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量化投资的转折:分析师的良知
4301600000033

第33章 他山之石(2)

稀土行业是由于政府管制导致供给端发生变化的例子,由于政府的政策改变了供应端的竞争格局,缩减了供应产量导致整个行业趋势向好。

中国贱卖稀土多年,从最初的80万/吨到2010年的8万/吨,虽然全球并不缺少轻稀土,中国的储量只占到全球储量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在过去的10年中国稀土行业的无序开采,自由竞争激烈,低成本、低价格的稀土冲击国际市场,造成国际其他稀土矿山停产,结果就是以中国三分之一的储量,以低廉的价格供应全球96%的稀土资源。

在过去的10年间,国土资源部每年都会制定相应的稀土开采指标,但并没有将这些真正的执行下去,也没有人真正的出面制止私采乱挖现象,稀土矿产资源地甚至出现了全民参与挖稀土的乱象。在这个背景下,供过于求,自由竞争造就了低廉的稀土价格。

2010年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治理稀土行业乱象,首先禁止私自开采稀土矿产资源,严格按照开采指标控制矿产资源产量,并严查稀土出口,设定出口配额。一系列的政策改变了供给端无序的自由竞争市场格局,使得行业进入了寡头垄断,再以控制产量等手段减少对市场的供给。下游需求保持平稳增速,供给端收缩,产能缺口的出现催生了贯穿2010年全年的稀土行情。

2.光伏电价补贴带来光伏装机井喷的行情——需求端变化的案例

需求端的变化有可能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导致成本可以被需求者接受,带来行业高速增长迎来整体的高景气。还有是由于某些原因,例如政策的刺激,例如2009年的汽车,由于受到政府补贴的影响,当年的汽车消费增速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新高,行业迎来长达一年的高景气度。

2009年年末欧洲的光伏补贴政策让光伏电站和屋顶发电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内部回报率高达20%,所以引发了2010年欧洲光伏装机爆发式增长,带动全球光伏装机井喷似的发展,从2009年的9GW井喷到2010年年末的17GW。在2010年全年光伏组件厂商的盈利十分的丰厚,甚至垂直一体化企业能有50%的毛利,整个产业链在2010年投资增速也达到高峰。所以在2010年光伏组建从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商(保利协鑫)到中间环节制造商(海通集团、中环股份)、设备提供商(精工科技)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

3.低矿价能让钢厂盈利吗?——竞争格局是一个问题

什么是竞争格局?竞争格局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

自由竞争的市场,行业利润在行业景气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下其中的公司盈利会保持平稳状态,其中高成长的公司要么是以较低的成本优势或者较好的营销策略保持增长,否则很难获得超过行业增长速度的增速,尤其其中的龙头公司。自由竞争市场内部公司由于进入壁垒较低,产能投放较快,整体行业长期赚取一个合理的ROE和内部投资回报率,具有长期投资的意义不大,例如钢铁。也有个例,例如下游需求增速很快,优质公司具有很好的产品优势,那么行业确实可以成为获得超额收益的投资标的。

每次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由于居高不下的铁矿石价格钢铁行业陷入了全面的亏损,事实真是这样吗?如果铁矿石价格跌下来,钢铁行业是否会全面盈利?

行业竞争格局注定了钢铁行业的低盈利。

钢铁行业供给端产能无法控制,低成本的小钢厂无法用市场和行政手段退出市场,行业整合难度很大。供给层面始终处于产能过剩的自由竞争格局,需求方面又由于经济转型导致需求增速下降,这些决定了这个行业在未来的几年都是出于微利状态,无关原材料价格的高低。

钢铁行业分为大型国营钢厂和小型民营钢厂两大群体,大型国营钢厂和小型民营钢厂相比效率低下,成本控制力偏低,吨钢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都要高于民营钢厂。由于行业行政命令式的整合原因,为了保持自身的地位国营钢厂不断的扩充产能,产能扩张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来;同时民营钢厂解决了地方GDP和就业问题,地方政府关停和停建小钢厂的动力不足,虽然中央三令五申不允许小钢厂的扩建,但是实施起来都被打了折扣,大型钢厂不赚钱的时候,小型钢厂依然赚钱,那么小钢厂的产能扩张也不会停下来。所以产能供给无法限制,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不能改变,注定了在下游需求没有大幅度超预期的情况下企业只能维持一个很低的ROE。

