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每天学点人生经验
4299100000016

第16章 20几岁,请把工作看成“第二次恋爱”(2)

一位成功的经营者,被人问及他是如何白手起家变成千万富翁的,他淡淡地说:“如果你能真正制作好一枚别针,这应该比你制造出粗陋低劣的蒸汽车赚到的钱更多。”

他的话一语中的,道破了很多人面临的困惑:为什么我比他人有能力,从事的工作也远比他们优越,可取得的成果却落后于他人?

因为你没有认真地对待你的工作。

缺乏敬业态度的人,即使能力再高,也会永远站在成功的对岸。能够过河的人,必然是拥有坚强信心和认真态度的人,哪怕他们的能力并不高。

20几岁,千万不要成为“温水中的青蛙”

你还麻木地躺在温水中吗?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不要成为生活的奴隶,不要被现实温柔地杀死;要警惕,当你觉得现实变得很麻木的时候,也就是你变成温水青蛙的开始。

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实验,经过精心的策划安排,他们将一只青蛙冷不防地丢进了沸水中,但是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从足以让它葬身的沸水锅里跳了出来,安然无恙。

半个小时后,试验人员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里面放满了冷水,然后将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重新放进锅里。水里很舒服,青蛙在水中不时地来回游动。这时,试验人员悄悄地在锅底放上了炭火,慢慢地加热。青蛙并不知道危险正慢慢地降临,仍然在微温的水中惬意地享受着温暖。水温缓缓地增高,当它开始意识到已经经受不住这种温度,必须奋力一跳才能活命时,一已为时已晚。它怎么都跳不出来,全身乏力,无法集中全部的力气,最后四肢瘫痪,呆呆地躺在水中,被煮熟了。

这就是著名的温水煮青蛙的实验,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十分残酷的事实: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或者强敌,往往能使人奋起面对,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战胜困难;而危机对我们慢慢地渗透腐蚀,却让人防不胜防,在不经意间一败涂地,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水危机”,假设我们的生活每天给我们出一个小小的难题,如果当天很快地把它解决,那么它就是一个句号。如果因为问题很小我们就把它放过,它就会成为一个问号。当只有几个问号充斥着我们的头脑时,对生活和工作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在你的身边到处都是问号,它们已经堵塞了你的大脑时,像滚雪团一样形成的危机已经不可逆转,你只有束手待毙,很难再扭转乾坤。

有的人喜欢给自己做计划,比如每天让自己做三件对自己有帮助的事情,但是每天晚上睡觉前自我检查时,发现事情只做了两件半,还有一点没有完成。他想:我今天这么累了,能做两件半已经相当不容易,剩下的那点工作留到明天好了。到了明天,依旧只做两件半,晚上睡觉时还是习惯性地把没做完的事情推给下一天。

长此以往,敷衍自己成为了一种固定的习惯。每天都欠自己半件事,一年之后,当他回头看的时候,这些事情已经堆成了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

许多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斗志昂扬,心气十足,想法多,干劲猛,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但是过几年之后,就松懈下来,得过且过,失去上进意识,混日子的思维主宰了大脑。即使是想改变自己,也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整个大环境对你已经有了强大的同化力。

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大部分的失败者不是败给了强敌,而是倒在了这道“温柔一刀”似的关卡前。

仔细地想一想这种习惯,任何人都会觉得毛骨悚然,你还会麻木地躺在温水中吗?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不要成为生活的奴隶,不要被现实温柔地杀死;要警惕,当你觉得现实变得很麻木的时候,也就是你变成温水青蛙的开始。

做一天“和尚”,就必须撞好一天的“钟”

你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当一天的和尚就要敲好一天的钟,哪怕是明天你已经不打算做和尚,依然要这样用心地敲。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当时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有时候也是这样念叨着,但是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却十分的深刻。现在想想这句话,不知是老和尚教育小和尚循规蹈矩的生活,还是怎样……”

现在都市里的许多人,都过着这种“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生活,仿佛生活只是“三点一线”的单一循环:钟声响起工作,再响休息,再响工作,再响又是休息……简单反复,没有终止!他们也许早就已经习惯厌烦了。

