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爱亲,就是爱父母长辈,爱自己的亲人,并延伸至爱亲朋好友,乃至爱社会、爱国家。核心是孝。爱亲意识的日益淡薄,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唤醒人们的爱亲意识,重构家庭和社会。本篇内容主要选自《孝经》、《礼记》等。
1.1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译文】孔子说:“能亲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尊敬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恭敬之心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百姓,使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感悟】孝道是什么?孝道就是爱亲,爱父母亲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却能爱别人的父母,这不是很荒唐吗?
1.2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译文】孔子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感悟】孝道是个人道德和品行的核心。若不爱自己的亲人,哪有德行可言?
1.3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译文】孔子说:“孝道犹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生长,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中领悟、仿效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需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需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
【感悟】古人善于学习,能从大自然中吸取各种知识,指出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是一切行为的根本。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国家和社会就和谐了。
1.4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
【译文】孔子说:“欲立爱于天下,应先教育人民爱双亲,这样就可使人民和睦相处。欲立敬于天下,应教育人民敬兄长,这样就可使人民懂得顺从。教导人民慈爱和睦,人民就会以事奉双亲为美德。教导人民尊敬兄长,人民就会以顺从命令为美德。以孝心事奉双亲,以顺从的态度听从命令,天下人人如此,就不会有办不到的事情。”
【感悟】如何做到爱亲?那就必须从小教育孩子爱父母,爱身边的人。古代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考察一个人是否做到孝顺亲长、廉能正直,这一点作为当官的基本要求,是很有道理的。
1.5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译文】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小国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呢?因此能够得到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鳏寡之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的臣民百姓?”
【感悟】一个热爱父母的人,也能热爱其他人,热爱这个社会。古代明君正是看到这一点,以孝道治天下,真正将臣民看成父母,无论是什么身份都一视同仁,这个国家还能不太平吗?
1.6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译文】孔子说:“从前,明君孝敬父亲,所以能明了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孝敬母亲,所以能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好长幼秩序,使上下得到治理。”
【感悟】老天爷不管“儿女”好坏,像“父母”一样宠养着人类。国家领导者治理天下,如果能学习到其中的道理,那真是好极了!
1.7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译文】孔子说:“天地万物中,人类最尊贵。人类行为中,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
【感悟】佛说:“人身难得。”万物之中以人为贵,而孝又是人的行为中最可贵的,所以多孝敬父母吧!
1.8子曰:“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译文】孔子说:“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的呢?子女敬爱父母在年幼时就产生了,日益懂得对父母尊严的爱敬。圣人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凭借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
【感悟】孔子说过,如果你感受到父母在孩子生病时的心情,就知道提倡孝道的重要性了。反过来,为何长大了、成家了却不孝敬父母呢?你的儿女长大了,也仿效你吗?
1.9子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译文】孔子说:“不爱敬父母却爱敬别人的行为,这叫违背道德;不尊敬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这叫违背礼法。”
【感悟】做人做事,千条万条,要从爱父母开始,这是孔子千告诫万告诫的。因为不爱自己的父母却爱别人,肯定是虚情假意的。
1.10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丑:众,卑贱之人。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日常家居要竭尽恭敬,供奉饮食时要表达出快乐,父母生病时要极为关切,父母去世后要哀伤料理后事,祭祀先人要敬仰肃穆。这五方面做到了,方可称为尽到子女责任。侍奉双亲,身居高位而不骄横,为人臣下而不犯上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居高位而骄傲者势必灭亡,在下层而作乱者必遭刑罚,在民众中争斗则会相互残杀。这三项恶事不除,即便对父母天天备有牛羊猪的美味赡养,还是不孝之人。”
【感悟】孝敬父母,核心是“恭敬”两字。很多人养有宠物,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让人感动。如果赡养父母,能像对待自己的宠物那样,也不错了。
1.11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译文】孔子说:“处以五种严重刑罚的律令有三千条,最严重的罪是不孝。”
【感悟】古人将不孝之罪列为大罪,而当今社会中,抛弃父母、不赡养父母,却成为常事,岂不令人深思吗?
1.12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去面授。教人孝行,是让天下父母都能受到尊敬。”
【感悟】推行孝道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天下的父母都受尊敬。
1.13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译文】孔子说:“君子尽心孝道,能把孝心移作对君主的忠心。”
【感悟】道理很简单,孝是忠的基础!古代是忠君,而今是爱父母、爱祖国。
1.14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君主,为政时要竭尽忠心,退隐时要自思己过。顺应发扬君主的优点,匡正其过失,这样君臣关系才能融洽。”
【感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不论在家还是参加工作、步入社会,如果能时时保持“爱亲”的思想,就会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基础和动力!
1.15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曾子说:“请问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从前,天子身边有七名诤臣,纵使天子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身边有五名诤臣,虽然无道,也不会失去封国;卿大夫有三名直言劝谏的家臣,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去家园。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儿子要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臣子要直言谏争。因此对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只是遵从父亲的训令,怎么能算孝呢?”
【感悟】当然,盲目听从父母也不对。对父母的不当言语和行为,要认真地指出来,帮助父母改正,这样才是爱父母。同理,对待工作、对待上级也一样,要有自己的原则,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才不会丧失个人方向。
1.16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