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决定个人命运的最关键因素
4300600000002

第2章 发现情商(1)

与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的高智商者相比,那些能够敏锐了解他人情绪、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更可能得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也更可能取得成功。

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使人们摆脱了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态度。

聪明人并非都是成功者

智商高的聪明人却不一定都是成功者,这说明,智商的高低并不能决定成就的大小。

智商的误区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家们曾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智商测验便是其中之一。

1904年,法国教育部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委托专家研究公立学校低能儿童的管理问题,比纳是这个委员会的委员。

比纳试着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有心理和智能缺陷的儿童。他与另一位医学家西蒙合作研究,次年,一套用以测量儿童智力高低的问卷编制出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科学量表。

比纳—西蒙量表的问世,很快引起法国教育部的重视,继而得到大力推广。从此以后,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简称IQ)测验便开始被用来帮助预测儿童的能力,判断他们在经过智力训练后得到多大的收益。

不久,为成人编制的智力测验表也出现了,并在西方社会迅速普及蔓延,掀起一股智商测试的热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200万人参加了智力测验,受到智力是否适宜的甄选,根据测验情况他们被安排以适当的职位。

此后,各种测量智力的测验表相继问世,智力测验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各年龄阶层当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有数百万人参加到测验者的行列。在20世纪的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人在其一生中能够逃脱这种测验。

智力测验日益推广,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当时的美国,智力测验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个体和团体智力测验上的得分,是指导其一生职业选择、安置和决策的主要依据。

测验分数决定着谁被定为弱智、天才,决定谁进入名牌大学,或被提供其他教育机会。在部队和一些大型企业里,谁服役当军官,谁接受管理训练,智商测验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自智商出现百余年来,智商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一个人的未来,这一问题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争议。因此,智力测验是否有效,智商分数是否有实际功用,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颇多质疑。

为此,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

1981年,他们挑选了伊利诺州某中学81位毕业演说代表,这些人的平均智商在全校是最高的。

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期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到30多岁时却表现平平。从中学毕业算起,10年后,只有1/4的人在本行业中达到同龄段的最高阶层,很多人的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辈。

波士顿大学教授凯伦·阿诺参与了此项研究,他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指出:“面对一位毕业致词代表,你惟一知道的就是他考试成绩不错,而对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学家们所编制的智力测验时成绩不错,但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他未来的成就。”

《钟形曲线》一书的作者亨斯坦与穆瑞也坦言:“假设一个人参加智商测验,数学一项仅得50分,也许他不宜立定志向当数学家。但如果他的梦想是自己创业,当参议员,或者赚上100万,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影响人生成败的因素实在太多,相比之下,区区的智商测验何足道哉。”

的确,智商测验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孩子的学业成绩,但是,学业成绩能否准确地预测他们的未来呢?

如果智商测验无法预测谁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谁会享有令人满意的社交生活,那么它的存在又有多少实际价值呢?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新的可能,成功因素中至少还有70%以上的作用有待发现,它们不是智力,那么它们是什么呢?

嘉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在对智力测验提出严厉批评的同时,他开始研究智商以外的智力。

不久,他着重提出了人际智力和自知智力。他认为,人际智力能够认识他人情绪、性情、动机、欲望,并能作适度的反应。而自知智力则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规范个人的行为。

在这两类智力当中,嘉德纳明确提到了认识自我和他人情绪的重要性,为情感智商的产生作了有力的铺垫。

成功并不都来源于智力

有过人的智慧的确是一件幸事,智力自有它动人璀璨的一面。然而,许多智商高的人仍然在生活的底层苦苦跋涉。

10年前,莫奈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那时,莫奈还只是一个汽车修理工,当时的处境离他的理想差得很远。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休斯敦一家飞机制造公司正向全国广纳贤才。他决定前去一试,希望幸运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到达休斯敦时已是晚上,面试就在第二天进行。

吃过晚饭,莫奈独坐在旅馆的房间里陷入了沉思。他想了很多,自己多年的生活历历在目,一种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我并不是一个低智商的人,为什么我老是这么没有出息?

