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创投中国:优秀创投家
4301700000025

第25章 冯涛:崇尚真实和仁义的创投家(1)

他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就读自动化专业两年后毅然出国求学,几经辗转选择攻读数学博士,最后再次弃学从商,紧随时代潮流,钟情于投资事业。

他的事业初始于矿业,成长于矿业,成熟于矿业,屡次点石成金;27岁任职跨国集团高级副总裁,33岁入选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二十五位企业新星。

他在投资界常被冠以“大侠”的美誉,擅长出奇制胜,喜欢价值投资,注重商业常识,从来不是媒体的焦点,却佳话传于四方。

他追求“真实”,擅长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与现代商业之道融合在一起;钟情于西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他就是冯涛,上海永宣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总裁。他十年来潜心为投资人管理好每一笔财富,用心帮助中国中小企业的成长,用资本推动中国科技产业的进步,十年磨一剑,成为中国创业投资领域的奇才和榜样。

从大学到创业

1967年,冯涛出生于上海。

上海,这片神奇的土地,曾是多少冒险家的乐园,人们憧憬着“海上”精神带给他们致富的秘诀,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开始他们的事业,使得上海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如今这“东方明珠”已经成为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汇处,象征着东方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融合。

冯涛初中就读于上海市嘉定县第一中学,在复旦附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航空学院读了两年导弹自动控制专业。

1988年,随着一股出国热,他还没有大学毕业就出国留学了。也许正是“时势造英雄”,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怀着对西方文明的好奇,对市场经济的探索,走出了国门,开始了“国际化”的历程。正如冯涛自己所说:“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并不很适合我,既然看清了,就要尽早选择,不要为了一个学位耽误更多的时间。”

到了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冯涛首先拿下了硕士学位,后来又去了多伦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最终的结果却是再度弃学。

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被后人标记为一个跨时代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十年,人们纷纷下海从商。冯涛看到毕业后就业困难与市场中蕴藏的机遇,果断选择弃学从商,来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景。也正如后来他所说的:“读博士时,看到师兄一届一届地毕业后又一届一届地失业,感到读数学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于是没等毕业就出来工作,回来搞了一些合资企业,然后卖给美国的创业投资者挣了点钱,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一点点积少成多的成功,使我开始爱上了创业投资行业。”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得后来冯涛与创投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3年,冯涛和两个朋友一起收购了加拿大一家做矿业的上市公司。他们投资了一些有潜力的矿山,当时做矿业非常火爆,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国后,他开始只身一人在山东、江西等地找矿,吃了很多闭门羹。每走到一处矿藏,他都要到场区和当地的工人聊上很久,来了解当地矿藏的情况,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这样是为了更好地拿到当地矿藏的第一手资料。”跑遍了山东的几乎每一个县,冯涛终于找到了两个比较如意的项目:一个铜金矿和一个钻石矿。后来,这两个项目的转手让他收获了生意场上的第一桶金,而这场生意买家之一便是加拿大最大的创业投资公司艾芬豪集团(Ivanhoe),冯涛借此机会加入艾芬豪,成为艾芬豪中国首席代表并担任高级副总裁。

冯涛在2001年参加CCTV《商界名家》时回顾:具体谈判是我谈的,我谈下来以后这个老板可能也看中我了吧,就连项目带人都买去了,后来我就成为艾芬豪集团在亚洲的代表了。

结缘创投

加入加拿大艾芬豪集团是冯涛职业生涯的一个新的契机,也是他结识创业投资的开始,为后来进军中国创投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艾芬豪投资集团的老板罗伯特·伏瑞兰德(Robert Friedland),在国际上是一位颇富争议的投资家,擅长矿业领域的投资,其风格独特,人称“Toxic Bob”。罗伯特·伏瑞兰德是一个极富创意和创新精神的人,做生意的手法奇特,从不按常规出牌。“有人认为他做生意很黑,像鲨鱼一样。”冯涛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坚持独立思考,能把复杂的问题以简单的方式来做”。

如果说艾芬豪的经历是冯涛进入创业投资生涯的开始,那么老罗伯特就是他在创投界的第一任老师。“从罗伯特·伏瑞兰德身上,我悟出了一种‘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这是对我事业影响最大的一段人生经历。”冯涛回忆,“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做生意要靠商业常识,我们现在选择创业投资者也是按照这个原则。”后来的“常识投资”不仅成为冯涛“点石成金”的法宝,也使他成为风格独特的创业投资家,而闻名于中国创投领域。

