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截至2009年全面建成时,预计移民总量为120万,而重庆承担了全库区移民搬迁任务的85%,涉及重庆的16个区县。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是此前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伊泰普电站移民的28倍!这是世界级的大移民,三峡浩大的移民工程,世界水利史上亘古未有。
重庆因三峡而蜚声,因移民而直辖。直辖十年,也是移民的十年。
短短的十年之中,要将近百万人口,从祖辈耕种的田地上迁离,并安置,令其居有所、病可医、老有保、少有学,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而解决移民的问题,也是当初重庆直辖时,中央交办的头等大事。
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或许他们不会像现在这样无所事事。街上这样的年轻人太多了,那些被移民安置的农民,多数没有办法找到工作,失去了土地,又没有在城市中生存的技能。
“农民变市民,住起洋房,端着饭碗。端着饭碗,指的是讨饭的碗。”当地专家无奈地说,“在三峡库区,有很多‘零就业’家庭,所谓零就业家庭,指的是那些全家都没有工作的。”
三峡库区目前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没有大型工业和支柱产业的支撑。没有生存技能的农民,丧失土地之后就只有在城市里干些苦力活,以供他们所住的那座崭新洋房的水费、电费和煤气费。
于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重庆面前:三峡库区沿岸生活着1000多万人口,这些人中的80%以上都是农民,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由于三峡水库是生态保护区,地处长江中上游,在这个地方发展重化工业并不适宜,发展大型化工企业容易埋下隐患,此前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已是先例。
失去了旅游景观,淹没了城池,隐没了山川;城邦消退、产业空虚、移民困扰、治安不良……
世界难题,如何破解?世纪挑战,怎样应对?
重庆,路在何方?
3.承十年辉煌启百年大计
在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的眼中,这曾经是个生存环境恶劣的城市。
“我强烈地感受到人类居住在此地真是不幸,因为没有平地,人们出门就得像山羊一样爬坡。”这是上世纪40年代,他从飞机上俯瞰重庆的感受。
重庆主城区三面环山,东接巫山,南连金佛山,北倚大巴山,如今繁华的渝中半岛,就是华蓥山的余脉伸向长江、嘉陵江的舌头。佛图关为重庆渝中半岛最高点,海拔382米,朝天门沙嘴为最低点,海拔160米,相对高差为222米。但正因其山河险峻,在国事危急的岁月,它得以成为战时国民政府的首都。一夜之间,达官高聚,百业风流。
然而,仿佛同样是一夜之间,抗战胜利,还都的还都,回家的回家,各自星散。山水依旧,繁华不再。
曾经无上的荣光散去之后,心中的隐痛无从言说。
“重庆,一座站立着的城市”。余秋雨在感受了山城风格后,发出由衷的感叹。确实一如风靡全国的“雄起”一词,3100万重庆人昂扬的斗志和不甘人后的性格,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
从远古的巴渝文化、革命年代的红岩精神到当今的三峡移民精神,这种人文氛围一脉相承,已深深植入重庆的发展中。
正是这种最可宝贵的精神元素,成就了重庆直辖十年的巨变。
栉风沐雨,负重前行。直辖10年间,近万亿的资金投入,重庆的硬实力,空前强大。
2007年6月1日,《纽约时报》的国际版头条专门刊发了一篇关于重庆的报道。其中写道,“重庆漫山遍野的高楼大厦令人想到香港,稠密的人口令人想到东京,横跨长江的桥梁仿佛布鲁克林大桥,则令人想到纽约。”文章用“巨人般的”、“水泥森林”、“一千二百万人口”这样的词句来描述重庆,并认为这个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都市将是中国未来都市的范本,未来十年将跟上海、北京争夺“全国最大的城市”的头衔。
这篇文章经译介后迅速登上各大新闻网站的显著位置。这种外国媒体针对某个中国城市的近乎“热情歌颂”的腔调,显然是不常见的。
长江对岸,渝中半岛依山而建的高楼闪耀着华丽的霓虹,在一江的迷雾里若隐若现。根据政府的要求,这些高楼的灯光在每天晚上的八点准时开启。这是最令重庆市民引以为荣的“山城夜景”,它代表了重庆直辖十年以来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十年直辖,重庆,创造出一个奇迹。
