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能活100岁:老年长寿保健全书
4277600000039

第39章 老年人心理与健康(2)

自尊自重。

希望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一如既往、充实美好,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

安静的生活环境。

喜欢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在安静的环境里,总结和回忆自己一生中有意义的事。

内在精神生活。

丰富的知识以及年轻时辉煌的成就都是老年人引以为豪的资本。

爱抚和关怀。

晚年的幸福生活,需要社会、子女们的关爱。

13.心理健康与长寿的关系

医学专家研究认为,人的衰老与能力的减退,心理活动的改变是一个主要原因。心理的老化对衰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比自然老化更为重要。人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如果精神萎靡消沉,就必然会导致生命的枯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60多岁的老人,有的精神焕发,有的精神萎靡。这主要是心理上的原因,有的人“衰”在身体上,有的人“衰”在心理精神上。

老年人的心理能控制其健康和疾病。这是因为人体所有脏器都受大脑神经、体液调节支配。这种支配在健全心理情况下,能使免疫能力提高,利于各种心身疾病的防治。

然而,有些老年人长期困扰于忧郁、焦虑、抑郁、不安、悲叹、消沉等不良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上的衰老最终导致疾病缠身和身体衰老。

因此,当你步入老年期时,切莫因年龄大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的健康。

14.智力锻炼同防衰的关系

人身体的老化,并不意味着智力的衰老。衰老是指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和生理方面的老化,它只是影响智力变化的其中一个因素。

智力锻炼能够延缓生理方面的衰老。专家发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勤于用脑,不仅可保持年轻时的记忆力,而且智力还会有所提高。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受到信息的刺激越少,衰老就愈快,而信息刺激越多,脑细胞也就愈发达,其老化进程就愈慢。

智力锻炼能够延缓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方面的衰老。老年人保持有效的智力锻炼,如练书法、画画、写文章等,尽管方式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愉悦感。

常进行智力锻炼,享受“读书健身”的乐趣。使人能从书籍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激发人们的乐观情绪和生活热情。因此,重视智力锻炼,大脑会愈用愈灵活。

另外,要想保持智力的长久性,还必须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如娱乐、旅游、烹饪等。尽量保持一颗好奇心,选择一项适合自己调节大脑的活动。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稳定而乐观的情绪,经常活动手指、手腕的动作,可以刺激大脑,防止脑退化,从而使智力得以保持。

总之,智力不仅能使老年人继续保持知识方面的兴趣,而且还具有意想不到的延缓衰老的作用。

性格、情绪与心理健康

1.老年人的性格容易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进入老年期后性格上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理功能减退。

老年人的听力、视力、表达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均不如中青年时期,同时记忆力也明显下降。性格会变得焦急、易怒。

情感脆弱。

老年人接受新生事物相对迟缓,遇事常是力不从心,再加上情感脆弱,就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状态。

生活环境的变化。

闲适的生活环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孤僻、伤感、消沉以及烦躁等心理上的障碍,并在性格和行为上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变化。

自我控制能力减弱。

老年人对于一些不如意的人和事,表现出积极的反对态度,如指责、埋怨等。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减弱。

2.愉快积极型老年人心理特征

这类老年人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积极向上,充满信心。他们虽然不会像原来那样按时上下班,但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是积极地保持以往的各种活动。

愉快积极型的老年人往往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并依然保持不断的学习和工作,获得新的经验。

这类型的老年人待人接物仍能保持亲切、宽容的态度。尽管他们的心理活动水平可能和生理活动水平不符,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始终对人生充满信心,甘为他人从事各项工作,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及关心。

3.直接兴趣型老年人心理特征

这类老年人属于心理活动较为成熟的老年人。他们能理智地接受老年期的到来,顺应离退休以后现实生活的变化,心情坦然自若,能合理地安排、处理来自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

直接兴趣型的老人往往喜欢沉溺于自我的兴趣、爱好当中,如画画、谱曲、书法等。他们能从中得到无穷乐趣和自我满足,没有力不从心之感,但对兴趣以外的事物关心较少,此类老年人身体健康、长寿者居多。

