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文学常识书(班级图书角系列)
4230900000031

第31章 文体流派(7)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论语派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论语派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的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新月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他们的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文学的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民族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和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即为“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这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

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造社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翻译的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发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从行动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进一步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因为与创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创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员,如冯乃超等。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

新月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活动,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当时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930年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浅草社和沉钟社

浅草社于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他们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1929年秋其骨干成员又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莽原社和未名社

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于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的文学社团。“莽原社”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未名社”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是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他们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南国社

“南国社”于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等,后又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太阳社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是共产党员。这些太阳社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左联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并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此外还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