“重庆已经成为中国内陆的最大城市。”专家们认为,这个拥有广大农村的城市被形容为“小马拉大车”,这驾马车将驶向何方,所有人都在期待。
2007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汪洋向外界披露,胡锦涛总书记说“重庆已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这表明中央对重庆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希望重庆有更大的作为。
直辖十年之际,这个城市流行的关键词是:火锅、美女、暗战和红岩精神。此时,中央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再一次将重庆推向了历史的最前台。2007年6月7日,重庆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不仅仅是直辖市,现在这座城市又有了一个新称号——“新特区”。国内的大多数专家认为,这跟三峡库区大量移民的进一步安置有关。
当年,中央赋予重庆最直接的使命就是做好三峡库区的移民工作,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求重庆的主城区带动库区的发展。如今,十年辛苦不寻常,而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与前十年不同的是,在综合改革试点的新平台上,它不仅是一个追赶者,还要成为一个探路者。
十年前直辖,十年后特区。重庆的发展与三峡水库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丝丝相扣,紧紧相连。
长期以来,重庆一直要打好三峡库区牌促进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望,显然没能实现。经过四任领导的奋发图强,上万亿资金的大投入,重庆的硬实力已是空前强大,但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突破点在哪里?现在,站在“新特区”的门槛上,如何向十年辉煌要百年大计?
三、“峡”之大者为国为民
山河有大美,重庆何所为?
对于重庆,三峡库区到底是一个发展的凭借,还是沉重的包袱?三峡旅游策划到底是一次简单的资源梳理,还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转机?三峡旅游置于何等的历史高度才能承上启下,左右逢源?作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三峡旅游究竟在重庆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三峡旅游自身该向何处去?在今天的中国有什么新的旅游机遇?如何实现三峡旅游的凤凰涅盘浴火重生?重庆与宜昌之间关于三峡旅游的恶性竞争该如何破解?库区经济该怎样振兴?长江三峡的旅游如何将战略高度与市场操作完美结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峡”之大者为国为民终于,重庆市政府决心要首先从旅游产业破题三峡经济。为此重庆市政府和中央六部委曾多次组织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成效不菲,但究竟如何将战略的指导性与战术的可操作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却一直是个难解的课题。2006年年底,重庆市政府郑重委托重庆市交旅集团就“三峡旅游发展”课题进行国际大招标。10余家国内外著名战略咨询机构激烈搏杀,各显神通,经过严格的层层筛选,最终时代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这支民间团队的肩上。
临危受命,跃马长江。这场由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先生亲自主持并掌舵期间的战役,甫一打响,我们就已敏锐地意识到,在中国经济“转大弯”的历史大背景下,重庆正在迎来一个国土整治的时代。而当战果端上桌面时,重庆市最高领导汪洋书记的出场,则预示着作为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重要手段,旅游业正在得到空前的重视,在中国西部这个唯一的直辖市中,一股大旅游产业建设的旋风,正运筹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这座千古名城,三峡经济的世纪挑战正在破题。
1.国土整治的时代典范
三峡地区的调研,千辛万苦,千头万绪。然而,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重整河山。
三峡旅游发展战略策划,为什么会牵扯到“重整河山”呢?