他取出纸笔,记下几位认识多年的朋友的名字,其中有两位曾是他以前的邻居,他们已经搬到高级住宅区去了。

另外两位是他以前的同学,他扪心自问,和这四个人比,除了工作比他们差以外,自己似乎没有什么地方不如他们。论聪明才智,他们实在不比自己强。

最后他发现,和这些人相比,自己分明缺乏一种特别的东西,那就是性格情绪经常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

城市里的钟声敲了三下,已是凌晨三点钟。但是,莫奈的思绪却很清晰。他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的缺点,发现过去很多时候自己不能控制情绪,比如爱冲动,遇事从不冷静,甚至有些自卑,不能与更多的人交往等。

整个晚上他就坐在房间里检讨,他发现自己从懂事以来,就是一个缺乏自信、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他总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却从不想办法改变性格上的缺陷。

同时他发现,自己一直在自贬身价,从过去所做的每一件事就可以看出,自己几乎成了失落、忧虑而又无奈的代名词。

于是,莫奈痛定思痛,做出一个令自己都很吃惊的决定:自今往后,决不允许自己再有不如别人的想法,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全面改善自己的性格,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第二天早晨,莫奈一身轻松,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怀着新增的自信前去面试,很快,他被顺利地录用了。

莫奈心里很清楚,他之所以能得到这份工作,就是因为自己的醒悟,因为对自己有了一份坚定的自信。

两年后,莫奈在所属的组织和行业内建立起了名声,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乐观、机智、主动、关心别人的人。

在公司里,他再三得到升迁,成为公司所倚重的人物。即使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他仍是同业中少数可以做到生意的人。几年后,公司重组,分给了莫奈可观的股份。

开动脑筋,寻找办法,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成功都会来自你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你要发现自己的不足,让你的性格和情绪得以完善。

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事业中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梦想。你可以毫不怀疑地相信,成功者其实就是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人!

是什么让桑尼成功

然而,加拿大少年桑尼却没有莫奈那么幸运,这是说,桑尼从小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桑尼一直希望自己能考上大学,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但他的智商太低,尽管他十分用功,他的各门功课还是都不及格。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明白,桑尼肯定考不上大学。

桑尼不得不辍学,为一个富商打理他的私人花园。

桑尼一直都生活在忧郁之中,他心里很愧疚,他没有上大学,肯定让父母非常失望。

但不久以后,桑尼便明白了一个道理:是啊,我确实不那么聪明,但也不是痴呆儿。我虽然不能改变智商,但总可以改变一点什么。

改变什么呢?是的,我不能自卑,要勇敢。还有,既然我天生愚钝,我为什么还要承担忧郁这种不幸呢?是的,我至少可以活得快乐点。

桑尼真的变了一个样子,做任何事情,他总能看到好的一面。

有一天,桑尼进城去办事,在市政厅后面,他看到一位市政参议员正在跟人讲话,在他跟前不远处,是一片满是污泥浊水的垃圾场。

这不应该是一块脏地,它应该是上面开满鲜花的草坪。桑尼想。

于是他勇敢地走上前去,向参议员问道:“先生,你不反对我把这个垃圾场改成花园吧?”

参议员说:“你的建议当然很好,但是,你知道,市政厅可拿不出这笔钱让你做这件事情。”

“我不要钱,”桑尼说,“你只要答应由我办就可以了。”

参议员大为惊奇,他还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呢,哪有办事不花成本的。但他还是认真听取了桑尼的想法,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桑尼拿了几样工具,带上种子、肥料来到这块烂泥地。

一位热心人给他送来了一批树苗,富商允许他到自己的花圃剪用玫瑰插枝。一家规模很大的家具厂闻迅后,立即表示要免费承做公园里的长椅,但恳请桑尼让他们在椅子上发布广告。

桑尼努力地工作,不久,这块泥泞的污秽场地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这里有绿茵茵的草坪,曲折的小径,在长椅上坐下来,人们还能听到清脆的鸟鸣。

所有的人都在说,一个年轻人办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晚报上也刊登出桑尼站在公园草坪上的照片。这个小小的公园,像一个生动的展览橱窗,人们从中看到了桑尼在园艺方面的天赋和才干。

25年后,桑尼已经是全国知名的风景园艺家了。他虽然没有学好功课考上大学,但是,他从一件不起眼的事情中发现了自己,同时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一直到现在,桑尼渐已年迈的双亲一提起自己的儿子,仍会感到无比的骄傲。

这是美国作家奥斯勒在《一个智商低的孩子》中讲述的故事。

智商的不足没能阻止桑尼获得成功,那么他的成功来源于什么呢?许多人觉得是好的运气,他们却忽视了一个人自身的改变。

至于成功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当时,除了成功者自己,没有人能作出准确的回答。

情感是如何发生的

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内在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反复出现,直至烙印在神经系统,成为先天的、自主性的情绪反应倾向,这再次证实了情感的存在价值。

