成的处事哲理。
1976年,何国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成为一名从事有色金属与稀有金属相关研究的助理工程师。在这里,他接受了严格规范的科学研究训练,经历了许多科学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全部过程,参与了若干省部级的环保课题,经常辗转国内的矿冶企业进行生产现场的测试、实验工作。可以说,经过8年的科研熏陶,何国杰在对科研和产品开发的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后他对广东风投集团投资的每个技术项目,大多数都会亲自主持评审、决策,也说明了他具有深厚的科技背景以及对各技术领域发展趋势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作为原国家冶金部直属的研究机构,汇集了很多优秀人才,何国杰与他们长年一起工作,相处融洽,心底里与科研人员建立了共同语言,非常了解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思维、心态。这为他日后与更多的技术创业者沟通交流打下基础,有利于他有效地帮助那些中小企业创业者从技术角色到企业管理者角色的转变。那些创业者都很喜欢和这位既懂技术又懂企业管理及资本运作的老大哥交流,他和大多数参股投资企业的创业者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198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科委)需要一名管理大型精密仪器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技术骨干。当时何国杰在研究院已发表了几篇科研文章,对相关专业研究和大型精密仪器管理也理解全面,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他更想进一步开阔视野,增加涉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生经历。于是当时省科委领导与何国杰交谈后,认为他是可用之才,一周后省科委就发出了工作调入函。何国杰来到省科委科技条件处工作,进入政府科技管理机构,角色也从科学研究转向科技行政管理,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新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在省科委工作的4年,何国杰主要负责广东省大型精密科研仪器的管理协调工作,还参与策划和实施了广东省首批重点科研实验室建设的布局、论证和系统管理。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省份参照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改善科研条件的做法,建设一批“广东省重点科研实验室”,真正为增强广东省科技发展的力量进行部署。
在这段期间,他广泛接触了广东省各类科研院所、大学和大中型企业,涉及机械、化工、电子、计算机、医药、纺织、食品、农业等多个行业,对各类科技领域的研发任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增加了他与各类专家、管理人员的沟通经验。
1988年初,何国杰进入广东省政府科技领导小组,兼任为主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的省政府领导做秘书的工作。这段5年的时光,使他有机会接触了广东省政府许多宏观规划和决策的事例,参与了广东省科教文体等领域的有关政策制定,进一步拓展了他的业务范畴和开阔了他的人生视野,锻炼了他从整个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为他的人脉资源打下了基础。
在政府机构工作满一届后,何国杰感觉自己还是更感兴趣从事科技与经济相关的工作。当时也正是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他希望增进自己的阅历经验,能够在促进科技合作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省市,广东省的国际合作,尤其是各类技术合作日益活跃。
在这个背景下,1993年,何国杰调入了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担任副主任,半年后被常年外派到香港,负责相关粤港科技交流与技术合作事务。
在香港期间,他接触了各类国际公司和机构,与科技及经济发展有关的人士打交道,了解与实践国际商业有关的业务,广泛接触了香港的科技界、教育界、工商界、投资界的优秀人士,和香港及国际上一些技术行业协会组织开始建立关系,加深了解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他开阔了国际视野,学习与实践了先进的国际商业理念和企业管理经验,接受了国际上现代投资理念的熏陶,并且对美国创业投资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管理技术、思维方式、商业观念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完成了与国际化接轨,为他进入创业投资行业做好了准备。
1999年7月,从香港回来后的何国杰出任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广科创)总经理,真正结缘创业投资管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这次职业变化,何国杰认为是一次时势的需要、命运的安排。其实任何一种巧合都存在着某种必然。
一方面,经过二十多年来的职业历练,何国杰以他具有的科技背景,在企业管理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练就了开放稳重的性情,具备了一个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专业视野。
另一方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广东作为金融信托投资的重灾区,排在金融资产总量首位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破产清算,前二、三位的广东华侨信托投资公司和粤海投资控股公司被确定资产重组,广东的金融投资行业顿时风声鹤唳。当时广东省科技创业公司(广科创)也同样遇到了信任危机和发展瓶颈,虽然广科创还持有一定的资金,但是省政府和省科委对广科创如何持续发展,如何支持创业投资尚处于缓步摸索阶段,公司发展方向和思路还没有完全理清。
