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我的第一本历史经典(班级图书角系列)
4263200000006

第6章 中国历史故事(6)

东西准备好以后,曹冲叫人牵了大象,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父亲,还有那些官员们都想看看他到底怎么个称法,一起跟着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一些。曹冲就吩咐人在船帮齐水面处划一道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空着的大船就往上浮起了一些。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说:“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接下来曹冲叫人挑了石块,装到大船上去,挑了一担又一担,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行了,行了!”曹冲看见船帮上的记号齐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块又一担一担地挑下船来。

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记号上,可见,石头和大象是同样的重量;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得到的总和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吗?过了没多久,曹冲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以后,曹操更加喜爱他这个聪明的小儿子了。

知识链接

宽厚仁义的曹冲

曹冲是曹操最小的儿子,他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冲因病去世,年仅十三岁。他死后,被追赠骑都尉印绶。黄初二年追赠谥“邓哀侯”,追加号为“公”。太和五年,追加为“邓哀王”。曹冲为人仁厚,通情达理。一次,曹操的马鞍在仓库被老鼠咬了,守卫仓库的官吏们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商议要把自己绑去自首,但还是害怕免不了死罪。曹冲知道此事,就让他们等几天。曹冲拿刀弄破自己的衣服,看起来像是被老鼠咬破的,又假装很失意,脸上显出发愁的样子。曹操问是怎么回事,他说:“世俗的人认为衣服被老鼠咬破,对衣服的主人不吉利,现在我的衣服也被咬了,所以发愁。”曹操说:“这是胡说,不要担心。”不久,曹操听说马鞍被咬的事,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放在身边都被咬了,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于是,他没有追究这件事。还有很多犯下罪过的人,按照刑法都应处死,但都因曹冲的辩解得到宽大处理。

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三国后期,蜀国国君刘备在驾崩之前,把辅佐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兢兢业业、忠心耿耿,把蜀国治理得有条不紊,老百姓安居乐业,真可谓国富民强。

但就在这时,蜀国南部的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发生了叛乱。这次叛乱是由一个在当地很有威望的人领导的,他就是孟获。由于这场叛乱严重威胁蜀国对中原的统一,因此,诸葛亮决定起兵南征,平定叛乱。诸葛亮认为,平定这次叛乱没有什么难度,可要让这一带百姓真心实意地归附,就要赢得他们的信任。所以,诸葛亮采用了攻心的政策,由此引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七擒孟获。

公元225年3月,蜀军大规模向四川、云南、贵州一带进军。诸葛亮利用孟获勇猛有余,智谋不足的弱点,很轻易地就把他生擒了。诸葛亮派人把孟获押到面前,叫人给他松绑,好言相劝孟获归降蜀国。可孟获却说,他被擒是由于自己太大意,并不肯认输。如果诸葛亮放他回去,他一定能让蜀军大败。诸葛亮知道孟获的智谋比不上自己,为了让孟获彻底归降,就下令放走了孟获。

孟获回去后重新组织力量与蜀军对抗,又重罚抵抗蜀军不力的头领。结果他喝醉后,被手下两个头领绑了来献给诸葛亮。这一次孟获更是不服,诸葛亮不仅不计较,反而还让孟获参观蜀军的兵营情况,然后把他放了。孟获在蜀军兵营里看得仔细,觉得蜀军兵力并不雄厚。于是当晚便去偷袭,结果正中了诸葛亮的算计,第三次被活捉。不过,与前两次一样,诸葛亮还是把他放了。

后来,孟获又纠集了数十万大军,决心与蜀军决一死战。但这一次诸葛亮却坚守军营,并不出战,气得孟获暴跳如雷。数日后,蜀军竟在一夜之间撤离。孟获挥师急追,没想到又落入蜀军的包围之中,孟获再次被捉。

第四次被捉又被放后,孟获再也不敢蛮战了,居然跑到一个叫秃龙洞的险要之地躲起来负隅顽抗。蜀军虽然历尽艰辛,但在当地土人的引导下,还是战胜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奇袭秃龙洞,第五次抓住了孟获。接着,蜀军又分别战胜了孟获请来的各部族首领,大破怪兽兵,火烧藤甲兵,第六次、第七次抓住了孟获。孟获被第七次抓住后,流着泪说:“七擒七纵,自古以来没听说过。我虽然是边野之人,也懂得礼仪,难道真的这样不知羞耻吗?”于是率兄弟妻子及各部族首领一起跪拜于诸葛亮面前,甘心情愿永远归服,绝不再反。