冯涛称,自己已经被老板的这种创新精神和商业灵感深深打动,言谈间时不时会道出一句“老板语录”: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然后,他又解释道:“一个人做成一件事,以后的事就好做了。”也正是怀着这种对事业的用心和专注,使得他在后来的新浪网第一波融资之战中一炮走红。

1997年初,新浪网前CEO王志东请到著名的投资银行罗伯森·史蒂文斯公司(RSCO)做四通利方的融资顾问,牵线人是冯涛的弟弟冯波。四通利方成为聘用美国人作财务总监的第一家中关村企业。1997年10月,在华登集团牵头下,美国三家创业投资公司:华登集团、美洲银行罗世公司、艾芬豪国际集团对四通利方投资650万美元,再加上原有的四通利方被估值850万美元,其市值达到1500万美元,是初创期23倍。在650万美元中可以查到的数据是每股作价1.66667美元,650万美元折股3899992股。冯涛成为代表艾芬豪担任四通利方的第一个外部董事。

1998年,四通利方并购华渊网,成立新浪网,华渊网以1股换取利方O.38股。此次并购,四通利方评估作价3000万美元,华渊网评估作价2000万美元,据此分析,以评估值计算,四通利方在新浪网中占60%,华渊网在其中占40%。

冯涛投资新浪网,退出后为艾芬豪净赚5000万美元。华登与艾芬豪携手投资新浪网,是国际创业投资在中国的首次亮相,也成为私募股权融资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从上海联创到永宣创投

投资新浪网的成功,使得冯涛在创投业界名噪一时。尤其是在20世纪末,中国国内市场正在逐步走向开放,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的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都难以支撑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创业投资开始进入中国。国家开始引导创立创业投资基金,开辟私募股权融资市场。

1998年7月,艾芬豪业务由中国转至南非,业务仍然主要在矿业。冯涛就顺势离开公司,出来自己创业。其间,做过广告公司、旅游公司,都是小打小闹,但多多少少都在赚钱。当年9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义埙找到冯涛,希望成立一个中国的创业投资公司。“那时,中科院、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的一些领导找到我,希望我能组建一家国有的创投公司,带动民间创投事业的发展,我当场就答应下来了。”冯涛说。

1999年7月,冯涛找了五六个人,租了一套三居室,开始了组建和成立工作。8月份,在上海中环广场22层,上海联创正式成立,严义埙任董事长,冯涛任总裁。

上海联创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投资的创业投资公司。其股东有两个: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基金委员会,上海市政府属下的上海联合投资公司,共投资5000万元,两家各占50%股份。

创业之初,上海联创是一家典型的具有国有企业性质的公司。股东们看中冯涛的不仅是海外背景,具有良好的国际化投资运作经验和开阔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他熟悉中国的国情,更适合本土化运作,1997年代表艾芬豪投资新浪网的成功也使得他成为当时创投界的最佳人选。

然而,创业艰难百战多,冯涛刚刚执掌联创,准备大刀阔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一场来自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使得刚刚起步的中国创投业陷入了低谷。2000年,互联网行业泡沫破裂。3月10日,NASDAQ综合指数飚升到5048.62(当天曾达到过5132.52),3月13日一开盘就从5038跌到4879,3月15日又跌到4580。仅仅6天时间,NASDAQ综合指数就下降了9%。

全球股市应声而下,2000年NASDAQ综合指数全年下挫39%,纽约的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全年下跌6%,英国《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全年下跌10%。网络经济泡沫的崩溃在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间共蒸发了互联网行业约5万亿美元的市值。

“那时候做创投的都以为自己入错行了,不敢跟人家说我是做创投的,创业投资成了一个口碑非常差的行业。如果你是新浪的投资人,网易的投资人,都会感到羞愧,最好不要让人家知道。”冯涛说到,“在2001年,没有人能料到新浪、网易还能翻起来,都是1美元以下的股价,市场是很无情的。”

那几年里,很多精英离开了创投业,人们丧失了对这个行业甚至是整个经济的信心。而留下了的人,也是度日如年,希望危机早一点过去。也正是因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上海联创投资的一些互联网项目也打了水漂,公司一个8800万美元的新基金投了一半就被撤走了。

“那时真的是走到低谷了,创业投资整个氛围很差,很多人对创投行业的生存、发展持怀疑态度,纷纷离开了这个圈子,转去其他行业。当初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现在都消失了。”冯涛回首那段艰难的岁月,动情地说道。

生存就是一种奇迹,坚持下来的就是胜利者。上海联创是那个时候为数不多存活下来的公司,用冯涛的话来讲:“我们有个信念,觉得中国需要创投,于是一路坚持了下来。我们还是相信能够成功的,比较执著,克服了很多困难,股东也支持我们,鼓励我们渡过难关。中国人的创投事业,不在中国做去哪里做呢?”