4.关心健康型老年人心理特征

这类老年人经常惟恐体弱多病,甚至怀疑疾病已经侵入自身。特别关注自身的生理健康,是这一类型老年人的特点。

关心健康型的老年人大多为了对付疾病的威胁,保持身体健康,甚至会到处找一些偏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修身养性”。

同时,他们往往会把小病当作大病医,整天提心吊胆,总是生活在药物与疾病的包围中。

5.解脱型老年人心理特征

这类老人喜欢在退休后,一个人安静地待在家里,很少活动与社交,属于性格内向的老人。

解脱型的老年人对人、对事比较淡薄,同时对外界新的事物、杂乱的小事不感兴趣。他们喜欢一个人,或者仅仅和自己的老伴两个人静静的待在家里;或者在公园里找个僻静的地方看看书,听听收音机;或者干脆闭目养神,准备“隐居式”地度过自己的晚年。

他们对晚年生活要求不高,也不关心那些琐碎的小事,但能平静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6.追求支持型老年人心理特征

这类老年人依赖性强,需要别人在情感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他们通常不愿意独立生活,比较愿意和子女们住在一起。

追求支持型的老年人往往感情比较脆弱,自我调控能力差。他们乐于与别人交流思想、感情,争得别人的同情,借以获取情感上的满足。

如果这种支持、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认为别人看不起他、嫌弃他,从而容易出现沮丧情绪。

7.坚持工作型老年人心理特征

这类老年人喜欢忙忙碌碌的生活方式,并沉浸在其中。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挑战,是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坚持工作型的老年人多半是一些青壮年时期胸怀大志的人,而今虽然人老了,但仍然是壮志未酬心不老。

他们往往把空闲的时间都放在对工作的执着上,害怕整天无所事事。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在研究一个项目和课题,都在为社会努力贡献着自己的一份余热。

8.老年人情绪的特点

由于老年人在健康、容貌、社会地位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情绪方面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复杂性。

老年人的情绪体验很少表现为纯粹地肯定或否定,常常是“得而不乐,失而不哀”。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多,很自然地喜欢从多方面看待问题,并能客观、冷静地分析事物,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持续性。

心绪的平复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老年人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平静。并且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虽然由于经验的影响,适应能力较高,但是老年人碰到激动的事件,仍然能像年轻人一样爆发出强烈的情绪。

内倾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性格方面往往有一个由外向到内向移动的倾向。情绪表达方式较为含蓄,情绪体验不易外露。这与老年人长期的生活经验有关。

老年人遇事,往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程序上缓冲了老年人活动的倾向性和表达方式。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内向的性格,情绪表达日趋含蓄。

9.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情绪是由外界事物或人体内部健康情况的刺激、作用,使人脑对客观现实作出反应,从而产生喜怒哀乐不同的感情。人的情绪变化和人的身体变化息息相关。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

情绪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情绪低落,心理活动就得不到平衡,久而久之,人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影响。具体症状有:失眠、精神错乱、行为失常等。

情绪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愤怒、焦虑的情绪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久而久之会造成心脑血管机能紊乱。具体症状有:心律不齐、产生高血压和冠心病等,严重的可导致脑血栓、心肌梗塞。

情绪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长时间忧愁、悲哀、痛苦、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下,使胃肠蠕动明显减慢,胃液分泌减少,胃肠机能受到严重的扰乱,引起不思饮食。可能引发的疾病有:胃炎、胃溃疡一类的胃肠疾病。

情绪对内分泌的影响。

情绪不稳,久之可以造成内分泌功能加强,促使垂体后叶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同时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分泌儿茶酚胺增多,易导致心肌缺血,突然死亡。

情绪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不良的情绪使免疫系统中具有最强抗癌能力的淋巴细胞减少,以致体内免疫能力大大地被削弱,很容易诱发和加重癌症疾患。

综上所述,不良的情绪扰乱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肌体平衡失调,引起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此,老年人一定要注重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这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

10.谨防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就是老年人在离退休后,所产生出来的某些消沉情绪和偏离常态行为,如坐卧不宁、行为重复、犹豫不决、性情急躁、偏执多疑、失眠多梦、孤独自卑、精神萎靡等等。

据调查,老年病患者中,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患者约占10%,且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些病理现象很多都在其离退休后,才表现出来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引发离退休综合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是最主要的因素。离退休是人生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之一,从正式离退休那天开始,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

