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趣味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密码
4299600000015

第15章 竞争效应:当你无计可施时,不妨提出一个挑战(1)

为什么司华伯在地上写下一个“6”字,就让公司的日生产量翻了一番?

为什么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当另一个人在你身后急匆匆地赶过你时,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

为什么晏婴能用两个桃子杀死“齐国三杰”?

为什么当篓子里装有一只螃蟹时,需要盖上盖子,而装有很多螃蟹时,不用盖盖子。

司华伯的数字“游戏”

如果我们想要别人完成一件事,必须巧妙地激起他们的竞争,那并不是所谓的钩心斗角的竞争,而是要有一种胜过别人的欲望。

争胜的欲望加上挑战的心理,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司华伯管理下的一家工厂总是不能完成指标。司华伯问该厂厂长:“你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竟不能使那些工人完成指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工厂的厂长向司华伯汇报说:“我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已经用尽了所有办法,诱哄、强迫、责骂甚至恫吓,可是那些工人就是不肯辛勤工作。”于是,司华伯来到了这家工厂,他决定要亲自处理这件事情。

司华伯来的那天刚好是日班快结束,夜班要开始之时。

司华伯拿了根粉笔,走向近边的工人处,问一位工人:“你们这个白班今天做了多少单位?”

“6个。”

司华伯听后,一字不说,就在厂房的地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6”,便走了。

夜班的工人来接班,看到这个“6”宇,就不解地问这个数字的意思。

“公司老总今天来过了。”白班的人这么说,“他问我们今天做了几个单位,我回答是6个,于是他就在地板上写了一个‘6’。”

第二天早晨,司华伯又去工厂,发现那个“6”已经被夜班工人所写的“7”取代。

这天,白班的工人来接班时,看到地上已换上一个“7”字。他们心里不服,心想:“我们难道不如夜班工人?他们的工作效率真的比我们强吗?”于是这些白班工人加紧他们的工作。那天,夜班工人来接班时,白班工人得意的在地上留下了一个大得出奇的“10”字……情况也就这样渐渐好转过来了。

不出一个月,这家本来生产严重滞后的工厂,比其他任何一家工厂的生产量都多。

这是什么原因?司华伯说:“如果我们想要别人完成一件事,必须巧妙地激起他们的竞争,那并不是所谓的钩心斗角的竞争,而是要有一种胜过别人的欲望。”

心理学家多伊奇等人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证实了人的这种天性。该实验要求两两成对,两人分别充当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的任务都是使自己的车辆以最快的速度从起点到达终点,速度越快,则赚钱越多,要求尽可能多赚钱。

每人都有两条路线可选,一条是个人专用线,另一条是两人共同的近道线,但道近路窄,一次只能通行一辆车,因此使用这条近而窄的道路只有一种办法:双方合作交替使用。研究的设计明确告诉被试者,即使交替使用单行线,也必须要有一点等待时间,但走单行道远比启用个人专线经济、有效。实验最后以被试起点至终点的运营速度记分,分数越高越好。

实验的结果表明,双方都不愿意合作,狭路相逢,僵持不下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在实验中也会偶有合作,但大多数都是竞争的结果。

当实验者要求被试者阐明宁可投入竞争也不愿选择合作的理由时,大多数被试表示自己希望战胜其他竞争者,他们并不重视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分多少,即使得分少也宁可去竞争,胜过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这一实验证实了人们心理上倾向竞争的论断。

研究还表明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很大区别。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动的目的指向性很强,彼此交流及时,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在个人竞争的条件下,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够支持。

如果人性中不具备这一种“挑战”,罗斯福就不会进白宫坐下总统的宝座。这位勇敢的骑士,刚从古巴回来,就被推选为纽约州州长的候选人。可是就在那时候,反对者们抓住了他并不是纽约州的合法居民这一口实来攻击他,罗斯福不由得心理恐慌起来,他甚至准备退出。

这时,普拉德使用了激将法,他转身向罗斯福大声地说:“难道圣巨恩山的英雄,竟是这样一个弱者?”就这样一句话,激发了罗斯福,他坚持了下去。

这个挑战不仅改变了罗斯福的一生,对美国的历史来请,同样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司华伯知道“挑战”能产生的巨大力量……普拉德知道,同样史密斯也知道。

鬼岛西端,有一座久负恶名的监狱,叫“星星监狱”。这座监狱没有狱长,里面充斥着黑幕以及谣言,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在史密斯任职纽约州长的时候,他深深地为确定狱长人选而苦恼。史密斯知道,他需要一位坚毅、勇敢的人,去治理“星星监狱”。可是谁能胜任这个职责呢?

