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量化投资的转折:分析师的良知
4301600000019

第19章 如果你想尝试打败市场——数量化的开端(3)

交易的隐蔽性是基金的共同追求。这个道理不仅仅在国外市场上能够应验,在国内A股也是有了一次难得实例。上交所曾经短暂推出topview嬴富数据,在这个数据中交易席位信息会被以延迟1—2天左右的时间展示给个人投资者。聪明的个人投资者通过数据挖掘可以追踪到部分机构的买卖行为,进而以几乎同一时间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笔者曾经就是topview的使用者之一,平心而论数据确实有用。但正是零和博弈的属性让这个有用的数据分析手段走进了坟墓。由于泄漏了机构投资者的行踪,直接影响到了机构投资者的收益率,可想而知他们的怨言有多么大。监管机构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自2009年1月1日起停止提供该数据服务。数据的使用者很多都是普通的投资人,有一些能力稍强的机构也参与其中。而就是这样的杂牌队伍,面对着国内基金也想出了应对办法。读者应该不会吃惊为什么一流的数量化基金往往将交易在不同的通道内分块实现。这样即便拿到有限的交易记录,也很难反推出交易模型的任何信息当然,这也给营救长期资本公司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由于每个交易对手都只能掌握有限的信息,所以这也在另一个层面加速了市场挤压长期资本公司的进程。凡事有利有弊,只要风险限定在个人可承受的范围,笔者还是看不出禁止的理由。

其实,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两家基金同时使用一个策略会出现什么问题。由于交易主机接收指令必有先后,所以谁的指令更早的被接受,谁就有可能得以成交。而另一个指令则会面临成交失败或帮助拉动价格的效果笔者之所以在本节谈及这个问题,部分原因来源于对保密的理解。很多人对自己的算法需要进行保密理解的很好,但却时不时的会去探听别人的“实质问题”。这其实是个很逻辑错乱的行为。换位思考就能明白原因,自然不必多谈。另一个需要提及的是公司层面。A公司自营或资管通过极大的努力,打算尝试几套经过讨论的策略算法。这个时候,是让算法交易平台的提供者给A公司编程还是公司通过自己的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实现就是直接问题。显然,选择前者是没有办法保证算法的排他性的。一旦A公司交易系统硬件离交易所较远,订单指令在速度上不占优势的时候,这个算法即便是有用,A公司也赚不到钱。配套的人员和设备跟不上,如果还碰上乱来的执行者,想要盈利的可能基本为零。此刻,不是策略算法出了问题,实际上是人出了问题。这只是一个笨推想,市场的微观结构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套利可能。算法交易发达的国家曾经出现过闪电指令,其操作原理是“借助电脑系统与交易所联网优势,比其他交易者早约500毫秒‘提前’看到市场价格波动与买卖成交状况,而电脑则在20—500毫秒之间相应做出套利指令。”从陆续被各大交易所叫停的情况来看,闪电指令确实有“先跑”的嫌疑。而另一个层面也说明,让高频基金们费尽心思的拉近与交易所主机的物理距离不是没有道理。当我们国内投资者醉心于价值投资这套忽悠人的东西的时候,国外的对冲(高频交易)基金们在用数量化算法赚得暴利。不过,似乎国内金融保护主义真的说不上是好还是坏。国内的交易者其实是在管理层精心设好的襁褓内做着价值投资梦。这是少有的几个靠技术落后而起到保护作用的领域。2011年1月21日,“港交所表示在今年底将交易系统由AMS/3.5升级至AMS/3.8,每秒的买卖盘处理量提升10倍至3万宗,交易速度更由150毫秒缩减至9毫秒,拉近与新加坡交易所将推出的SGX Reach交易系统的差距。之所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交易速度’,主因还是为了应对新加坡交易所Reach高频交易系统。”暂时还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交易所对不以成交为目的的挂单行为打击较为严厉,所以闪电指令中用频繁挂撤单方式引诱其他算法交易执行充当对手单的方法在国内可能实现不了。当然,算法交易的实现方式是多样的。只要保密方式做得好,完全也不必非要对响应时间过度依赖。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掠夺性算法交易的出现并不会扩展到你所使用的算法交易范围。当然,有掠夺性算法就有反抗措施,但没有了保密这个大前提的保驾护航,一切都是无用功。

