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求人:人生最大的生存和竞争本领
4300700000032

第32章 求人动关系的10道方针(5)

求人的时候,要想尽快办成事,就要针对关键人物下功夫,突破关键人物这道关,谋求关键人物的赞同和协助,问题才能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求取边缘人物的帮助

常言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求人的时候,要想办成事或尽快办成事,就要针对目标人物下功夫,突破目标人物这道关卡。

但是,目标人物就只那么一两位,在许多情况下,直接求助目标人物行不通,那么就要考虑从目标人物身边的人物着手,借助他们说服目标人物,求得帮助。

那些身边的人物,既是你求助的边缘人物,也是助你成功的关键人物。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靠目标人物最近的人,找到他们疏通,事情几乎就成功了一半。

宋朝蔡京曾一度被宋徽宗罢相,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他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多方活动,以图东山再起。

蔡京知道,直接向宋徽宗求情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于是他决定谋求一些关键人物的帮助。

首先,蔡京暗中嘱咐亲信内侍,求郑贵妃为己说情;又请深得徽宗信任的郑居中伺机进言。一切妥当之后,蔡京再让自己的党羽直接上书徽宗,大意是为他鸣冤叫屈,说蔡京改变法度,全都是秉承圣上的旨意,并非独断专行。

徽宗见表,果然沉吟不语,但也没批复。这时,郑贵妃发挥了作用。她本是识文断字之人,早已看到表章的内容,又见徽宗的这种表情,就顺势替蔡京说了几句好话,徽宗便有些回心转意了。

第三步是请郑居中出马。郑居中了解内情后,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便约了自己的好友——礼部侍郎刘正夫,二人先后晋见徽宗。

郑居中先向徽宗说道:“陛下即位以来,重视礼乐教育,欲行居养诸法,对国家和百姓都很有利,为什么要改弦易辙呢?”

一席话只字未提蔡京,只把徽宗的功绩歌颂一番,但暗中褒奖的却是蔡京,因为肯定前段朝政的英明,就等于肯定了蔡京变法的正确。

刘正夫又进去重复补充了一遍。醉翁之意不在酒,弦外之音不在言。徽宗听了,心里很舒服,终于转变态度,驱逐刘逵,罢免赵挺之的相位,第二次起用蔡京为相。

盯死主要目标,全力以赴,固然很重要;但是对于目标周围的那些“边缘人物”,也要多多花费心思,有时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们可以顺利地把你送到求人成功的彼岸。

利用“枕边风”施加影响

关键人物,不一定就是台面上看得见的人物,正如光绪当皇帝,慈禧掌印玺,幕后人物往往才是真正的“权威人士”。所谓“全公司听老总的,老总听老婆的”,就是最通俗的注解。老婆的“枕头风”,胜过旁人的大炮筒。

常言道:“只要围着女人转,不怕事情难办。”在求人时,有时遇到尖酸刻薄、铁面无情的被求者,欲求办事成功,就要通过夫人这一关。

若要讨得夫人的高兴,就要揣摩透女人的心理,然后用真诚真情真心,替夫人们所思所想,用全方位的周到服务,感动夫人们,然后再提出要求,夫人们当然会努力工作,在夫君耳边劲吹“枕头风”,所求之事就有望告成。

利用“枕边风”达到求人的目的,这种做法古已有之。翻遍二十五史,故事比比皆是。幽默大师林语堂说,其实中国一向就是女权社会,女人总是在暗地里对男人施加影响,左右着男人的心理情绪和处事态度,无形中便决定了事态的发展,一些老谋深算者深谙此道,求人办事,专门利用女人做文章,结果事半功倍。

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与匈奴交战。刘邦求胜心切,带领骑兵追击敌军,不料中了匈奴埋伏,被迫困守白登山。后续部队被匈奴军队分头阻挡在各个要道,无法前来解围,形势十分危急。

汉军粮草越来越少,将士伤亡不断增加,刘邦君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跟随刘邦的谋士陈平连日以来,无时不在苦思冥想着突围之计。这天,他正在山上观察敌营动静,看见山下敌军中一男一女在指挥匈奴兵。经了解,是匈奴王冒顿单于和他的夫人阏氏。

他灵机一动,从阏氏身上想出一条计策,回去和刘邦一商量,马上得到了允许。

陈平派一名使者,带着金银珠宝和一幅图画秘密地去见阏氏。使者用高价买通了阏氏帐下的小番,得以进见阏氏。

见到阏氏后,使者指着礼物说:“这些珠宝都是大汉皇帝送给您的,大汉皇帝想与贵族和好,所以送来礼物,请务必与匈奴王疏通疏通。”

阏氏被这份厚礼打动了,遂将其全部收下。

使者又献上一幅图,打开一看,原来上面画的是一位娇美无比的美女,使者说:“大汉皇帝怕匈奴王不答应讲和,准备把中原头号美人献给他。这就是她的画像。请您先过目。”

阏氏接过画像一看,图上的美女就像天仙一般漂亮。她想,如果自己的丈夫得到如此美丽的中原女子,还有心思宠爱自己吗?想到这里,她摇晃着头说:

“这用不着,拿回去吧!我请单于退兵就是了。”