1892年,南美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在清理一栋建筑物的废墟时,人们发现了一对母子,母亲已死去,而那不满周岁的孩子竟还活着。

许多人都为之惊异,那栋建筑物塌陷后,楼内无一人幸免,孩子能生存下来几乎是一个奇迹。

但随后人们发现,那位母亲在死时呈现出弓着腰的状态,双手支撑在地板上,她用自己的身躯,竭尽全力抵挡住垮压下来的重物,为孩子留下了一丝呼吸的空间,也为他留下了一条生路。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母亲在生命的危急关头,没忘记用爱为他们的亲情做出最后的注脚,是爱这种强烈的情感,激起她非凡的勇气。

这一感人的故事证实,无私的爱和感情,在人们生活中是多么重要,人们从中看到了情感的目的性和巨大的能量。爱这种伟大的情感,演变成强大的力量,去拯救自己的子女,并压倒了自己求生的本能。

以理智的眼光看,自我牺牲是非理性的,但对情感而言,这是唯一的选择。

情感在人们生活中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情感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态度和观念,情感就是人在这些因素的支配下,对事物的切身体验和反应。

情感与人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满意、愉快、兴奋等积极的情感;而当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则会产生失意、忧伤、恐惧等消极情感。

科学家通过对大脑的研究,揭示了情感来自何处,以及人们为何需要情感的秘密。

研究发现:情感来自于一个被称为大脑边缘系统的部位,快乐、厌恶、愤怒和恐惧都出自这里,欲望也来自这个系统,而爱则来自大脑的一个叫做新皮质的部位。

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现象:恐惧使血液流向大腿肌肉,从而使人更易于奔跑;厌恶使脸部肌肉向上皱起,同时关闭鼻孔,从而阻挡难闻气味的进入;惊讶使眉毛上扬,从而扩大眼睛视野,以获取更多的信息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原始的情绪沉淀。在人类的大脑反应中,依然存在着原始的情感。

人的情感有着很强的指向性,即情感的倾向性。例如,有的人会厌恶和抵触危害社会的行为,而有的人则无动于衷;有的人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有的人则会产生不满。

如何引导人的情感倾向性呢?人的情感倾向性是由其需要决定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产生肯定性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产生否定性情感。

仅仅追求感官需要的人,其情感倾向必然低下、卑微;一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准则的人,其情感倾向必然自私狭隘。情感的倾向性直接影响人们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态度和倾向,能集中表现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的稳固性,即情感的稳固程度和变化情况,它与情感的深度密切相关。浅薄的情感是变化无常的、短暂的,而深厚的情感则是稳固持久的。

变化无常是情感不稳固的主要表现,情感不稳固的人,情绪变化非常快,一种情绪很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人们通常用“喜怒无常”、“爱闹情绪”等来形容这种人。

情感的不稳固还表现在情感强度的急剧变化上。这类人往往在开始时情绪高涨,但很快就会冷淡下来,人们通常用“转瞬即逝”、“三分钟热度”来形容他们。

情感的稳固性是衡量人的性格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稳固的情感是获取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更是取得工作成绩和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

情感能对人的生活产生作用,这就是情感的效能。

情感效能高的人,能够把各种情感都化为动力。愉快、乐观的情感可以促使其积极工作,即使情感处于悲伤阶段,也能化悲痛为力量。

情感效能低的人,虽然其情感体验在某些时候也会很强烈,但这种情感仅仅停留在体验上,不能付诸行动。他们在愉快、乐观等积极性情感中尽情陶醉,行动一再被延迟、停止甚至放弃,而在面临悲伤、抑郁的情感时,就更不能自拔。

情感与健康状况和认知水平也有密切的关系。

人的健康状况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情感的好坏,过度疲劳、伤痛、疾病等,都能对人的情感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得了重病,人的情感变化往往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例如,营养学家确认,人体缺乏维生素B2,会导致生活情趣降低,情绪逐渐恶化,甚至使人产生自杀倾向。

情感占据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社会生物学为此就指出,人们危急时刻的情感高于理性,发挥着主导作用。的确,当人们面临挫折、失败和危险的时候,仅靠理智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它还需要情感来作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