在考察了世界各地,并对世界经济发展史做了深入研究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叫做国土整治。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要从传统走到现代,都必须跨越这道门槛。
国土整治,德国称作“空间整治或区域整治”,意大利称为“领土规划”,日本称之“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是指一个国家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同时,采取措施保护资源、环境,治理已遭受破坏的环境。
国土整治作为重要而独立的任务被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的事。它是人类对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关系反思和再认识的结果。其战略目标是协调好大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二者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地和谐系统。
二战后工业化的突飞猛进,使人类开始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国土整治工作。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国土整治的阶段,这是综合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今天,当我们在美国看到大峡谷的壮阔,看到西部开发的成果,那些大铁路,大机场,甚至包括美国西部的旅游休闲的一些设施的时候,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都是前工业时代完成以后,美国通过国土整治走向成熟和繁荣的标志。至于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无不经历国土整治过程,可见国土整治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原始生态—破坏生态—再造生态。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前两个过程并开始步入“再造生态”阶段,今天终于迎来了国土整治的历史机遇,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高速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江河湖泊的治理与旅游化运用等。可以说中国的国土整治已进入大发展时代。
国土整治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同其他国家相比较,国土整治工作的难度要大得多。可以说,国土整治更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重整河山,一个疾风骤雨般的时代浪潮,在它的裹挟下,国土整治的破题点,闪光点、示范点,将会在三峡库区得以展现。
为什么会是三峡地区?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自古长江一直具有高度经济战略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又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土治理运动中最显赫的区域;三峡工程就是国土整治的一项跨世纪宏伟工程。中央投入了数千亿来建设这个承载了几代领导人梦想的世界级工程,全球关注这么一个世界空前的大项目,各种力量都在推动其发展,使其超前破土成型。三峡雏形已具,只待增加内涵提升品质,谁能把握机遇,率先进行山河“软件”重整,谁就能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样板,就将引领整个中国的国土整治大潮。而今天,历史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赋予了重庆,震撼全球的一次国土整治的奇迹,已经握在重庆手中,它就是三峡地区。
2.中国休闲旅游第三极
重整河山待奇变,无限风光在休闲。
那么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这重整山河的惊险一跳呢?
世界经验表明,国土整治的最佳手段就是旅游。旅游既是国民经济的新动力;又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首选产业;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最佳手段。
然而,旅游必须以符合世界潮流的模式去开发去经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威力。首先要实现对传统小农经济式的过境观光旅游的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体验旅游,往高端走;其次是必须转变对于旅游产业的观念和态度,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胡椒面,而是富民兴邦、区域营销的极佳手段,对于重庆这个年轻的西部中央直辖市而言,三峡旅游是内聚共识、外展魅力的最好平台。
大旅游时代,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浪潮。随着人们旅游目的由原来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释放心情、陶冶情趣转变,休闲度假游正在逐渐取代长途跋涉、疲于奔命的风景观光游,而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导。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旅游市场构成中,休闲旅游已占62%,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在美国,休闲旅游业现在已经被列为第二大产业,就业人数达1200余万人,休闲旅游的发展正在为发达国家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在世界休闲浪潮兴起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迎来新一轮大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证明,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需求开始爆发,2006年,中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已经跨过休闲经济“井喷式”发展的门槛。世界旅游组织预言,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强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当前我国的休闲旅游虽然已有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休闲娱乐产品水平还不高,还不能进入国际休闲旅游的主流消费市场。据统计,世界旅游大国的休闲产品与普通观光产品的比例约为1∶1,而我国的比例为2∶8,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巨大。
长江三峡,作为世界上少数可承载大型游船的峡谷,集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于一身,是我国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中国最大的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中国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四大“名片”(长江三峡与北京长城、桂林山水、西安兵马俑)之一。三峡早已蜚声国际,市场遍及全球。
大坝建成后,随着水位的上升,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对三峡旅游以及库区经济的发展将带来更大的机遇。近年来,三峡豪华邮轮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至2006年,重庆三峡涉外豪华邮轮已经达到19艘,三峡已经成为国际邮轮旅游的经典航线之一。
旅游战略策划,必须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最后我们大胆预测,“三峡将成为中国休闲旅游的第三极。”
高峡平湖时代的三峡将成为中国休闲旅游的第三极
纵观国内,海南和云南经过多年苦心培育,已初步发展为中国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两大巨头。以海洋休闲旅游为代表的海南旅游,以民族民俗文化休闲体验为代表的云南旅游,正是代表了国际休闲旅游发展的特征与需求。在全球旅游蓬勃发展,国家投资大力开发的背景下,三峡作为独具国际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未来三峡的旅游价值将是世界级的黄金水道。
三峡在平湖时代,已经具备了成为世界级休闲平台的基本条件。借助高峡平湖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游,不仅能进一步扩大三峡的世界品牌知名度,也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魅力重庆的绝佳载体
负重前行,艰难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