这样,诸葛亮解除了西南的威胁,安心地班师回朝,顺利腾出手来北进中原。同时,诸葛亮七擒孟获,不仅使南中地区从此安定,各个民族更加团结,而且对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统一中原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知识链接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是蜀汉丞相。他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之祸。到那时,你们把房屋拆了,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诸葛亮死后,司马炎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有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一天,司马炎找了个借口,给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司马炎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什么?”将军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炎听后,便命令士兵把房屋拆了,取出纸包。纸包里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士兵们把信递给司马炎,司马炎打开信后,见里面写着:“访问后返三步。”司马炎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龙案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椽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马炎吓出一身冷汗。再看信的后面,写着:“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司马炎看完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空城计

诸葛亮任蜀国丞相后,向魏国发兵,兵马屯留在阳平。一天,他派出大部队去攻打魏军,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五千兵士,一半已分配运粮草去了,只剩下二千五百名老弱残兵在城中。就在此时,飞马来报:“司马懿率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这个消息传到城中后,蜀军顿时吓得惊慌失措。诸葛亮登上城头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两路往西城县杀来。不过,诸葛亮并没慌张,他镇定地说:“大家不要慌张,我自有安排,你们一定要沉着冷静。藏起城上的旌旗,各个哨位上都要有士兵把守,不要随意走动,不要大声喧哗;把城门打开,安排20名士兵装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在各个城门前打扫街道。我略用计策,便可让司马懿退兵。”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诸葛亮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了琴,好像对魏军前来攻城的消息一无所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看到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到了城门前,果然看到大开着的城门内,有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正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神态悠然,从容镇定。

司马懿看后,困惑不已,他在思忖:为什么会这样呢?司马懿疑心重重地想:“诸葛亮一向谨慎,多少年来不曾冒过一次危险。现在城门大开,定是为引我入城,而在里面设有埋伏,我如果率军攻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于是,他下令各路兵马撤退回去。诸葛亮见魏军远去了,不禁抚掌而笑。

众官员都惊恐得不得了,见魏军撤走了才问诸葛亮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又带了十五万大军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怎么就慌忙撤退了呢?”诸葛亮说:“他知道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到我们这样镇定自若,必然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慌忙撤退。当然,我也的确不是冒险,而是不得不这样啊!”众人都惊佩地说:“丞相的计谋真是神出鬼没啊!如果是我们,肯定是弃城而逃了。”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二千五百人,如果弃城而逃,能逃得过十五万大军吗?岂不被司马懿生擒活捉了?”说完便下令叫西城的百姓随军一起赶快撤回汉中,因为司马懿必定还要再来。

后人把诸葛亮的这个计策称为“空城计”。

知识链接

中国最早的空城计

春秋时期,楚文王死后,弟弟令尹公子元很想占有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但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以此来讨得文夫人欢心。公元前666年,公子元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群臣慌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定会出兵相助。公子元伐郑,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但又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叔詹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楚军见此情景,起了疑,怕城中有埋伏,不敢妄动。公子元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约能看到郑国的旌旗甲士。他认为其中有诈,于是按兵不动,先进城探听虚实。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连夜撤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曹魏大都督,魏国丞相。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即其次子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王导辜负伯仁

公元318年,司马睿在王导和他堂兄王敦的拥护下,登上王位,开创了东晋王朝,史称晋元帝。开始时,晋元帝司马睿十分敬重王导和王敦,但是等到帝位巩固之后,司马睿便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心腹,对二人也渐渐产生了怀疑。

王导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对晋元帝的心思一清二楚,却始终安然自若。但是脾气急躁的王敦,却仗着自己手握兵权,认为皇帝也奈何不了他,于是就写了个奏章来要挟晋元帝。

晋元帝毫不退让,他让自己的心腹掌握了一些兵权,去对抗王敦。这可把王敦气坏了。公元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举着“清君侧”的大旗,发动了兵变。晋元帝十分生气,派戴渊、刘隗率领兵马,前去应战。

