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决定个人命运的最关键因素
4300600000019

第19章 识别他人情绪(1)

善于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是一个人拥有高情商的表现。

高情商者在社交生活中不盲目、不糊涂,他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举止、语言谈吐、心理活动等,识别他们的情绪,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因而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较大的成功。

不要妄下结论

如果你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对别人状况做出判断,通常出于礼貌,他将不得不向你作出一个合乎情理的回答,而这种回答很可能不是你想了解的实情。

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到他的医生那里进行治疗,医生说:“你能告诉我你有什么问题吗?”

该男子提到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负担过重的问题。他向医生详细地解释:他要做的事是如何多,每天他要完成多少工作,他每天要处理多少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此,他根本没有留给自己的时间。

医生耐心地倾听着,当这个男人终于说完了之后,他问这个男人:“你对我说,每天你都要忍受很重的负担。可是为什么你还这么自豪地对我讲述这一切?为什么你在讲述这一切的时候,脸上始终洋溢着高兴的表情?”

通过提问和观察,医生很快就意识到,在生活中追赶该男子的并不是这些工作,虽然他的工作的确很多,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根据他的自我价值观念,他需要这么多的工作来维持这种大人物的感觉:他很自豪,他是如此重要,有那么多的事情要他去做,有那么多的人需要他的帮助。

不只是医生,对每一个希望了解别人的人来说,有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你只要提出你看到的和感觉到的,而不要根据你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出解决别人的问题的办法。比如你应该这样说:

——“你今天脸色有些苍白”,而不是“今天你看上去好像很累(或者是病了)”。

——“你今天根本不能安静地坐下来”,而不是“你今天非常激动,烦躁不安”。

——“你今天一点儿也不健谈”,而不是“你今天怎么又发脾气了”。

——“你今天穿得很时髦,很漂亮”,而不是“你今天是不是与你男朋友有一个约会啊”。

为什么前一种表达方式比后一种表达方式要好一些?非常简单,你能从别人身上观察到的表现,可能对应很多的事实。比如说某人脸色苍白,可能是因为疲劳,也可能是由于生病,或者他把自己化妆成脸色苍白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由他自己对你说——如果他真的愿意告诉你。

如果你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对别人状况做出判断,在你非常疲劳或是生病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得脸色苍白,那么你的判断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压力,使他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必要的解释和辩解。

即使他不想对此说些什么的时候,通常他也不能粗暴地回答:“让我自己待会儿”。通常出于礼貌,他将不得不向你作出一个合乎情理的回答。而这种回答很可能不是你想了解的实情。

因此,想正确地了解别人的心理,请避免用自己的观点来解说从别人身上看到的现象。

发问时不可冒失

对方往往会以你的提问方式,决定如何向你显示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所以,注意提问的方式,将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对方。

人们常常倾向于认为,想了解别人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提出一些问题。但是有的时候,这种问题并不是对方所需要的。奥斯卡·维尔德曾经说过:“绝对不要冒失地提问,要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完全出于好奇的心理,你提出的问题会使人感觉好像自己在被人寻根究底,被人利用,甚至可能感觉自己受到伤害。因此他也根本不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当然也不会对之作出详细的回答,你想了解他的目的也会落空。

当你粗鲁和冒失地向他人提问时,对方会觉得自己的私人领域受到侵犯,精神上受到伤害或者侮辱;而检查性的提问则使别人感觉自己被逼入某种困境,因而会拒绝交流。

诱逼性的提问很有可能引导别人作出回答,但这种问题对双方而言都没有什么成效,因为你根本期待不到真诚的回答。

追根究底的提问目的,是要打听清楚关于某个人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这样会导致别人过早地处于防守地位,不利于交流。

那么,如何正确地提出问题呢?

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到所要表达的意图,因此,应该尽你所能,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正意图。

如果你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个简短精确的回答,那么你就应该使用所谓的“封闭性提问”或者是“选择性问题”。例如:“你现在想要冰淇淋吗?”对于这样的问题,任何方式任何人给出的答案最有可能为“是”或者“不是”。但是如果你希望双方能够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交流,那么这一类的回答“是”或者“不是”的提问方式,难免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如果你希望从交谈的对象那里得到一些更加确切的回答,但同时又不想给对方造成太大的压力,那么可以选择“半开放式的提问”,或者说是“关联提问”。通过这种提问方式,你事先并不会给出或者暗示任何供选择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的回答是比较自由的,他可以讲得多一些,也可以答得少一点,可以相对详细一点,也可以表面上介绍一下。

例如:“你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为什么非得现在开始休假呢?”