阏氏送走汉军使者后,去见匈奴王。她说:“汉军阵地一时又攻不下来,一旦他们的援军赶来,咱们就被动了。不如接受汉朝皇帝讲和的条件,乘机向他们多要些财物。”

匈奴王经过反复考虑,终于同意了夫人的意见。后来,双方经过多次谈判,达成了停战协议。

走老人孩子路线

纽约某大银行的理查斯·华特奉上司指示,秘密进行某家公司的信用调查。正巧华特认识另一家大企业公司的董事长,这位董事长很清楚该公司的行政情形,华特便亲自登门拜访,请求帮助。

当他进入董事长室,才坐定不久,女秘书便从门口探头对董事长说:“很抱歉,今天我没有邮票拿给你。”

“我那12岁的儿子正在收集邮票,所以……”董事长不好意思地向华特解释。

接着华特便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可是董事长却故意含糊其词,一直不愿作正面回答。华特见此情景,只好知趣地离去。

华特突然想起那位女秘书向董事长说的话:邮票和12岁的儿子。同时,也联想到他服务的银行国外科,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信封上贴有世界各国的邮票。

第二天下午,华特又去找那位董事长,告诉他是专程给他儿子送邮票来的。董事长热诚地接待了他。华特把邮票交给他,他面露微笑,双手接过邮票,就像得到稀世珍宝似地自言自语:“我儿子一定高兴得不得了,它们确实很有价值!”

董事长和华特谈了40分钟有关集邮的事情,又让华特看他儿子的照片。一会儿,没等华特开口,他就自动说出了华特要知道的内幕消息。最后还打电话向朋友咨询。华特没想到,区区几十张邮票竟让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向“小皇帝”、“小公主”献殷勤,求人可以事半功倍。人常说:要讨大人的欢心,莫过于赞扬他们的孩子。一些乖巧的人常常利用孩子在求人过程中充当沟通的媒介,一桩看似希望渺茫的事,经过孩子从中折腾,反倒迎刃而解。

老人在求人的过程中具有同样的效果。求人办事,走一下老人孩子路线,迂回接近目标,拉近彼此的感情,很容易达到求人目的。

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是理想的求人路线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老人、小孩容易接近。

老人因体力虚乏在家休养,或因年岁高而退职在家,没有工作做,家务不让做,谈话是心里有而没处说,因此,常常显得孤寂。如果有人主动接近老人,哪怕是暂时解除老人的孤寂,老人自然非常乐意。

再者,心理学表明,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柔和、慈善得多,也容易接近。而小孩子纯朴,喜新好奇爱动,一句唐诗、一段故事、一个鬼脸、一声哄捧就能很快赢得小孩的亲近。

第二,老人、小孩喜欢与人接近。

一般来说,老人、小孩由于特殊的心理原因,他们喜欢与人接近。

老年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厚,精神仓库里贮藏有大量感性或理性的“经验产品”,一有机会,他们总乐于滔滔倾诉。

至于小孩,若你真诚地以童心相待,带给小孩新奇欢乐,小孩会立刻把你当作“快活大王”或“英雄人物”来崇拜和亲近。

第三,通过老人、小孩可以融洽全家。

老人是长者,而中国人有敬老、尊老、孝老的传统。假如老人心旷神怡,全家随之活跃和愉快。中国人又十分看重传宗接代,视小孩为家庭的未来,爷辈如此,父辈更甚。况且现代家庭小孩多是“独苗”,家人更是哄捧宠爱,如果能和小孩玩在一块,与其家庭融洽起来自是水到渠成。

欲走老人孩子的求人路线,有些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多了解和积累老人与孩子的知识。

了解老人、小孩,除了感性的调查、观察之外,平时应适当地作些理性积累,如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积累有关老年健身知识、休闲知识,小孩游戏知识、智力故事等,以便到时“妙手偶得,借题发挥”。

第二,要主动套近乎,拉家常。

见到老人、小孩,要想见一面便产生“一见如故”的融洽气氛,登门人应该主动引出话题,打开话匣子,而不应该等待老人或小孩搜寻话题,勉强作答。

因为双方刚刚接触的短时间内,登门人有心理准备,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话题,况且对于老人,你主动开口也表示了尊敬;对于小孩,你主动开口,能表示亲近,消除陌生感。

第三,不可小瞧,谨慎对待。

对老人务必态度谦恭、心性美善、行为礼让。这一方面表现你的虚心、诚实,一方面显出你对长者的尊重、敬仰。那种三言两语就夸夸其谈,将老人“晾挂”一边,结果只能遭到老人的冷遇甚至赶撵。

小孩性乖巧,欢乐容易哭闹也容易,稍有不适就可导致“风雨满楼”。因此,和小孩交往,必须因情因境,投其所好,把握分寸。要用忠诚、童稚去换取欢悦,千万不能居高临下,装腔作势,虚情假意。

遇到求人办事不顺之时,动动孩子的脑筋,打一打老人家的主意,是不可忽视的获取好感、打通关系的绝妙办法。

中国是礼仪之帮,人际关系很有讲究,人际往来很有奥妙。求人办事,免不了来来送送,少不得迎来送往,所以,请客送礼之道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不懂得送请之道,多半办不成事或办不好事,最起码办不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