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跨越百年的医院
4276600000003

第3章 医院沿革(1)

教会医院的兴盛与式微

1902年辰州教案以后,沅陵山城大门完全向西方教会敞开了,基督教、天主教相继派出传教士进入沅陵开展传教布道工作,同时也在沅陵修建医院、学校,开展卫生教育事业。

进入沅陵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各在沅陵县城修建了一所医院,基督教的宏恩医院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天主教的天主堂医院1938年开始修建,1942年落成。两所教会医院的外籍医生或护士,都由具有高学历的修士和修女担任。医院在沅陵经历了一个从兴盛到式微的过程。

宏恩医院 创办于1906年,这是美国基督教复初会为“借医传道”创办的教会医院,也是沅陵历史上第一家医疗机构。宏恩医院的创办,不但为沅陵引入了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公众卫生理念,也为日后沅陵卫生事业特别是西医的发展拉开了序幕,成为沅陵县人民医院的肇端。

宏恩医院位于沅陵县城东门口,占地9.76亩,有房舍5栋,每栋2层,共计88间,外加一个供病人康复活动的大操坪。医院设立董事会,董事长由沅陵基督教永生堂负责人担任,医院院长由董事会从外籍医师中择优聘任。弥勒尔、科思文分别受聘担任医院第一任正副院长。

医院创办之初,设门诊和住院部,有病床15张、卫技人员12名、管理人员2名,工勤人员12名。所有开销,均由美国基督教复初会拨付,药品也由复初会发往沅陵永生堂,医院按计划向永生堂领取。

医院在病人治疗方面,针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的照顾。加入基督教的信徒,在医院看病、吃药、住院,都有很大的优惠,尤其是对基督信仰虔诚的教徒和《圣经》课成绩优异的教会学校的学生,经外籍传教人员的批准,甚至可以享受到住院、吃药半免费或全免费的优待。

基督教复初会采用医药传道的方法,使传教工作在沅陵以及整个湘西地区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沅陵偏远农村的诸多乡镇,先后建起了永生堂支堂。宏恩医院受永生堂安排,经常派遣医生到这些农村乡镇支堂驻点或巡回医疗,在疾病防治和卫生知识普及方面做出了成绩。1912年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副总统黎元洪为宏恩医院赠送一块“博爱谓仁”的匾额,以表彰医院在沅陵卫生事业中做出的贡献。

1922年,复初会加入中华基督教会,沅陵永生堂隶属中华基督教会湖南分会。这一年,中华基督教会湖南分会为宏恩医院派来了一名叫张桂生的中国籍西医师,沅陵第一次有了中国自己的西医师。随着医院事业的发展,为解决高级护士不足的问题,1924年,宏恩医院呈中华护士会立案,成立一所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学员5人,学制三年。因为这所学校未经湖南省教育厅立案,仅办了一期就解散了。

自从基督教通过建立医院在沅陵得到迅速传播后,天主教也开始着手在沅陵建医院,进行“借医传道”。1930年,沅陵天主教修道院在县城东关街正式开办了一所施珍所,向贫困百姓无偿施医散药,宣传天主教,发展信徒。基督教会为巩固和拓展自己的信徒阵营,1935年,永生堂斥资帮助宏恩医院在沅陵县城上南门设立门诊分所,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看病就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各大城市相继失守,背井离乡的难民拥向大后方躲避战争灾难,沅陵县城人口总量骤然增至20万以上。医院卫技人员和医疗药品都出现严重短缺。为应对时局变化,医院董事会调整人事布局,1941年,聘请长沙湘雅医学院毕业的中国医师孙明任宏恩医院院长,同时聘请中国籍的西医人员进入医院工作。孙明担任院长后,努力加大医院投入和改造,增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和性病等科室,在短时间内就壮大和改观了医院的规模,医院病床数增加到50张,卫技人员增加到28名,管理人员增加到5人,工勤人员增加到16人。

从1938年8月18日起,日军飞机开始频繁的对沅陵实施轮番轰炸,轰炸造成大量伤亡,医院在抢救受伤难民中不遗余力,使来自沦陷区的难民以及从抗日前线撤退下来的抗战官兵得到及时的医疗诊治,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孙明因病辞去宏恩医院的院长职务,医院改聘湘雅医院传染病医院医师彭勇炎任院长。第二年,湘雅医院迁回长沙,彭勇炎辞职离开沅陵。宏恩医院另外聘请医师王嗣龙担任院长,医院的业务力量和工勤服务人员都较前开始大幅度缩减。随着难民大量回迁,沅陵人口急剧减少,宏恩医院虽然缩减了人员,但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仍有过剩,医院开始在吉首设立所里分院,并组建了一个巡回医疗队,轮流在湘西各县巡回医疗。1949年沅陵解放后,基督教会对宏恩医院董事会和医院领导人员进行调整,董事会董事长由永生堂负责人张钟奇担任,院长由吴光亚担任。从1950年开始,在宏恩医院服务的外籍医师和护理人员陆续离开中国,医院业务再次受到影响,往日辉煌开始黯淡。

天主堂医院 天主教进入沅陵之初,就把施医散药作为传教的一种辅助手段。教会在自己的各个分堂和学校,都布置有施药专柜,里面常备放有藿香丸、十滴水、仁丹等防暑降温类药品,随时提供给需要的人群。