如果你并不希望给予交谈对方任何的思路或者暗示,也不想太多地表露出自己的意图,你希望给对方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那么你可以使用“完全开放式提问”。

例子:“你最近过得怎么样?”

如果你希望通过自己的提问方式,让对方觉得你是在为他考虑,是在设身处地为他着想,那么你可以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提问方式”。

例如:“这两天我觉得你有一点无精打采,我想,可能是你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你觉得如果把我们的约会稍稍往后面推迟一下,对你来说会不会要好一些呢?”

通过这种提问方式,你不仅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以便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同时你也给对方留下了一种印象:你能够体察到他身上的问题,你对他的状况很关心。

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那些一眼看去完全相同或者相类似的问题,你经过仔细审视与思考以后,往往可以发现它们会对对方产生不同的效果,更有助于你了解对方。不妨将自己置于下面的场景中,好好感觉下面这些简单的问题:

——咖啡?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让自己清醒一下?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

——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喝一杯咖啡吗?

——现在你不想来一杯咖啡吗?

——你觉得现在喝一杯咖啡对你会不会有好处呢?

——你给我一种印象,好像你现在需要喝一些东西,来杯咖啡怎么样?

你看,这些问题相互之间只有很细小的差别,所表达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对方可以通过你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的提问,了解你的意图或者愿望,因而对方对你的感觉也会随之而有所不同,他们往往会以你的提问方式,决定如何向你显示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角色转换与情绪表现

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人们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情绪和心理表现。所以,要了解他人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情商,理解他们承担的每一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并且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

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许多张不同的面孔,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比如说,一个女性通常情况下同时可以是母亲、妻子和家庭主妇,她还可以有自己的职业角色,此外她还可以扮演女儿、阿姨等等角色,而每一个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中又可以分化出许多新的角色。比如说,一个当医生的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还可以是家庭教师、体贴入微的女性朋友、亲密的玩伴、给自己带来安慰的人、理解和体谅自己的人、决策者等。

其实,在生活中一个母亲所承担的角色远远不止这些。他们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都有着与这些角色相对应的情绪和心理表现。所以,要了解他人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情商,理解他们承担的每一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并且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

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角色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说:一位母亲晚上在家里照料生病的孩子,而第二天早上她必须到工作单位上班。但是对于她来说,一下子从母亲的角色转换到职业女性的角色是很困难的,因为她的心里时刻都在惦记着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情况对于男性来说也是一样的。有时候男性在工作中暗自积累了许多怨气和愤懑,在公司里可能由于手头的任务忙不完而忽略了自己的情感。而到了晚上,他的太太最好表现得体贴入微,因为她先生还没有办法完全从职业角色中转换出来,一点小小的刺激都可能酿成很大的家庭矛盾。

通常人们所承担的各种角色不都是可以被清楚地加以区分的,有的角色相互之间可能会有重叠的地方。但是每一个角色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一种言行举止对于某一种角色而言可能很得体,而对于另一种角色来说则可能不再合适。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那么情况就会变得令人尴尬。

设想一下:在家里捏捏自己孩子的鼻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在公司里捏捏同事鼻子的话(但愿你不要那么做),情况就会变得很尴尬了。

在人们平时所承担的各种角色中,隐藏着许多特定的感觉和需求,接下来请看下面这些例子:

——那些整天对别人的事情指手划脚的人,他们的意图是什么呢?通常说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得到其他人的肯定和表扬,他们觉得这样做可以使别人显得很渺小,却可以使自己感觉很了不起。

这一类人总是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他们需要通过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方式,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其他人。

——那些整天无休止的抱怨者,他们心里可能对于现实世界十分不满,并且希望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视野,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同。

如果遇到不同的意见,那么他们会觉得这再一次证实了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这些看法在别人的眼中可能完全是偏见)。这些人在平日里多半会意志消沉,总是希望别人能够拉自己一把。因此,他们在寻找“精神上的同盟者”。

——那些总是觉得自己对别人有所亏欠的人,他们总是追求尽善尽美,总是希望能够达到所有人的要求,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一类人总是疲于奔命,永远为了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辛勤努力。