当史密斯找到劳斯的时候,他故作轻松地问:“去照顾‘星星’如何?那里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听了史密斯的话,劳斯迟疑了。他知道那所监狱的复杂和棘手,那里是如何的危险……那里随时会受到政治变化的影响。那里的监狱长一再更换,有一位任期最短的仅仅在那里待了三个星期。他要考虑自己的终生事业,那值得冒险吗?

史密斯当然看出了他的犹豫,微笑说:“年轻人,我不会怪你感到害怕。是的,那里不是个简单的地方。那里需要一个有智慧、有才干的大人物去治理。”

史密斯下了一个挑战,一个巨人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正是血气方刚的劳斯所需要的,他喜欢这种把自己视为大人物的感觉。于是他去了,而且成为了星星监狱任期最久的监狱长。

劳斯曾完成一部名叫“在星星的两年”的作品,这本书累计已经售出了数十万册,还上电台广播。他的狱中生活的故事,被采用拍成好多部的电影。而他所倡导的“人道化管理”也引发了监狱管理改革。

菲司顿橡皮公司创办人菲司顿,曾这样说过:“别以为用高额的薪金,就可以聚集人才,替我工作。只有竞争,才能发挥他们的工作效能。”

挑战是所有成功者们都喜爱的一种竞技,因为那是个最好的表现他自己的机会,也是证明他的能力、价值胜过别人的机会。所以,当你希望使一个充满干劲、积极上进的人同意你的意见,就必须记住——给他人提出一个挑战。

社会促进是怎么回事

社会促进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对于那些做简单工作的人来说,有他人在场,会激发个体竞争的动机,而增强的动机有利于个体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新接触的,还很不熟悉,或者需要颇费脑筋的,他人在场会引发动机的增强,从而导致个体的紧张和焦虑,进而产生干扰作用。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后来,更多人也观察到这一效应的存在,这样就把这种“有人在旁”与“单独行动”条件下个体绩效差异的心理现象,称为社会促进效应。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比如,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当另一个人在你身后急匆匆地赶过你时,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演员在表演时,观众越多,情绪越热烈,他们的劲头就越足,技术发挥得就越好;一个人在进行慢跑锻炼或网球和高尔夫球的单人练习时,如果旁边的长椅上有人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他就一定会顽强地坚持到底;一位年过六旬的教师,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常常不停地咳嗽,身体也十分虚弱。然而,只要他一站到讲台上,看到讲台下打开课本、坐得整整齐齐的学生们,就立刻变得生龙活虎、滔滔不绝地讲起课来,咳嗽的频率明显降低很多,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那么,这种“社会促进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往往容易激发起个人本能的反应,他们提高运动标准或努力展示自己,他们的工作就会进展的很顺利。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动机。

一般来说,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想要别人喜欢和接受自己。单独一个人时,无所谓输赢、好坏,怎样都可以。很明显,当我们确实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你就不可能坐得安稳了。

这其中,还暗含着一种评价作用,你会总认为他或他们可能正在审察你的工作,也许在注意着你的表情、行为,然而这些观众很可能与你毫无关系,你却可能会料想到他或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你进行评价。关心来自他人的评价,往往会唤起个人的内驱力,也就是使行为个体产生了趋向达到目的的之驱力,从而起到了促进行为的“社会促进效应”。

2.竞争是人类的天性。

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好胜心使个体之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展开了竞争。在竞争的状态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争取成功、胜利,于是形成一种生气勃勃、人人争先的局面,从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例如举重运动员在观众面前能举起他单独练习时难以举起的重量,自行车运动员在与他人竞赛时的速度要比单独练习时的成绩好。

不过,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还发现,社会促进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有时有旁人在场,反而会引起促使效率下降的“社会促退效应”。比如,在某一段时间里,大学图书馆是一个相当理想的学习地方,有不少空闲的座位可供使用,没有噪声和其他干扰活动。但是,每当考试之前,则非常拥挤了,大家紧紧地地围坐在一起,撞倒椅子和有人交谈的声音经常可闻,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在场,容易使你精神分散,以至于作业效率和学习效果大不如单独一人的状态。或者我们在背课文或记忆英语单词时,也喜欢一个人找个安静的地方背。再比如,许多科技工作者也认为,独自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搞科研效率高。如此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原来社会促进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对于那些做简单工作的人来说,有他人在场,会激发个体竞争的动机,而增强的动机有利于个体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新接触的,还很不熟悉,或者需要颇费脑筋的,他人在场会引发动机的增强,从而导致个体的紧张和焦虑,进而产生干扰作用。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认识到这一心理效应的不同作用非常重要。