普通投资者使用数量化方法会有一个棘手问题——滑价风险。尤其是在股票市场采用数量化分析手段,更是因交易指令集相对较少而加重了此种风险发生。而保密做得不好会直接导致滑价严重。在常规的处理方式中,增大回报风险率是一种手段,但这对策略算法和资金管理算法都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笔者将保密作为了第一个要着重强调的领域。一旦读者开始投入到数量化算法的开发中,记得做好保密措施。

(第四节)数量化投资的注意事项——佣金

尽管笔者的工资源于佣金,但暂时还是要抛开这些个人因素和立场。还记得前文笔者提到的被朋友发难的事么?他其实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千分之三的佣金费率太高了。券商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互利共存的,但焦点其实是费率的高低。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跟营业部的两名同事一起吃饭。席间就谈起了一些关于客户服务的工作。A同事极度善谈,向我们描述客户对其表达的殷切希望。大体的意思无非就是客户不在乎千分之三那点小钱,只要投资建议大体上准确、能赚钱,客户还是很乐意实现这个双赢的结局。

客户很爽快,笔者也相信A同事作为公司一员有着“一线希望、百倍努力”的热情。但唯独没有办法让笔者看到希望的是此以“赚钱”为绝对收益目标的股市投资行为。 在金融市场里混日子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硕士那是最基本的,你要只是个本科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的现象至少在研究所层面确实存在。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员构成,却与是否能打败市场获取较为稳定的绝对收益一点都挂不上边。现实的说,有能力保证一定“赚钱”的人怎么可能为了千分之三这点佣金而忍气吞声呢?换位思考,估计没人会否认这一点。投资领域内自下而上的创新中,有几个是因为大家在原有模式下赚得盆满钵溢而推行的呢?

我们还是先考虑一下3‰的佣金费率和1.5‰的印花税是什么概念吧。如果本金是100万元,交易不盈利不亏损,那会大致是个什么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还并不明显。200次对于一般没有强制交易习惯的投资者来说根本就没什么概念。但接下来的例子就多少有点感觉了。我们假设在2000年开始,市场存在一个复制上证综指的产品,而且市场机制可以做空该产品。我们就来看看依托常见的5日均线买卖指数到底能不能赚钱。当然,要在佣金费率3‰的前提下。截至2010年末,普通策略亏损至78.56%,允许做空策略亏损至21.86%,对应的年华收益率为—2.38%与—14.11%。而如果佣金费率下降到0.3‰,这两个策略的收益变为普通策略上涨至2.8084,允许做空策略上涨至2.7927,年化收益率大约为10.87%。而如果佣金费率下降到0.06‰,这两个策略的收益变为普通策略上涨至3.1445,允许做空策略上涨至3.5013,年化收益率大约为12.13%。

换句话说,我们假设的券商在这个数量化投资策略上从投资者的口袋每年掏出了约13%—25%。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可就不能视而不见了吧。不要以为笔者只是胡乱举个例子。指数投资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50ETF、易方达深证100等都是可以进行操作的品种。股指期货开出之后,做空指数也变成了可能。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股指期货市场容量较小,券商将佣金费率确实降到了万零级别证券时报2010年题为“客户权益至上期指惊现零佣金”的报道将整个行业描述得较为清晰。报道指出:“自期指上市以来,期货公司的净佣金费率逐步走低。最低净佣金费率已从万分之零点六降到目前的万分之零点一,而万分之零点零三的净佣金费率着实让业内甚为震撼……多数期货公司认为,不考虑客户保证金产生的利息,万分之零点一的净佣金费率应该是盈亏平衡点。”。

读者可能会有个疑问:“你的依托5日均线的策略应该很复杂吧?”笔者只能无奈地给予否认。整个策略就比较收盘价与5日均线的数值,假设按照收盘价即时成交。这个例子是笔者当初为了测试模型结构而随意举的,根本连什么优化之类的手段都没来得及用上。现实中没人会用如此弱智的模型来进行操作,但用来说明本节的问题已经足够了。千分之三的佣金率导致算法交易执行需求为0,营业部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利益。但只要佣金费率下调,营业部实质可以与客户共享这13%—25%的收益经纪业务佣金来源于两个方面:佣金率和交易量。如果佣金率的微小下调可以换来交易量较大幅度的增长,则从佣金收入的总体来看仍然是合算的。而算法交易就正好具备这种特征。

