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创投中国:优秀创投家
4301700000014

第14章 沈南鹏:创投鹰隼(1)

从上海交大到哥伦比亚大学再到耶鲁商学院,被誉为“数学神童”的他为了梦想而弃理从商。从携程网到如家酒店再到红杉中国,长袖善舞的他,自由行走在创业与投资两大阵营之间。从花旗银行到雷曼兄弟再到德意志银行,目标坚定的他演绎了一个中国青年奋战华尔街的故事。

长久以来,他一直被外界视为是个投资天才,简直是为投资而生。他曾创下“三年内两次带领中国企业到纳斯达克上市”的战果。他在一年之内推动了九家上市公司,在他的主导下,高德软件、乡村基、麦考林、利农科技、诺亚财富等九家公司接连上市,他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手指”。手握点石成金的魔杖,他频频叩开财富宝库的大门。

他就是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他有着鹰一般的眼睛,千里之外就能发现最好的猎物;他有着隼一般的速度,提前一步,领先全程。投资需要不同于大众的思想,需要独特的视角,但对于沈南鹏来讲有时却很简单,一个有趣的原因也能成就一番成绩。

沈南鹏幸运的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不断地纠正错误,不断地提升自己,他的成功经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海宁才子梦想起航

自古以来,浙江海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清代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簪缨科第之盛,千百年来海宁数第一。一方山水,育一方人。在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等一大批名人。沈南鹏也诞生于斯,生长于斯。

然而在沈南鹏七岁那年,他的爷爷去世了。而他的母亲,一位忙碌的国企厂长,大部分时间都以厂为家,根本无法腾出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将沈南鹏送到了上海,住在他没有子女的姑姑家里。

童年的沈南鹏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孩子,与一般孩童相比,他似乎缺少了少年时期的玩耍和轻松。他每天的时间除了上学,就是去少年宫参加数学培训班。把每个周末都用在做数学题上的沈南鹏,在数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获得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当时只有15岁的沈南鹏与14岁的梁建章同时获奖。那是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好学生沈南鹏的选择也遵循了那个年代的最佳选择。中考的时候,沈南鹏竟然考了594分,与满分只有6分之差,这让他周围的人都为之一惊。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培养出一批小神童。他们智力超群,经常能够在国内外的各种数学、物理、化学等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因此在当时有很多名牌大学都纷纷向他们敞开了大门。当时的沈南鹏才只有17岁,但是他在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在3个小时内完成了150道数学题,并且答对了145道,这个成绩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排在前列的。周围的人惊呼他为“数学神童”,而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也免试直接录取了沈南鹏。

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之后,沈南鹏最大的理想就是在完成交大的学业后,出国攻读博士,成为一个数学家。在当时,这近乎是名牌大学里好学生的最佳选择。1989年,他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

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纽约市中心,成立于1754年,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美国常青藤八大盟校之一,在校学生有18000多人,学术排名为全美前十名。在医学、法律和哲学等方面出类拔萃,自然科学学科诸如数学、化学、生物、计算机等也是首屈一指。可以想象到,沈南鹏是雄心勃勃地进入哥大数学系的,他希望在这里实现自己世界一流数学家的梦想。

沈南鹏今日的风光,在他自己看来,只是一环扣着一环的人生,但最初的契机,则是华尔街,从那一刻开始,做一个数学家还是商业精英变得泾渭分明。当然,对当事人来说,这种选择的最初也是无奈的。“在美国,你得面对现实。一个中国人在那里,什么生存之道最好,可能就变成了我自己的生存之道,所以我进了华尔街。”此后,沈南鹏幸运地被时代选中,每一步都踩准了热点。

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半年之后,沈南鹏突然发现自己也许并非数学天才,比自己厉害的大有人在。到底自己有没有数学天分?沈南鹏开始感到迷茫。后来他想通了,是自己错将熟练当成天才了。以前从初一到高三,自己的每个星期天都是在上海市少年宫花3个小时参加数学班。即使自己没有数学天分,经过这样的培训也会有所成就。而现在,自己只是精于数理逻辑,用这种逻辑思维完成学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想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数学家,并不完全吻合。沈南鹏开始反省。尽管做不成数学家,应该还有很多领域可以应用到数学。比如进商学院,或者做与数学有关的证券之类的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经历提示了沈南鹏。那名学生没有完成博士资格考试,但是他却进入了华尔街最好的一家公司。1990年,沈南鹏决定从哥伦比亚大学退学,重新报考耶鲁大学。