虽然我们电视上总在讨论由于海外三大矿山的哄抬矿石价格,吞噬了钢铁企业的利润,这是个渲染和鼓动的说法,即使矿石价格继续回到之前的几十美元的水平,钢厂依然还是会不赚钱,这是行业格局的问题。

4.钕铁硼是稀土收益的第二波?——整体分析的案例

2011年当钕铁硼价格由10万/吨上涨到60万/吨的时候,市场上有逻辑讲钕铁硼行业是稀土整合之后的第二波。首先是产能转移,由于出口配额的影响,国外生产钕铁硼的厂商加速产能的转移,由国内具有实力的钕铁硼厂商生产;其次由于稀土价格的暴涨小企业现金流不够,不能购进足够的原材料关停,订单向大企业转移;最后是纵观钕铁硼企业过去几年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25%—30%,产品价格的上涨,引发净利润的变化,净利润也应该增加几倍。

整体的逻辑貌似都很合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背后的东西。

第一,产能转移的过程,这个属于供给端发生变化。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国内钕铁硼企业是否会受益?

全球2010年钕铁硼产量有9.6万吨,其中只有日本住友金属还有1.5万吨的产能,由于高牌号的钕铁硼在新能源汽车中起到关键作用,住友金属出于国家技术材料战略因素是不会将这些产能关停,虽然他不盈利,但是占整体住友金属的收入和利润相比太小,不影响住友整体利润;

第二,小企业的关停导致订单转移到大企业的逻辑背后有一个核心观点——总需求不变。总需求是否发生变化?

应该明白一个大的论断,钕铁硼能替代铁氧体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钕铁硼具有比较高的性价比,一旦价格大幅度上升,相对二代的铁氧体就没有那么大的优势。钕铁硼价格的大幅度攀升,已经造成了消费端需求下滑,例如之前很多小厂商生产的皮箱磁纽扣都改用了铁氧体,低端产品的需求全面受到抑制,这个也是小厂商关停的原因之一。同时高效电机的钕铁硼需求也受到抑制,一个变频空调售价3200(含税价)左右,钕铁硼价格上涨增加一个空调150元的成本,对于一个净利润只有5%的行业,增加了5%的成本是很难承受之痛,结果就是高效电机的钕铁硼需求也被抑制,而直驱型风电机组制造商也接受不了钕铁硼价格的暴涨。

在需求端的全面下滑就不能讲小企业的关停,大企业一定受益。

第三,行业竞争格局。钕铁硼这个行业在中国发展了10年,截止至今,全国有超过200家的企业在生产钕铁硼,除了一些精细高端产品,大部分牌号的钕铁硼厂商都可以生产,可以理解成一个自由竞争的行业。钕铁硼的企业性质是个加工类型企业,该类型企业赚取一定的加工费。某些成本比较低,产品层次比较高的企业赚取了较高的毛利,这个也是中科三环和宁波韵升毛利率25%以上的主要原因。

既然是加工型企业,那么加工费用是整个行业竞争的结果。行业小产能关停,但是并不代表退出,一般一个行业的供给端出现退出是比较缓慢的过程,行业需要有一两年的痛苦期才会有企业选择退出这个最后的方式。在钕铁硼行业,过量产能依然存在,那么加工费也出现暴涨的可能性很低,因为一旦加工费真的出现暴涨,行业中其他人的产能就可以开启,通过价格战竞争市场。虽然产品价格出现了暴涨,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毛利率的下降,公司未来要严化库存管理,原材料的波动对行业有很大的影响。

跟踪公司验证推敲我们的判断。随着季报的不断披露,去看钕铁硼企业的毛利率,没有发现下降,以中科三环为例,公司的季度盈利不断攀升,2011年2季度是1.2亿净利润,3季度是2.9亿的净利润,貌似之前我们的分析预测都是错误的,毛利率保持平稳,净利润也是大幅度的增厚。是不是我们之前的推论哪里错了?

