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求人:人生最大的生存和竞争本领
4300700000036

第36章 对付别人求你时的8门技巧(2)

为人处事,应当讲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许诺不可随意为之,信口开河。明智者事先会充分地估计客观条件,尽可能不许那些没有把握的实现的承诺。

须知,许了的诺言就应努力做到,千万不可因一时事急,乱开“空头支票”,愚弄对方。一旦自食其言,对方一定会特别恼火。

万一因情况有变而实现不了自己的承诺,也应向对方如实说明原因,并诚恳地道歉,以求得对方的谅解。

吃人家的嘴短

俗话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一点儿实惠,而把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战国时期,孟子的名气很大,府上每日宾客盈门,许多都是慕名而来的求学问道者,还有不少人是来请求孟子赐予安邦治国的策略。

这一天,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国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使者。对这种人物,孟子都小心周到地接待了他们。

齐国的使者给孟子带来赤金100两,说是齐王所赠的一点小意思。孟子见其没有下文,坚决拒绝齐王的馈赠,使者灰溜溜地走了。

隔了一日,薛国的使者也来求见。他给孟子带来50两金子,说是薛王的一点心意,感谢孟子在薛国发生兵难的时候帮了大忙。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不知孟子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陈臻对这件事大惑不解,他问孟子:“前天齐王送先生那么多的金子,你不肯收,今天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却接受了。如果你前天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今天接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前天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今天接受就是对了。”

孟子回答说:“都对。在薛国的时候,我帮了他们的忙,为他们出谋设防,终于平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个有功之人,为什么不应该受到物质奖励呢?而齐国人平白无故给我那么多金子,是有心收买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况且,吃人家的嘴短,我怎么能收他们的贿赂呢?”

左右的人听了,都十分佩服孟子的高明见解和高尚的操守。

俗话说:君子不言利。但孟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打破这种观念,对它做了正确的理解。他说过,对于钱财,可以取也可以不取,取和不取的分界,在于会不会损害自己的廉洁和操守。

用今天的说话,只要是合法所得,岂有不取之理。所以齐国有贿赂之嫌,孟子拒收它的金子。薛国奉送的是报酬,数额可能稍大,但孟子是名人,做的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应该比普通人和简单的体力劳动酬劳多,孟子当然照收不误。

勿庸讳言,有人求你帮忙办事,你挺身而出,救人水火,最终总会得到人家的回报。按照“礼尚往来”的传统和规矩,这也是应该的。

但是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限度,接受他人的好处也是如此。俗话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一点儿实惠,而把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你还应当看到,人际关系中的人情往来也是受法律约束的。为人办事,受人好处,头脑中要绷紧一根弦:犯病的东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

所以,在面对求人者时,一定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不要见钱眼开,沉不住气。

第二,不要拿自己的正确原则作交易,太贪心。

第三,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做到这几点,在面对求人者时,你就可以从容镇定,不会因吃了人家或拿了人家的,从而陷自己于被动。

借小道具当“挡箭牌”

找个小道具作为挡箭牌,就可以在想拒绝别人时,达到更好的说“不”的目的。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周新的人,官至按察使,权力很大,他上任后不久,就有不少人给他送礼,他都一概拒绝了。

一天,又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还带来了一只黄澄澄、肥嫩嫩的烤鹅。来人一边说“请大人尝个鲜,不成敬意”,一边拔腿就走了。

这一来,周新可犯愁了。怎么办呢?不收吧,东西已经留下,人也走了;收下吧,有了这一次,就会有十次、百次,以后就没法收拾了。

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叫来手下人,吩咐他把烤鹅挂在屋后。

一天,两天,那只鲜嫩的烤鹅变得又干又硬,还沾满了灰尘。以后,再有人来送礼,周新就领他去看那只挂着的烤鹅。那些人看到送礼只能落得如此的结局,也就不再送了。不久,周新的府上果然没有了求人送礼者。

周新拒绝送礼者的办法就是“挡箭牌”法。一只普通的烤鹅,被他挂在屋后,就成了他拒绝送礼者的“道具”和“挡箭脾”,利用它把送礼人的念头打消了。

在社会交往中,借助一些小道具作为“挡箭牌”,常常在你拒绝对方时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所谓道具,一般指用于戏剧中人物化妆、舞台布置等器物,这里泛指在社会交往中,所采用的辅助人们交谈的一些东西,诸如挎包、香烟、手帕、茶水,以及钱包、书籍、扇子等等。

采用道具进行交流,实际上是态势语言的一种延伸,如你的穿着打扮,就是你的形体语言的一部分,你手中所拿的东西,也是你的手臂的一种延伸。找个小道具,就可以在想拒绝别人时,达到更好的说“不”的目的。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借助道具进行交流的习惯。比如,古代在友人分别时,经常折柳枝相送,就取其“留”字之意,表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经·采薇》上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

扇子,在我国古代用处也颇多,女人拿一把小扇既可以纳凉,又可以遮盖羞涩,有句诗道:“团扇团扇,美人羞来遮面。”

而对于说书人来说,扇子更是必不可少。说书人的扇子既可以作刀,又可作斧。一把扇子,一张嘴,就可以把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说得维妙维肖。可见,这些小道具在人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利用道具拒绝别人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我国古代就常用伞代表“散”,如果你同某人交往甚密.而突然接到对方托人捎来的一把伞,那就说明你们之间的交情也就到此为止了。

我国古代还有“割袍断义”之说,两个亲如手足的结拜弟兄,要是到了这份儿上,再深厚的友谊也无法挽回了。

另外,我国清朝官场上盛行一种“端茶送客”的说法,主人要是把茶杯一端,客人会意,便马上知趣地起身告辞。

《史记·项羽本纪》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刘邦被项羽邀去鸿门赴宴,在宴会上,“范曾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曾不断向项王使眼色,还用身上所带的玉向项王暗示,“玉”与“欲绝”二字同音,意思是要项王杀死刘邦,但是项王对之默不作声,置之不理。

这里,既有“态度法”,如“数目项王”、“项王漠然不应”,又有“道具法”,如“举所佩玉示之者三”,是利用非语言交际的好例子。

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一个心理的“地盘”感,如果你把手中的东西推向对方,就会使对方有一种压抑感。

比如,你在与对方围着一张桌子交谈时,有意识地把手中的小物件,如烟灰缸、打火机等“道具”向对方轻轻推过去。到一定的位置,你就会发现对方不经意地把身体向后移一下。这就说明你已经侵占了对方的“地盘”,使他感觉到有一定压力。

如果你不断地把这些“道具”向对方推去,他感到的压力也就越大,从而心理上也就容易产生动摇。此时再向他提出拒绝,也就容易得多了。

还有一些小物件,也可以作为“道具”和“挡箭牌”,达到间接拒绝别人的目的。比如,在与人交谈时不时地看表,或拿起一张报纸来看,要么就是不停地摆弄自己手中的东西,这都是向别人表达自己想拒绝别人的暗示。

说“不”声中求理解

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掌握一些巧妙地拒绝别人求助的技能,做到既不伤害友谊,又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体谅。

拒绝别人有技巧

对于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办到或不想办的事情,最好及时地回绝。拒绝并不是简单地说一句“那不行”,而是要讲究艺术,既拒绝了对方不适宜铁要求,又不致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不损害彼此的关系。

人生在世,必须掌握一些巧妙地拒绝别人求助的技能,做到既不伤害友谊,又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体谅。下面介绍几则拒绝别人求助的技巧。`

第一,让求助者知道你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别人来求助你时,你知道自己帮不了忙,但也应热情接待,对于求助者的困难和求援要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再坦诚说明帮不了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