两年后,沈南鹏从耶鲁大学商学院毕业了。在他看来,耶鲁大学的毕业证书,完全可以为他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此时美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虽然自己是名校的毕业生,但是攻读过商学院的人太多,但就业竞争激烈还不是最严峻的问题,毫无任何商场经验才是最致命的问题。因此在沈南鹏去华尔街找工作的时候,一次次充满激情的面试,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无情地拒绝。

无数次的尝试换来了一个花旗银行的面试机会。面试官是一位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博士,他给沈南鹏出了两道智力题。

沈南鹏的新颖解题思路让面试官大感兴趣。于是,沈南鹏获得了花旗银行的一次工作机会。进入花旗银行后,沈南鹏在投资银行部做新兴市场的债券和股票业务。

从华尔街起步

华尔街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花旗银行只是给沈南鹏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里有无数心怀梦想的人,而真正的成功者只是少数,在花旗银行这样庞大的公司里,每向上迈上一个台阶都非常艰难。沈南鹏有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但还需要等待一个属于他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自从1992年10月,华晨中国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后,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公司有了美好的期待。1994年,几乎一夜之间,沈南鹏和很多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突然从一个“边缘人”变成了市场的宠儿。特别是沈南鹏,耶鲁大学毕业,在华尔街工作两年,中国上海人,这一张完美的简历,让当初屡屡被投行拒绝的沈南鹏成了投行追逐的对象。

在无数追逐他的投行中,他选择了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公司。这家1850年成立的投行,于1993年进军中国市场,在北京、上海成立办事处,正需要像沈南鹏这样的投行专家。

从此,沈南鹏进入了职业的快车道。在雷曼兄弟公司工作了两年后,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沈南鹏在1996年初加入了德意志银行的投资银行部——德意志摩根建富,成为了摩根建富的董事。

在德意志摩根建富,沈南鹏做了一些与其他投行“差异化”的业务,1997年,他操作了以德意志银行作为牵头银行,为中国在欧洲发行5亿马克债务的业务。

这时,互联网企业已经在美国兴起,沈南鹏已经遇过很多人向他讲起互联网创业。因此当1999年梁建章和季琦找他一起来互联网公司的时候,他没有半点犹豫就答应了下来。他告别了丰厚的薪水、令人羡慕的职位,在1999年春节后的一天中午,一顿再平常不过的午餐,成就了他与梁建章、季琦的商业帝国,也成就了其“携程之父”的美名。沈南鹏当时非常看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但同时也觉得中国市场还不成熟,特别是在物流、信用卡支付系统上还存在缺陷,如果做旅游,就可以避开这些劣势。季琦则认为互联网资源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旅游业地域性、时间性、管理有效性的不足,能够很好地去消化那95%的散客。这些与梁建章的思路“做旅游网站从设计到配送、支付,非常适合电子商务”和“旅游是老百姓的第二大支出,甚至还高于汽车”相契合。最终,沈南鹏他们决定向旅游业进军。开办旅游网站计划,在他们三个人的不断探讨中越来越成型。不过,他们很快发现,他们还缺少拼图的最后一块。因为梁建章是搞技术的,沈南鹏是负责寻找投资的,季琦是开公司的。还差一个熟悉旅游业的。于是他们想方设法,又找来了第四个人——范敏。

“华尔街”的创业之星

当互联网、硅谷、纳斯达克、网景等开始温暖知识青年梦想的时候,沈南鹏再次转换轨道,他开始关心和研究各种互联网商业模型。这一次,他又踩准了点。在携程网创立之际,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已经高达2391亿元,同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126.02亿美元。同时,中国已经被世界旅游组织认定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而当时国内旅行社的接待人数和盈利水平却在连年下降,盈利毛利不足10%,全国旅行社总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其余95%都是散客。“这一切预示着旅游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利润空间。”沈南鹏敏锐地察觉到。

事实也证明,沈南鹏创出的这种“鼠标+水泥”的经营模式确实让携程走向了成功。每一个创业者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当时的沈南鹏也不能免俗。仅仅靠着4个创始人共同投资的200万元根本不能快速发展携程。于是沈南鹏开始寻找创业投资,在他的努力之下,成立仅3个月的携程获得了来自创投基金的第一笔创业投资。