其实这是我们做事情的态度问题。人生的目标不能是这样的简单重复,你要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原动力,不要每天都是在埋怨生活,埋怨身边的人,或者是发着感慨一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等等这样的疯话。你要在学习中、工作中找到乐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真正地融入生活当中去!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关于悟由禅师年少时的故事:在一个朗朗的清晨,天空中满是蓝蓝的云朵。主持方丈奕尚禅师刚刚从禅定中起身,恰好就是在此时,寺院里传来了阵阵悠扬深沉而又雄厚的钟声,钟声透过静谧的山谷,悠扬的传过来,钟声让人有响彻心扉的感觉,让人感到那种真实的安静。

奕尚禅师静心凝神,全身心地听着这样的钟声,聆听了许久许久。待钟声一停,禅师就按耐不住召唤来一个侍者,问道:“今天早晨敲钟的人是谁?”侍者回答道:“报告主持方丈,是寺里一个刚来参学的小沙弥。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奕尚禅师点了点头,目光向远处张望,吩咐侍者将这位小沙弥叫来。他想见见是怎样的一个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得道的禅师问这个刚来到寺里不久的小沙弥,问道:“孩子,今天早晨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这个新来的小和尚不知奕尚禅师为什么要见他,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问他,甚至在他的心中还有点畏惧和惊怕,忐忑不安地回答道:“没什么特别心情,只是为打钟而打钟而已。”奕尚禅师道:“这不是你的心里话吧?你在敲钟的时侯,心里一定在默默的念着什么?因为清晨我在房间里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只有虔诚的人,心里无私的人才能敲出这种深沉博大的声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境界!”

只是简单的敲钟而已,即使是看上去一层不变的敲钟行为都渗透了小和尚的内心,更何况是你每天所要面对的工作和学习呢?可以说,敲钟是小和尚的必修课,工作、学习是20几岁人的必修课,我们更应该深刻地反思:我们为什么而工作?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其实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薪酬回报而努力,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创造未来而努力。既然我们身置其中,那么就应该全力投入,就应该做好每一件事情。而绝对不应该以旁观者角色或是指指点点,或者是牢骚满腹,对任何身边的事情都是抱着不满的态度和情绪。再或者就是我们随便地做做样子,根本没有用心去想做这个事情。

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有三种不同的境界。就像小和尚站在钟前一样,一是站在钟前人在“心”不在,想敲就敲,不想敲就不敲,属于自己份内的那份工作,能过去就混过去,反正能拿到工资,不混白不混。混日子就是他们工作的目的。二是人在“神”不在,每天按照规定,把钟敲的响亮就行,只是简单的用力而已,没有想这是为什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一味的把领导交到自己手上的工作做了,给自己的任务草草完成就可以,至于最终的质量怎样、效果怎样,不会想太多。任务之外的工作,更是视而不见,懒得去动。三是人在“心”还在,把钟敲好,敲得能唤醒沉迷的众生,也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力求把本职工作做到完美。这三种表现里,当然第三种最能成功。而要达到第三种境界,这就需要人人都能做到心中有“钟”!

20几岁,你一定要让自己明白一一无论什么事情,既然决定了去做,就一定要去做好。不要轻易地放弃和随便应付。不要做一个胡乱敲钟的和尚,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敲钟。你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当一天的和尚就要敲好一天的钟,哪怕是明天你已经不打算做和尚,依然要这样用心地敲。

雕塑家的故事一一把工作当成人生的“第二次恋爱”

能做艺术家,就不要甘心做一名平庸的工匠。

古希腊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创造一件作品需要很长的时间,几个月或者两年。有时候作品已经完成了,他还要从头到尾,精心地进行修改,连人物雕像的脚指甲都不会放过。每一次修改润色后,人们都会觉得这件作品比上一次又增添了不少的光彩,面部表情又柔和了很多,某一处的肌肉也更加强健有力了,姿态更自然了,喻意更清晰了。

可是,做这样不断重复的工作是很枯燥的一件事,于是就有人问他:“先生,您真伟大,可是,您就从来没感觉到厌烦吗?”

雕塑家回答说:“怎么会呢,她就像我的妻子,我每次挥起刀笔,都是为了让她变得更美丽。难道你不想让自己的妻子越来越美丽吗?”

雕塑家正是把工作当作与“爱人”对话交流的过程,其间才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和愉悦。他的一切动作都是为了让这份爱情变得更美好,小心翼翼,而又激情四射,无怨无悔地付出,充分地享受雕塑为他带来的人生快感。

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做到了全心投入,精益求精,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

事实就是如此,当我们把工作当成人生的第二次恋爱,才会尽心尽力、尽善尽美,乐趣和激情才会无处不在。当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一切,它将激发我们无穷的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