优秀的创业投资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市场敏锐的智商和帮助创业者成长的情商,最重要的是具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的逆商,众所周知,创业投资玩转的是一种高风险游戏,没有勇气的人很难生存下来。

2003年,危机过后市场恢复信心,创业投资行业再一次进入上行通道。2004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重新向中国公司开放。创投家与创业者们欢欣鼓舞,再一次燃起了斗志。互联网风波带给他们的,是一种迎战困难的勇气和对市场瞬息万变的把握能力。生存下来的这些人,注定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2004年2月,上海联创完成了与摩托罗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Asiagrowth Investments Limited和Kingland Overseas Inc.的增资扩股并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至此,上海联创已由一个国有的创业投资企业变更为一个中外合资的创业投资企业,引进资金1.5亿元。

“(联创)就像60年代初出生的人,刚好遇到自然灾害,连鸡蛋都没有吃过,但这样的小孩一旦长大,会非常实际,而且心存感激。”冯涛回忆道,“回头看看,还是心有余悸,因为看到了很多陷阱,好像老鼠夹一样密布地上,联创当然不是选择了最好的路,最好的路是一个也没被夹到,联创被夹到不少,但总体还不错。得以生存下来的原因,一是扩展了投资领域,不仅限于互联网,还有一个原因,当时投的比较少,输的也不多。”

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使冯涛对创投行业也有了更深刻认识。“目前描述我们这个行业,最好的两个字就是‘泡沫’。”资金过多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脱离实体经济,投资越来越草率,价格越来越离谱,恶性竞争也越来越普遍。这么说吧,以前顶多是人家忽悠忽悠我们,等你去挤干水分;后来也只是偶尔碰上一个赌局,看你敢不敢赌一下;现在听说很多项目,简直就是一个骗局,恨不能让你身败名裂。

同样是那时遭受了互联网泡沫的冲击,让冯涛和他的团队变得谨慎起来,据说上海联创调查300家企业才投资1家。“还不止呢,我们整个团队20个人一年至少看3000~4000个项目,能投的公司却很少,9年才投了不到2亿美元,多数还是近几年投的。”冯涛在回忆当时情景时说道。

联创巧妙进行投资组合,分散风险,每个行业都有,每个阶段都有,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的项目也有。联创至今坚持25%原则,投资一个项目一般占25%的股份,这样既省掉控股的麻烦,同时又能保持足够的话语权。

2007年,上海联创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公司民营化改制,并更名为“上海永宣”。“这一方面是出于民营创投更受欢迎的考虑,另外一方面,也是激励机制的推动。”冯涛说,之所以起名“永宣”,永的意思是水长流,宣的意思是持久。永宣创投的诞生,也是冯涛创投事业又一个新的起点。

简单的投资哲学

如果你问冯涛追求怎样的生活,他会告诉你两个字“真实”,如果你问他经营创业投资基金十多年,投资的哲学是什么,他会非常坚定地告诉你“常识”,或许再外加两个字“坚持”。冯涛为人随和,在与他的交谈中,你会常常被他那种时不时冒出来的灵感和幽默所感染。他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商业常识”。这一理念,最早来自于他在艾芬豪工作的那段经历。

什么是常识?用上海话来讲就是“拎得清”。比如开会,你应该早点到还是晚点到,坐在哪里,要不要发言,发言多长时间,讲些什么,都是常识。抢在老总之前滔滔不绝,就是没有常识。“或者可以说,常识就是自知之明。”有些人可能人品很好,也很有思想,但缺乏商业常识,这样的人适合搞科研,不适合做生意,知识与常识是有很大区别的。

中国本土投资家的优势,也就在于比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常识。“我们与创业者受过一样的教育,有共同语言,人生经历相仿,比较能够互相理解,能够堪称大学同寝室的同学。”冯涛说,虽然创业投资做很多国际化的事情,但就其本质是一个本地化的生意。

“我觉得中国的创业企业家非常可怜,可用资源很少,财务、律师是较差的,需要的帮助太多了,我相当于他们在学校读书时睡在上铺的同学,在专业领域,比他们多知道一点,他们在某些领域很专业,我们相互信任。”投资后,永宣还会帮企业做一系列的附加值服务。“当你创业的时候,想到很多人,其中一个名字是永宣,这样我就很满意了,给我一个机会,看我能不能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