1999年底,沈南鹏正式辞掉投资界的工作,专心于携程的融资与发展,并开始考虑第二轮融资。因为第一笔投资只能支撑几个月的开销,如果融不到资,携程就要关门。

2000年3月,携程吸引到了软银集团为首的45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11月,引来了美国凯雷集团1100万美元的第三笔投资。携程网三轮融资共计吸纳海外创业投资近1800万美元。

2000年,携程收购了当时中国国内最大的传统电话订房中心——北京现代运通公司,从而使携程成为首家利用800免费电话进行酒店预订的公司。这次并购为携程带来了巨大收益。在一年的时间里,携程发展了2000多家签约酒店。2001年订房交易额达到5亿元,2002年交易量再翻一番,成为国内最大的宾馆分销商。携程最基本的生存已经不再是问题。

2002年4月,沈南鹏收购了有名的散客票务公司——北京海岸,从而奠定了携程机票预订的基础。联合互联网的优势,沈南鹏将原来的票据业务放到了网上。这一转变再次获得成功,携程开始在全国复制业务。短短的一年后,票据业务激增了6倍。同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机票预订服务中心,并在主要城市建起了机票配送队伍。

时至今日,客房预订和机票订购仍是携程主要收入的来源,沈南鹏的两次收购成就了携程网大业。当携程的根基扎稳之后,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它做大。在资本市场沉浸多年的沈南鹏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上市融资,而目的地则瞄准了纳斯达克。只有这个全球最有名的证券交易市场,才能证明携程的高度和未来,才装得下沈南鹏的梦想。

2003年,正当携程蓄势待发之时,却遇上了“非典”。“非典”的爆发,几乎让整个中国的旅游行业暂停,携程受到了重大影响,当年第二季度,携程出现了运营亏损。但幸运的是,“非典”的阴影很快被赶走,中国的经济恢复了正常。第三季度,携程的营业额达到了创纪录的5811万元,与第一季度相比增长了73%,那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再次回归。

沈南鹏不仅欣慰于公司能够渡过难关,更让他高兴的是: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携程仍然能够挺过来,这恰恰说明了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完全行得通的,具有良好的弹性。

与此同时,携程的上市之路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们准备IPO,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沈南鹏在接受《财经》专访时曾表示:“整个上市过程一直在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表进行,一点都没有耽误。”

2003年11月27日,携程的第一站从中国香港起程,开始了成败攸关的路演之旅。接下来是新加坡、伦敦,重点是美国。最忙的一天,连续开了近10场与投资者的见面会,其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美国东部纽约时间2003年12月9日上午10:45,携程旅行网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上市首日,开盘价24美元,随即冲高到37.35美元,最后收盘价为33.94美元,涨幅88.6%,创下了3年内纳斯达克市场IPO首日股价涨幅的纪录。

携程从创立到上市,用了4年时间。当纳斯达克展示出在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后的热情时,它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间。美国《商业周刊》用4个字形容携程的IPO——“热度撩人”。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靠着如此广阔的胸怀,沈南鹏终于带领携程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尽管如此,对于这次创业,沈南鹏也做好了“艰苦”的准备,他甚至为自己准备好了“退路”,“如果几年做不成,就再回投行工作吧。”

如家快捷酒店2006年10月26日上市,沈南鹏作为一个创业者,再次踏入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大厅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沈南鹏来说,这是3年内,继携程上市后,他第二次敲响纳斯达克的钟声。在纳斯达克的大厅里,西装笔挺,个子高挑的沈南鹏看起来无疑是踌躇满志的。

曾经有携程的顾客在订旅馆的时候,提出有没有既干净、舒适,又价廉的酒店。最后,携程发现这样的酒店竟然很难找到。为中低收入的商业人士而专门设置的酒店很少,而高档酒店往往价格昂贵,便宜的招待所却无法保证卫生和舒适。美国酒店业协会的统计显示,美国经济型酒店约有6万家,数量上占到酒店总数的88%。但在中国,这一类酒店才刚刚兴起。

“以前酒店业的问题是,对所有的人都是同一种产品。”沈南鹏说。如家的对象就是中低端的商业人士。这一类人最关心的是价格以及有限的舒适,于是在传统酒店中很多设施在如家都将其取消:如家的酒店没有大堂,没有浴缸,但是加强了作为中低端商务人士注重的卫生、低价的特点,价格控制在120到298元之间。

“像浴缸这样的设置,对于并不追求享受的商务人士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沈南鹏说,“但是设置浴缸不仅增加成本,也增加了对空间和服务清理的要求。”取消传统酒店的享受与豪华,突出低价和卫生舒适,如家这条路走得比较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