对管理者而言,只有充分了解社会促进和社会促退的原理,才能根据工作性质的差别,为员工提供恰当的工作环境,提高管理绩效。像打印上司交代的文稿、装订材料、核对账目这样的工作,员工已经做得相当熟练了,管理者可以将他们的办公桌和工作台放置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让许多人在一起工作,这样在社会促进效应下,员工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那些特别需要脑力的工作,比如研发、创作等工作,让每个人有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很有必要。据某报披露,以《新星》的成功而蜚声文坛的柯云路,在他的家门口挂上牌子,上面写着:“写作时间,概不会客,请勿敲门”等字样,房间里还贴着条子,上书“谈话请短”。显然,这种暂时性“疏远交往”、“耐得寂寞”的措施,是由其个体的活动性质决定的。

一般来说,对于一项简单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存在社会性促进;而对于一项稍微复杂一点的课题,在大家尚未习惯时,可以让员工在封闭的环境中单独练习;而当他们可以胜任工作后,就可以让他们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下共同工作,以发挥社会性促进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社会促进效应”激起员工的积极性。比如,在办公室里放一个钟,谁完成了一个单子,就前去敲一下钟,然后大叫一声“与某某客户达成协议”,这样势必会让员工之间展开激烈竞争,让他们始终觉得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他们。

晏婴的心理学诡计

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好胜心使个体之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展开了竞争。在竞争的状态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争取成功、胜利,于是形成一种生气勃勃、人人争先的局面,从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真实的故事,它很好地诠释了竞争所带来的效应。

春秋战国时,齐景公帐下有三个勇士,分别是田开疆、公孙捷和古冶子。这三人个个勇武异常,号称“齐国三杰”。他们都为齐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不过后来却恃功自傲,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有一次,齐相晏婴在路上遇到他们三人,就上前施礼问候。可是,他们三人却连头也不回,置若罔闻,狂妄至极。晏婴站着等了一会儿,见他们三个仍然不还礼,就悄悄去拜见齐景公:“我听说君手下的勇士,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幼之礼。内能除暴,外能抗敌。现在主公手下的三个勇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幼之礼,内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敌。这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啊!我看该把他们除掉。”

齐景公听后叹道:“这三个人经常带剑上殿,把我当小孩子对待,时间长了,一定会篡夺王位。我早就想把他们除掉,只是没有机会。”

晏婴安慰齐景公道:“主公只管放心,等来朝的楚王一到,只管大摆宴席,臣就在宴席上略施小计,使他们自杀而死。他们只是一介武夫,没有什么谋略,只要这样就可以除掉他们。”晏婴对齐景公如此这般说了一通。齐景公听后非常高兴。

不久,楚王带领文武百官来到齐国,晏婴把他们请进去。齐景公和楚王各答礼还礼完毕。大摆酒宴,两国君臣共同庆贺。田开疆、顾冶子、公孙捷身佩宝剑,站在殿下,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酒喝到一半,齐景公说道:“我的御园金桃已经熟了,可以摘来吃了。”

不一会儿,一个宫监用金盘子盛来了5个桃。齐景公说道:“园里的桃树,今年只结了这5个桃子。这种桃子味甜色香,和其他树上的桃子不一样。丞相,请你捧杯敬酒献桃,庆贺今日的盛会。”晏婴于是手捧桃子依次敬献。

晏婴先献给楚王,楚王喝了一杯酒,吃掉一个桃子。接着献给齐景公,齐景公也喝了一杯酒,吃了一个桃子。接着,齐景公说:“丞相使齐楚两国合好,功勋卓着,可以吃一个桃子。”晏婴便跪着把一个桃子吃了,喝了一杯酒。

齐景公接着又说道:“齐楚两国中,谁的功劳最大,就可以吃一个桃子。”

田开疆挺身而出,站在宴席上说:“我从前跟随主公在桐山打猎,竭尽全力,打死猛虎,我的功劳怎么样?”齐景公答道:“你擎王保驾,功劳最大。”晏婴立刻献酒一杯,请他吃一个桃子。

古冶子接着跳了出来,说道:“杀掉一只老虎并不算什么稀奇。我曾经在黄河里杀掉一条蛟龙,救了主公一命。在我看来,大风大浪,如走平地。我的功劳怎么样?”齐景公说道:“这是盖世无双的功劳,赶快献酒吃桃。”晏婴连忙献桃,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