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崇奉道教的明成祖在“北建故宫”的同时,开始计议“南修武当”。随后,他在群臣的致贺声中,发出了一道特殊的“黄榜”,告谕官员军民工匠:武当是天下名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修真得道显化的去处。我自奉天靖难之初,神明显助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我令军民去那里创建宫观,报答神惠。
在朱棣一道道圣旨的精心策划与悉心安排下,被称为“恩张”的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和工部侍郎亲率30万军民,浩浩荡荡地开进武当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大规模宗教建筑工程。方圆八百里武当,车水马龙,群山沸腾,72峰、36岩、24涧失却了往时的静谧,宏大的工程一干就是12年。
据记载,武当山古建筑始于汉晋时期,敕建庙宇始于唐代贞观年间,宋元时期陆续建设了一些新的宫观,至明永乐年间达到辉煌巅峰,使武当山成为明朝的皇室家庙和全国最大的道教圣地。
武当山绵亘100余公里的古代建筑群按照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真武修仙升天的神话故事布局,其建筑法式是皇室宫殿建筑与宗教建筑的完美结合,其园林手法则是皇家园林与自然园林的曼妙天成,其总体规划充分体现出“崇尚自然”的思想内涵,做到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当年,明成祖对营建武当的工程设计人员再三强调:“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高则不论丈尺”。这就确定了尊重自然,亲近自然,顺从自然的建筑原则。因此,明代在兴建武当山道教宫、观、庵、庙和道路、桥梁时,非常注意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其设计布局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涧的奇峭幽邃,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涧的合适位置上,其间距的疏密和规格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处,使建筑物与周围的地形、林木、岩石、溪流有机地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画卷”。
按照皇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政治意图,代表“至高”神权的武当建筑群,整体布局根据真武大帝修仙得道的神话故事来安排,以净乐宫为起点,至天柱峰金顶,在全长140余华里的神道线上,分布着8宫、2观、36庵堂、72岩庙,总计33组建筑群,宫观殿宇2万余间,总体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其规模超过北京故宫十倍以上。这是大明王朝历时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国家工程,史称“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世谓:“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
云外清都,人文圣境。
参照故宫的图纸,在“皇权中轴”的总体规划原则下,从山脚象征“人间”的建筑到山腰的“仙境”,再到山巅天柱峰代表神权、皇权的“天国”——金殿,整体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用一色青石铺成连绵的“神道”贯通,并通过幽长而深邃的古神道向四周辐射开来,北至响水河旁石牌坊,南至盐池河佑圣观,西至白浪黑龙庙,东至界山寺。每一建筑单元都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道法自然”,建在峰、峦、坡、崖、涧的合适位置上。
高大雄伟的峰峦、奇峭幽邃的崖洞、巧夺天工的宫观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构成了仙山琼阁的意境。中国特色的“大屋顶”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单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就代表着中国的等级和身份。一道道围墙分明是中国“围城”文化的写真;斗拱成为中国古代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数不清的“门”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的进程,使人漫游在一个被复杂多样的“门”连接的历史纵深中。
云中故宫,人文圣境
武当山上的众多宫殿绝不逊色于京城建筑,不仅透着宏伟与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就是一件工艺珍品,其中“雷火炼殿”讲的是古时金殿没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而南岩宫的龙头香,长3米,宽仅一尺,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极具峻险,上香者必要抱着视死如归的虔诚之心,稍有不慎,恐怕就会变成仙山中的一堆沙砾。
建筑专家张良皋先生在《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一文中指出:“明朝称武当为‘太岳’,名位在五岳之上……我们若试将武当山的建筑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尽管历史悠久,建筑却非一气呵成,在总体上就先逊一筹。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当山玄岳门,东岳庙比之玉虚宫,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宫,南天门比之太和宫,玉皇顶比之金顶,亦都要输分。其余四岳,远让泰山,更难与武当颉颃。”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成为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