1930年,沅陵天主教监牧区升为湘西主教区,成为湖南省天教主四个教区之一。主教欧克澜为拓展传教工作的需要,开始在教区内设立施药房,通过施诊散药来发展教徒。

施药房设在沅陵县城区文昌门修道院内,对外取名为施诊所。药房陈设简单,并无病床等设施,只有一个药柜,所能提供给病人的只是简单的问病发药。

施诊所开始只有两个工作人员。一个是爱尔兰修女郭里芬,她1888年出生,大学毕业,学的是护理专业。1924年10月24日到中国为教会服务,1925年7月12日来到沅陵,1953年3月22日出境回国,在沅陵工作了近30年。她先是担任沅陵天主教施诊所主任,天主堂医院建成后,她是医院的首任院长。她任施诊所主任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求诊者进行问病发药。另有一名传教人员,专门负责对病人进行天主教教义教规的宣传,动员没入教的病人信奉天主教。1933年4月,美国修女祁保贞来到沅陵。祁保贞出生于1889年11月,大学毕业,学的是药剂专业,有药剂师职称,到沅陵后被安排到施诊所协助郭里芬工作,专门负责为病人发放药品。后来她和郭里芬一同离开中国回到自己的国家,也在沅陵工作了20年。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沅陵成为抗战后方,沦陷区的难民大量拥入。县城居住人口暴增,使沅陵县的医疗卫生问题日益凸显。梵蒂冈教廷驻华代表公署秘书于斌与天主教沅陵教区主教欧克澜会晤,要求欧克澜抓住这个机会,把传教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交合起来,要在教会创办医院、学校、难民救护所等慈善事业机构,在帮助解决大后方难民和儿童就医、就学困难中发展壮大教会事业。欧克澜根据于斌的指示,筹划修建医院、学校等机构。1938年,开始在沅陵城区下南门动工修建天主堂医院。经过四年时间的修建,天主堂医院在1942年落成开业。

沅陵天主堂医院设有住院部、化验室、开刀房,并将原来的施诊所改为医院的门诊部。医院共有病床40张、卫技人员32人、管理人员5人、工勤人员10人。原施诊所主任郭里芬出任医院院长。

天主堂医院建成后,有效地减轻了沅陵医疗卫生的压力,在当地百姓和避难群众中赢得了较好口碑。1944年抗战吃紧,医院一度迁移到保靖。1945年迁回沅陵。因文昌门修道院1945年遭受日本飞机轰炸,把天主堂医院的门诊部给炸毁了,于是医院在院内另建一个门诊部。

天主教湘西教区为给分布各县的天主教医院培训更多合格的护理人员,1947年7月在沅陵天主堂医院修建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由沈晖英出任学校校长。当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护士学员10人。学校教员主要有胡明德、班智才、司邦直等,她们都是美国或匈牙利的修女,学历均为大学毕业。除了她们这些专职教员,天主堂其他外籍医生也时常到学校为学员讲课或带领学员实习。

1949年9月,沅陵解放后,天主堂医院以及医院附设护校,都在欧克澜主教的安排下对人事进行了调整。医院改由美国神甫贾威任院长,护校改由匈牙利籍修女司邦直接任校长。这时的天主堂医院,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全院有病床74张、卫技人员54人、管理人员4人,工勤人员25人。医院的工作人员比同期省立沅陵医院工作人员还要多出1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天主堂医院职工纷纷提出要“驱除外国人”。在医院工作的外籍人员从1950年开始分批回国,医院推举中国医师张宗询任院长,医院护校校长也改由中国医师刘汉宗担任,并将护校名称改为晨光护校。至此,沅陵天主堂医院以及附设护校的负责人均由中国医师担任。两个单位的外籍人士开始忙于回国,医疗业务逐渐式微。

省立第九医院在沅陵落户

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各大城市相继失守,沅陵逐渐成为后方重镇,沦陷区的机关单位、军政要人、以及一般的百姓,都纷纷来到这里避难安家,沅陵县城人口骤然突破20万。特别是1938年11月,湖南省政府及部分所属机关单位迁到沅陵后,使之成为了湖南省后方的军政枢纽。

沅陵抗战地位凸显,开始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目标之一。据《沅陵县防空志》记载,从1939年8月18号日机首次开始对沅陵进行轰炸,到1944年9月23日止,日军共出动飞机221架次,先后轰炸沅陵22次,累计投弹1165枚,烧毁房屋3099栋,炸死953人,炸(烧)伤1110人。

而在当时,虽然有一些避难的医疗单位在沅陵开展救治和其他疾病防治工作,但是县内能对难民伤病实施救治的主要医院,只有基督教的宏恩医院和天主教医院,并无一家政府公立医院。随着前线换防下来的部队驻扎沅陵,大量伤兵的医治已成问题,甚至发生过伤兵与难民为争抢病员床位开枪流血的事情。

为解决沅陵医院不足,1943年底,湖南省卫生处派冯启宗在沅陵组建省立第三中正医院。第二年春,将医院划归薛岳的第九战区,更名为省立第九医院。院址选在城西溪子口虎溪山脚的大王庙旧址。这里临沅对酉,沅水和酉水在山下合流,河的中央有一块名为燕子洲的绿洲。隔酉水相望就是太常,那里曾是新的湖南省政府所在地。省政府虽然在1939年迁去耒阳,但是全省一些大的机关、团体单位都还集中在那里,有水上浮桥连接两岸。

紧挨医院的,是建于唐贞观年间的佛教学院龙兴讲寺。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曾在此寓居一个多月,为辰州学子讲解他的“致良知”学说,并留下过一首题壁诗:

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

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

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洲。

好景同游不同赏,篇诗还为故人留。

虽是战乱年代,但身置此处,仍然给人一种世外桃源之感。

1945年初,湖南省政府任命周振为省立第九医院院长,由他组织医院的建设。周振1902年出生,是浙江绍兴人。他18岁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专科学习两年,然后又到湖南雅礼大学预科班学习两年,之后考入湘雅医学院学习。长沙“马日事变”后,湘雅医学院被迫停课,他被分送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西医学,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上海一些医院的内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