在这些不同类型者的不同举止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果你想了解他们的心理情绪,那么你就得积极有效地应对类似的情况。

生理特征下的情绪心理

一个情商很高的交流者也可以像锁匠那样观察思索,了解任何人的内心组合,从而探索出别人的内心结构。

你见过熟练锁匠干活吗?简直就跟玩魔术一样。

他摆弄一把锁,能听到一些你听不到的声音,看到一些你看不到的东西,感觉到一些你感觉不到的情况,不一会儿,他就了解了锁的整个结构,并且把它修好。

一个情商很高的交流者也是这样工作的。你可以了解任何人的内心组合——可以像锁匠那样考虑、思索,从而探索出别人的内心结构。

你必须看到你以前没有看见过的东西,听到你以前没有听见过的东西,感觉到你以前没有感觉到的东西,提一些你以前没有提过的问题。如果你恰到好处地做到这些,你就能了解任何人在任何状态下的策略,就会知道如何准确地向别人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

了解别人策略的关键就是要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要知道,人们将把你想知道的有关他们策略的一切信号都传达给你,有时是通过语言,有时是通过行动,有时甚至是通过眼神。

你可以学会巧妙地去阅读一个人,就像你能学会读一本书、一本地图一样。记住,策略只不过是产生特殊结果的一种特殊想像组合。你需要做的,就是促使人们去感受他们的策略,同时仔细观察他们的特殊反应。

不过,在了解他人的策略之前,还应搞清楚对方主要的感觉系统。

那些主要利用视觉系统的人倾向于以图像看世界。他们通过大脑中的视觉部分,获得他们最大的感觉力。那些视感强的人,因为他们力图跟上大脑中的图像变化,所以常常说话较快。他们只是想要把大脑中的图像描述出来,常常不太注意表达方式。他们常常用视觉语言来表达,向人们描述这些东西看上去怎么样,呈什么样的形状,是明还是暗等等。

而那些听感强的人则不同,他们说话慢一些,声音也较洪亮,较有节奏,较有分寸。因为字词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所以,他们对说什么非常慎重。他们常常用听觉语言来表达,如:“这听起来正合我意”,“我能听见你说的”或“听起来一切都很顺利”等等。

那些触感强的人说话更慢。他们主要是对触觉作出反应,他们语调深沉,说话像是一点一点挤出来的,常常用触觉语言来表达意思。他们总是“抓”某东西的“具体形态”,比如:东西很“沉”,他们需要“摸一摸”那东西。他们总是这样说:“我找到了答案,但我还没有抓住它。”

每个人都有这三种系统,但大多数人都只有其中一种系统占支配地位。在了解别人的策略,了解他们作决定的方式时,还需要知道他们的主要感觉系统,这样你就能有的放矢地表达你的信息。

如果你在与一个视感很强的人打交道,那你就别想四平八稳、慢慢腾腾的,这样将会使他发狂。你必须以与他的大脑运转方式相适应的方式表达你的信息。

只要通过观察和听别人说话,你就能立即意识到他们所使用的是哪种系统。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只要留心观察一个人的眼睛,就能立即明白在特殊的情况下,他使用的是哪一种感觉系统。

不妨先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你12岁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是什么颜色的?花几分钟时间想一想。

回答这个问题时,90%的人都会把头抬起来偏向左边,这就是惯用右手的人甚至某些左撇子回忆视觉图像的方式。

再考虑一个问题:要是给米老鼠加根胡子会怎么样呢?花几分钟描述一下。

这一次,你的眼睛也许往上抬,并移向右边,这里就是人们的眼睛构成图像的地方。因此,只要看看人们的眼睛,就可以知道他们正在使用的感觉系统。通过他们的眼睛,你也能了解他们的策略。

人的生理状况的其他方面也为人们了解他们的策略提供了线索。

如果有人呼吸幅度大,那他就是在进行视觉思考;人的声音也含有深意,视感强的人说话快而急、有鼻音、声调起伏大;而说话慢、声调深沉的人则通常触感强;声调平稳,吐词清楚则是听觉强的人的特点。有时,甚至从人的皮肤颜色的变化也能了解别人的策略。

因此,哪怕是很有限的交流,你也能清楚地、准确无误地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方式。

了解别人策略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提一些恰当的问题。记住,人们做每件事情都有他们的策略——卖东西和买东西、引人注目、发明创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