王导担心王敦的所作所为会连累自己,便每天早上带着宗族子弟去等候朝廷的降罪。

一天,王导碰到了正准备入朝的周(yi)(字伯仁),急忙喊住他说:“伯仁兄,我想跟你谈点事。”周不想被别人猜疑,便没有回应他。可是,在上朝的时候,他却对晋元帝大说王导的好话,还在奏折上竭力担保王导没有谋反之心。最终,晋元帝不再怀疑王导。不一会儿,周从宫门中走出来,看到王导依然在那里等候,由于周不是表功之人,所以他没有说话便走开了。

不久,王敦攻陷了建康城,这下晋元帝可急坏了。这时,周却针锋相对地指责王敦。王敦一怒之下,就去询问王导是否可以把周杀掉。王导想到周不理睬受难中的自己,这时便也沉默不语了。于是,王敦很快就把周杀掉了。

后来,在王敦退兵后,王导对旧档案进行清理,发现了一封替自己求情的奏章,打开一看,竟是周写给晋元帝的。王导这时才知道自己犯了个大错。明明知道自己能救周的性命,却不肯出手相助,最后害得周送了性命。这全是因为自己对周心怀不满造成的啊!

看着周的奏章,王导痛哭流涕,他感叹:“虽然周伯仁不是我亲手所杀,但他却是因为我才枉送性命的啊!我实在是对不起他,就是我死了以后,也没脸去见他了!”

知识链接

王导的用人方针

王导做扬州刺史时,派属官到本州各郡考察政治。考察官回来都向王导报告郡太守得失,只有顾荣的族子顾和不说话。王导问他所到的地方都有些什么事?顾和说:“你是国家首辅,应该让吞舟的大鱼也能漏出网去,何必计较地方官的好坏?”王导连声称赞他说得对。这时,其他人都自悔失言。陈颧曾致信王导说:“西晋所以灭亡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重虚名不重实用,看门第不看真才,政事败坏,不可挽救。现在应该改变旧习,分明赏罚,拔贤选能,共谋中兴。”可是王导不听他的劝告,听任参佐避事自逸,清谈误国,而把屡发正论的陈颧贬为郡太守。明帝死后,王导和庾亮同受遗诏,共辅幼主。当时庾亮以望重位高,出镇于外。有人向王导进谗,说庾亮可能举兵里应外合,劝他提防。王导说:“他若来了,我就‘角巾还第’,有什么可怕呢?”他虽然表现为恬淡无为,不计进退,但他在心里却不服庾亮,骂庾亮是“尘污人”。

建康城

位置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是三国时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吴时名建业,西晋末改称建康。自公元229年吴建都建业到589年陈亡,除去西晋和梁元帝时外,作为都城前后历时322年。建康城东北依钟山,西北濒长江,沿江丘陵起伏,东、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历来都被称为形胜之地。

闻鸡起舞

当北方少数民族不断侵扰、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祖逖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祖逖,从小就有为国效力,干一番大事业的远大抱负。

祖逖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叫刘琨。他和祖逖一样,也立志要报效国家。他们常常睡在同一张床上彻夜长谈。有一天深夜,刚睡醒的祖逖忽然听到一声鸡叫。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心想:这样好的夜晚,正好练剑。于是,他把刘琨叫醒,说:“鸡都叫头遍了,赶紧起床练剑吧。”刘琨欣然同意,他们就一起下床拿着宝剑走出屋子,一直练剑到天亮。从此以后,他们风雨无阻,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后来,北方少数民族趁晋朝内乱之际,出兵占领了中原地区。公元311年北方匈奴汉国刘聪掳走晋怀帝司马炽,西晋群臣拥立司马邺为太子。公元313年怀帝被杀,司马邺在长安即帝位,是为晋愍帝。此时以司马睿为首的西晋王族和士族大户多已南迁,西晋已名存实亡,东晋在酝酿之中。祖逖也被迫离开家乡,带着家眷亲朋和其他一些人一起来到南方。大家都知道祖逖身怀绝技,而且为人豪爽、胸怀大志,所以纷纷前来投奔他,希望能在他的带领下,把入侵者赶走,重新返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