1994年12月,泰国旅游胜地普吉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届会议在此举行。予会专家一致高度评价:“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学成就。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随后,武当山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拉萨布达拉宫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在春雾夏霭中,在淡淡的斜阳里,重重叠叠的神道、鳞鳞有序的瓦阵、翼然翘展的飞檐、依峰就岩的宫观、雕饰精美的照壁以及那缭绕的香火,一切都漫不经心,但一切都自然天成。在岁月的打磨下,斑驳而不失从容,淡然而不减妙趣,时时弥漫着古雅肃穆的气息,使你目光所及便心领神会。
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
天下太极出武当。
武当山以“道”显耀天下,以“武”闻名世界。
天涯思君不敢忘,武当山顶松柏长。倚天屠龙,笑傲江湖,金庸笔下波谲云诡的武侠世界,更为武当山增添了浓重的神秘色彩。
纵观古今中外,凡搏击之术,皆遵循以大力击小力、以手慢让手快,以强势胜弱势的普遍规律,在中华武术史上少林功夫将其诠释得淋漓尽致。
元末明初,少林功夫已经相当成熟,许多技击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已得到了解决。然而,崇尚力量和速度的少林功夫,此时却始终无法破解横亘在现实面前的一道难题,那就是:双方对阵,谁都无法保证在力量和速度上永远占有优势;当自己处于劣势时,又如何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呢?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在长期与北方民族的征战中,中原地区军队的力量与速度一直不能占据优势,实战中的严峻考验,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迫切性。
中华武学正热切期盼革命性理论的诞生。
此时,武当道人张三丰横空出世。传说张三丰曾经深刻地研习过少林功法,武艺精湛,借云游四方之机,遍习天下武艺,后来隐身武当山中潜心修行,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蛇鹊相斗”,令他突然悟出了怎样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道理。
张三丰受到“蛇鹊相斗”的启发而创造武当功夫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从武当功夫主要传播团体武当道教对玄武的崇拜来看,武当功夫与玄武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渊源。
武当武术包括武当拳、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玄武在武当山是龟蛇合体的形象,位于真武大帝塑像座前一起接受道徒的顶礼膜拜。在现代人看来,龟蛇的形象并不多么正面,并不值得敬奉。而练习武当武术最精最深的武当道徒却对龟蛇合体的玄武礼拜有加,并每日在玄武面前习武练功,这种深厚联系可能是一种自然天成。
武当功夫贵柔尚静,肢体运动处处适中,以“中、正、平、圆、轻、灵、柔、和”八字为要领。龟多静少动、吞吐呼吸、清静无为的特点在武当武术,特别在武当气功中都能体会到;蛇的灵活机动、飘忽不定、连绵柔软的特点在武当拳中总能看到。玄武这种分而为龟、蛇,合而为玄武的一物两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哲理正符合武当武术理念。武当武术的许多功法、招法命名皆与龟蛇有关,如金龟藏身、神龟缩首、龟息蛇咽功等。武当武术多用龟蛇玄武的特征取象、以形喻势的手法创造武术,其用意不是仅仅停留在动作表面上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对龟蛇玄武崇拜,渗入到武术动作中,使得武当武术与龟蛇玄武不可分割地交融渗透。
武当山位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道教活动始于东汉晚期,三国后入山修道者逐渐增多,至宋代自上而下崇奉玄武神(真武),将其奉为道教始祖老子的化身。迄明,永乐皇帝更加尊崇真武,在武当山铸制真武等铜像和金殿,由朝廷直接派员管理,并屡建大醮,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道教文化。
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它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周易》中的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以“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武当武术的根本原理源自于道家传统哲学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家学说是整个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自张三丰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创立武当内家拳,便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此后,世人便称至阳至刚的少林功夫为“外家功”,至阴至柔的武当功夫为“内家功”。自明初,武林界遂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称。
天下太极出武当
千百年来,武当内家功夫密递暗传,长期隐没不彰,外人很难一睹其风采。清代至民国,由于社会动荡和道教衰微,许多道人离山还俗,武当武术遂流传于民间。近年来一批“武林高手”成立了武当武术功夫团,日日山中演练:虚实相间、变化无穷的武当剑术;看似柔弱无骨,实则绵里藏针的武当太乙绵掌;武当太极拳、玄天剑、八卦连环掌、太极刀、玄武棍……传说中的“世外高人”,大概就是如此这般吧?
