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社交礼仪与口才大全
4276000000024

第24章 外事外交礼仪与口才(1)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也越来越需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涉外礼仪,以适应外交活动的需要。

在外交活动中要牢记行为的基本原则,即尊重本国和他国的国歌。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国际活动中真正实现平等、友好的往来。当然,必要的礼仪是不可少的。

一、涉外迎送礼仪

涉外迎送代表了整个民族及国家的形象,如果涉外迎送人员的言谈举止稍不符合礼仪要求,都可能使个人、民族、国家声誉受损。因此,懂得涉外迎送礼仪至关重要。

涉外迎送礼仪包括:迎送前的准备,迎送过程中的礼仪,会见、会谈中的礼仪3个部分。

1.迎送前的准备

恰当合理的欢迎仪式,能给来访者留下良好的第1印象,使其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圆满周到的欢送仪式,可以给来访者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回忆。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使外宾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安排迎送仪式前,应就外宾的身份、地位、访问性质、目的安排相应的迎送活动。具体安排如下所述。

(1)为迎送仪式定位。

为迎送仪式定位,就是指确定接待来宾的礼遇规格,确定由什么级别、身份、职位的人出面迎接。

一般情况下,迎宾者的身份、地位、级别都要同来宾的身份相当,如果双方身份不能完全对等,可派遣职位相对匹配的人或由副职出面迎接。

主客身份相差的不能过于悬殊,最好做到主客身份平等,这是尊重客人的表现。被拜访者因故不能出面相迎时,代迎者应向来宾解释清楚。

(2)迎送安排。

迎送来宾之前,应根据来宾的身份、地位、来访目的,决定是否需要安排迎送仪式,如有需要,则需周密地策划安排。

(3)掌握来宾抵离时间。

准确掌握来宾的抵离时间,是为了顺利地迎送客人。让来宾等待主人的行为是十分失礼的。所以,迎送者必须掌握来宾的抵离时间,并提前到达机场、火车站或码头。

2.迎送过程中的礼仪

(1)介绍

与来宾见面时,相互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情况下,先将主人介绍给来宾,并要按照职位的高低依次介绍。

介绍工作应。由礼宾交际工作人员、接待翻译或迎接人员中职位最高者担任。

(2)献礼

与外宾见面时大多采用鲜花作为见面礼,因为,它比较符合外宾的迎送礼仪,并象征着尊重与友好。

选择鲜花时要注意花束必须整洁、鲜艳,千万不能选择菊花、杜鹃花、石竹花等黄颜色的花,这些花色都不适合在接待外宾的场合出现。

献花人员一般选择儿童或女青年,当主要领导人与来宾握手之后,献花人员要不失时机地将鲜花奉上,以表对来宾的欢迎与尊重。

(3)乘车礼仪

无论是迎客还是送客,乘车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乘车过程中,陪同人员需懂得一些礼仪。

一般情况下,陪车人员应安排来宾从右侧门上车,主人从左侧门上车,请来宾坐在主人右侧,这是对来宾的尊重,倘若来宾先上车并坐了主人的位置,此时则不应再调换位置。

(4)安排食宿

预知来宾到来之前,要尽地主之谊,主人需事先为客人安排好食宿。

来宾抵达住所后,不宜安排其他活动,应为来宾留出充足的休息时间,其他安排要向后推延。

(5)热情待客

迎送活动最忌讳的就是出现冷场、怠慢的现象,这样来宾会对主方产生看法。

成功的迎送仪式,应该让来宾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出席迎送仪式的相关人员要热情、礼貌、大方,努力营造热烈、亲切的气氛。

3.会见、会谈过程中的礼仪

无论是正式访问、谈判,还是礼节性拜访,会见与会谈都是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加强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双方的合作与交流。

会见与会谈有一定的区别,但需要遵守的礼仪又有许多相同之处。

会见,是指出于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约会、见面。国际上称之为“接见”或“拜见”;身份低的人会见身份高的人称之为“拜会”或“拜见”;身份高的人会见身份低的人称为“接见”或“召见”;接见和拜会后的回访称之为“回拜”。

会谈,多用于正式场合,指双方或多方就某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其他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使双方意见达成一致。会谈也可用于公务、业务上的谈判。它是一项比较正式的活动,其政治性、专业性较强。

出于礼貌,东道主国应根据来访者的身份和目的,在来访者抵达的当日或次日,安排相关领导或部门负责人与之会见。

来访者也可主动提出拜会要求。如果会见双方的身份、地位都比较高,会见、会谈活动一般安排在比较宽敞、明亮的会客厅内,也可将会见、会谈活动安排在宾客下榻的酒店的会客室内。