于是当上级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去广东省科技创业公司负责科技创业投资时,何国杰欣然接受了这个当时看来颇具挑战的担子,在新的创业投资领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对于历年来不同工作岗位和不同业务性质的转换,何国杰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时候你可以选择,有时候你不能选择。正如生命的年轮行进到某一特定的时点,你不能停止,也不能折返,更不能熄灭。不管前面是坦途还是崎岖,你只有保持和协调好身心、端正好姿态,沿着事业需要的特定轨迹,柔顺、欢畅地行走,方能循序渐进、生生不息。
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何国杰,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在竞争中进步,历经岁月的磨炼和职业的搏击,创业投资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一生最钟爱的职业。
带领中国本土第一家创投集团探索前行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探索发展创业投资。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此后,我国开始从促进技术创新和支持创立高新技术小企业发展的角度探索发展本土的创业投资。
我国大多数省市对创业投资进入实践探索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尤其是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发布后,各地政府的科技和财政部门纷纷出资,建立了本地区的科技创业投资机构,这些机构也就成为日后中国本土创投机构的前身。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公司(成立于1992年)和广东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创立的。1991年前后,无论外资还是本土创投机构都是刚刚起步,还是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之势已经隐现。
20世纪末,在全球网络经济热度持续升温和中国“创业板”即将推出预期的影响下,国内创业投资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然而被爆炒的创业板迟迟未能推出,21世纪初始互联网泡沫破灭导致纳斯达克市场暴跌,经历了短暂辉煌之后的国内创投业很快又走向了萧条。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2000年9月,作为广东省政府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创业投资公司——广东省风险投资集团(又称“广东省粤科风险投资集团”)正式挂牌运营,广风投也是中国本土第一家创业投资集团公司,何国杰担任新成立的广东省风险投资集团的董事长,开始了他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新成立的广风投,其宗旨依然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参与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建立、重组和运营管理等业务,促进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广东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
当时,广风投拥有100%控股的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和90%控股的广东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名义上拥有高达8亿多元的总资产,实际上却存在许多不良资产和难以运作的项目,其中还包括3亿多元的各类物业或固定资产,而真正能用作创业投资的资本仅有2亿多元。同时,作为国有企业,广风投又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一方面需要支持广东省高风险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是要实现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这看似矛盾的双重使命下,广风投究竟应该从何起步,何去何从?这成为广风投掌门人何国杰上任后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谈到初涉创投时的发展思路和理念,何国杰常常提起的是“两桩清算案”的启示。他在1999年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时,国内投资界有两桩著名的清算案令他深有感触。
一是1998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算案。该投资公司曾是我国地方信托金融界的一艘旗舰,管理资产约500亿元,当时谁都不相信有一天会被清算。
二是诞生于1985年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公司),这是我国政府部门为引领创投行业发展,在创业投资领域做的第一次出资尝试。由于中创不仅仅投资高新技术,还从事金融、证券投资等业务,多元化经营的中创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负债累累,于1998年被清算了。
这两个“显赫一时”的投资公司惨遭“滑铁卢”,何国杰深刻认识到:企业成长过程需付出代价、不成熟的投资和管理要付出代价、脱离专业化的运作仍将付出代价、经常犯错的指导与决策更要付出代价,这些规律都成了企业投资和管理上的公理。
这就促使他在执掌广风投第一天起,就力争最大限度地减少犯错的次数和程度,就认真地考量广风投在创业投资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何国杰坦承:“初入风险投资行业,刚开始的挑战很大,但我是一个不惧艰险和崇尚通达乐观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难,都愿意试试看。”他认为任何事情都会是事在人为,没有人天生下来就能做好许多种事情,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勤奋敬业、主动的学习,努力地适应社会的挑战与发展。
智者,就是那些在众人迷茫时能够点亮指路明灯的人。
上任以来,靠摸着石头过河,靠在实践中积累真知,何国杰不断地思考探索,带领广风投新任领导班子以雷厉风行、励精图治的行动,结合实际进行果断、有序的改革。他从清理历史投资项目入手,一方面争取通过资产置换等方式保存优质资产,强化债权追收和变换回笼;另一方面从加强投资项目管理入手,制定了项目投资指引,确立了对政府尽责、助企业发展、促资产增值的国有创业投资经营之道,加快树立新的发展思路,建立新的投资运营机制,给新生的集团注入活力和希望,打响集团发展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