去看库存的变化,也许我们会发现端倪,通过2010年报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出公司年初的时候具有1500吨的金属钕库存,当时进价也就是26万,金属钕的价格在今年最高时候达到162万,如果单独的卖原材料就有15亿的净利润。恍然大悟,原来是赚低价库存的钱。

四、转型期创新是市场的需求的结果

诚然在过去的10年,我们的经济是由于资本存量的不足,经济发展模式更多集中在资本存量建设和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品的出口两个方面。随着资本存量的扩大化,劳动力度过了刘易斯拐点,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低成本的能源电力不能再持续,支撑我们经济发展的模式走到了尽头,经济转型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经济转型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初级加工品企业随着经济的转型而被淘汰,新的科技型企业的研发又是那么的艰难,想单独孕育出自己的科技产业又是困难重重,依靠仿照学习的东西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最会还会延续美国人发明,日本人做大,韩国以及中国台湾人做烂,中国内地人把这些都做死的历史圈子中去。

但是无论多么的困难,从上层的国家领导层已经做出了这种艰难的抉择,将GDP的增速目标由8%下调到“十二五”期间的7%,就是为了给这种转型预留一定空间。而在微观层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经济转型比较好的现象,国内有大量资金都在寻找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在新能源汽车上,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研发中;而在过去的几年时间,资本市场总会出现不同的公司研发出之前国内无法生产的产品,顺利的实现了进口替代;还有一些公司从小作坊式的企业进入到国际。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前进,并不能说我们无法创新新的技术,只要有足够的利润,我们的公司会发挥无比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到技术创新中。只要有市场需求的存在,技术创新只是一个结果,我们不能单纯的盯在创新的过程,而要将目光放在市场需求上,比方京东方引入面板之后虽然是连年亏损,但我们不能否认,由于国内的面板行业建设,也培育着相关配套企业,近年来做面板玻璃、偏光片、光学膜的公司层出不穷,技术创新在不断的出现;10年前我们建设核电站完全依赖于国外的技术,甚至一颗螺钉都要国外进口,当市场培育起来后,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被激发,就是10年的时间,核电的国有化率已经超过了85%,形成了东方电气、中国一重等一大批核电供应商。也许创造出一个可以让国内企业进入的市场,会比空喊技术创新实际得多。

未来应该关注的并不是我们的经济模式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的创新,而是应该关注再孕育出多少个新兴的市场,因为一旦孕育出了具有足够空间的市场,技术的创新就是最后的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公司。

篇后语:

本文是一个关注产能周期行业的研究员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并没有讲到消费类、医药类等大消费概念的投资逻辑,这些行业的分析框架是建立在另外一套逻辑基础上的,对于内在的说法和思想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孙加滢

针对此文中关于行业景气度问题的阐述,笔者纯粹是本着学习的态度来看的。必须承认,笔者对于行业知识的匮乏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文中透露的以下几点:

1.其也反对“精确的谬误”式的估值方式。以折现率为跳板的方式较为常见,很多尝试说明A股估值水准的文章也都提到过。但此种模式也会将微小变动放大。一旦估值本身标准调整,人为因素实际上就加入了其中。我们又一次需要不断的说服自己,而这一切又都是必须等到结果出现,才能进行检验的过程。

2.趋势投资也是一个可以多方面解读的概念。逻辑上说,如果从实体出发,我们就需要假设二级市场本身的定价机制不会犯错误。否则,即便行业拐点出现,二级市场价格仍然可以不反应,或仍然在纠正上一次的定价错误。而这种分析框架至少部分依赖于市场参与者都按照“常理”出牌,无做盘、无欺骗。即便是用这种框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有“题材”的龙头估值往往较高。用常见的说法来表述:“其价格已经体现了该部分预期”。这就又回到本文中关于“增长率陷阱”的问题阐述上。当然,这本身就是个很有争议的领域,见仁见智。

3.笔者也极度同意关于股指波动部分所阐述的复杂性。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十分怀疑此种方式的预判能力。笔者文中引用的某首席经济学家的观点也佐证此点。

回到本章的主旨上来。我们需要不断的质疑自己的投资逻辑,分析框架等等一切与市场有关的事项。这只是笔者工作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笔者会带着有关疑问在下次小聚中试图获得解答。对于读者来说能借鉴的是这种过程,而不是这些局限在某些领域的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