会谈可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双边会谈,另一种是多边会谈。

双边会谈通常用长方形或椭圆形桌子,宾主相对而坐,客人一方面对正门而坐,主人一方则背门而坐。

多边会谈时主谈人居中就座。多边会谈一般选用圆形或方形桌。座位安排没有太多讲究,双方人员可随意就座。

会见与会谈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具体要求如下。

(1)会见会谈前的沟通。

来访者要事先提出会见要求,如,希望会见什么人、何时会见、会见的目的是什么等。

这些要求确定以后,应及时传达给接见方。接见方接到通知后应尽早给予答复,并将会见或会谈的时间、地点、主方出席人、会见或会谈安排的有关事项及时传达给来访者,倘若情况有变,应及时通知对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全场安排及设备准备。

会见、会谈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名单确定以后,接见方有关人员和有关单位应提前安排会见场所,把所需设备准备齐全。

(3)迎接客人。

出于礼貌,主人应提前到达会见、会谈场所,并在门口迎接客人的到来。

如果主人不方便到门口迎接,则需安排其他工作人员代为迎接并将对方引入会客厅。

(4)相见之礼。

宾主见面之后,双方应行握手礼,并安排合影,合影完毕再入座。

(5)饮料准备。

会谈开始前,主人应准备好饮料。对饮料的要求国际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大多选择茶水和软性饮料。

(6)告别礼仪。

会见或会谈结束后,主客间应再次行握手礼以示告别,主人起身将客人送至门外,然后目送客人远去。不等客人走远就转身离开是十分失礼的。

二、涉外宴请礼仪

为了联络感情、结交朋友,促进双方友好合作,讨论某些重大问题使双方达成共识,宴请在涉外交往中比较常见,由于涉外宴请的意义比较重大,所以在宴请过程中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上通用的宴请形式有宴会、招待会、茶话会、工作餐等。

宴会是一种非常正式、隆重的宴请活动,又可分为国宴、正式宴会、便宴、家宴。出席者需按主人的安排就座进餐。

招待会与宴会比起来要灵活得多,它不必准备正餐,没有固定的席位,常见的有冷餐会和鸡尾酒会,出席招待会时,宾主不必拘泥于各种形式,行动比较自由。

茶话会更为简单,只要在客厅准备几张桌子、椅子,略备一些风味小吃即可。茶话会一般在下午四时左右举办。

工作餐一般有3种形式:工作早餐;工作午餐;工作晚餐,工作餐的特点是省时、简便,主客可边吃边交流意见,这是一种非正式的宴请形式。

无论哪种宴请形式,都要遵守礼仪,具体要求如下所述。

1.宴请前的准备

(1)确定时间、地点、人员。

根据宴请的性质、目的、主宾的身份、国际惯例及经费,确定宴请的形式、规模及宴请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员。

(2)会场布置。

制订菜单,布置会场,安排席位。

(3)邀请宾客出席时,需用请柬或邀请卡,并于宴会前1~2周发放。

2.宴请过程中的礼节

(1)迎宾

宴会前主人应提前到达宴会厅,并在门口迎接贵宾。如主人不方便出门迎接,可派相关人员代为迎接。客人抵达后,有关接待人员应将客人引入宴会厅或休息室。

(2)开始

主宾到达后,由主人亲自接见,在主人的陪同下一同进入休息室或宴会厅,经主人允许后全体客人方可落座。此时,宴会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3)宴会发言

如果主人和主宾要发表讲话,则应安排在热菜之后甜食之前,有时也可安排在客人入席时进行致辞,讲话的先后顺序为先主后宾。

(4)宴请结束

主人与主宾起立后,其他来宾才可离开。

(5)主宾告辞

主人应将主宾送至门口,目送主宾离去后,再转身回房。千万不能不等主宾走远便转身回房,这是十分不礼貌的。

三、在语言、礼节上要坚决维护国家形象

任何形式的对外交往,都是为了广交国外朋友,维护国家形象,实现国家利益。因此,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外交礼节,都必须遵守维护国家形象这一基本原则。维护国家形象有以下两个含义。

(1)维护国家尊严。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要在世界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要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信赖与支持,国家的尊严不容侵犯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向对方表示热情友好的情意时,还是在与对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时,都要把维护国家形象放在首位。这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地位、力量与自信心的表现,也是值得其他国家尊敬、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曾经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和前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发生过一场激烈的辩论,罗慕洛批评维辛斯基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恼怒之下,维辛斯基表现出极端无礼之举,他对罗慕洛说道:“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物罢了。”菲律宾与前苏联相比,不过是地图上的一点而已;而罗慕洛穿上鞋子,身高也只有1.63米。虽然这是事实,但这话既侮辱了罗慕洛的人格,也侮辱了菲律宾这个国家,如果罗慕洛此时不出言维护自己及其国家的尊严,那么国家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因此,维辛斯基一说完,罗慕洛就站起身来,对联合国大会的代表说,维辛斯基对他的形容是正确的,但他又接着说——“此时此地,将真理之石向狂妄的巨人眉心掷去——使他们的行为有些检点,这是矮子的责任。”