功夫巨星李连杰也曾在银幕上诠释一代宗师张三丰,其身手如渊停岳峙——武当太极,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古老神韵:飘逸灵动,生生不息,俯仰自得,游心太虚。它不仅仅是一种“功夫”,更是一种对身心的双重修炼。
天下太极出武当,中华武术美名扬。
在武当山,一个风格独特的拳系在数百年间发展了起来。从张三丰创立内家拳直到今日,武当拳已经成为拥有200多个拳种的庞大拳系。
1996年,武当山被列为“全国武术之乡”;1999年,江泽民视察武当山时,观看了武当武术表演后说:“武当太极拳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家都要练,应在全社会推广。”并亲自演练了武当太极拳;2006年,武当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与武当山宫观道乐一同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当武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武当武术中的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枝奇葩,不仅有助于习练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且还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阴阳平衡和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以修身养性为主旨的太极拳不仅在三百年内成为中国参加人数最多的健身项目,也在近—个世纪时间里传播到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超过3亿人习练,太极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武术运动。国际武联于2000年7月决定,将每年的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
四、凌登大岳把脉武当
近水知鱼性,隔山识鸟音。
2007年8月的一个清晨,由武当山特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发平陪同,我们一行数人迎着朝霞从武当前山门向金顶进发。一路上言语交锋,思想激荡,碰撞出无数智慧的火花。
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
李书记不愧为超级导游,他对武当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熟稔于胸,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我们正是在他详尽而生动的讲述中,切身感受武当,体验武当,问道武当,把脉武当。我们一边饱览武当壮美山水与建筑奇观,一边聆听李书记对武当历史文化的介绍,大家边走边谈,武当山旅游价值的重新发现也由此展开。
我们认为,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三大旅游形态迅速崛起,方兴未艾。在此大背景下,武当山的三重价值也必将日益凸显:
首先,仙山武当——天设地造的山水奇观。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72峰”、“36岩”、“24涧”,奇山秀水,大刚大柔,刚柔相济,实为苍天造化之圣地。
其次,大岳武当——自古而来的皇家血统。自明成祖将武当册封为“大岳”,并同时建造了无与伦比的武当皇家建筑群之后,武当便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当仁不让的天下第一道教名山,其建筑群的皇家气质,更是给大岳添上了永久的高贵色彩,也成为历代皇帝参拜的重要殿堂。
最后,太极武当——风靡世界的中国神韵。如果说大岳是武当永久的骄傲,那么太极拳就是武当与世俗交流的钥匙,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太极拳为首的武当武术正为世人所熟知,蜚声海外。与此同时,太极背后的中国神韵也正强烈吸引着世界的关注。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武当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
武当山作为享誉海内外的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4A级的国家风景旅游区,自2003年以来的数年间,旅游开发的投入与宣传营销的力度,不可不谓不大,然而带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收益更是屡屡大打折扣。
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武当山旅游特区累计投资数千万元,先后在中央电视台1套、2套、3套、4套、5套、7套、9套、10套等强势媒体和广东、重庆、河南等周边省市强力推介“武当山灵,灵通天下”的主体形象。围绕“灵”字大多作文章,突出“武当景致神奇空灵,武当武术玄妙飘灵,武当文化华夏魂灵”,拼命挤入“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庐山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的队列,颇有些不入群山谱,便无飞升路的味道。
孰料,数轮宣传营销攻势下来,香客数量虽有增加,无奈酒肉穿肠过,旺丁不旺财,严峻的现实依然摆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