我们还是回到本节一开始谈论的问题上吧,千分之三的佣金费率到底贵不贵?如果采用数量化投资手段来看,确实很贵。因为算法交易的高换手率特征需要适当的收费模式作为两者间利益共享的根基。对营业部来说,算法交易型客户既没有常规的咨询需求(一旦出现难以满足的客户需求时,反映到总部的有关部门即可。什么差异化服务都是由总部的相应部门来考虑完成的任务),又不会如同那些把营业部当老年活动中心的普通散户一样需要喝水、娱乐等服务设施,拉低运营成本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数量化分析方法的算法交易换手率之高已经足够让此类投资者被纳入到优质客户的层面。作出部分让利会激发大额成交进而增加回报总额的这种互利模式显而易见。所以佣金费率的调整是算法交易型客户和券商经纪业务的共同敌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算法交易型客户都有必要将自己与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区分开。

营业部的客户构成中一定会有一大部分拉低运行效率的普通投资者。有同事跟笔者说起过交易大厅的年长散户究竟有多可怜,可金融市场毕竟不是慈善机构,不是爱心大放送的场所。零和博弈,不是被人干掉,就是干掉别人。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懂,就活该在市场中被消灭。实际上,投资者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这些人赔的。不太精明的个体在市场中的比例越大,盈利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市场要除我之外都是巴菲特、索罗斯、西蒙斯这样的人物,不用说我就是那个被最先消灭的对象。更何况,这也不是必然结果。一旦个人投资者形成趋势倾轧了我们,他们可不会在这妇人之仁的胡思乱想,早狂欢去了。所以,当考虑投资问题的时候,暂时忘掉这些琐事,因为这就不是一个发善心的地方。

(第五节)数量化投资的注意事项——杠杆

金融中,杠杆泛指可以扩大收益和损失的任何技术。最常见的形式是借债和保证金交易。这种技术好还是不好其实很难一言概括。这就好像在讨论武器一样,掌握在追求和谐发展的政权手中就是维持平衡的盾牌,掌握在以各种幌子下掠夺他人财富的政权手里就是流氓手中的铁棍,掌握在恐怖分子手里就是破坏一切的帮凶,掌握在有自杀倾向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手里就是去见上帝的门票。笔者认为一个较为合适的态度是了解其属性,但竭尽全力的避免使用它,最好能在算法设计的阶段就把这个原则考虑进去。

尽管投资与赌博本质上就很难分清,但杠杆绝对是让两者差别更模糊的有效工具之一。笔者每天都会接到诸如“有没有对黄金投资做过了解”之类的电话。经纪人往往会强调其以小搏大的属性,却对其瞬间就可以让投资者一无所有只字不提。存在保证金交易的领域大都如此。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杠杆应用这方面也做到了极致。尽管梅里韦瑟并不认为危机源于过度利用了财务杠杆,但数据可不是这么告诉大众的。实际上,长期资本公司的说明书中就有过“预期投资组合公司将具有高度的杠杆性”这样的陈述。或许,此刻作祟的只是人的本能。“1998年初,公司权益资本47.2亿美元,借入约1245亿美元,资产值约为1290亿。债务权益比超过25倍,表外衍生品(大部分以利率掉期之类的利率型衍生品为主,也包含部分普通股期权)头寸约1.25万亿。”另外说一句,不相信他的还有“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其提交的报告中就指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所反映出的一个最主要的政策性问题是,如何才能对过度利用财务杠杆进行更有效的监管和限制。”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为二次筹资所表达的“天资绝对聪慧的超理性主义者”是基本正确的。大体上来说,没人会质疑这群精英们的智商。只是在金融市场这种放大人性贪婪的地方不理性的事情时刻在发生。否则谁又能解释的清楚,1999年12月梅里韦瑟的JWM合伙公司竟然又以15∶1这样一个“比较合理”的财务杠杆水平,带着长期资本老客户们的1.5亿美元,又一次在华尔街东山再起了呢梅里韦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似乎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彻底击垮这个人。资料显示,“1999年时还仅仅管理着2.5亿美元,到了2007年竟然达到了30亿。2007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让其主要基金损失了44%,梅里韦瑟选择关闭了基金。但是到了2010年,他的第三只基金JM Advisors Management竟然又开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