这一番话,说得维辛斯基直瞪眼,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罗慕洛却因为博得其他国家的代表对他自己和对他国家的一片尊敬。

(2)维护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目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益关系。就像美国一直宣扬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样。每个国家都力图在这个关系中最大限度地维护并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且,维护国家利益也是进行外交活动、搞好外交关系的关键。要与其他国家搞好关系首先就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真正完美的国际关系应该是以维护每一个国家利益为前提的,通过损害一国利益、扩大另一国利益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国家关系是不可靠的。另外,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也密切相关。国家形象不是不讲国家利益,甚至以损害、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的虚幻的国家形象;如果自己的国家利益不能得到维护,或者干脆将自己国家的利益拱手送给对方,那么维护国家的形象就是一纸空谈!所以,我们在对外交往时,在语言和礼节上不但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还要维护国家利益,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起来。

四、不卑不亢的外交态度

社交场上,一个人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交往活动的气氛、进程效果。那么,在对外交往时,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交往态度呢?应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

不卑不亢,就是对对方表现出一种节制与礼仪,热情而不殷勤,冷淡而不失礼,愤怒而不失控……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禁运、封锁,两国关系紧张,双方唯一对话和接触的渠道就是在华沙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会谈开始时气氛很紧张。中美大使每次一见面,便问:“今天谁先发言?”于是双方便先后依据各自的讲稿阐述一番自己的立场,讲后便问:“下次会谈什么时间?”然后各自离开。后来,王炳南大使回国,与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谈到会谈的气氛和场面,陈毅说道:“不一定老是那么紧张嘛!”“我们不乞求谈判,也不排斥谈判。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此乃泱泱大国之风也。”

1963年12月,陈毅应邀参加肯尼亚的独立大典。在肯尼亚举行的国家舞会上,中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的位置刚好排在一起。在中美关系长期僵持的时期,这无疑是个极其微妙的场面。陈毅既没主动凑过去套近乎,也没气哼哼掉头而去,而是坐下,喝起咖啡来。

美国代表团员有3个人:部长夫妇和美国劳联副主席。那位部长夫人首先向陈毅搭话:

“你们是中国代表团吗?”

“是的。”

“我是否可以与你谈谈天呢?”

“可以谈,怎么不能谈?”

于是,双方就开始聊了起来。那位部长一看夫人已开了头,便也凑过来,要与陈毅干杯,但又故作姿态地说:“过去米高扬访问美国,到我家做客,与我夫人聊天,我为此受到了腊斯克的责备,希望我们这次干杯不要引起麻烦。”

听了这话,陈毅不是破口大骂,猛烈抨击,而是不软不硬地回了句:“你怕麻烦,可以不要跟我干杯,就不会有什么麻烦。”

那位部长又匆匆说:“我提议,为中美两国有一天能够改善关系干杯!”

听了此话,陈毅也不赌气而是端起酒杯说:“我希望,我相信,中美两国的关系总有一天能够前进一步的,但条件是美国的国务院要取消对中国的敌视侵略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

在这场“较量”中,陈毅以“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言行举止,树立了中国外长的良好形象,为我们树立了对外交流的光荣典范。强国有强国的外交方式,弱国有弱国的外交方式。

五、外交称呼要庄重得体

一个国家的代表如何称呼另一个国家的代表,实际上表现了这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态度,也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形象。

因此,对外交往中的称呼,既要庄重规范,又要得体适宜;既要合乎对方的身份地位,又要表现出双方关系的友好程度。要做到这些,需做到以下3点。

1.采用敬语

绝对不允许使用昵称、小名、绰号称呼对方,必须连名带姓加头衔与敬语一起称呼。例如:“××总统阁下”、“尊敬的××总理阁下”。不能省略其中任何一部分。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东危机中,前苏联急欲解决危机,所以,前苏联试图对美国施加压力。勃列日涅夫致信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由苏美共同派兵,以确保停火协议的实施,确保苏美达成的某种谅解。这封信语辞强硬,“实际上是最后通牒”(基辛格语)。除了信中的威胁语言与结尾时竟要求“立即给予明确答复”外,信的开头也极不礼貌,直呼“总统先生”。对此,基辛格评论说:“这是一位苏联领导人对一位美国总统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2.与密切程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