从繁忙紧张的工作第一线退下来,生活节奏、工作节奏都突然变得松弛缓慢起来,本来天天见面的朋友、同事突然疏远不见,天天经过的街道马路也不常经过了,无所适从和孤独感的心理情绪会强烈地冲击,使其感到难以适应。

另外,子女分居、家庭矛盾等等,极易诱发孤单、寂寞、空虚无聊等不良心理。若不及时、有效地加以克服,必然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那么,怎样才能防治离退休综合征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要以平常心对待离退休问题。

老年人要正确认识到,离退休后不意味着自身价值的降低,而是由于肌体的衰老,不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此时,老年人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减轻烦恼,换另一种心境去欣赏晚年。

自我设计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填充老年人的空闲时间,使晚年生活更加有意义。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老年人的价值必将随着有效劳动的延长而不断提高。

11.老年人忌伤感

伤感,是老年人很普遍的情绪。造成老年人伤感的原因很多,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

过分怀旧。

老年人容易恋旧事,喜欢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生活中总喜欢拿过去和今天比,而且越比对往昔的怀恋之情越重。久而久之,便会使自己心情抑郁,性格也会随之变得孤僻。过多地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必然会因过去的好时光逝去而遗憾,产生伤感的心理。

此时,要善于寻找新的乐趣。可以培养一些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如养鸟、钓鱼、种花、下棋、品茶、看书等等,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自觉保持精神上的年轻、活泼。

过分恋友。

老年人容易产生恋旧的情怀。昔日的朋友、亲人相继离去,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幸的事情。如果自身缺乏寄托,很容易演变为精神崩溃,而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尤为有害的。

此时,应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多与街坊邻居沟通、聊天,把伤感慢慢淡化。

失落感。

老年人产生失落感是很自然的。离退休后无所事事的清闲,某种愿望落空的遗憾等等,都会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和寂寞感。

此时,应该遇事不强求,不生闷气,不争死理,豁达开朗。舒畅的心情既靠社会、家庭提供,也要靠自身调节。

总之,伤感是老年人的养生之大忌。老年人应该做到遇事乐观,性格开朗,开心地度过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

12.老年人气大伤身

人到老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思想上、生活上、习惯上和人际关系上,都会产生不适应,遇强刺激时很容易发怒。但从养生学方面考虑,人到老年,体质衰退,生气容易伤身。

人在生气时,生理上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功能失调,肝气横逆上升,气血上涌等。恶劣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不满情绪,对人的身体会产生有害的刺激。

那么,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防怒。

老年人要防怒,必须从认清自我入手,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影响愤怒的因素,有生理性的,这类怒,大多是由于身体疾病引起的烦躁心理。另外,还有心理性的,如受辱气不顺时的发怒,这类怒,多形于内,对身心最为不利。

制怒。

老人要制怒先要善于自解,即停止对某件事的纠缠,将注意力转移。可采取远离引起不愉快的现场,到外面走走,散散心。

另外,老年人应懂得自反,即用一种幽默或者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要有善意者不应谈怒,恶意者不值得怒的概念。

泄怒。

在平淡的生活中,偶尔的生气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懂得如何正确地去宣泄。老年人在生气时应该尽力换位思考,与此同时,怒气也就随之减弱。

13.怎样保持情绪平衡

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一种愉快、乐观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悲大怒。保持情绪平衡要做到以下几点。

疏导排泄不良的情绪。

当不良情绪处于萌芽状态时,老年人应尽量避免情绪急剧起伏,如遇喜不狂、遇悲节哀。同时,可主动找知己朋友宣泄积郁心中的忧伤愤怒之事,从而得到同情和安慰。

保持自信心。

力所能及下,选择一种合适的、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使老年人感到充实。避免忧郁、孤独感。相信自身的抵力和生命潜力,不要因年老而暮气沉沉,要充满朝气,充满生活的乐趣。

保持一颗平常心。

老年人要有“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雅量,淡泊名利,不因失意而苦闷。知足可以使老年人心安理得,坦然面对人生,安度晚年。

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老年人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

心存善良的老年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肌体的抗病能力。

要有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